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海魂 >

第1121节

海魂-第1121节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击时的可靠性,而没有考虑到,在近距离交战中对付敌人的倾斜装甲板的时候,炮弹的着点角度并不是垂直的,其撞击速度与角度肯定有所差别。结果,26式穿甲弹不但难以在7000码的距离上击穿“俄亥俄”号主装甲带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装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装甲,也因为引信设计不合理。大部分炮弹都没有爆炸!

如果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四艘“蒙大拿”与六艘“新省会”摆开架势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足够让常荐新吃大苦头了。万幸地是,六艘“新省会”对付的是一艘,准确的说是半艘“蒙大拿”,因为“俄亥俄”号只有正面的两座炮塔可以还击。而且在前三分钟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铺天盖地般的打击很快就让这艘战列舰陷入了瘫痪状态,也就难以威胁到“新省会”了。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再厚实,穿甲弹撞击时地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地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地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地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地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地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战舰的侧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几倍,这不但更容易中弹,而且也给了对方炮手更多的选择。同时,战列舰不是驱逐舰,不是说想转向就能迅速转过来的。在速度不到十节的情况下,战列舰要转向90度,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在这几分钟里,足够对方的战列舰打出数百发穿甲弹了。就算“俄亥俄”号皮坚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这么多的炮弹!

当时,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地上的舰长都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他们都判断,美军战舰必须转向,不然在港湾出口处搁浅或者沉没的话,后面的战舰就出不来了。当“俄亥俄”号开始转向的时候,炮击的频率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更为容易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很多炮手甚至将火炮固定在一个角度上,然后就是不断的把炮弹打出去,以提高开火的速度。

六点三十四分,“俄亥俄”号被至少六枚穿甲弹命中,其中有两枚打在了左舷中部的副炮群里,将左侧的五座副炮炮塔全部炸毁,另外一枚打在了舰桥后方烟囱的根部,炸断了烟囱,还有一枚打中了舰桥上方的桅杆,炸断了桅杆。

六点三十五分,“俄亥俄”号最惨烈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内,六艘“新省会”打出了122发炮弹,当时没有办法统计出有多少发穿甲弹命中,了望员只统计出了在战舰上爆炸的穿甲弹。其中八枚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爆炸点都集中在了战舰左舷的中部,因为爆炸过于密集,了望员没有判断出每一发穿甲弹的准确命中位置。另外,肯定有更多的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此时的交战距离在6000码以内,而且战舰侧面的主装甲厚度肯定比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薄得多,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超过了600毫米,而当时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侧甲厚度在600毫米以上。

六点三十六分,又有数发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就在“新省会”级上的炮手感叹敌舰竟然如此顽强,被这么多炮弹击中后还不爆炸,也不沉没,而且跟在后面那艘敌舰已经快要驶出港湾的时候,“俄亥俄”号发生了一连串的大爆炸。

爆炸首先是从战舰中部开始的,大概是锅炉舱的压力过高,导致锅炉爆炸吧,从当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爆炸发生的时候,战舰并没有猛烈的震动,只是白色的水蒸气从战舰的体内迅速的冲了出来,这是锅炉爆炸所产生的主要现象。这些水蒸汽有数百摄氏度一路在线看书,而在密闭的空间内,是不可能迅速的散发的,也就是说,水蒸气所过之处,绝对不会有人能够生存下来!

紧接着,战舰的舰桥下方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从爆炸点来看,应该是左侧前面两座副炮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因为这两座弹药库就设在舰桥下面。很快,战舰中部再次发生爆炸,并且窜起了橘黄色的火苗,这应该是战舰上的航空汽油被引爆了。致命的爆炸发生在战舰的C炮塔下面,肯定是在锅炉爆炸后,损管抢修人员伤亡惨重,无法控制住向主炮弹药舱蔓延的大火,也没有及时打开弹药舱的通海阀,结果导致主炮弹药舱爆炸。随后,战舰上还发生了几次规模不一的爆炸。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在C炮塔的弹药舱爆炸之后,“俄亥俄”号已经被炸成了两截,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这艘战舰继续浮在海面上。

到此,六艘“新省会”转移了目标。在数分钟的交战过程中,“俄亥俄”号仅仅只进行了三次还击,打出了不到十发巨弹,而且没有对南面的战舰构成任何威胁。最终,该舰在六点四十四分的时候沉没,因为沉没处水深不到30米,战舰又是尾部向下沉没的,结果舰首的很大一部分还翘在海面上呢。

“俄亥俄”号的牺牲不是没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艘战舰缠住了敌人,同时为后面的三艘战列舰挡住了敌人的炮弹,赢得了冲出港口的机会,所以,在“俄亥俄”号被击毁的时候,紧跟在其后面的“蒙大拿”号,“缅因”号,以及“新罕布什尔”号冲了出来,并且有能力向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进行有效的还击。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七十七节 正面战斗

在“俄亥俄”号发生一系列的爆炸之前,常荐新就已经向各舰下达了新的交战命令,当时另外三艘美军战列舰已经冲了出来,形成了六打三的局面,也不可能继续由六艘战列舰对付一艘敌舰了。因此,常荐新命令战列舰编队转为二打一的交战秩序。由“南宁”号与“广州”号对付2号敌舰,也就是“蒙大拿”号,“贵阳”号与“武汉”号对付3号敌舰,也就是“缅因”号,“南昌”号与“南京”号对付4号敌舰,也就是“新罕布什尔”号。六点三十六分,在确定了1号敌舰已经彻底完蛋之后,六艘“新省会”级都转移了炮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常荐新收到了一封电报。

“第一特混舰队发来的。”通信参谋把电报交给了常荐新,“因为天气情况发生突然转变,轰炸机到达的时间将延迟至少半个小时,也许会超过两个小时。谈仁皓将军让我们尽量缠住敌人,如果打不过,可以选择撤退。”

“撤退?”常荐新笑了起来,“现在我们六打三,需要我们撤退吗?别说什么天气变化,他们不来最好,让我们单独收拾掉那几艘新式战列舰,看今后还有谁敢说我们第三特混舰队只是配角!”

当时,常荐新并不认为美国人的新式战列舰有多么的厉害,而且他还拥有数量上的优势,1号敌舰的结局足以证明,“新省会”的主炮可以干掉敌人的新式战列舰,那么还有必要担心打不过对手吗?可是,常荐新很快就会发现,他低估了美国人花了数年心血建造出来的超级战列舰。

虽然“蒙大拿”级与“大和”级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战场上出现过,但是从两种战舰的性能对比上来看,“大和”除了主炮的口径更大一点,其最大射程稍微要远一点之外,其他各方面,“蒙大拿”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帝国海军在设计“新省会”的时候。最初确定的对手是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随后进行修改,也只确定以击败“依阿华”级为目标。到战争爆发后,发现日本海军的“大和”要比之前获得的情报更为厉害之后,帝国海军还提出了建造“超级省会”级(这只是作者用的代名,当时新式战列舰仅停留在设计上,没有正式命名,按照帝国海军的命名原则。如果新式战列舰建成的话,大概会以帝国海军历史上的元帅的名字来命名)地计划,可是后来海军必须要首先确保拥有足够多的航母,所以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就被迫终止了。而随着航母成为海战主力,战列舰难有表现的机会,就再也没有人提出过建造新式战列舰的事情。

也正因为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没有与日本的“大和”遭遇,而美国建造“蒙大拿”的工作也延迟了好几年,所以帝国海军一直坚信“新省会”可以应付战场上的任何一个对手。后来,为了提高“新省会”的性能,也算是对放弃建造新式战列舰地一种补充。“新省会”级战列舰前后一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地改进。而这两次改进也是相当彻底的。战舰的性能有了巨大地提高,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基本的尺寸数据没有变化之外。其他各方面都与新一级战列舰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说,在经过了第二次改进后,“新省会”级的排水量提高了一万多吨,而且几乎全是用来增强装甲的。战舰的吃水也多了两米,刚好在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限制范围之内。而为了让战舰能够保持31节的最快速度,动力系统也全部更换,用了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超高压锅炉,以及效率更高的蒸汽轮机,可结果其最大速度还是降低了一节,只能达到30节。

经过了全面改进。“新省会”的性能有了巨大地提高,并且在实战中证明,其性能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依阿华”,这要比设计之初的指标高出了很多。另外,随着雷达的应用,炮战距离迅速拉开,再继续提高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的意义并不重大,反而是炮击的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在远距离上的穿甲能力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改进雷达,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弹来实现,而不需要对战列舰进行更多地改进,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就更没有想过要去建造一种可以与“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战列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