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332节

春秋我为王-第332节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于郓城里因为治所转移而日益繁荣的大市肆,这些樊须所见的“亭市”、“里市”则就如后世北方农村的“集”一样,在特定的日子里,老百姓约定俗成、自发聚集,而形成的场所。

市集一旦形成,周围几十里的民众都会被吸引过来,在此买卖货物、互通有无。

樊须很早就注意到,虽然号称男耕女织,理论上一家农户可以达到自给自足,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但事实上,交换却永远无法避免。

就比如说,陶罐、釜等炊具或生活必须用品,不是每个里闾都能生产土陶的,各种工匠的活计各有专精,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所以必须外出交换。

而且人必须吃盐,这东西在齐国对鲁、曹实行禁盐策的时候,甚至要到郓城才能买到。因为食盐不足,不少民众似乎都饥羸也不少,耕作无力,常吃土盐又容易腹泻,这让樊须很是头疼。

所幸赵小司寇自有手段,从吴国、莒国甚至是魏氏安邑运来了盐,顿时如春雨滋润,郓城的盐价稳定了下来,正常的食盐得以供应流通。只不过每个亭都要根据人口进行限量供应,如此一来,也顺便将迟迟不能理清的里闾人口一口气统计了。

料民,是实现集权的第一步,当年周宣王甚至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樊须也懂,不过他的追求,也就是让民众的日子能过的好些,出产能多些,交易能公平些而已……

这次回来,他便敏感地发觉了,市肆上交换时零星的齐刀币,卫布币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圆形方孔的新钱。

“司寇终于还是铸币了……”樊须不懂量入为出,但即便是屁股一直坐在农人一边的他,也已经意识到鲁国铜贝币不适应交换。

例如:有时富裕的士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在也维持不下去了,而一直依靠齐国刀币或卫国贝币也不是常法,所以新的货币势在必行。

货币的变动带来了新的交换方式,樊须注意到,不少郓城郊外的养蚕女就捧着一枚枚赵氏大小钱,想从农人处换取粮食。

不知是不是受城邑里的商贾耳渲目染,邑内的人比外郭郊区的人圆滑,而外郭郊区的人又比里闾的农人圆滑,所以讨价还价上,农人永远说不过养蚕女们。

“一石十钱!以前就是这样的!”养蚕女一口咬定要以从前齐国刀币换取粮食的比例来交易。

想要以粮换钱,再以钱换器具的农人挠了挠满是稻草和粟壳的头,打算同意了,然而这交易却被一旁巡视过来的亭长制止。

“亭寺里自有《金布律》,齐刀币官府从此不予接受,按照重量,1刀币兑换新铸的大钱2,小钱10一石粟米卖二十大钱、亦或是一百五铢钱最合适,司寇重农,汝等休要欺瞒,扰乱市场!”

樊须这才松了口气,看来司寇也不希望新币伤农。

他心里也算了笔账,食,人月一石半,五口之家终岁食粟九十石,那不事农事的一户人家,需要一千八百钱才能吃饱,西鲁三万户人家,有九成的农户,剩下一成,也得五十万钱才勉强够用,但司寇府库里的铜、锡、铅够铸造那么多么?

算了算了,这不是他该关心的,接下来的五月是黍子成熟的季节,他还得继续敦促各亭里农人不要耽误农时才行。

……

在得知连郓城外的里闾也开始流通赵氏的大小钱币时,令狐博便知道,赵无恤的币制改革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为有魏驹的嘱咐在先,他从始至终都在关注赵无恤的施政,任何新举措都能让他好奇上一段时间。

“更制货币,贵在主君有足够的权势和信誉,赵无恤有强大的武卒,还挟着在兵事上大胜齐人之威,所以不缺权势。而信誉,我听说他之前就做过焚券市义的事情,颇得西鲁人心。”

“所以即便对新币的出现再怀疑,一听说是赵小司寇以成文法规定的‘法定货币’,大多数人就用之不疑,甚至愿意将自己手里的齐国刀币、卫国布币拿去交换……殊不知,这赵无恤是个乡愿之人,齐刀融后可以铸造三枚赵氏大钱,他却只换给人两枚,这期间不知道攫取了多少利润,铸钱牟利,亏他想得出来……”

令狐博把玩着手里的大小钱币,揣测赵无恤的险恶用心,心里冷笑不止。

不过这却也是个一本万利的事情,而且赵氏的瓷器也好,丝帛也好,纸张也好,都是颇为流行的货物,只要赵无恤一声令下,声称这些东西也得赵币才能换取,那这种钱币传遍天下也不是难事,尤其是没有自己铸币的鲁国,一夜之间便能被赵币渗透!

甚至晋国本土也会受波及,不知道赵鞅会不会把自家儿子的成果直接拿来使用,若是那样,魏氏不得不防!

他思索道:“魏氏的尖首布在六卿中并不占优,或许,我回去以后可以让世子效仿赵币,也做一种圜钱出来?”

因为摈除他心里对赵无恤的嫉妒和恶意揣测后,再看这些孔方钱,的确比现下诸侯的货币要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一是简约美观,形制几乎一模一样,更能体现官方的权威。

其二是相对体积小,容易携带,赵钱基本的货币单位是“钱”,最高的货币单位“贯”:计数为千,用绳索穿成串叫贯,中间的单位是百钱的小串。一贯钱放在宽袖里就能上街了,而不像齐刀、晋国尖首布币一样得拴在腰上,一不小心其尖锐部分还会刺伤人。

恩,不过魏氏仿照时,可以把方孔换成圆孔……

魏驹字子腾,驹者,骏马化而为腾也。他和令狐博仿佛认准了赵无恤点子多,效仿一定没错,魏武卒山寨了赵武卒,魏氏招贤馆山寨了赵氏聚贤馆,现在连币制也打算照搬……

然而令狐博不知道的是,后世圜钱的起源,恰恰是百年后的魏国,这才有了秦半两,乃至于万世不变的孔方兄……历史线在这里又乱了套,究竟是谁山寨谁,已经分不清了。

……

不出半月时间,赵氏的大小钱便在郓城周边流行开来,赵无恤欣慰之余,也松了口气。

创建货币,在利益之外,还有很大的象征意义,意味着西鲁正式成为一个经济实体。

而对于一个邦国来说,铸币权在谁手里,谁就是控制这个国家经济的人!

所以晋国六卿分享了晋国的经济命脉,各自有所专榷。

所以赵无恤的经济力量会在无形中,扩展到整个鲁国!

然而这时代意识到这点的人不多,也就管仲等寥寥几人而已,所以各国官方在铸币的同时,还傻呵呵地不禁止民间铸币。

但赵无恤在《金布律》里明文规定了:私铸者死!全家刑为隶臣!

此外,要想统一币形,除颁布严格的法令以外,还必须从技术上做到形制的统一。目前在用的陶范、石范工艺虽然易于操作,但毕竟用的是质地较软的陶土和滑石料,在铸钱过程中容易破损,如果大批量铸钱,就必须经常更新石范,钱的形制就难以统一。所以,只有采用经久耐用的铜范,才能铸造大批量的形制、质量一致的钱币。

就在货币渐渐在西鲁流通的时候,时间开始进入仲夏五月,雨水稀稀疏疏下了起来,一系列的举措从齐国朝堂发出。

而最后,则是顺着赵无恤那封《谏禁盐令》,决定停止对鲁国的经济制裁,同时派出使节,试图与鲁国讲和。

“讲和?齐侯派出使者,要与鲁国请平?”

得到这个消息时,刚刚送令狐博离开了码头的赵无恤顿时愕然。

齐侯的这一招式可谓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打到了赵无恤的痛处,而接下来,齐国的一些列举措让人应接不暇。齐侯,这位多半时间都有些昏庸的君主似乎脱胎换骨,又仿佛,是赵无恤未曾蒙面的可怕对手,晏婴再生!

第481章 齐鲁

仲夏五月,小暑来到,螳螂在宽大的草叶上攀爬,伯劳开始鸣叫,而百舌鸟却停止了婉转的歌。

当听说西鲁开始铸造属于自己的钱币时,临淄掌管铸造齐刀币,控制轻重九府的官吏弦施顿时大惊失色。

“本以为赵氏子只是强于军争,又会一点收买人心的手段,孰料在财货方面也这么有见识!”

管子说过,珠玉、黄金、刀币这上中下三种交换性质的货币,拿着不能取暖,吃不能充饥,但他们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用来控制财物,掌握民用,进而治理天下的!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命,故发力可得而尽也”。

据弦施所知,鲁国一直是没有自己的铸币的,从第一任鲁侯伯禽开始就一直在用海滨的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而这贝壳,许多还是齐国人运去提供的。所以齐国人在海边随便能捡一箩筐的东西,到了鲁国却成了财货,齐鲁的贸易顺差,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

大家的日子就这样过着,老实巴交的鲁国人日日受齐人盘剥,以往鲁国那些号称贤明的卿大夫,季友,臧文仲,季文子,叔孙穆子,孟献子等,也从未有人有过铸币的意识。

现如今随着齐刀在鲁国大行其道,顺差则越来越大,鲁侯厚敛,三桓重税,而这些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最终流向却是齐国,鲁国政治上附庸于晋,但经济上却附庸于齐,这已经是常态了。

孰料这种轻重九府不劳而获千金的好日子就此终结了,一旦赵无恤开始铸币,同时用那种圆形方孔的铜钱攻克曲阜,鲁国将成为一个独立的货币区,能在很大程度上脱离齐国的影响!

齐国不是要禁盐,让鲁国痛不欲生么?好啊,长痛不如短痛,赵无恤此举可谓是快刀斩乱麻,午道、濮水、济水既断,而鲁国在货币上再独立出去,那齐国对东方的经济控制就此大减。

到头来,谁才是输家?

所以弦施在五月时,便上书齐侯杵臼,说了一番看似危言耸听的话:“齐国不可用再与鲁国对峙下去了,齐国逼鲁,则鲁国不得不任用赵无恤。赵无恤若是继续在西鲁待下去,甚至执掌鲁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称霸而我齐国与鲁相邻,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何不效仿齐桓公与鲁相善之举,归还侵占的土地,与鲁人讲和呢?”

对于“赵无恤将霸鲁侵齐”之言,朝堂上不少大夫嗤之以鼻,他们宁愿将雪原的惨败看成是齐侯输给了地位相当的赵卿,而不是一个十八岁孺子!

但端坐在上,身穿朱色深衣,佩赤玉的齐侯心里又闪过晏子在遗书上的那句话:“有的胜利靠长剑与斧钺赢取,有的胜利则要靠笔削和帛书谋划……”

他宽袖一掀,说道:“难得子有如此见识,勿急,发往鲁国的使团早已出发,现下已经过了阳关,抵达曲阜了!赵氏小子难以对付,但三桓各怀心思,孔丘一心想要扶持鲁侯,恢复周礼,吾等先设法离间之,可惜前年此子初至廪丘时未能将其围攻歼灭,但如今也为时不晚!”

……

五月中旬,鲁国大宗伯孔子穿着宽袍大袖,站在曲阜墙垣上,看着齐国人派来的使团,面色阴沉。

他去过齐国,还当过高氏的家臣,对这个雄踞泰山以北的大国有很深的了解,齐国从太公之时就开始因俗而治,所以保留了许多夷人风俗。如果说鲁人的风俗矫揉造作,尚义,好礼仪,民风古朴守成;那齐人的风俗就是无妇礼的约束,重利,奢侈。

临淄富有而殷实,那里的居民没有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蹴鞠的。虽然齐侯重税厚敛,但齐人大体上还是比鲁人富足,大多数人都志向高远,意志飞扬。

那儿的气氛也比鲁国活泼,尤其社庙时观者如堵,连鲁庄公也耐不住寂寞,曾私服越境去观看。若将齐国比喻成一个大城邑,那鲁国就是个小乡村,因为人性里的好逸恶劳,对待城邑里的新鲜玩意总是好奇而渴望的。

所以这次齐侯选择的使节团和礼物,可谓是正中下怀。

本来两国相互派遣使者,是停止战争的契机,这也是孔子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没有让自己的弟子,阳关司马子路阻止齐使,但也未料到,竟是这样一番光景。

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北面的高门外,来自临淄的女子八十人放声娇笑,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之舞,此外还有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排列整齐,馈赠给鲁国国君和三桓。

齐地女子身体长大,比鲁女美艳娇媚,齐地歌谣美妙,舞蹈飘逸,远胜过鲁人拘泥于礼仪的笨手笨脚,深得鲁国君臣喜欢。

“以往都是鲁国遣使节向齐献帛币,很少有齐人反过来讨好鲁国的啊。”这种变化让鲁人喜滋滋的,看热闹的在外面围了一层又一层,高居朝堂的诸位卿大夫也受这气氛感染,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