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243节

满江红之崛起-第243节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一师”

“万岁”

在那一根根浓密的烟柱间东奔西突的战马上,伴着那名军官的喊声,纵马驰骋的骑兵们,举着手中的马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个口号。

“骑一师……”

喃喃着的宋明哲被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惊呆了,好半晌他不停的喃喃着。

“这……这里不是关外,不是是关外啊他们……他们还有救啊……还有救啊……”

(关于骑一师,无语想为最后一点自决重伤员解释一下,这么坐是为了将来埋下一个伏笔,骑一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准确的来说,将来影响到很多事情,甚至这个国家,以后大大们就会明白。希望大大们能够理解求月票)

第240章重庆

第240章重庆(今天加更!求月票!)

满清虽然号称“不分满汉,一体眷遇”,但具体措施上执行的是民族分离政策。为了防止八旗兵与当地居民接触,全国的不少城市都修建有城中城――即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属们居住的满城。

成都的满城始建于1718年,这座城中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宝街和小北街,东至东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积约十里。满城城墙高1丈3尺,周长4里5分,有5座城门,其中最壮丽的是大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道匾额。城内的建筑布局、衙门设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当中共有官街8条,兵街42条。正黄、镶黄旗的官兵住在北方的位置;正红、镶红旗的官兵居于西方;正白、镶白旗的官兵居于东方;而正蓝、镶蓝旗的官兵则居于南方。如果从空中俯看满城,它的主要街道的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的身子,东西向密集的街道和胡同则如同蜈蚣身上众多的脚。

这座融驻防和生活为一体的满城,里面还有包括将军衙门在内的众多机关,以及随处可见的军事据点。平时,满城里驻扎的八旗兵数千人不等,最多时曾达2万之众。加上他们的家属,整个满城的人口在数万到10万左右,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

盯档的拆城砖的声响在被称为“少城”的满城它那高大而破败的城墙上响起,昨夜,成都光复后,这满城的城墙也随之开始拆除了,撤除城墙的是那被成都人喊着“漏刀的”的当年千六永驻成都八旗兵的后人,同样落地就有落地银,月拿着旗饷,年关前还有皇赏的八旗子弟,只不过这会,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脚上都带着脚镣。

“旗无平民”

这是执政府司法部那些个习着西洋法律的官员们,在两月前经过充分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旗人生下就是落地银,月月有旗饷,岁岁有皇赏,“举族皆为军人”自然的都享受着战俘的待遇,他们又翻遍了各类国际公约,终于确定了战俘待遇。

服苦役

根据通行的《陆战交战规则》,战俘必须要用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药品,换句话来说,民族政权没有义务养纳这些战俘,当然也要避免他们饿死,所以的自然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活计”,毕竟他们虽说是战俘,可也要吃饭不是。

哗啦啦的锁链声中,少城的城墙在战俘们的努力下被一点点的拆去,而此时在内城,到处都是背着步枪在街道上游走着的士兵,偶尔的街道上还会闪出一股镁灯的白光,那是随军摄影师在拍摄光复后的满城。

也有一些士兵在摄影师的要求下,照顾一下铁丝网后那些抬不动脚的旗民老人或是干不动活的小孩,在摄影师的安排下,士兵们用糖果换得了那些少不经事小孩的好感,和他们玩耍着,全是一副详和的场面,这一切似乎在印证着一个事实,光复军绝对是一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

一夜的酣战之后,这满城里凡是能称为的建筑的房屋,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它们或是毁灭炮火,或是被旗人付之一炬,变成堆碎砖烂瓦了,漫步在街道的军官、士兵们,偶尔会对这城里凄凉模样生出些感触,若是这满城里的五千户人家的房子没毁,那得能安置多少人家,而对于成都市政府来说,这同样也味着可惜,毕竟这些房子原本的可以是笔额外的收入。

可惜归可惜,这少城虽说大多数房层都毁于炮火,可对于在成都修整,准备继续向川边西康挺进的18师来说,这依然是个不错的地方,至少的不像先前餐风宿露要好上许多。

在左司衙门的废墟间,十几座帐蓬扎在废墟间的空地里,除去执勤的士兵外,其它大多数士兵这会正在外城度着“假”,谁知道明天又会开拔到什么地方,趁着这会功夫,好好轻松轻松才是正经的。

左司衙门的几间仅存的房屋内,几名军官围在桌边,军装被扔到了一边,身上只穿着罩头的短衫,他们在喝着茶时又在那扇着扇子。

“我觉得,咱们肯定要去西藏”

“怎么说?”

“你们在湖北的时候,没看报纸吗?英国人正在入侵西藏,外交部已经抗议几次了,可抗议有什么用?咱们的军队不过去,昨天的报纸上说,英国人已经占领了拉萨,参谋部之所以令,让咱们师准备进川边,就是为了进藏”

扇着手中的巴蕉扇李少杰极为认真的说道。

“若是到了西藏,没准的咱们能和英国佬打一仗”

“开什么玩笑”

旁边的邵振武驳了一句。

“夫人是英国人,昨个的报纸上不是提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已经授夫人白金汉公爵了吗?夫人可是英王的表妹,这亲戚间可能打起来吗?我看即便是到了西藏,恐怕也打不起来!”

就在这时有人敲了门,一个士兵走了进来,立正、举手、敬礼时又喊了声。

“连长阁下”

立即站起身来,士兵又一次立正。

“报告第一件事:步兵一等兵李家扬本日批准出院”

“嗯”

“报告第二件事,步兵一等兵李家扬于七月初七获晋升为上等兵,报告完毕,长官”

“好祝贺你上等兵”

喜形于色的李少杰连忙祝贺着自己的下属,然后又拍了下他肩膀。

“伤已好了吗?”

士兵活动了一下手臂。

“报告长官,还没完全好,但军医说,经常活动活动,慢慢就会好的”

“是吗?那就好,你是掷弹筒手吧”

“是的,长官”

“嗯暂时不要拿重东西,让战友替你拿”

“是长官”

“怎么样?为了祝贺你,来喝一杯吧”

又亲自拿起杯子,斟上酒递给这个新晋升的上等兵,士兵立正站着,恭敬的接过杯,然后一饮而尽。喝完酒后,士兵笑着立正敬了个礼,便走出了房间。

士兵的离开使得的屋内的五名军官又继续着先前的谈话,这会李少杰并没有像先前那样喝茶,而且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正宗的泸州老窖。

“即便是咱是现在不和英国人打仗,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和英国人打一场”

李少杰说着喝了一口酒,战争中总是这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明自己又会身在何方是死是活,即便是作为军官,他也相信急时行乐这句话。

“至少现在不会打”

倒了一杯酒,邵振武在那品着这美酒的香醇。

“我倒觉得,如果咱们要打的话,肯定会和俄国打一仗”

“可不是,和俄国人打一仗更现实,满清得罪不起日本还有俄国,所以他们选择中立,校长肯定不会保持中立,但是咱们现在又没有能力拒俄国、日本两列强于门外,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其中”

“只有参与其中才能获得一定的利益甚至可能换来国外对我国的看法转观”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邵振武摇摇头,手端着酒杯依然在鼻下转着嗅着杯中的酒的醇香。

“哦?益节那什么更重要?”

李少杰好奇的看着老同学,难道他还有什么惊人之见不成?

“西藏问题最后还是会不了了之,毕竟现在我们无法挑战英国,没有这个国力,即便是我们入藏了,也就是展示我们的存在,同时确保西藏不至分裂,同时尽量修好与列强关系。而校长以民族主义起于民间,我等更为民族主义信奉者,现在陕西、新疆、甘肃、四川接连光复,云贵总督李经羲也撑不了几天,也许不出8月,举国皆可光复,到时也就只剩下蒙古、东北两地,蒙古易复一师之兵即可克复,可东北日俄酣战,虽义勇军兵过辽河,可日俄两国与东北交战确是事实,试问到时若国人问之,即以光复执政府又何以让洋人于我国土交战?”

这会邵振武方才喝下那闻了半晌的美酒。他的这一问题,只让李少杰等四人沉默无语,四个低着头,作为军人他们当然不愿看到日俄与中国国土交战的一幕,这可谓是军人之耻,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清楚的知道,国力不及人,又能如何?

“所以,校长当务之急是要给民众一个交待,但这个交待怎么给?”

“把日俄之战,变成我国之战,自可以给民众一个交待,变一方为盟友,界时若胜,东北权益可以尽复,而且民众亦会此战之胜,扬起民气为光复后举国建设之用”

点着头,李少杰开口答道,现在他终于明白邵振武为何会说出先前的那番话了。

“那这场仗打了六个月,谁又是胜方呢?”

面上带笑,似乎露出些酒后的酣意的邵振武笑说道。

“还用问吗?打到现在,俄国人在什么地方占了优势?日俄之战,日本必胜”

打了一个酒隔邵振武整个人朝身后一靠。

“咱们就作好开拔西藏的准备就行了”

“可云南呢?”

“云南呢?云南能撑几天啊”

第241章从善而流

第241章从善而流(今天继续加更!求月票!)

云岭之南,谓之云南。云南地形复杂,山地众多。除滇池、洱海附近以外的广大周边地区,四处丛山密布,峡谷纵横,交通状况十分不便,可谓是山高皇帝远。也正是这山高皇帝远才使得云南在光复军兴之时,保持着一种暧昧的态度,一面方向南京密电示好,另一方面却又迟迟不愿易帜。

云贵总督同样满清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但相比于其它八位总督,云贵总督府无疑有点不甚体面,总督府不过也就是块巴掌大的地方,坐北朝南,背倚五华山南坡脚的斜坡,风水不错,可就是地方很小,南北距大约两百多米、东西距则不到两百米。

虽不见另外八位总督的体面,可身为云贵总督的李经羲却依是总揽云南、贵州两省事物,风光绝非一般巡抚所能相比,可现在云贵总督府却是政令不出昆明百里,光复军于湖南西进,贵州巡抚林绍年不战而降,更是这巴掌大的云贵总督府处于雨漂摇之中。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的叶赫那拉氏,掌控满清同治、光绪两朝,共四十三年,其祸国误民之罪罄竹难书……”

看完这份报纸,李经羲半晌作不得声,他轻轻挥手,示意赵尔欣等人退出。自己独自坐着,忡忡然仿佛呆了似的。不知过了多久,王柱七在他的耳边说。

“大人,天已黑了,要掌灯吗?”

“什么?天黑了,我坐了多久了?”

这会李经羲才如同睡梦中醒过来一般。

“有一个洋时辰了。”。

“好吧,掌了灯后,你告诉厨房,今晚不要送饭,叫他们煮一碗菜汤,再打两个鸡蛋就行了。”

待王柱七出门后,李经羲的脑子才开始转动过来。

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绝非是他对满清忠义,之所以拖着纯粹是想待价而沽罢了,作为李鸿章的侄子,他又岂可能没从势之明,可现在……

他的手点着桌面,桌面上放着一盏早已冷却的普洱茶,眉头时而紧皱着。月前,法国驻昆明总领事奥古斯特?费朗索瓦曾往总督府拜会过他,这个起个中国名的方苏雅提出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建议。

云贵独立

法国给予保护虽说不知道这是法国还是印支总督的意思,还是方苏雅的自作主张,可对任何人来说却不单单是颇具诱惑所能形容,实际上在过去一个月中,李经羲一直在心中考量着这个方苏雅的这个建议。

可也就是考虑考虑,打从三月前,江南七省光复,云南的光复思潮便日愈,为以防万一,总督府调队进了卫队营、辎重营甚至还特意从法国洋行购进十架机关枪驻于总督府内,以防昆明城内逆贼造反。

昆明城内商绅于更多次进言“请行光复义举”,而同庆丰的王鸿图,更是坦言“大人若做满清忠臣,怕这天下之刀难敌,若大人欲裂云南庇于法人,恐云南万民不愿”,商绅们的反对,让李经羲心里打起了鼓,他怕自己这边一独立,那边自己就身首异地了,他不是云南人,若是云南人,怕他早已……

想着这光复军将进云南,李经羲便觉浑身冷得发抖,光复军、方苏雅……心头两个字反复在心中斟酌着。

“难啊”

“大人,王知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