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2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张雪峰具有成为一名优秀舰队司令,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取得更大成就的全部素质与基本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他身后,还有一个对他绝对信任的支持者。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华剑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在11日18点15分发出的,而这道命令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张雪峰全权决断,不必就战术问题进行请示。在此之后,直到第一主力舰队发出捷报,华剑锋都没有下达任何命令。
由此可见,在11日天黑的时候,第一主力舰队的作战行动就进入到了战术决策阶段。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张雪峰只能肯定一点,那就是第51舰队还没有进入距离第一主力舰队1200千米的交战海域。
2058年12月底,即8艘“秦”级主力舰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海军司令部就批准了由张雪峰亲自起草的作战计划,即在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与美军决战,并且以此夺取西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
作为战役的前期准备,在2058年12月30日,第一批8艘攻击潜艇就从舟山出发(共和国海军将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迁回舟山的时候,把潜艇司令部也搬到了这里),前往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并且按照预定方式设置了潜艇警戒线。到2059年1月2日,也就是第一主力舰队离开那霸之前,共和国海军又向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塞班岛以北的几处海峡)部署了4艘攻击潜艇。这12艘潜艇的任务都一样,即在预定的海域低速巡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停止航行),用拖拽式声纳、侧舷声纳等被动探测系统监视周围海域,并且在发现可疑目标、特别是大型舰队的时候汇报情况。也就是说,在暂时无法向该海域派遣侦察机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用潜艇建立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前面已经提到,潜艇实际上很难伏击航速在40节以上的舰队,而且分散活动的潜艇也没有能力伏击得到众多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退一万步,除非挨得特别近,不然潜艇也很难用被动声纳确定舰队的航行数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大型舰队发出的巨大噪音都能被潜艇在数百千米外发现。
有此就足够了,反正那12艘潜艇的任务就是为第一主力舰队提供最基本的安全警戒。
当然,在战术行动中,这种安全警戒也能变成有效的战术侦察手段。
原因很简单,12艘潜艇都在各自的特定海域活动,因此可以根据发出警报的潜艇来大致判断美军舰队的方位,然后出动侦察机,或者直接由第一主力舰队用“侦察炮弹”来确定美军舰队的准确位置。因为东南方向上的潜艇警戒线与第一主力舰队的距离在1500千米左右,即便加上潜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在潜艇发出警报的时候,第一主力舰队与可疑目标的距离在1500千米以内,即可疑舰队已经在第一主力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使用“侦察炮弹”显得更实际一点。
受此影响,张雪峰制订的战术非常简单,简单到几乎让人无法相信:用“侦察炮弹”确定敌人的准确位置后,让战舰在中央火控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进行攻击。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等于没有战术安排。
原因很简单,旗舰上的中央火控计算机(这是旗舰独有的,而且也是舰队里计算能力最强大的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处理“侦察炮弹”发回来的所有战场信息,如果发现了特征与打击目标数据库里的某种、或者某几种敌舰一致的可疑目标,计算机不但会自动将火控信息分发给舰队里的所有战舰,还会启动应急控制系统,即由旗舰统一控制所有能够对目标进行打击的战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计算机会向舰队司令发出是否进行打击的询问,只要舰队司令或者具有指挥权的其他军官,比如值更长与舰队军令长选择“是”,计算机就能自动发起攻击。
这种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将人为的干扰因素降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看得出来,张雪峰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这么说肯定有问题,因为主力舰与主力舰队的火力打击战术、即那些预先设置在火控计算机里的作战方案几乎都与张雪峰有关,其中不少甚至是由张雪峰一个人想出来的。毋庸置疑,这些预设作战方案都进行过模拟测试,而且都被证明是可靠的,而且是在相应特定情况下的最有效战术。
客观的说,在战斗节奏超过人类反应速度的情况下,让计算机控制战斗是唯一选择。
只不过,谁也不能否认,人才是战争的第一要素,计算机最多只集算得上是排在第一位的战斗工具,而工具永远只是人手里的武器。即便在这种用毫秒计算胜负的时代,人的作用仍然超过了计算机。
可以说,某些时候,一个只有人的大脑才能想出来的点子,要比任何计算机按照逻辑分析出来的战术都要有效得多。
这其中,自然包括侦察战术。
按照张雪峰的安排,舰队的侦察任务由随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负责,而不是让主力舰挑起全部重担。
仅此一点,就让第一主力舰队的战术变得更加灵活,也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
与美国海军一样,共和国海军也开发了多种型号的“侦察炮弹”,并且可以非常方便的组装与改变“侦察炮弹”的用途,比如在安装高分辨率的可见光照相机之后就主要在白天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使用,而安装了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之后则主要在天气情况恶劣的时候时候,配备红外与自外传感器之后则在夜间使用,如果使用广角摄像机之后则用在战后的打击评估。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的“侦察炮弹”也是轻量级的。
前面提到过,在电子设备足够先进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用重达900千克的炮弹来执行侦察任务。在采用450千克弹体的情况下,“侦察炮弹”不但可以由主力舰发射,也可以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准确的说,如此不需要将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以上,主要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
原因很简单,“侦察炮弹”上的助推发动机能够将其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众所周知,在不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配备的第一代螺旋电磁炮最多只能将标准质量的炮弹发射到850千米之外,比主力舰上的第二代螺旋电磁炮的射程短了许多。事实上,即便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很难达到1200千米。受此影响,在开发“侦察炮弹”(因为是专门为主力舰炮战准备的,所以“侦察炮弹”的开发设计工作不会早于主力舰,大批量生产则是2058年的事情)的时候,海军并没有考虑将其配备在护航战舰上,而是像美国海军那样,用主力舰上的电磁炮发射,以获得必要的射程,并且尽量降低开发难度。张雪峰在2057年底接手主力舰的开发工作之后,就对“侦察炮弹”的性能指标做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可以由护航战舰发射,而且射程不得低于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万幸的是,在张雪峰接手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工作由向前迈进了好几个级别,而且得益于天军着重开发小型军事卫星,海军“侦察炮弹”的电子系统能够做得更加精密,也就能够腾出空间与质量,装配推力更大、工作时间更久的火箭助推发动机,从而将“侦察炮弹”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当然,没有理由相信,早在1年多前,张雪峰就预见到了2059年初的海战。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张雪峰变更“侦察炮弹”的技术与性能指标,要求把射程至少提高到1500千米的主要原因不是想充分利用护航战舰,而是“秦”级主力舰的弹药库过于狭窄,而且改变主力舰的设计肯定要比改变“侦察炮弹”的设计简便的多。更重要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首先确保主力舰能够及时服役的情况下,海军司令部也不会批准任何改变主力舰基本设计与建造工作的提议。
客观的讲,张雪峰能够这么做,与共和国在电磁炮领域的雄厚基础有绝对关系。
前面提到,受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影响,美国海军为“长滩”级研制的MK13ModeⅠ型电磁炮存在无法与其他电磁炮通用弹药的问题,所以美国海军只能单独为其研制2个重量级的数种炮弹,并且专门为其开发、无法由其他电磁炮发射的“侦察炮弹”。可以说,如果能够解决弹药通用性的问题,美国海军也希望用巡洋舰或者驱逐舰上的电磁炮发射“侦察炮弹”,而不是占用主办舰弹药库的宝贵空间。从技术角度讲,因为美国在电子领域并不比共和国落后,在集成电路方面还有明显优势,所以美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的“侦察炮弹”。
可以说,这点小小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两支舰队的战术差别。
说得明自一点,美军指挥官左右为难时,张雪峰却去睡大觉了。按照的他部署,除非收到警戒潜艇的战术情报,不然就等到天亮,让侦察机南下拨寻第51舰队。第一主力舰队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这一美军战术航空兵够不着的地方等着第51舰队主动送上门来。
当然,也许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第51舰队没有胆量前来决战、或者是找到了新的攻击对象。这也早有预案,在第51舰队没有开赴战场的情况下,第一主力舰队在1月13日首先炮击提尼安岛,随后对关岛进行炮火压制,掩护陆战队登陆提尼安岛。
也就是说,第51舰队不来的话,第一主力舰队就去找美国陆战队的麻烦。因为第51舰队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守住提尼安岛与关岛,所以除非美军准备放弃马里亚纳群岛,退守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不然就不会让第51舰队躲得远远的。再说了,8艘“长滩”级还没有来得及做完服役前的全部测试就交给了美国海军,并且被派往太平洋,足以证明美国海军不想在这个时候丢掉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也许有人会说,第51舰队完全可以守在关岛附近,等到第一主力舰队前去炮击关岛的时候再出来,出其不意的偷袭第一主力舰队。这显然是最合理的战术,问题是,第一主力舰队在1月7日从那霸出发,开赴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战略任务就是去炮击关岛,而不是到菲律宾海观光旅游。换句话说,第一主力舰队在雅浦群岛北部海域徘徊,即可以看成是在等待第51舰队前来决战,也可以看成在掩护后面的两栖舰队与运输船队。到底怎么看,得由美军的行动来决定,而不是由第一主力舰队的行动来决定。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美军第51舰队的行动,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千难万险的时候,第51舰队仍然会继续向西航行,而不是留在相对安全的关岛附近海域,等着第一主力舰队找上门来。
从海战的战术来讲,如果等到第一主力舰队找上门来,就意味着美军彻底丧失主动权。
可以说,在海洋战场上,失去主动权就是战败的同义词。
因为第51舰队没有停止西进,所以张雪峰不可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1月11日23点45分左右,在关岛西面大约300千米处巡逻的一艘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就接收到了第51舰队发出的巨大噪音。虽然距离远到无法精确测量,而且美军舰队里的拖拽式噪音干扰系统扰乱了噪音源,使得潜艇上的被动声纳无法准确测向,只能大致测出美军舰队在关岛方向上,而且里面肯定有好几艘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型战舰。
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了!
大约在1个小时后,也就是1月12日0点45分左右,这艘已经转向、并且向西北方向行了近30海里的攻击潜艇开始减速,并且释放出了一根长达20千米的拖线。大约在凌晨1点左右,该潜艇用拖拽式长波天线发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电报,即与可疑美军舰队在关岛西面遭遇的战术情报。
只用了5分钟,这份情报就送到了第一主力舰队旗舰的通信中心。
1月12日凌晨1点10分,刚刚到达司令舰桥的张雪峰就下达了转向命令。
摆在张雪峰面前的问题是,潜艇发现的那支可疑舰队是不是第51舰队。虽然在潜艇发出的报告中明确提到,舰队里至少有几艘身份不明的大型战舰,但是没有提到具体数量,也没有提到不明大型战舰的具体情况。作为潜艇部队出身的将领,张雪峰很了解前方警戒潜艇的处境,也就能够理解这份报告的含义。问题是,他也非常清楚,现代化的噪音干扰设备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弱被动声纳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不然攻击潜艇上也不会配备主动声纳,更不会配备性能先进的火控计算机。
如果美军要想欺骗对手,搞几艘“大型战舰”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仅仅迟疑了几分钟,张雪峰就没再多想,在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