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卫公子-第26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来地发展有多少好处。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与一群出身低贱地寒门同朝为伍。这些人心中却还是有些不是滋味。有反对者忍不住跳出来反驳。却被郭嘉勃然大怒骂得体无完肤。这些人才发觉卫宁麾下地寒门阶层竟然势力也并不弱小。论起功绩名望。武中有徐荣第一。文中有郭嘉为首。河东能与其比肩地几乎就没有几人。惹上了这尊瘟神。谁还敢在说一二?
要整治州郡吏治。自然便要刷走了一大片肚无三两墨地酒囊饭袋。在本土小士族依附地大士族表态下。也只能忍受吞了下来。自然便空缺出了不少官位。一时间。寒门抬头。一批一批颇有才学地人物纷纷登上了他们不敢想象地地位和舞台。
而在士族们无可奈何地做出了让步。卫宁自然也需要让他们看到甜头。虽说刷走了一片并无才学地世家子弟出局。但必要地补偿还是需要做下面子工程。而不至于让别人觉得心凉。
卫宁笔锋斗转,便很巧妙地将众人地思维引导下去。本身卫宁有意开国学,既定的目标是要普及文化推广到平民里面去,现在时机并不成熟,但卫宁便正好借那群被刷走地士族子弟来推动国学的起步。
凡一郡郡治以上,起学舍,为公控,为郡学,再上,为州学,安邑为国都,则为国学。纳入选贤司权限之内,从郡学起往上一直为卫宁所控制,这应该便是最原始的教育部门了。
事实上,卫宁有意无意的提点,选贤司与国学的建立,便是取代了州郡长官推举茂才,孝廉等名爵的权限和地位,而要走上仕途,则便需要从这个教育部门中脱颖而出。
真正有才华的,能走年度评点推荐上来,这自然是最荣耀的,而次等,可入国学镀金,他日也有机会走上仕途。这便给了一群世家子弟机会,但只要真正能在里面学到一些本事,卫宁也不回吝啬赐予。
国学草创,众士族有心抵触,但卫宁亲自点名,将卫放了进去,便引得了安邑公卿趋之若鹜。世家子弟自然占了多数,但其中在卫宁开恩下,也有不少寒门有几乎入得里面深造。
而选贤司的建立,依赖在卫宁那无二的名望之下以及汉室皇族的正统性,在卫宁和刘晔的共同推动下,首批下方选拔的能臣自然是以寒门心腹为首,打消了那些寒门子弟的忧虑,有才学者纷纷慕名相投。事实上,以卫宁如今的声望,就算是他的老丈人蔡邕,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他的文治在河东那繁荣无比下便得到了认同,而迎取献帝更给他的政治人生带来了无比荣耀的光环,而他的武名,可说天下能比他强的,几乎没有。
而在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基础上,卫宁又将其投放在国学之中,新鲜血液的输入,又多是寒门子弟,士族的触手在短时间里,根本无法伸进来。而在卫宁的强势掌控下,一切也是有条不须。
一个英雄的魅力,在乱世中,自是庞大无比,间接的,带来无数贤良趋之若鹜。
自然,除了整顿吏治,擢拔寒门以外,卫宁在没触犯到底线的情况下,并没有就此罢手。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约束则乱,旧汉法已经在一群蛆虫的专营下千疮百孔,给士族门阀的萌生发展带来了肥厚的土壤,卫宁自然要重新整顿。
但新法的订立,非在一朝一夕,虚耗时日庞大,卫宁点出了几个重要规矩后,也只能隔上一段时日抽看进度一番。而即便是新法出炉,也还需要整个势力版图内,有了质的变化,方能推广,卫宁也只能是未雨绸缪。
最后一点举措,卫宁便是彻底的废除了私奴制度,同时清算丈量土地,这也是最根本而不容置疑的一点。乱世以人为本,门阀坐大便是因为私占土地,私蓄人丁,加上他们的特权缴纳税收微乎其微,这些人并不属于国家,而是个人拥有,力量汇聚庞大,强者足能撼动朝廷根基,甚至家族私兵动辄几千的都有。
在不取消世家大族固有田地的基础上,不许私蓄农户,只要是人,则必须要备案在册,为国家之民。而作为交换,卫宁甚至对那些霸占土地的强豪也采取了怀柔交换,他们原本窃取的田地默许为既得利益,但为他们耕种土地的佃户则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公民,并非他们可以肆意予取予得,任人鱼肉。
在河东卫氏,河内司马氏,闻喜裴氏,天水姜氏,咸阳滕氏等等十三家大小世家一起做出让步,大势所趋,各地世族只能拥附。事实上,现在的门阀士族也不过是初步萌芽当中,还未形成两晋那般庞大骇人的势力,在卫宁的强势下,也自然不得不低头。相比较,失去了人口,让世家大族们不得不支付不少招募佃户的钱粮,卫宁减免的税收也算稍微有些弥补,至少不至于让人心疼。
但真正有远见和野心者,却能从卫宁这手段中看出真正的厉害。不论是哪个时代,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而卫宁一下子制约住了士族豪门掌控人丁的能力,也便是让他们失去了发展后续的动力,即便有土地,有钱,有粮,但无人,一切都是空谈。而这些人丁的解放,对国家的税收,又添加了一笔庞大的收入,比起卫宁减免的那些士族财政,虽然不至于填平,但也挽回了不少损失,何况……这些士族阶层所享受卫宁的让步减税,又能一直持续下去?
第二卷 黄巾乱 第四百零五章 典韦娶亲
新政的施用,并非一帆风顺,但大方面来说,却受到了卫宁良好的 世界上,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政权都如同一个金字塔,高高在上顶端处,终究只能是那么一小撮人,成为底下无数人的代表。而掌握住了至高的那一小撮人,那么在压制大局上,便有了七八分的胜算。
被刘晔捅出来的事情,说到小处是恶霸侵吞土地,欺压百姓,说到大处,便是不给他卫氏面子,意图蓄养实力谋反!当然,这也不过是个借口,但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无异于给了明处的刘晔受之以口舌,给了暗处卫宁捏到了把柄。
在给予了变相的补偿和让步,卫宁的大计划虽然不至于全功,甚至不少都只是提点了个形式,但也足够让他满意了。有了初步的草创,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下,等到大势所趋,这些人就算想反悔也反悔不了了。
想另外一个时空,同一个时刻,最为显赫的诸侯,不外乎就是袁绍和曹操,两人能得无数贤良附庸,论起来,袁绍占了四世三公的名头,又有四州强横的势力,而曹操拥立献帝,唯才是举。帐下贤才济济一堂,对比起如今的河东来说,要实力乃天下第一,比政绩清明,对曹操也不遑多让。
正是如此,天下之大,贤良莫不蜂拥而至。州初平,卫宁不愿意让无德无才的世家子弟抬头,败坏政坛,宁肯让上面的人,一人领几人事,也不松口,而有了大批的才能之士慕名而来,相当大程度上填补了官吏的空缺。
而地方毕竟不是中央,在安邑有卫宁压制,众人无话可说,也不敢有所怨言。在地方上,即便受到了上头的人的敲打和提点。却还是有不愿意低头的人,要展现一下勇气。
集结私兵,抵制官府政策,成群结队,州郡之地,却也弄得声色不小,不肯接受卫宁的新政。
而卫宁早前派出的黄忠掌管雍州。卫五管辖凉州,赵云控制司隶,三人皆为卫宁心腹,早暗中受了卫宁地叮嘱。
有了这样一个苗头,对比起这群杀神身经百战染满的鲜血,结果可想而之。
卫宁曾投放了十万大军在三州之上,这十万兵马却是正规军,精锐之师,还不算上当地地守备部队。三将节制州郡兵马,有卫宁亲授杀伐果断之权。一声令下,那些私兵不过豢养的私奴而已,比起麾下十万刀兵上的寒光凛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那暴乱的苗头给镇压了下去。
而在灭掉了几门最先反对的世族之后,上到安邑公卿,下到普通士门,人人震惊胆寒。
要动新政。必辅之以重兵。浇灌以鲜血。那群冥顽不灵地家伙。正是这新政地第一批祭品。愚昧地脑袋。根本就不曾看清楚。这已经是一个军权至上地年代。
掌握了数十万大军。四州之地地卫宁。方是这片土地。说一不二地主人。而他所作出地让步。也不过是给他们这些世家大族面子!
都已经做到这一步了。有人。也终于已经发觉。刘晔提出地八策。实际上。正是暗奉了卫宁地心意。
三个月地时间。在郭嘉等人地带头下。河东势力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翻天覆地地改革。事实上。从表面上看待。门阀世家地利益并没有受损多少。他们该享有地特殊地位。卫宁并没有剥夺。低于平民地赋税。依旧掌握着大量地土地。朝堂上依旧不少士大夫。而卫宁地心腹也多为士族出身。权柄依旧滔滔。
但倘若细细品味一下。便知道。士族未来要演变成能够左右朝代更迭地强横实力已经在悄然间被卫宁抹平。就算能发展。也不过只能算个官宦之家。富豪名门。仅此而已……
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远见到能够看出士族未来地成长。而有远见者也断然没有想到。日后会有两晋门阀那般强势。就算有所怨言和不甘。也只能庆幸维护住了现在家族地利益。毕竟。强权之下。生杀大权。可是在卫宁一手之间。
三个月地周旋,看上去短短时日而波澜不惊,实际上,却也是耗费了卫宁无数的心血,与士族之间的争斗,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稍微走错一步,也很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
而三个月的缓冲时间的争取,实际上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政令已下,前期最有可能遭受的阻拦并没有掀起多少风浪,世家大族反应过来,也已经为时已晚。
卫宁只觉得,就这样短短时日,便仿佛度过了数年一般,而卫五这个一直以来隐没在暗处的情报部门也从未停歇,流水般的情报送往卫府,卫宁也只有亲自过目,方能心安,即便有郭嘉相助辅佐,却也减少不了多少负担。
而一切,也正是在这三个月之后,稍稍有些好转。
黄忠,赵云,卫三地血腥镇压,死者几近千人,到是真正震慑住了宵小之辈。
三月初春,卫宁方才觉得有些暖意。
当初亲自答应为典韦主婚,也正是提到了日程,事实上,也是这一段时日殚精竭虑,茶饭难咽,甚至典韦那个未婚妻滕英到了安邑,也不曾见过。
虽然卫宁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地水土才能造就这样一个审美观迥异的女子,而且听郭嘉说这个女子还挺美貌。
好不容易松弛了下来,卫宁也不愿意每日里深锁在豪宅之中,既然答应了典韦,索性卫宁便决定就定下了近期内为他正婚地主意。
典韦是卫宁身边的近卫心腹,滕氏一族自然也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不愿意与父亲远别,生性洒脱的滕英便要求典韦将滕氏一族迁徙入安邑来。这样一件小事,典韦曾经询过卫宁,卫宁也自然不会不给他面子。
滕氏的迁徙,有了典韦头上这尊凶神庇护,几乎没花多少时间,便融入了这块大汉最繁荣的经济,政治中心。
而在卫宁出府,宣布了为典韦主婚的消息,寒冬过后,倒难得的迎来一片欢愉。
能得卫宁亲自正婚,就算是满朝公卿,也难有这样的殊荣,毕竟这片天空,是他一手掌握,比之皇帝,犹有过之。加上典韦在军中的威名,交好者,如赵云,黄忠,太史慈,赵阳,徐荣,郭嘉,吕虔等辈,皆乃权倾朝野,威震天下之辈,他要行婚礼,便弄得沸沸扬扬。即便是远在青州征战的张三,也险些按耐不住跑来瞧瞧新鲜,最后无奈还是派遣了帐下心腹燕骑送了一份大礼。
事实上,典韦能娶到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还是滕英看上他的,这便已经是河东的一大未解之谜了。
三月二十三日,清点了良辰吉日,从城外处,一路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婚嫁之车,从城外缓缓入城中。典韦全身披红挂彩,在卫宁赐下的府邸门口翘首以盼,从早上起,嘴巴就裂开,几乎没有闭合,傻乎乎的直让人人啼笑皆非,看他那憨直模样,哪有在战场上那半分凶神恶煞的强悍。
周围围着一圈五大三粗的猛汉,就是当初与典韦有过死战的马超,也乐呵呵的前来观礼,而卫宁作为证婚人,也不愿意在府中端起架子,索性,便也跟随众人出外等候。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婚娶之礼,早已经是能省则省,基本上,女方车架从娘家出行,到了夫家,只求过门行礼,便已经算是足够了,而典韦也是个粗莽之人,卫宁也并没强求太多。
“公子……那……那,咋还不来咧?”约莫等了半个时辰,典韦搓了搓粗大的手掌,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样。
这场大事,典韦为主角,卫宁却也是群星拱耀,站在典韦旁边,听得他那木讷的话,不禁笑道,“三个月的时日也能等,这不过才半个时辰罢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