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铁血强宋 >

第66节

铁血强宋-第66节

小说: 铁血强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到老种相公的位置上,被人打压了这么久,好说歹说也要找回些场子再说,这是人之常情,而童宣帅也不能罚得过狠了,否则西军便是更加尾大不掉,官家这么多年的努力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梁师成这么一说,就连一直活在梦里的王黼和蔡攸都是有些悠悠的醒转过来,也是有些理解了官家的心思,当下也是竖起耳朵听了起来,梁师成这些话,表面上看的的确确是废话,可是却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童贯是官家一手扶持上来的信重之人,他不想就这般撤了下去,老种乃是西军位高权重的老帅,官家不想再让其坐大,二者就这般保持一个平衡就好,一动不如一静。

梁师成见自己的话终于引起了重视便是接着道:“可是照目前看来,北伐战事若是按照童宣帅或者老种相公这般打下去,那是万万不行的,两人行军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那边是太过持重了。”

梁师成这句话可算是挠到了官家赵佶的痛痒之处,北伐伊始的时候,赵佶也是信誓旦旦,满怀雄心壮志的等着大捷,可是没想到这战事始一打将起来进展就是如此的缓慢,今日推进二十里,明日推进三十里,这般打下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到燕京城下,那时候,恐怕人都等老了。

后来倒是有所改变,却是被大石林牙打得落花流水,让大宋军民都是忍不住扼腕叹息,赵佶也是颇为恼火。

赵佶性子有些轻浮,本来对于北伐战事就是三分钟热度,早就想撒手不管,这般事情,也是太熬人的心性了一些,这也是童贯大败之后,赵佶没有太多过问的原因,看着都烦,所幸干脆不过问了。

可是就在看戏的赵佶和衮衮诸公都是有些胳膊撑不住脑袋,打着呵欠的时候,天空一声巨响,杨凌克复涿易二州的消息便是传来,舒服得赵佶简直申银了一声。

历来君王最喜欢的无疑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能体会上意的,一种就是能解燃眉之急的,杨凌无疑就是属于后者,就这样突兀的进入了赵佶的视线当中,如今梁师成点到了要害之处,赵佶也是忍不住点了点头,“现如今,计将安出?”

梁师成微微笑道,“这形势如何,还不是官家的一念之间,这北伐大军暮气实在是太深了,需要一个人能将这潭死水搅活,想必这个人选,在官家心中早就有所定夺了吧……”

这便是梁师成的狡猾之处,将众人的思绪随着他的路子一直走,一直走,到了最后答案就呼之欲出,而这个答案他不能自己说,却是留给了官家,赵佶微微笑道,“除了杨凌那后生还有何人能担此大任耶?”

“这便是官家要对他的恩赏了!”王黼心中当即就是一跳,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这厮得利,当下王黼便是看了梁师成一眼,这一眼意味深刻,梁师成却只是示弱未见。

如此行事便是有些难办了,以后的杨凌到底站在哪一边都不合适,老种的西军本就势大,再得了杨凌功绩便是如虎添翼,而童贯,更是,赵佶忍不住摇了摇头……

梁师成似乎是看透了赵佶所想,便是道,“杨凌此子虽然说明面上与童宣帅不是一路人,可是官家细细想来,其更算不得西军一员,即便是现在得了老种看重,也难以融入西军将门当中,再者,不管此子如何,都是为官家效力,说不得到了最后,官家反而多了一道制衡西军的手段。”

赵佶忍不住眼睛就是一亮,梁师成没有说明,他心中便是有了决定,不管如何,决不能让杨凌再归于西军,否则,西军便真的要有一些向着五代时期藩镇那个方向发展下去了。

赵佶深思之后便是对着梁师成道:“传朕的旨意,得此涿易,实乃大宋之喜,童贯,种师道均有统筹之功劳,童贯依旧领河北河东宣抚使之职,老种为都统制,待燕京克复,军中事宜,二者协商而定,待燕京克复,朕自然论功行赏。”

“杨凌劳苦功高,孤军北上,涿易二州盖系其苦战,更兼招降常胜军,常胜军乃逆辽封号,不可复用,朕赐‘神策军’为其番,由杨凌统之,原常胜军兵马可择精锐以充。”

神策军,唐朝后期北衙禁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唐末之后之所以有五代十国的动乱,正是因为黄巢起义将神策军实力大打折扣,最后又被各大藩镇轮番削弱,大唐皇室无兵可用,才有天下动乱,神策军番号从此不再。

可以说这等建制,就是极大的重视,王黼蔡攸面面相觑,谁都看得出来,杨凌自成一军,便是为了在老种相公与童宣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效果,而杨凌不属于童贯一派,不属于老种一派,北伐也少不得此子出力,官家钦赐神策军,将来还不是为朝廷所用。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官家喜闻乐见的局面,梁师成倒是给官家献了好一个计策。

ps:白天六点多一点就要起床出去练车学驾照,一直到晚上吃饭后才有时间码字,这鬼天气弄得状态都下滑了,感觉写得不好,好不容易在十二点之前码完三更,写得满头大汗,真的是把长征的精神都拿出来了,没有收藏本书的朋友收藏一下,还有推荐票的扔过来,安慰安慰俺这颗受伤的心吧,真心累啊。

第一百四十三章 风云动(十)

“圣明不过官家!”几人还能说什么,宋徽宗赵佶,可以说是赵宋百年以来君权最为集中的国家,大宋国策本来就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可是为什么赵佶能将蔡京,童贯,等老奸巨猾之辈玩得团团转,可见其聪慧与强大的政治手腕。

赵佶的民间印象大多是因为《水浒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皇帝,因为靖康之耻实在是汉家民族莫大的耻辱,所以有些贬低丑化宋朝,所以作为北宋实际上的末代君主,宋徽宗的形象非常弱智,被认为是玩完了江山的腐朽封建统治者。作为一个皇帝,没有秦皇汉武的雄霸之气,也不体恤民情,却热衷于小资情调的书画艺术,并豢养了一大圈贪官污吏,弄得民不聊生,终于造成了一场亡国灭种的大祸。

宋朝的定位是“积弱积贫,民不聊生”,事实上,这种定位有很大的偏差,宋朝既不积弱,更不积贫。相反宋朝堪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其创造的文明成果远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所能相提并论,即便是被捧上了天的现代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了宋朝的许多组织方式和先进思想。

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在一些旅行者对东方的中国如天堂般的描述后,其实只是蒙古剧烈破坏后的宋朝的残渣,(但是比之漫长的中世纪摧残后的欧洲仍然不愧为天堂)开始走向全新的道路。当时的宋朝,不仅仅是简单的富裕,而且达到了一种全面富裕的状态(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提的共同富裕),最有名的评价莫过于“走卒类士服,农夫跺丝履”。

宋朝的财政收入百分之七十来自于工商业,只有少部分来自于农业,这令现代以农业国自居的中国人惭愧得不敢提起。首先我们中国的国土位置有一个绝大的先天缺陷,就是直面广阔的蒙古草原,中间并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这在骑兵称雄的时代是致命的,所幸我们的祖先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才多次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并且由汉武帝、唐太宗等伟大的君王分别击败了匈奴和突厥。

然而,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后。宋朝接手的国土更加剧了这个缺陷,燕云十六州等地被强大的契丹国占据,游牧民族可以从此处直接突入中原。不过大家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强大如契丹,占据了这么有利的战略地形,却从来没有真正突入过宋朝的腹地?

而大宋朝输送“岁币”求和之事也有待考量,拿著名的澶渊之盟来说,宋朝每年向契丹送出30万两,但是30万对于年财政收入近亿的宋朝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也远远不及募兵制的宋军认认真真打一仗的3000万军费,而这一战的结果实际上是宋朝取走了契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瀛、莫二州。

其实有点类似于美国以便宜的价格从苏联手中买走阿拉斯加,在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上,大宋虽然打得艰难,可是主力依旧是大宋兵马打的,女真骑兵最开始也就是起了一个后方牵制威胁的作用,灭掉诺大一个辽国,主要靠的还是派出的宋军。

只是最后内部斗争太烈,被女真捡了便宜,所以不能将灭辽的战功独独算在金国头上。

大宋之所以灭亡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那便是在灭辽之后,宋军很快指向了另外一个大国:西夏。挟灭辽之威势,宋军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兵临灵州城下,灭夏也已经是宋徽宗掌中之物了,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大意外:靖康之耻。

国势如日中天,经济持续发展,文化高度发达,军事上刚灭了大辽,即将收服西夏,大概不会有人会料到真女真兵马不过数千的,即便是熟女真和渤海兵马加起来也不过数万,女真人会对这个庞大帝国构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女真人原本也就是一个长期受契丹人压迫的苦寒部落,宋朝出于灭辽的需要才有意扶植,宋朝对这个被契丹人都视为蛮族的部落确实不够重视。

整个士大夫阶级都是如此,正如前文所说,宋朝的国土安全最差,在积极防御的时候,辽军还不能从平原地带高速突入,即便能够高速突入,也不可能久占,只能再高速退却。辽国本身也不想与宋朝大动干戈,所以从来没有出现过辽军突入宋朝腹地的军情,但是当辽国灭亡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天不怕地不怕的女真蛮子可没想过与你友好相处,贸易往来,女真骑兵用着当初宋朝支援给他们的武器盔甲,乘着宋军主力正在西夏作战,宋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西方的时候,分为两路直扑东京,女真西路军虽然被王禀顶住,可是东路军却经过数日长途奔袭就冲到了开封城下,当然他们也不是来灭国的,只不过是来劫掠一番的,他们也没有实力占据开封,所以他们非常粗暴草率的烧杀抢掠一阵过后就逃之夭夭了,带走了宋朝的大量财富、皇帝、太上皇。

而中国作为一个组织结构完善的现代化文明国家,突然被掏了心,再强壮的肢体也没有用了,这就是君主集权最大的弊端,仅仅因为这一个意外整座大厦就轰然而倒。如果没有女真骑兵的那一日奔回,宋徽宗的大军继踏平大辽之后再踏平大夏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以宋朝的国力按部就班的将各个非华夏文明国度依次踏平也是理所当然。

官家赵佶太自负,太轻浮,这就是其永远无法的缺点,可是总的太说,大宋如此强盛,有将有兵有钱,与他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他上位之后作出的贡献实在是少得可怜,祖宗留下的家业,足以让他挥霍。

不同于秦始皇、汉武帝、亚历山大、君士坦丁等人的是,赵佶虽然不喜政事,天赋虽然聪慧,可是30点全部点在了艺术之上,作为“瘦金体”和“院画派”的掌门人,赵佶是可与王羲之、颜真卿比肩的文艺巨匠。

而道君皇帝主持编篡的《万寿道藏》也是人类宗教思想史上不朽的巨著,所以他是可与圣保罗、牛顿、玄奘、鉴真相提并论的宗教大师,然而,纷乱的天下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雄才大略,眼光长远的君王啊……

ps:又忍不住又文青了一下,以后一定改,家里突然断网了,这一点还是刚写好用手机传上来的,蛋蛋有点疼,今天是指定没办法继续写了,娘的,一点征兆都没有。

第一百四十四章 风云动(十一)

“官家如此其器重,杨凌此子定当竭死以报官家恩德。”三人都是齐齐拱手,有宋以来,士大夫直臣是确确实实敢于和君王叫板的,最典型的就莫过于寇准逼迫真宗皇帝御驾亲征。

当年辽国强盛之时,辽国对宋发难,20万大军气势汹汹挥戈南下,前锋直抵澶州威逼东京,这势头把大宋天子真宗皇帝吓得六神无主,不少人都是劝皇帝想好退路,说难听一点,不过就是脚底抹油,一溜了事,最后寇准却是力谏真宗御驾亲征,迫于压力,真宗就真的带领禁军进抵澶州,最后的结果是宋赢了,辽国被迫签订合约,二者划定疆域,一直到如今,宋辽再无大战,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

管中窥豹,大宋君王也确确实实遵守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约定,皇帝但有昏庸不智之举,文臣便是拼了老命也要将胸中的不平之气说出来,不管其对错如何,这份气节傲骨都是令人颇为称赞的。

可是到了徽宗如今的宣和年间,朝堂之上无疑就是赵佶的一言堂,当年士大夫贞节却是被丢得干干净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