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策 >

第507节

国策-第507节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天作战部队”绝对是“新概念”。最早提出“空天作战”理论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与空军的战术体系一样,空天作战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在夺取“制天权”,二是打击地面/海面目标。前者的实现难度最大,涉及到与敌人的空天作战部队对抗,在空天部队真正具备实战能力,且全面推广之前处于理论探索与研究阶段。后者才是空天作战部队的主要战术课题,也是共和国与美国空天部队的重点发展方向。

与其他作战力量相比,空天作战部队的最大优势就是高度与速度。一般情况下,只有飞行高度超过40千米的航空/航天器才算得上是空天飞行器。为了达到这个高度,最低飞行速度为8马赫。如此一来,包括冲压发动机在内的所有传统航空动力都无能为力。最初,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希望放在了“火箭冲压一体发动机”上,投入大量资金突破关键技术。随着“吸入电离式电磁推进理论”逐步成熟,共和国与美国都将重点转向了新领域,花费巨额资金推动新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不论是哪种推进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获得空天作战力量,共和国与美国都在加强冲压发动机的开发力度,尽量提高冲压发动机的性能。

参战的“航空航天远征大队”装备的就是以冲压发动机为主动力的KT…1型空天战机。

严格的说,KT…1因为不具备外太空飞行能力,最大飞行高度仍然在大气层内,所以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机,只是升级的战斗机。即便如此,KT…1的多项性能仍然足以傲视群雄。最大65千米的升限、最快12马赫的飞行速度,就能让所有的现役战斗机对之无可奈何,也能让所有的防空系统成为摆设。当然,KT…1平均175亿元的单价也足以让任何一支空军感到囊中羞涩。

与战略截击部队的J…14Cmd2型战斗机相比,KT…1型更加注重速度与升限。

更重要的是,KT…1型仍然是“样品”,处于试验阶段,不具备实战能力。空军匆忙不迭的让KT…1型空天战机参战,目的只有一个,证明空天战机超强的对地打击能力,为“航空航天远征大队”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经费。

让未装备部队、未完全形成战斗力的新式装备参加实战,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早在21世纪初,美军就在阿富汗与伊拉克战场上实验了多种新式装备,比如美军的第一种隐身无人战斗机。只有通过实战,才能证明新式装备的作战效能,也才能证明新式装备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要有机会,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会想方设法的让新式装备到战场上走一趟。

KT…1的实战能力到底如何,空军从未对外公布。

战后,空军扩大了“航空航天远征大队”的规模,在基础技术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研发经费,放弃了KT…1型空天战机的大规模采购计划,重点研制更先进的KT…2型与KT…3型空天战机。由此可见,空天战机的作战能力已经得到证实,只是KT…1的性能无法满足空军的需求。

与飞机诞生到参加战争一样,空天战机要想成为战争的主要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次“特殊行动”让空军露够了脸,就连CIA与五角大楼都高度关注共和国空军在日本战场上的作战行动。由空军采取的行动也能看出来,空军司令章忠宪的思想更保守,没有惊世骇俗的作为,却稳定有效的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使命。

第一阶段全面战略打击结束的时候,战争的最终结局不再有任何悬念。

    卷八 百年积怨

第150章 片面停火

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持续到6月1日凌晨0时0分。

按照“时间表”的承诺,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的强度降低了二分之一,大部分作战力量撤离战区,主要作战任务由空军承担,海军也部分解除战略封锁,允许向日本输送包括粮食与燃油在内的更多的人道主头救援物资。

不是共和国军队不想打,而是找不到多少可以打的目标。经过第一阶段的全面战略轰炸打击行动,日本本土的有价值目标已经所剩无几。为了寻找打击对象,军情局还调动数颗军事侦察卫星与民用遥感卫星,花1周时间拍摄日本全境数字地图。不可否认,肯定有“漏网之鱼”,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的主要任务就是消灭“漏网之鱼”,确保日本无法在战后迅速复苏。

实际上,这一阶段的打击行动多少有点多余。

随着春季到来,在只能向伊豆诸岛转移350万人口的情况下,留在本土的数千万难民最多只能生存2年。即便到达伊豆诸岛的350万日本人中有200万处于最佳生育年龄(18岁到24岁)的女性,以最快的速度繁衍后代(平均1年1胎),婴儿存活率高达100%,2年之后日本只剩下750万人口。算上侨居海外的1000多万日本人,2年之后日本的国民人口不会超过2500万,其中劳动力不会超过2000万。

这还是理论计算结果,实际情况肯定糟糕的多。按照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迎来的生育高峰,需要大概30年,日本的人口数量才有可能超过5000万,为大国地位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即便共和国立即停止战略打击,日本也无法在战后迅速恢复元气。

按照西方媒体的评论,共和国的军事打击行动多少带有政治色彩。逐步降低打击强度,不是为了摧毁日本,而是为了与西方国家讨价还价,从根本上影响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

美欧的第二阶段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主要为日本难民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与设施。

按照共和国在“五加九会议”上做出的承诺,在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中,除了将5个“安全区”的范围扩大2到5倍之外,还在日本本土划出10个新的安全区。这10个安全区是北海道的扎幌,本州岛的秋田、仙台、金泽、宇都宫、静冈与奈良,四国岛的高知、以及九州岛的熊本与大汾。除了允许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只开赴安全区之外,共和国还允许运载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飞机前往安全区内的机场,同时允许承诺接纳日本难民的国家用飞机接走难民。当然,共和国对空运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比如运输机到达机场后,必须按照共和国指定的时间将运载的物资放在指定的地点,以便共和国的侦察卫星对物资的种类与性质进行核对。又比如,所有搭乘飞机离开日本的难民必须提前在最近的国际救援机构登记备案,以备共和国进行核查。

共和国开出如此苛刻的条件,与美欧的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有密切关系。

按照美欧制订的计划,在第二阶段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向日本提供粮食、药品、取暖用的燃油、清理放射性污染的设备名义上是为了帮助日本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实际上是为第三阶段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也是正式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之前的基础准备工作打下基础,从而在共和国实现全面停火之后立即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美欧的目的昭然若揭,共和国不得不有所提防。

虽然签署相关协议,但是在援助物资问题上,共和国与美欧仍然存在巨大分歧。别的不说,仅援助给日本的粮食就差点让共和国与美欧翻脸。按照美国提交的援助方案,为了使8000万日本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每月需向日本提供200万吨粮食,并且向日本派遣数万名志愿救援人员。共和国的计算结果是,即便不考虑日本储备的粮食,每月也只需要向日本运送120万吨粮食,就能确保所有日本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显然,双方的分歧在具体人均指标上,美国的标准是人均月25千克,而共和国的标准是人均月15千克。按照美国的标准,绝大部分日本人肯定会“吃饱了没事做”,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基础重建工作。按照共和国的标准,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只能勉强填饱肚皮,没有精力参加劳动。

所有的细节问题都得通过谈判解决。这也是“时间表”第二阶段期间的主要工作。

为了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共和国与美欧在2个月内进行了数十次谈判,商讨所有细节问题,不但是人均粮食配额,还有采暖配额、药品配额、支接救援人员规模、废墟清理设备的种类与总量等等。为了在谈判桌上向美欧施加压力,共和国肯定不会立即停止打击行动。由此可见,共和国逐步降低打击强度,根本目的就是阻止美欧向日本提供超出人道主义援助基础的战略支援。

正是如此,共和国才从始至终掌握着主动权。

美国想用日本绑架共和国,共和国则用日本绑架了美国。

随着新的10个“安全区”陆续开辟,几乎所有幸存的日本人都集中到了15个“安全区”内。如果美欧在谈判桌上给共和国制造麻烦,共和国随时可以终止谈判,恢复全面战略轰炸打击行动,将矛头对准聚集在“安全区”内的日本人。美欧承受不起这样的代价,也不能拿数千万日本人弄玩笑,也就只能在谈判中让步。

更重要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美欧离其目的也就越来越远。

日本的战后重建,美国与欧洲国家最多提供物资与资金,不可能派遣工程人员前往遭到严重污染的日本本土帮日本人擦屁股。就算美国肯派人员前往“污染区”,也没有几个美国人愿意赚不要命的钱。换句话说,日本战后重建必须依靠日本人!

如此一来,必须在2029年10月份之前完成最重要的“废墟清理工作”。

美国与欧洲的意见非常一致,就连日本战时看守内阁都有相同的想法。既然数千万日本人难免一死,绝大部分都将在2年内病亡,何不用这些人完成最危险、也是最艰巨的重建工作呢?如何办到,美欧不需要操心,日本战时看守政府可以用刺刀与机枪逼迫数千方难逃一死的日本人为民族的未来做出最后的牺牲与贡献。美欧需要做的,只是尽快让共和国停止打击行动,让日本战时看守政府能够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现实很残酷,残酷到让人发指的地步。

据部分前往“安全区”采访的记者回忆,所有进入“安全区”的日本难民都得在日本战时看守政府设立的登记处登记备案,然后前往指定的地点居住,不得随意活动,更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安全区”。难民每天只能获得勉强维持生存的粮食、药品与取暖用的燃料,要想获得更多的生存物资,必须参与由战时看守政府主持的“废墟清理工作”,用劳动换取物资。后来,为了“鼓励”更多的难民参与“劳动”,日本战时看守政府连续数次降低最低物资配给额度,逼迫饿着肚皮的难民前往遭受严重污染的地区完成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危险工作。到最后,日本战时看守政府真用刺刀与机枪逼迫最后一批奄奄一息的难民加快迈向死亡的步伐。

不得不承认,西方世界仍然有尽职尽责的记者。

2028年与2029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分别颁发给了报道日本战后重建工作的美国洛克维尔与法国记者蒙塔拿,表彰两人用最直接的方法报道了最真实的新闻。谁能想到,洛克维尔在接受颁奖后的第二天就在家里吞枪自杀;他在留给妻子的“遗信”中提到,为了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他眼睁睁的看着1名14岁的日本女孩倒毙在路旁;从此以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他每天晚上都能梦见那双绝望的眼睛与无助的哀求。蒙塔拿则在颁奖之后放弃记者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2年后倒在了南美洲的丛林里面:临死前,蒙塔拿还抱着1名战争孤儿;这与他在日本拍摄下的,那位临死前还将刚刚出生的婴儿死死抱在怀中的母亲何其相似!

战争没有怜悯,也不相信眼泪。

与“日本战争”相关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日本战后重建的新闻报道,成为了反战团体的最好宣传工具,也成为了人类反思战争的最好佐证。

没人因此指责共和国,至少有理智的人没有指责共和国。

原因很简单,如果战争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遭受伤害的就不是1亿4000万日本人,而是10倍于此的共和国人民,因战争造成的苦难也将扩大10倍。应该反思的不是战争手段,而是战争本身。

用1亿400万条生命换来的教训足够让所有人记住战争的残酷性,也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在试图发动战争的时候再三掂量。

只是,在文化色彩、意识形态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战争不会从此销声匿迹。

    卷八 百年积怨

第151章 地区化

6月30日23点55分,共和国正式宣布有条件全面停火。

虽然在此之后,因为日本战时看守政府的某些极端行为,共和国数次解除全面停火状态,恢复对日军事打击,但是在美欧等国的全面干预下,最终都以日本战时看守政府让步妥协收场,战火并未再次点燃。

“日本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