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乱世强国梦 >

第4节

乱世强国梦-第4节

小说: 乱世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龄,不要调皮。”倪桂珍笑着将两个女儿拉到身旁,“听爸爸和乔森博士说话,这对你们大有好处。”

肖志华笑了,对两个女孩,哦,应该是两位未来的国母说道:“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创作的《个性互异》和《人各有癖》两部作品,均以幽默见称。而且幽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用心去发现,去挖掘。通常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马克吐温说过:‘戒烟最容易了,我就戒过二百多次。’这也算是幽默?”庆龄在母亲身边,昂起头轻声问道。

“是呀,人们一听就会明白,他说的是老也戒不掉!”肖志华笑着点头,“这种说法意思明白,又很滑稽,显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法,是创造性的语言,自然是出于智慧的。”

宋耀如端起茶杯,向肖志华举起以示敬意,间接地打断了肖志华与两位小女孩的关于幽默的话题。

喝了两口茶,宋耀如有些沉闷地说道:“国家的现状真的让人心痛,朝廷落后、**,毫无民主,它的**气息令文明人掩鼻。乔森刚回国,这方面的感触不深吧?”边说,边打量着肖志华的反应。

宋耀如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先辈,他为了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惜倾尽家产,而且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面前,肖志华认为没有什么不可说的。而且在这外国人办的学校里,大家说话都很大胆随便,刚才他便觉察到了。现在周围没有旁人,宋耀如这话带有明显的试探意味。

他沉吟了一下,放下茶杯,平静地说道:“清朝廷不过是一堵轻轻一推就倒的朽墙,那个散发着腐尸臭气的老妖婆正在亲手毁掉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说到这里,他突然调皮地一笑,“看,这也是保留美国国籍的好处之一,它象一张免罪的‘铁券’,我可以随心所欲,用最粗俗、最恶毒的语言咒骂朝廷,却不用太担心被铁链子拴住脖子,甚至被斩首示众。”

众人莞尔失笑,宋耀如经他这么一说,心中的苦闷也稍有缓解,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当初也许是我太过迂腐了,现在我也算是洋人,买了个葡萄牙护照,有点可笑是吧?乔森,请允许我这么称呼你。”

“我的中国名字叫肖志华。”肖志华郑重地强调道。

“志华,志在中华,很好。”宋耀如欣慰地点了点头,低声说道:“中国应该学习美国,这样才有出路,中国真应该掀起革命,推出中国的华盛顿、林肯,开辟中国的新世纪。”





正文第七章革命?

肖志华没有马上说话,他轻轻转着茶杯,然后抬头对上怀着殷切的期望看着自己的宋耀如,缓缓说道:“革命,我喜欢这个词,但革命的目的还请宋先生教我?”

“自然是推翻满清皇帝,颠覆这个半奴隶制的朝廷。”宋耀如不假思索地说道。

“宋先生是革命党人?还是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议论朝廷?”肖志华低声问道,眼中含有笑意。

宋耀如竟然象孩子般狡黠地一笑,巧妙地回答道:“我们不都是洋鬼子吗?而且如果清廷再这样野蛮、残酷、**下去,所有的中国人恐怕都要被逼成革命党了。”

肖志华会心地一笑,向靠背椅子上一仰,说道:“恕我直言,把皇帝打倒在地而未能改变**的结构,这种革命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很激进甚至很得人心,但在目前却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革命的目的应该是唤醒民众,推翻**结构,将革命的矛头集中指向了满人皇帝,乃是舍本逐末。”

宋耀如皱起了眉头,仔细思索着肖志华的话,他是第一次听见这种理论,有些似懂非懂,便直接开口问道:“乔森,你能否说得明白一些。”

肖志华想了想,说道:“革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效仿英美,这有些过于理想化了。要知道,在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强行实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其结果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且极容易地破坏了民主的名声和信誉。~~~~任何企图以观念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变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用意虽然善良,但目的未必能够实现。这就象推翻了一个皇帝便以为革命成功一样,如果体制结构和国民的观念结构不变,那也只是赶走了王座上的皇帝,而没有赶走心中的皇帝;如果权力掌握者都想着独裁**做皇帝,立宪主张再精致、共和制度再完美,也不过是徒具其表的空架子。”

宋耀如陷入了沉思,直到酒宴要开始了,他才抬起头,勉强笑道:“乔森,我需要时间来消化,你说的让我似懂非懂,以后,我想能够向你多聆教,希望这不打扰你。”

“宋先生太客气了,能与前辈交流,我欢迎之至。”肖志华笑着站起身,说道:“呆会儿我可要出丑了,实在是控制不住大吃美食的**,吃相肯定难看,不过,却是顾不得那许多。说到爱国,其实还是我的胃最爱国。”

“乔森与我的感觉太一样了。”卜舫济过来邀请宾客入席,闻听此话,立刻拍了拍肚子,笑道:“我的胃爱中国胜过爱美国。”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面露同意之色。说到吃食,中国确实当仁不让可称第一,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

“我家的饭菜也很好吃,过两天乔森叔叔来我家吃饭吧!”美龄很期待地看着肖志华,发出了孩子似的邀请。

“我吃得很多啊,而且吃相不雅。”肖志华冲着小胖胖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

“吃得少,倒显得饭菜不好,手艺不精了。”宋耀如收起思考,笑道:“改日定要请乔森去赴家宴,请乔森务必赏光。”

“好啊,吃白食的机会我从来不放过。”肖志华爽快地答应下来,同时,他留意到两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喜色。

……………………

哇,这照片拍得,嗯,也可能是铜版不好,象后世网上黑白的灵异鬼魂照片,科有损我高大、光辉的形象,肖志华翻看着报纸,直撇嘴。

这是回家后的第三天,在美国和在船上的一切已如隔世。船上的憧憬,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只觉得自己渺小,力量微不足道。万里回乡,不过象在中国的水潭里落了粒砂子,连点大水波都不见。

心急不得,操切不得,肖志华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并将在美国和在船上记录的一些日后的计划重新梳理,他现在最需要朋友,一些真诚朋友的帮助。但是,这需要时间,需要按部就班,他也只好耐下性子,从头做起。

敲门声响起,肖志华打开房门,一位年轻的圣约翰老师冲他露出了笑脸,“乔森博士,卜舫济校长命我陪您去嘉定探亲,马车已经准备好了。”

本来只是随便说了声,没想到卜舫济竟然特地派人派车陪同,肖志华心中感谢,便笑着点了点头,穿上大衣,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

嘉定,原来这个身体主人的家乡,在残存的记忆中,肖志华知道他因为家道中落,过继给本家的一个堂叔,离家赴洋时还没有正式名字,只有个乳名叫阿昌。少小离家,离开亲生父母,或许再无相见之日,那是怎样一种无奈的苦痛啊!只是这残存的记忆,肖志华却能将其父母的相貌记得清清楚楚,可见这少年的思亲之强烈,虽然养父将他视若亲子,但每夜梦醒辗转,都是热泪满脸,心回故乡,回到慈母温暖的怀里。

肖志华怀着复杂的心情坐在马车上,仔细追索着本体阿昌的记忆,他此次回去探亲,多是出于一种感恩,一种报答,一种补偿,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尽自己所能,让本体阿昌的亲人能活得好一些,自己也就问心无愧了。

嘉定是一座明朝遗风甚浓的古老城镇,肖志华记得本体的记忆中,肖家曾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每月的朔、望之夜,全家必在厅堂集合,气氛严肃,象重大的祭祀一般。长辈发问:“‘一有’记牢否?”全家人齐答:“记牢,记牢!”如此重复多遍。本体年纪小,一直搞不明白“一有”是什么东西。而肖志华也是后来翻书,方才知道“一有”即是乙酉,即清兵南下,嘉定三屠那一年。血流漂杵,尸横满街,那幅地狱般的场景给嘉定人留下了世世代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正文致歉:

外行就是外行,竟然不知道磺胺是先于青霉素的。经熊猫兄提醒,查了资料,终于搞明白了,在此郑重感谢熊猫兄。

文章进行了下修改,好在不大,老朋友们不必重新阅读,知道把青霉素换成磺胺就行了,今晚更新照常。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在此向诸位朋友致敬。

正文第八章探亲

思绪翻腾不休的时候,马车驶过上海的棚户区。真是冰火两重天,肖志华只觉得胸口发闷发痛,郁闷之气凝结在心,只想大吼一声,发泄出去。

上海的棚户区也就是贫民窟,里面住着成百上千个工人、乞丐和逃荒的人。乞讨、拾荒、当苦力,就是他们的“职业”。

在几根竹杆撑着的破芦席或破铅皮下面,有许多人挤在破棉絮里睡觉,瘦得象鬼一样的小孩子成群的在污泥上爬。有的人蹲在地上喝着土红色的麦麸粥,有的人家里的污水烂泥比外面还要深,人们正从那破木头搭的桥板上面来来往往。还有比这更凄惨的,就在那污水、垃圾的旁边,蜷缩着横七竖八用芦席搭起来的“滚地笼”,没有门、没有窗,人进去都得弯着腰。自来水、电灯、马路、下水道,这一切贫民窟都没有份。夏天时下一场雷雨,黑中泛绿的臭水混杂着垃圾、粪便会四处横流,路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干。垃圾和尸首的腐烂,引出了无数的苍蝇、蚊虫,因而疾病流行,不知有多少人家的孩子死于麻疹、痢疾、天花和霍乱……

是怎样一个无能、**、残暴的政府才会让自己的子民陷入这样的活地狱之中,是怎样的铁石心肠、魔鬼心肝,才能让那些脑海肠肥的统治者们继续吃着山珍海味,住着亭台楼阁。肖志华将指关节捏得发白,才勉强控制住自己马上要爆炸的情绪,可他却再没勇气向外观看。

一路上,肖志华都微闭着眼睛默不作声,陪同的中国牧师张尚易以为他是近乡情怯,知趣地不打扰他,就这么伴着马车碌碌的响声,来到了嘉定。

眼中没了西方建筑的影子,入目的都是古旧的中式房屋,留着辫子,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国百姓人来人往,马车的窗户没开,也能听见外面嘈杂的各种方言。

嘉定镇古称练祁市,因练祁河得名。清末,西门外护国寺一带已为集市,吊桥东堍沿护城河南北有木行两家。吊桥以西沿练祁河北岸至高义桥,街长三里,其中至虬桥,街长二里,共有大小行庄二百五十余家,以经营棉花、米麦、蚕豆、黄豆、土布、蚕茧、豆饼、杂粮、竹木、皮张为大宗。

肖志华此时已经稍稍平稳了情绪,注目观看外面的景象。

“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现在唯以时家后裔最为著名。”张尚易见肖志华恢复了正常,似乎对两边的买卖铺户感兴趣,便指点着窗外的时文秀斋介绍道。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朝廷根本不会重视保护这些。”肖志华幽幽地说道,并在心中默默祝福,希望这创始于明朝的嘉定竹刻能历经风雨,在这乱世中不致失传。

张尚易想问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马车已经驶过市场,肖志华凭着本体的记忆已经开始为车夫指路,他便把问题咽进了肚里。

路况越来越不好,直到颠簸得让人有些受不了的时候,肖志华终于叫停了马车。

这是一座小型的古式宅院,门楼已经坍塌了一半,应该是朱红色的大门只能勉强看出原来的颜色,已经破烂不堪。

一架洋马车,一个传教士打扮的家伙,再加上个洋鬼子,已经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不少人探头探脑地观看,低低的议论。

“十多年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这里住了?”肖志华到了门前,却又踌躇起来,打量着记忆中的家,自言自语。

“我来问一下。”张尚易自告奋勇,向着不远处的一个老人走去,不一会儿,他便又走了回来,对肖志华说道:“这所宅院两年前便卖给别人了,原来姓肖的人家已经搬到村东头第一家。”

肖志华点了点头,也没上马车,直接向村东头走去,心想:还真是来对了,连祖宅都卖了,看来阿昌的家人真是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越往东走,房屋越破旧,等来到东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