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策 >

第1173节

国策-第1173节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此,共和国与美国都不惜血本,把航天发射当成过年时放二踢脚一样。

根据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仅在2052年,共和国就进行了2784次航天发射,相当于平均每天发射11。8次。除掉完全为民用市场服务的 1542次与以民用为主的648次发射之外,仍然有2128次完全为军队服务,相当于每天进行5。8次军事航天发射。如此高的发射频率,绝对是个奇迹。

问题是,这个纪录很快就被打破了。到2053年,共和国进行了2784次军事航天发射,美国则首次超越共和国,进行了2831次军事航天发射。虽然2054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在前11个月,共和国就进行了3218次军事航天发射,美国则进行了3165次军事航天发射,铁定会再次刷新纪录。

因为在不考虑海拔高度的情况下,航天发射场的理想位置应该在赤道上(这也是法国至今不肯放弃圭亚那的原因,因为位于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是全球最接近赤道的,而且基础设备最完善的航天发射中心),而共和国与美国都是北半球国家,加上军事航天发射都有保密需求,所以在2040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都耗费巨资建造了好几座专门用来进行航天发射的海上活动基地,并且将其长期置于某一理想海域。比如共和国的“倚天”站(共和国的所有海上航天发射基地都以史上有名的宝剑宝刀命名)就长期以斯里兰卡的加勒为基地(加勒位于北纬6度左右,而且有相对完善的港口),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的24小时之内到达发射海域,并且做好发射准备,然后再用相当的时间返回加勒,整个发射过程不会超过48小时。

与如此频繁的军事航天发射相比,空间设施的建设速度就慢得多了。

这足以证明,共和国与美国的绝大部分军事发射都与战略防御系统无关,即以单纯的军事实验为主。比如在2053年1月份,共和国就在短短22天之内,连续进行了764次军事航天发射,在1月21日那天,就用部署在南海的“青釭”站与部署在印度洋的“倚天”站发射了64枚运载火箭与12架航天飞机,而在此期间,共和国向外层空间发射了3200余件航天器,其中仅有38件与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维护工作有关,其他均是在当月举行的一次外层空间模拟作战演练的发射项目。

在这方面,美国也不落后。一个月后,美国就集中进行了773次军事航天发射,向外层空间发射了近3500件航天器,而且绝大部分也是由五角大楼策划的一次外层空间作战演习的额定发射任务。

可以说,正是如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与美国在比赛烧钱的速度。

虽然在21世纪50年代,随着电能价格降到近乎零的地步,即便用氢氧发动机,航天发射的成本也降了下来,大约相当于21世纪初航空运输成本的10倍左右。如果使用基于催化金属氢的新型燃料,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前提条件是,能够大批量生产专门用于航天发射的催化金属氢)。但是如此巨大的发射量,仍然能够压垮任何一个国家。比如在2052年的时候,共和国用在军事航天发射上的费用就占到了国防预算的11%,相当于当年天军军费的36%。因为美国在催化金属氢燃料的研制上比较落后,其运载火箭与航天飞机主要使用高性能氢氧发动机,所以美国用在军事航天发射上的费用还要高一些,在国防预算中占的比重大概在15%左右,即相当于天军军费的55%。

由此可见,天军绝对是最烧钱的部队。

如此巨大的投入,带来的自然是巨大的回报。

到2054年底,真正有信心、有实力建立实战型天军的,就只有共和国与美国,处于第二梯队的俄罗斯与法国最多只能建立一支实验性质的空天部队,甚至无法完善本国的战略防御系统。

可以说,以空天力量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已经初步分出了结果。

换个角度看,俄罗斯与法国在2037年,也就是全面销毁核武器启动之后,不再以全球争霸为主要目的,转而利用共和国与美国的斗争牟利,就是因为两国不可能在下一轮全面军备竞赛中胜出,甚至连入场券都拿不到。以法国来说,到2050年的时候,由法国主导、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参与的“欧洲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工作才进入到第二阶段,只具备非常有限的、即针对三流国家的拦截能力,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防御系统。如此一来,在全球争霸中,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也就不可能与共和国、美国争夺霸权。当然,俄罗斯也好不到哪里去,其战略防御系统仅能保护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杰琳娜堡等大城市,而且大部分拦截器都部署在地面,以大气层内拦截为主。因为核弹头在大气层内爆炸与在地面爆炸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系统几乎没有实战价值。

可是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这场比赛还没有结束。

做为共和国国家副元首,而且是直接管理国防部的副元首,裴承毅非常清楚,最快也要到2057年之后,共和国天军才具备实战能力。

万幸的是,军情局掌握的所有情报都证明,美国天军的建设进度仍然落后好几年。

正是如此,主动权仍然在共和国手里。同样的,共和国的军事理论家可以在不太紧迫的情况下,利用超级计算机群分析得出的结论来摸索总结空天作战战术,建立一套崭新的战术体系,并且以该体系为基础,对未来战争进行推导与预测。

换个角度看,裴承毅随时可以拿一套战争计划去忽悠那些代表。

事实上,在此之前,裴承毅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要知道,按照共和国的法律,每年申请国防预算的时候,国防部都要详细说明每份预算的用途。更重要的是,每年进行国防开支总结的时候,国防部还得说明每分钱的去处。如此一来,在申请预算与总结开支的时候,国防部将两次向全体代表大会做详细陈述。因为制订战争计划需要钱,而且像前面提到的,很多耗资巨大的军事项目都与战争计划有关,所以国防部需要在每年的7月份,分两次向全体代表大会详细说明整在制订的战争计划(其中一次只需要向军事委员会陈述)。出于保密需要,从2050年开始,裴承毅递交给全体代表大会的计划都是由军情局杜撰的,只有递交给军事委员会的计划与实际情况沾点边,但是也不够详细。

只不过,裴承毅这次不打算继续这么做了。

不管怎么说,像蔺慕勋这样的人,绝对不是容易欺骗的。事实上,在此之前,蔺慕勋已经找过裴承毅好几次,希望国防部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战争计划,而不是拿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来蒙蔽军事委员会。裴承毅也做过保证,将逐步向军事委员会做详细解释,并且在2053年与2054年的预算申请与开支总结中,已经拿出诚意,给出了一些与核心内容有关的计划表,其中就包括天军的建设规划。

总而言之,因为涉及到几年后的战争,所以裴承毅觉得应该走正规渠道。

在烧烤晚宴上,蔺慕勋又一次非常委婉的表示,中央政府应该在涉及到国防安全的军费开支上表现得更加透明,至少应该让军事委员会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

为此,蔺慕勋还提到,如果有必要,可以按照元首的要求,将军事委员会的规模缩减一半,以提高重要信息的保密性,杜绝泄密事件。因为削减军事委员会的规模,等于降低军事委员会的影响力,所以蔺慕勋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颜靖宇的要求来做,等于蔺慕勋主动交出了军事委员会的大权。由此可见,蔺慕勋对军费开支不透明的做法非常不满,也对政府不愿意共享军事信息感到非常恼火。

虽然颜靖宇没有立即给出答复,但是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必须考虑蔺慕勋的态度。

正是如此,在返回副元并官邸的路上,裴承毅就联系了袁晨皓与刘晓宾。既然要拿出诚意,就得做踏实一点!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81章 微妙关系

一份完备的战争计划,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争的目的,二是达到目的所要采取的手段,三是实现手段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制订战争计划无外乎两种办法,一是由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逆向推导、最终确定所需具备的条件,二是以具备的条件为基础,确定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

到底采用哪种方法,不是由制订战争计划的人说了算,而是由国家实力决定。

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因为国力不济,不管是在欧洲战场上发动闪电战的德国、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都只能根据自身实力,确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德国的目的就是迅速扫荡欧洲大陆,迫使美英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日本则希望用一次突然袭击打垮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与东亚的霸权。与德日不同的是,以美苏英中为首的盟国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终极目标,即彻底击败德日意,然后才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所需的条件,并且竭尽全力为实现最终目标而战斗。

对裴承毅与袁晨皓来说,制订战争计划并不陌生。

问题是,在关键问题上,两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这其中就包括了最重要的逻辑问题,即到底应该以目标为重,还是以条件为重。

5年多前,也就是2049年制订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提出,共和国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一场终极战争,也就不能制订一个过高的战争目标。虽然裴承毅并没有明确提到应该以条件为重,但是以他当时的态度,肯定是首先考虑条件。用俗话来说,就是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的米,必须量力而行。这也基本上是共和国当局的主导思想,包括颜靖宇在内的众多国家领导人都支持裴承毅的观点,即共和国没有必要为战争付出全部。虽然当时袁晨皓并没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他仍然把目标放在了首位。这表明,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袁晨皓并不赞同裴承毅的观点。换句话说,从一开始,袁晨皓就相信共和国有能力取得终极胜利。

到2051年,也就是由裴承毅推行的军事改革进入高潮,开始整合军事力量的时候,袁晨皓利用负责制订战争计划的便利条件,用计算机进行了一次模拟分析,即在首先确保达到最终目的的情况下,共和国需要为战争付出多少代价。虽然共和国当局从来没有承认有过这样的模拟分析,更没公布分析结果,但是根据一些当事人回忆,模拟分析的结果对袁晨皓非常有利,即战争代价在共和国的承受范围之内。当然,到底会付出多大的代价,恐怕谁也说不准。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次模拟分析,让裴承毅坚定了将战争推迟几年的想法,因此可以推测,如果以目的为重,共和国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使裴承毅积极主导的世界大战失去必要性。

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在让步。

拿天军与空军合并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从袁晨皓的观点出发,就不应该让天军与空军合并,而是应该在保存空军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天军,全面提高共和国军队的打击力量,获得最强大的战斗力。而在合并方案中,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被拆散并入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可以看成是裴承毅的妥协让步,因为这么做必然会导致陆航与海航规模扩大,使撤消空军带来的好处变得不那么明显。

当然,在最关键的问题上,两人都没有让步。

因为在此之前,制订战争计划的工作以解决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为主,还没有涉及到计划的核心部分,所以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随着战争临近,特别是在需要尽快拿出一份可行的计划时,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就浮上了水面。

12月24日,继总参谋部与国防部的会议之后,两人面对面的坐到了一起。

“不管怎么说,我们得以国情为准。”裴承毅打破了沉默,毕竟这是他主动把袁晨皓叫了过来。“任何脱离了实情的东西,都不可能长期存在,战争也不例外。不可否认,我们应该看得更加长远一点,可是我们不应该为此付出过于惨重的代价。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战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能够比和平带来更多的利益,能够让我们的祖国、民族、还有那些支持我们的同胞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毫无疑问,一场过于惨烈的战争,将使任何胜利变得暗淡无光,也会使战争失去必要性。”

袁晨皓没有开口,仍然在一口接一口的抽烟,显得有点烦闷。

“你也知道,现在的共和国,不再是二十年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