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1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那位苏联领导人就算再不待见杨震这个捣乱分子,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自毁远东防御的。他很清楚抗联越强大,对日本军队的牵制力也就越大,也可以彻底的接触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
所以对于沙波什尼科夫的要求,他没有丝毫考虑的便同意了。而且在亲自审阅了邀请电的内容之后,还特别加上了苏联方面会保证杨震同志在苏联境内安全。并亲自起草了一封给延安的电报,希望延安能够施加一部分的压力。
只是杨震对于苏联的邀请总是不给予答复的暧昧态度,以及中央在这件事情上的不配合,也使得这件事情最终没有成行。心急的沙波什尼科夫大将,最终不顾前线的需要,在莫斯科保卫战正浓的时候,派出了一位副总参谋长,与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一同访问了哈尔滨。
没办法杨震不急,可急需补充兵员的苏军急。在莫斯科会战期间,对补充兵员已经饥不择食的苏军,几乎将远东地区的部队抽调一空。就连内务部的边防部队,除了苏朝边境以及库页岛上的部分兵力之外,都编为一个师给调走了。
至于技术兵种,除了太平洋舰队航空兵之外,其余的航空兵和坦克部队全部调走。炮兵部队调走了三分之二,防空兵部队全部调走。弄的一个偌大的远东军区剩余兵力,还不足一个集团军。别说防御整个远东地区,就是防守海参崴一线都不够。
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位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能不着急吗?要是日本人此时在沿海登陆,远东军区的苏军几乎没有一丝的抵抗能力。杨震对于邀请迟迟不予答复,他就只能派人到抗联来。
好在杨震虽说磨磨唧唧的不给答复,但这位从莫斯科万里迢迢赶过来的副总参谋长,也没有算是白跑一趟。对于苏联人提出的要求,杨震也没有含糊。在从延安赶来的,携带主席真实意图的军委副参谋长,以及挺进军司令员和政委在场之下,与抗联达成了一份协防协议。
只是这份所谓的协防协议,在那位苏军副总参谋长前脚走,杨震后脚当着三位老帅的面,直接跟废纸一样丢到了保险柜里面。这份由军区政委李延平与那位副参谋长出面谈判协议的实际内容,他连看都没有看一眼。
至于所谓协防作战所需的作战计划,此刻将心思全部放到准备下一阶段会战的他,压根就没有想过,更没有放在心上。搞的那位来协助他制定作战计划的军委副参谋长,也只能摇头苦笑。
回去向主席汇报之后,主席也只是摇头笑笑而什么都没有说。中央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给予任何的压力。毕竟以主席的为人,让他以损害中国自身利益,去保障苏联人的利益这种事情,主席压根就不会去做。
派出人配合抗联,只不过因为莫斯科的压力,做做面子上的事情而已。而这份协议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他一点也不期待,甚至希望这份协议永远不要生效才好。杨震这么做,倒是很符合主席的心意。主席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施加任何的压力。
不过主席虽说不希望这份协议能够打成,但是在心中也一直在为抗联担心。毕竟虽说已经接到杨震的报告,日军将会南下对南洋发起攻势。但是在日军南下作战没有真的打响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意图究竟在哪里。
万一日本人在德国人的压力之下,真的进攻苏联,那这份对中国人利害相比,害处较大的协议执行不执行?不执行,苏联的压力不说,抗联的对外通道也将被切断。执行,对于抗联来说是一个为别人火中取炭的行为。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主席一直为杨震和抗联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而在今后的岁月之中,虽说也有磕磕绊绊,苏联方面也无数次试图将手伸向抗联的物资。但是杨震百般的算计之下,双方的合作大体上还勉强算是遵守。虽说也有一定的波折,但是好赖没有搞出大的乱子来。
虽说在某些方面大家都没有完全的遵守协议地方,明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对抗,实际上暗中算计对方的事情一刻也没有停止。而且处于弱势的抗联,吃的暗亏比较多一些,但是总体上,还算是勉强的说的过去,至少太大的亏没有吃到。
想要多吃多占的苏联人,在某些事件实在有些过分,连面子上都过不去的地方。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抗联史无前例的强烈反弹之下。苏联人在其他的方面,也或多或少的给予了抗联一定的补偿。
第1479章只是聊胜于无
当然杨震要求苏联太平洋舰队协助培训一批远程飞行员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担心惹怒日本人的苏联方面的多少协助。在这个方面苏联人只提供了一批海上定位的六分仪,并在两个月的时间之内,为抗联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加上四十名导航员。
这二十个机组和四十名导航员,在苏联境内的所有学习经历,除了学习利用仪表飞行以及海上用六分仪定位之外。其余所有的课程就是驾驶伊尔四轰炸机,按照其最大活动半径,在已经一片雪白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飞行了几个来回。
所有的实战训练,也就是将堪察加半岛沿海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当成目标,每架飞机投掷了几枚炸弹。至于其他的,再没有学到什么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航空兵人员就回国了。其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想象。
对于苏联在这方面的敷衍举措,杨震倒是没有怎么太意外,也没有过于追究。本身就缺乏远程轰炸经验,海上远程长途飞行经验也不足的苏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也只能应急而已。
其真实作战能力,与七七事变之后多次从济州岛起飞进行跨海轰炸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可是差的太远了。受过特殊训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这方面的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相比较之下,苏联方面差的太远。
杨震也没有指望他们自身都实力不强的情况之下,能够给抗联培养出来多少人才来,实际上被选派去的这二十名飞行教官,都是中队长一级的干部。而在松花江大空战之后,就在地面上接受过被俘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远程轰炸机飞行员和导航员的训练。
对于杨震来说,苏联人愿意提供地方训练那是最好,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在美国人大量的援助抵达之前,抗联手中航程能够抵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数量并不多。即便是培养出来大批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轰炸机也是枉然。
而且苏联人的远程导航能力,长途飞行轰炸的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太多。这一点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人为数不多的对德轰炸的失败经历,就可以完全看出来。第一次空袭不过出动了十四架伊尔四轰炸机,中途倒是迷航了一多半,只有六架抵达柏林上空。
就这还是专门在海上飞行的海军轰炸机飞行团,换了原本应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空军之后,表现非但没有改进,反倒是显得则更差。经常是出动了十余架的轰炸机,只有寥寥几架找到了目标,剩下的不知道都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而遭受的战损比率,远远的高于他们轰炸取得的成果。
发动机故障和飞机自身的原因,以及被草木皆兵的自己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拦截,引起的战损又远远高于在敌军防空火力下的损失。甚至达到一次出动十二架佩八远程重型轰炸机轰炸柏林,只有四架飞抵目标的战例出现。
剩下的不是因为迷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就是被自己人给打了下来。更多的是因为发动机的故障坠毁在中途。苏军的远程轰炸战术,以及实际的训练水平在杨震的眼中,简直可以说就是低能。
大清洗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苏军的大脑被打碎,更可怕的军事观念和训练上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战场上是需要用鲜血来弥补的。苏军对德轰炸,已经是他们的飞行员和航空兵做到了极限,但是除了向德国人显示自己抵抗下去的决心之外,其轰炸成果几乎没有。
几次行动从第一次开始到因为战局的影响,而彻底停止行动的十余次空袭,没有一次哪怕是勉强算的上成功。所有参战航空兵,不分海空军在行动之中出现迷航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苏军对德轰炸的战例,已经表明了以苏军现在的能力,要想完成海上长途飞行轰炸,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杨震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内心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是去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以便为未来指挥对日轰炸取得一些相关的经验而已。毕竟海上长途飞行,与陆地上长途飞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没有参照物,苏制轰炸机仪表落后的情况之下,经验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是经过地面训练,以及在陆地试验型飞行,很难满足海上飞行需要。而这却恰恰是对于作为岛国的日本,展开轰炸的最前提条件。而抗联四周不靠海,想要取得这个经验只能暂时指望苏联人。
苏联人愿意帮这个忙那是最好,不愿意帮也不用去强求。如果苏联人真的可以,杨震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再提供一批伊尔四轰炸机,以补充抗联的远程轰炸机数量还有些不足的现状。至于其他的,他倒是没有太过于指望。
早在当初签署协议的时候,苏联人能不能完全遵守关于这方面的协议,杨震也没有太在乎。即便是那位里亚贝舍夫中将,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同意将这条列入其中。但在杨震看来,想要一向视违约如吃饭一样的苏联人完全遵守这个协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签不签是一码回事,执行不执行,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另外一码回事了。虽然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之下,苏联人不会向以前一样翻脸犹如翻书。但是有些方面,尤其是涉及到苏联利益的情况之下,他们压根就不会当做一回事。
不过杨震没有想到,苏联人虽说只给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外加四十名领航员,但是却将苏联因为战争停产的最新式的中型轰炸机叶尔二轰炸机,到年底还幸存的六十余架连同所有图纸一起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强行从抗联手中换走了,全部还有战斗力的一百二十架苏二轻型轰炸机。对于这笔交易,其实杨震很是不满意。叶尔二轰炸机四千余公里的航程,两千公里以上航程一吨的载弹量的确是远远的满足了抗联的需要。
但是这种飞机的可靠性,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发动机的可靠性,简直就和一堆垃圾一样。苏联方面运抵过来的第一批六架轰炸机,在抵达抗联试飞的时候,就有四架因为发动机的故障趴窝。
剩下的两架,还有一架在起飞五分钟之后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一头直接栽向地面。好在当时飞行的高度不高,这些飞机发动机不咋地,但是机体却是相当的结实。几名空勤人员,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这样的轰炸机杨震哪里敢要,这不是送自己的飞行员上天参战,而是直接让他们去下地狱。但苏联人以赶回所有抗联在苏联留学生为要挟,逼迫抗联同意交换。在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引发太大争议,以及美国人答应给予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杨震最终还是答应了交换。
苏联人在丢掉了所有对德轰炸的前进基地之后,这些远程轰炸机也失去了所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叶尔二轰炸机,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比较高,无法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军便拿出来和抗联交换,更符合眼下苏军情况,可以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二轻型轰炸机。
当然杨震最终点头,还是因为美国人答应,协调英国人再给予抗联性能不低于七十架巴特尔轻型轰炸机作为补偿,杨震根本就不想做这笔交易。英国这种轻型轰炸机,性能在苏二轻型轰炸机之上,如果能得到一批自然是好事,可以有效缓解抗联A二零攻击机的压力。
其实杨震虽然不太喜欢苏二轻型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的装甲有些过于薄了,自卫火力也很差。但是其操纵性能良好,以及对机场极低的要求。与苏军SB系列轰炸机相比,航程要远上不少不说,载弹量也并未少多少。
最关键的是操纵性与保养性,以及对前线机场的适应能力,远远的优于SB系列轰炸机。目前作为前线支援战术轰炸机使用,性能依旧不算是落后。对于抗联来说拿伊尔四轰炸机和DB三这样的航程两千多公里的轰炸机,去做前线轰炸机实在是浪费。
而A二零攻击机的数量,目前又始终不足。苏二轻型轰炸机,虽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总归还是聊胜于无。将这一百二十余架飞机抽调走,将会削弱抗联航空兵本就不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
对日轰炸,对于杨震来说是必须的。但是现在杨震很清楚,在留英人员返回之前,只能是象征性的。执行对日战略轰炸,抗联现在是即是飞机数量不足,飞行员与导航员的数量也不足。
而且伊尔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