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策 >

第774节

国策-第774节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陆军规模却是共和国的4倍;巴基斯坦人口2亿多,陆军规模与共和国旗鼓相当;人口只有共和国5的伊朗,陆军规模却不比共和国小。简单的说。决定陆军规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国家战略安全,二是国家的基本战略。前者是一般国家的参考因素,后者则是大国的参考因素。换句话说,如果以保卫本土为首要目的,陆军规模就应该与外部威胁相当;如果以对外用兵为主要目的,陆军规模就应该与可能爆发的战争级别相当。

谁都知道,印度战争很有可能是共和国打的最后一场周边地区局部战争,而共和国并不存在严重的战略威胁,在不需要继续大规模对外用兵的情况下,共和国没有任何理由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

“哎!”袁晨皓叹了口气,说道,“看样子,很多人要做好退役准备了。”

“什么意思?”

“你都认为应该裁减,传闻多半不是传闻,而是事实。”

“我又不是元首,我说了算什么?”裴承毅笑了起来,说道,“再说了,站在个人立场上,我也不希望裁军。”

“那只是个人立场。”

裴承毅苦笑了一下,说道:“得了,说这些也没用,前线指挥部的情况怎么样?”

“作战计划已经制订好了,就等你拍板。”

“那就好,我们赶紧处理这件事吧。”

回到前线指挥部,裴承毅立即开始工作,逐一审核袁晨皓制订的作战计划。

不得不承认,袁晨皓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足够让裴承毅放心。明确了作战目的。作战计划主要就是细节工作,即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目的,为各作战部队安排作战任务,部署相应的协调工作等等。

10月28日,裴承毅正式签署作战计划。

只是,在最后一个问题上,裴承毅与袁晨皓产生了分歧。

按照裴承毅最初的想法,作战行动将在10月31日开始,最多提前到10月30日,主要是各项后勤准备工作最快也就只能在10月30日到位。事实上,在裴承毅返回沃济拉巴德的时候,后勤准备工作已经到位了。能够提前3天完成后勤准备工作,与王元庆的亲自干预有密切关系。别的不说,在划拨作战物资的问题上,国防部就没敢耽搁半点时间;空军与陆航作战飞机的维护工作也在制造商参与的情况下,提前数日完成。因为外交部参与,所以孟加拉国与尼泊尔增派了工程人员,前沿机场与陆航基地的建设工作提前完成。总体来说,后勤准备工作比裴承毅预计的快了许多。

最大的问题解决了,几个次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海得巴拉政权一直在战略防御上存在分歧,以费尔南德斯为首的强硬派坚决主张死守海得巴拉,绝不后退一步。而以外长图托为首的温和派则主张退守班加罗尔,利用海得巴拉消耗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印军的士气与斗志可想而知。

实际上,就算没有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裴承毅也知道印军没有多少抵抗意志。

自从费尔南德斯上任,印军的士气就开始动摇,裴承毅到39军的时候,傅卫民正在与负责接管战俘的宪兵交涉,希望能够增派一批运输力量,将战俘送走。当时,39军手里的战俘超过了2万名。因为战俘太多。39军要守卫维沙卡帕特南,还得为进攻做准备,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傅卫民不得不区别对待,放走了籍贯在维沙卡帕特南的战俘。虽然傅卫民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战俘的亲属前来认领,并且在领走战俘的时候签下保证书,承诺不再参军服役,但是傅卫民没有及时上报此事,受到了项铤辉的严厉批评。实地了解情况后,裴承毅亲自给项铤辉打了电话,然后要求傅卫民派遣巡逻队到附近的村庄收缴武器,避免释放战俘带来麻烦。也就是说,裴承毅也赞成释放战俘。有裴承毅出面,傅卫民的日子好过了许多,他也对裴承毅非常感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印军的情况,即绝大部分印军官兵不想为海得巴拉政权卖命。

因为刘晓宾去新德里的时候留下了几个特工负责协调前线指挥部与印度临时政府之间的沟通工作,所以裴承毅没有放过审讯战俘的机会。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情报,裴承毅在39军多呆了两天,让袁晨皓送了几名特工与印度临时政府的官员过来,一起审讯战俘。审讯的结果让裴承毅坚定了提前发起进攻的想法,原因很简单,海得巴拉政权不但让印军官兵极度失望,甚至无法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很多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饱饱的吃上一顿。

表面上,这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可是裴承毅看到的却是潜在的危险。毫无疑问,印军官兵主动投降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打仗,而是没法打仗。换句话说,如果海得巴拉政权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但不会有这么多的印军官兵投降,还会有许多印军官兵拼死作战。

问题就在这里,海得巴拉政权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吗?

从长远来看,肯定解决不了,但是从短期来看,却有这样的可能。

11月,将是印度的第三个收获月,特别是南部地区。因为靠近热带,气温与降水量都非常适合种植高产水稻。虽然按照正常情况,印度水稻的成熟期是4个月,但是在靠近赤道的南部地区,水稻的成熟期只有3个半月。按照印度的农业种植规律,南部地区的水稻收获时间分别是每年的3月上旬、7月中旬与11月上旬。如果把进攻时间订在10月31日,肯定无法在11月上旬控制南部地区的主要产量区,让海得巴拉政权获得征粮的机会,而海得巴拉政权肯定会把征收的粮食优先提供给军队。在此情况下,早一天发起进攻,就能减轻一分压力。

正是如此,裴承毅决定把进攻时间提前到10月29日凌晨2点30分。

袁晨皓却认为这么做不太妥当。

为此,袁晨皓提出了三点反对意见。一是各部队没有做好进攻准备,提前大约40个小时发起进攻,只能使各部队仓促参战,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二是首批发起进攻的作战部队没能进入进攻阵地,如果发起进攻,必然导致进攻距离延长,在后期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三是前线指挥部承诺在10月30日才发起进攻,虽然只提前了一天,但是存在出尔反尔的嫌疑,会对军心造成影响。

对于这三个问题,裴承毅觉得根本不是问题。

部队有没有做好进攻准备,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按照共和国陆军的作战守则,只要在战场上活动,哪怕没有执行作战任务,呆在军营里面,作战部队也要保持战斗状态;再说了,在毫无装备的情况下,战略反应军能在12小时之内进入战斗状态、重装甲军也能在24小时内进入战斗状态,离进攻还有1天多,各部队肯定能够做好战斗准备。因为离进攻还有足够的时间,所以第一批发起进攻的作战部队肯定能够准时进入进攻阵地,甚至能够获得数个小时的调整时间。至于对军心造成的影响,因为官兵求战心切,都想参战立功,免得在大裁军中提前退役,所以更加不用担心什么。

说不过裴承毅,袁晨皓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实际上,这也反应出了袁晨皓欠缺经验的问题。作为初上战场的军官,袁晨皓的很多表现都比较极端,要么过于胆大,要么过于谨慎,没有裴承毅那种沉稳。胆大的时候,袁晨皓就会犯下冒进的错误,比如在之前建议把主力放在阿拉伯海方向上。谨慎的时候,就会犯下患得患失的错误,总是担心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袁晨皓是第一次担任这么重要的指挥工作。当年的半岛战场上,裴承毅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而当时替他把关的是项铤辉,现在只是需要他为袁晨皓把关。

袁晨皓的表现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将军不是一天炼成的。

拿破伦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有优秀的士兵才能当上将军。除了某些背景足够雄厚、后台足够坚固、关系足够强硬的将领,没有哪个将领不是从基层爬起来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将军在基层工作时都有出色表现,不然也不可能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万里挑一的将军。

确定了进攻时间,裴承毅与袁晨皓再次审定了作战计划。

10月28日中午,作战计划下达到各作战部队。

因为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动已无任何秘密可言,所以当天下午,裴承毅就联系了空军司令章忠宪,要求空军从20点30分开始轰炸海得巴拉附近的印军阵地,并且持续到进攻开始前。

随着第一枚炸弹在海得巴拉附近炸响,沉寂了近一个月的印度战场再次热闹起来。

1个月足以让很多人忘记伤痛,也足以让更多的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虽然轰炸来得并不突然,但是对印军仍然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心理打击。

裴承毅并不知道,在这1个月之内,费尔南德斯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退守海得巴拉之后,费尔南德斯接管印军。虽然没人否认他的军事才能,但是费尔南德斯怎么说都是海军将领,不是陆军将领。成为海得巴拉政权战时总理后,费尔南德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编印军。

这么做,多少带有的私心,毕竟从北面逃过来的部队都是古吉拉德培养起来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费尔南德斯必须让印军官兵明白,谁才是他们的指挥官。为了消除隐患,费尔南德斯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那就是把印军各主力部队打散编入各预备部队。虽然这么做,可以提高预备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还能让部分印军官兵获得晋升,但是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印军战斗力普遍下降,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称得上主力部队。看不到的结果是,恐惧情绪在印军中迅速蔓延。

依靠欺骗、谎言、鼓动等等手段,海得巴拉政府拉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按照军情局的估计,再次发动进攻的时候,海得巴拉政权手里的兵力超过了750万。问题是,在这550万印度军人中,至少有500万是刚刚征召的新兵,大约650万官兵没有上过战场,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恐怖。

如果印军保持原来的编制,650万对战争不够了解的印军很有可能在狂热的引导下,成为海得巴拉的牺牲品,给共和国军队制造巨大的麻烦。被费尔南德斯这么一搞,没上过战场的印军官兵听到了那些关于战争的传闻后,不但开始害怕,还完全丧失了斗志。事实上,对那些只想混一口饭吃的印军官兵来说,谁又想成为任人屠宰的对象呢?

由此可见,印军的士气确实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仅仅持续数个小时的轰炸就彻底炸垮了印军的士气,在担任主攻任务的39军离开进攻阵地的时候,海得巴拉的大门已经彻底敞开了。

相对而言,身处前线的傅卫民比裴承毅更加了解印军的状态。

10月29日2点30分,进攻开始后,傅卫民就给担任突击任务的第391、第392与第393装甲旅下达了一条非常特别的命令,即以最快的速度发起突击,别管突破口、侧翼防线与后方安全等问题,只管往前冲,只要战车的电池里还有电,就不能停下来。

突击变成了赛跑,这场战斗也没有多大悬念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

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动出乎预料的顺利。

10月29日。天刚蒙蒙亮,39军的突击部队已经挺进了大约220千米,第391装甲旅率先抵达戈达瓦里河南岸的拉贾蒙德里。因为沿途投降的印军太多,负责收容战俘的第384装甲旅、第385机械化步兵旅与第386机械化步兵旅根本忙不过来,所以傅卫民不得不把突击部队缩减到1个旅,让第382装甲旅与第383装甲旅负责收容战俘。在只有1个装甲旅突前的情况下,39军的突击速度丝毫不减,由此可见,沿途印军几乎没做抵抗。

一整夜,裴承毅都在为39军的突击速度担忧。

不是不够快,而是太快了。

39军从维沙卡帕特南西南的阿纳加伯莱出发,首先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推进,到达戈达瓦里河三角洲、也就是拉贾蒙德里之后再分兵两路。一路转向西北,直扑海得巴拉;另外一路继续南下,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攻占维杰亚瓦达、贡土尔、埃卢鲁、皮默沃勒姆、古迪瓦达、默吉利伯德纳姆等大中城市,随后向南挺进,攻占翁戈尔,为今后南下攻打班加罗尔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39军的任务并不轻。

虽然39军有6个战斗旅,战斗部队的数量几乎是其他重装甲军的2倍。进攻实力在共和国陆军众多野战军中首屈一指,但是同时执行这么多任务,难度肯定不小。按照裴承毅的估计,39军至少要在海得巴拉方向上投入2个装甲旅,才能为担任主攻的36军与37军提供足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