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三国好孩子 >

第12节

三国好孩子-第12节

小说: 三国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来说,更是难以承担的财政重负。

陶谦没有接受侄子和心腹们的反对,陶应也坚决站到了陶谦一边,借口知恩图报勉强压下了陶基和曹豹等人的反对,将承诺的军需粮草如数交到了刘备手里。因为陶应计算得很清楚,这些钱粮即便留在手里,短时间内也很难打造出一支象刘备军那么强悍的军队,同时还会落下忘恩负义和言而无信的骂名。所以,与其吝啬,倒不如大方一点打发给刘备这条看门狗,既可以暂时安抚住这条白眼狼兼老大克星,又可以博得知恩图报的美名,对于目前元气大伤的徐州军队有着无穷好处。

算盘虽然打得漂亮,但接下来收到的两个消息,陶谦和陶应这对忠厚老实父子就说什么都笑不出来了,第一个消息是,拥有上万奴仆的徐州首富糜竺和糜芳兄弟,借口帮助刘备屯田,为徐州百姓减轻负担,给刘备送去了两千私军和一批粮草军需,把本就已经很肥的刘备养得更肥,也直接摆出了坚决支持刘备的立场。

第二个消息更糟糕,驻守琅琊郡开阳城的徐州大将骑都尉臧霸,借口在与曹军作战时受伤,拒绝了陶谦邀请他到彭城共商徐州重建的召见,同时又派出了副手孙观赶赴小沛,祝贺刘备移驻小沛。

臧霸的骑都尉官职是陶谦在黄巾之乱时封的,黄巾起义被平定后,臧霸率军驻扎开阳,逐渐摆脱陶谦控制,等同读力,现在徐州五郡经历曹操之乱,徐州军队主力元气大伤,手握上万兵马的臧霸军实力实际上早已超过徐州军,陶谦名为邀请臧霸到彭城共商徐州大计,实际上也是想再笼络一下这个桀骜不驯的小号军阀,争取拉过来真正为己所用,而臧霸拒绝陶谦召见却又主动向刘备靠拢,其中的味道,自然是危险无比。

陶谦暗底下对臧霸再怎么咬牙切齿也没用,徐州军队现在的实力既不够教训臧霸,更不敢得罪臧霸,所以陶谦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派出使者赶赴开阳,给臧霸又是送药又是问候,尽量维持住与臧霸的薄弱联系,确保翻脸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不被捅破,同时又加快了重整徐州军队的工作。而借着这股春风,咱们的陶副主任,也终于被陶谦亲自任命为徐州点军司马,与徐州首席大将曹豹同时展开了招兵工作。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三月初二,陶应在徐州刺史府大堂上接过点军司马牌印,正式就任点军司马一职,上任当天,陶应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张贴榜文,告谕徐州百姓,号召徐州百姓踊跃参军,接受军事训练,共同保卫徐州土地。

顺便说一句,陶应其实也想过回老家丹阳招兵,可惜丹阳现在的太守兼孙策的亲母舅吴景,和陶应的便宜老爸陶谦是死对头,又处于扬州刺史刘繇的控制之下,老陶家想回丹阳招兵基本上是找死,所以陶应也没了办法,只好在徐州就地招兵了。不过还好,陶应的建军理念早已摆脱了这个时代的束缚,对兵源的地域要求不高,影响也不是很大。

陶应的招兵点设在徐州东门外的小校场上,三月初三天色刚明,全身甲胄的陶应就兴冲冲的来到校场上,准备亲自挑选合格兵员,可是到得现场一看,陶应却顿时傻了眼睛,原来小校场上压根就没有陶应想象中的人山人海,还连人影都没有几个,负责登记新兵名字的徐州官员面前,也只有十来个面黄肌瘦的徐州百姓在排队,其中还老的老,小的小,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货色。

“怎么才这么几个人?”陶谦震惊的向陶谦指派给自己的副手堂弟陶基问道:“是不是榜文被人撕了,徐州百姓没看到?”

陶基是陶谦硬调给陶应的副手,已经有半年多军队经验的陶基原本打算在曹豹麾下大展鸿图,根本不想给半点军事经验没有的书呆子二哥当帮手,只是不敢违背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伯父,这才勉强从命,到陶应麾下担任了一个牙门将——但心里自然是满肚子不乐意。所以这会听陶应问起,陶基马上就没好气的答道:“榜文贴在城门旁边,有守门将士看着,谁敢去嘶?”

“那为什么没有人来投军?”陶应追问道:“徐州刚刚经历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应该有很多人愿意当兵吃粮啊?”

“二哥,你到底懂不懂军伍?”陶基更加没好气的说道:“现在是三月,农忙季节,曹兵又退了,徐州百姓能不急着回家种点庄稼,能有几个留在城里等着饿死?还有,曹将军十天前就已经开始招兵了,那些想当兵的百姓早就到曹将军那里投军了,还等你?”

陶应拍额叫苦,暗骂便宜老爸陶谦办事拖沓连累自己,怎么会让曹豹先招兵自己后招兵,让自己从容挑选合格兵员?

“二哥,要不算了?”陶基乘机怂恿道:“把情况禀报伯父,请伯父别让你单独组建新军了,我们哥俩个都到曹豹将军麾下去任职,请曹豹将军分一支军队给我们指挥。”

“归根结底,你小子还是不愿意跟着我对不对?”陶应瞪了陶基一眼,狂妄冷哼道:“你如果一定想回曹将军麾下,我也不勉强你,不过别怪当二哥的没有提前告诉你,将来你可别后悔!曹豹手底下那帮兵,根本不够看!”

陶基把脸扭开,对书呆子二哥的狂妄言语嗤之以鼻,只是看在兄弟份上没有哼出声来,倒是陶应和陶基兄弟身后传来了大声的尖锐冷笑,“曹将军麾下的将士不够看?那什么样的将士能入二公子法眼呢?曹贼的虎豹骑?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还是吕温侯的陷阵营?”

“来了一个懂行的!”陶应一喜,心说能知道这三支天下精兵的人,肯定差不到那里!惊喜之下,陶应赶紧回头,却见背后五六步外站有一个男子,身穿游牧民族传过来的袴褶,头裹帻巾,腰间悬挂了一柄宝剑,容貌极俊秀,皮肤也很白嫩,端的是一个少见的美男子。

“看什么看?”那美男子脾气似乎不甚好,见陶应不住打量自己,顿时有些发怒,哼道:“刚才的话就是吾说的,汝有何不满?”

陶应又打量了那美男子几眼,脸上露出神秘微笑,向那美男子拱手微笑说道:“这位壮士,陶应并非不满,陶应只是觉得壮士言语非同常人,故而多看了几眼,还望壮士恕罪。敢问壮士高姓大名,家住何方?”

“林清,就是徐州本地人。”美男子林清回答得很简练,又哼道:“林清听说陶使君的二公子招兵,又敬仰二公子舍身救回徐州的壮举,本想来见识见识二公子的英雄之处,不曾想见面不如闻名,大名鼎鼎的陶二公子竟然是一位妄自尊大的狂妄之徒,实在令林清大失所望,告辞。”

说罢,林清还真的掉头就走,陶应稍一犹豫,忙叫道:“林壮士且请留步,陶应并非妄自尊大之徒,适才言语,不过是与三弟开个玩笑。”

“还不是妄自尊大?”林清又回过头,轻蔑的冷哼说道:“一个从没有上过战场的富家公子,竟然敢对身经百战的曹豹将军言辞无礼,不仅是妄自尊大,还是狂妄无知!”

“壮士教训得是,陶应确实没有上过战场,是不该对曹豹将军言辞无礼,陶应知罪了。”陶应拱手致歉,又微笑说道:“至于陶应是不是妄自尊大,是不是狂妄无知,壮士又没有见过陶应一手调教出来的精兵强将,壮士又如何能下如此定语?”

“这么说,你对练兵很有自信了?”林清似乎来了兴趣,冷笑着问道:“那二公子打算如何练兵呢?能否赐教?”

“法不传六耳,陶应的练兵之法,又如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陶应微笑说道:“况且练兵之法,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林壮士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我军之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陶应的练兵之法,不知壮士可有兴趣?”

“二哥,你疯了?”陶基不满的向陶应低声嘀咕道:“你看他的手臂,细得象麻杆一样,声音还不男不女的象个二乙子,把他拉进队伍里有什么用?”

“没兴趣。”林清也一口拒绝,冷笑说道:“林清如果想投军,北门大校场曹豹将军还在招兵,林清可以到那里投军,至于二公子你这里,就恕林清不奉陪了。”

“呵。”陶应忽然笑了起来,很是轻蔑的说道:“搞了半天,也是一个只会嘴上功夫的狂妄之徒,根本就没什么胆量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你说谁只会嘴上功夫,没有胆量上阵杀敌?”林清的俊脸有点发青了,怒道:“本……,本人提刀砍人的时候,你陶二公子好象还在读些四书五经吧?”

陶应把眼睛一翻,露出两个白眼仁,哼哼道:“林壮士不敢投军,陶应何必与你多言?林壮士可以请了,陶应虽然不才,但也不欢迎胆小无用的人。”

说完,陶应掉头就走,而林清脸色更是发青,忽然一咬牙大步上前,冲到了替陶应招兵的徐州官员面前,推开正在报名的半大孩子,大声说道:“我投军,徐州林清,十七岁!”替陶应招兵的徐州官员不敢擅自做主,扭头来看陶应,直到陶应微笑点头,那徐州官员才把林清的名字登到竹简上。

登记好了名字和籍贯,林清也不去领武器和军衣,只是大步走到陶应面前,咬牙切齿的说道:“二公子,我林清倒要亲眼看看,你是怎么练出一支超过曹将军队伍的精兵!”

“请林壮士拭目以待。”陶应笑吟吟的回答,又说道:“林壮士匆忙从军,想是没有知会家人,我放你一天的假,林壮士可以先回家去把家里的事安排好,明天再来军中报到,陶应给你留一个亲兵的位置。”

“谁给你当亲兵?”林清有些脸红,怒道:“我投军,是要当将军!”

“可以,不过要先从士兵做起。”陶应微笑说道:“等陶应观察了壮士的表现,然后再决定是否任命壮士为将!”

“等着瞧!”林清扔下了一句狠话,然后一甩手扬长而去。

“想办法弄到身边当亲兵,平时逗了玩玩也不错。”陶应看着林清的背影微微一笑,再回过头来看招兵点的凄凉景象时,陶应又说什么都笑不出来了,心里哀叹道:“麻烦了,还说只打算招八百人,应该一个上午就能招满,就这个情况,恐怕十天半个月都招不满吧?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我这也太难了吧?”

第十四章(上)陶应有军

陶应招兵的时机确实选得不太恰当,徐州刚刚经历战乱人口锐减,人口基数大为减少,又时值春忙,乡村里进城的壮丁很少,加上曹豹提前十天展开了招兵工作,把合格兵员基本上都挑光了,留给陶应的选择余地就少得可怜了,在东门小校场望眼欲穿的等了四天时间,陶应招募到的合格兵员竟然还不到三百人。

让陶应更加失望的是,尽管陶应都已经亲临征兵点号召百姓踊跃投军了,可是陶应在徐州的巨大声望却意外的对招兵工作帮助不大,因为徐州百姓并不傻,他们虽然感激陶应为拯救徐州付出的努力,但当兵上战场可不是闹不着玩的,一将无能也是要害死千军的,泗水河里被曹军残杀的几万徐州将士的遗体,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有志投军的徐州男儿自然是更愿意加入比较把稳的曹豹队伍,对初出茅庐的陶应则极端不看好。

毕竟,陶应迂腐书呆子的名字还放在那里,舍身救回徐州,也没有改变徐州百姓对陶应的这个印象。

还好,陶应好歹还有一个徐州二公子的名头撑着,虽然陶应不好意思开口求助,但是在听到陶应招兵遇阻后,不少徐州文武官员和地方士绅还是主动向陶应伸出了援手,或是主动送来家丁,或是到自己土地上的佃农中替陶应宣传,号召佃农子弟入伍投军。已经按计划招满四千新兵的徐州首席大将曹豹,也没有计较陶应的拒婚薄情,主动从徐州军队里挑选出了六百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战兵,亲自送到陶应面前,帮助陶应组建直属于陶谦的新军——至少名义上是直属于陶谦的新军。

徐州最大的地主陈珪和陈登父子给陶应送来了三百新兵,由他们的家丁、奴仆和佃农子弟组成,陶应很高兴的接受了陈珪父子的帮助,但陶应也没有把三百人全盘接受,而是仅仅接受了其中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男子,剩下的全部退还给陈珪父子,陈珪父子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含着笑把陶应挑剩下的奴仆领回了家。

对于其他徐州士族权贵送来的新兵,陶应也是如此处理,都是选择了其中年龄在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新兵蛋子留下,其他的都以各种借口退还,只有徐州首富糜竺和糜芳兄弟送来的两百家奴,陶应一个都没有接受,以招兵已满的借口全部退还。

陶应当然明白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大大得罪糜竺兄弟,导致本就对陶应不怀好意的糜竺兄弟益发不满,与陶应隔阂更深。但陶谦也没有多余的选择,糜竺兄弟几乎已经是半公开的站到了刘备一边,他们兄弟送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