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明-第27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声令下,边上围着的一伙人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绑了宁完我就走。没过多久,这处赌场该干啥还干啥,就仿佛刚才的事情没有发生过。
这种抓外地人的事情,隔段时间便有,早已见怪不怪了。虽然刚才这伙人没有表露身份,可在这赌场厮混的本地人都隐约知道,这些人是隶属叫天军的人,不要得罪,不要打听,尽量配合才能让赌场平安无事。
被抓的宁完我想抵赖,其实是垂死挣扎而已。他不知道,榆林城的方方面面都被叫天军掌控着,包括他所落脚的偏僻客栈,实际东家也是叫天军。
更为关键的是,有关他的情报,早在他到榆林城之前,就已经送到了。要是宁完我知道,他临行前和范狗子吃饭践行时,边上伺候的管家的真正身份,是叫天军情报人员孙云轩的话,怕是要打死范狗子的心都有了。
猪一样的队友,自己瞎眼被坑了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害别人?
他更是不知道,范狗子那毛屁孩善于交际,乐于应酬,不是他继承他爹范永斗,而是孙云轩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把范狗子调教出来的。否则范狗子要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狐朋狗友一个都没,他去哪搞情报!
在孙云轩这个强力情报人员的发挥下,皇太极派到叫天军这边来的暗探,基本上都是和宁完我一个下场。当然了,叫天军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漏掉小猫三两只。不过也没关系了,皇太极由此得到的有关叫天军的信息也有限,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这种地下暗战方面,反而是明国这边顺利一些。毕竟明国这边的人假装商人、脚夫、学徒,甚至是灾民、难民等等,最关键的是,每个对叫天军敌视,或者觊觎叫天军各种新东西秘方的官员、地主等等,都有可能会派人过来。对于这些,胡广在这个位面就算再是情报之王,被他所训练出来的人再优秀,也是防不过来的。
也是考虑到这点,胡广当初就在榆林城设下了陷阱。明面严防,暗地里还会控制三教九流,让他们成为叫天军的眼睛和耳朵,从而尽可能的掌握榆林城的一切。
当然了,这也是基于叫天军的势力范围不大,控制力能到位。等以后地盘更大,就只能像后世一般,发动人民群众,让敌人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人人都有后世帝都大妈们的火眼金睛,让藏在暗处的敌人无所遁形。
再说辽东的皇太极登基称帝,满满地都是雄心壮志,一边整顿内部,一边怀着谦虚的精神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是这次,和以往不一样,让他给郁闷了。
以前的时候,只要自己派出细作,都能有所收获,而后再针对着做出布置,往往无往而不利。这一次,左等没消息,右等没情报,都等到花都谢了还是没有。算算时间,早就该有消息的啊!
敏感的皇太极,隐约觉得叫天军在这方面可能也很厉害。不过他也有此考虑,派出的细作比以往派往明国要多多了,没想到竟然没用。
等到寒风又起之时,皇太极才收到了一点消息。果然没出他所料,他派出的细作,包括能臣宁完我都已栽在叫天军手里了。皇太极为此遥望西方,久久之后,一声叹息。
他可以确认,以后大清帝国最大的敌人,肯定会是眼下在草原上默默发展的叫天军。要是有可能,真想倾全国之兵,早点扑灭这个对手。
可是,这也只是想想而已,皇太极根本就做不到,唯有一声叹息,坐在御座上默默地看着案几上的奏折想着事情。
大清帝国刚成立,要想坐稳这个皇帝宝座,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获取胜利,让支持自己的满洲文臣武将都能从中受惠。
可如果要远征叫天军,皇太极有信心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能灭掉草原上的叫天军,只要他们肯面对面打,不要跑,也不要躲进大青山中。
但是,就算这样能灭掉叫天军,大清的损失必然也不小,会严重损害那些支持自己的人的利益。
595要一口吃个胖子
在整个大清帝国当中,能有自己这边长远目光的人,不说一个都没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如此条件下,想冒着巨大的损失去远征叫天军,真得是只能坐这里想想而已。
皇太极想着,根本得不到一个有用的想法,便脑子一转,转到能对付的敌人,即庞大的明国这边。
根据细作传来的消息,明国终于在抚宁一线修筑了一条东起大海,西接长城的围墙,把山海关围在了外面。
皇太极想起这个,不由得脸上就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在他看来,此举可谓是一大昏招。大金,哦,是大清,一向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只为了防守而防守,则是最愚昧。
围墙是死的,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起来,大清想要破解很容易。不要说眼下已经有了红夷大炮,就算没有,最多花点时间,再绕一次草原,还不一样进入京畿之地。
对此,皇太极的把握还是很大的。因为细作传来的消息,明国原本国库就空虚,为了修那条围墙,更是耗尽了国力,又那还有钱粮去修补破烂不堪的长城防线。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明国最大的问题是涸泽而渔。中原地区被流贼肆虐后又被勤王军打劫了一番,今年初以来,民不聊生还要加税修筑抚宁,导致流贼卷土重来。而后勤王军又轮流着前去剿匪,实质又是去捞钱。
虽然看似地方能平定,勤王军也能得到安抚。可这种情况,皇太极有得时候真是不知道明国那个小皇帝怎么想的,这比喝砒霜还要毒的做法,竟然也能让臣下唆使着做出来。
要是自己在那个位置,要是自己拥有明国那庞大的人力、物力,那还用在仔细算计着每一项用度,那还要担心叫天军的威胁!
这么想着,皇太极忽然灵机一动,猛地一拍自己的肥大腿。目前天下三分。看似庞大的明国实质最弱。大清和叫天军都对其虎视眈眈,一边提防着对方,一边想吃掉明国壮大自己。
眼下这个情况,既然自己不可能用举国之兵去远征叫天军。那为什么不用最快的速度去吃掉明国,把明国庞大的人力、物力化为己用。如此一来,自己那还用担心损失过多而畏手畏脚呢!
皇太极越想越有必要,眼下这情况,宁可吃撑了也不能让叫天军的发展赶到大清的前头去。如此看来。得改下策略,今年冬天必须咬咬牙挨过去才行。
在原本的计划中,因为大清国力贫瘠,今年冬天的情况不容乐观。而大清又新成立,皇太极想着有必要鼓励下士气,从明国身上捞一笔钱粮过来才行。
可要是想一口吃一个胖子,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幸亏那少年天子性子冲动,被文臣一忽悠,就想来个天子守国门,把自己置于如此危险之地。
想到这里。皇太极在心中暗自感慨一声,真是天助朕也!
他原本就有过想法,如今在仔细考虑了一会,便向边上站着,大气不敢喘的宦官吩咐道:“传东江镇诸将即可前来见朕!”
在皇太极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针对明国的灭国行动时,明国的朝堂上也乱成了一锅粥。虽然此时和叫天军和建虏没有交战,但朝中的口水战就没停过。
总得来说,一方是以周延儒这个首辅为首的朝廷高官们,另外一方是不得要缺的官吏们,包括一些清流。争论的焦点是有关中原百姓的生死存亡。
如果用后世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罔顾民生,不知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以致兵祸大于匪患,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如此下去,不要多久,恐怕国将不国。皇帝陛下必须严惩当政之人,还百姓一个公道,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而执政党则反驳他们危言耸听。辩解那些被勤王军剿灭的都是流贼,是为祸地方的贼人。勤王军没有军饷,一边要严防建虏,一边又要剿匪,为安定天下而到处奔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如此攻击,安得是什么心,难道要让建虏打进京师,让流贼蔓延到全天下么?
这个争论,咋一看好像在野党是正义的,但实际上朝中诸位官吏都心知肚明,他们只是借助这个理由,妄想扳倒占据高位的对手,从而取而代之。否则的话,也不会只是在京师打打嘴仗,而没有去地方上有点实际行动来缓解民生。
处于争论中心的崇祯皇帝,他虽然多少有点知道勤王军去剿匪不会很干净,可他并不是很在乎。眼下的他,在乎的是要安定军心,防范建虏打到京师来,甚至最好是勤王军能反攻,夺回山海关,收复辽东失地。还有,最好再把叫天军也干掉。这些,才是头等大事。
虽然在野党那边是站在道德高点,掌握着大义。但崇祯皇帝明白周延儒、孙承宗等人的苦心,知道他们维持目前的局势不容易。如果离开了他们,万一建虏又打来怎么办?
因此,崇祯皇帝的心思,还是想着法子要保住这些在干实事的朝廷重臣。只有江山稳固的前提下,再来徐徐图民生,这才是王道。
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的这个想法,被建虏的一封国书给改变了。
原本朝廷上下都有点担心,怕建虏到了深秋,就会发起战事。那样一来的话,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光是军需开支的费用,就会激增,朝廷根本就没有负担的能力。
因此,在野党虽然嗓门大,不过终归还是有点顾忌的。但当他们听到建虏来了一份国书,竟然很谦卑地表明他们大清帝国只是大明帝国的附属,如果****上国能救济一份粮食,让他们渡过冬天的话,他们可以降帝国为藩国,大清皇帝改为大清国王,一如朝鲜一般称为大明帝国的藩属,替大明镇守东北。
建虏竟然如此识相,让明国君臣都松了口气。不过如此一来,朝中原本有点顾忌的口水战,一下便爆发了出来,直接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PS:我家妞今天第一天去上托班,算是解放老婆了,也算是间接解放我了,哦也!
596复社
不过再怎么口水战,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跑不掉的。那就是扳倒,甚至除掉竞争对手都要通过大明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的手。
正因如此,崇祯皇帝的耳边,几乎是无时无刻都有人给他灌输他们想灌输的内容,说这个道那个,理由一堆一堆的。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谁都能拿出一些对方的黑材料。
如果一个人的耳朵边时刻都有一只苍蝇在嗡嗡嗡,不,是一群,一群苍蝇在嗡嗡嗡。而且这些苍蝇还不是一般的苍蝇,都是有文化有水平擅长忽悠,嘴皮子一流的苍蝇,就算再沉稳的人,恐怕也会被说得心浮气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
如果是一般情况下,一般皇帝可能会把这些事情先撂到一边不处理,对于那些苍蝇也可以避而不见,躲在后宫先落个清静醒醒脑子再说。
可崇祯皇帝却又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一心急于挽大厦之将倾,中兴大明,为此晚睡早起,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政事上。让他避在后宫静静心,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偏偏他以前只是一个藩王,虽说不至于没文化不识字,可让他去对付、去分辨那些成精了的苍蝇,哪些是真正公忠体国、一心为国为民,哪些是夹带私心、一心只想往上爬而后为自己、为家族谋福利,还真是难为了他。
要说崇祯皇帝不聪明吧,这也不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比如知道魏忠贤是他敌人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对付。但眼下这种情况,他还硬着头皮上,最终倒霉的,还终归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大明江山和天下无辜的老百姓。
在这场口水战中,担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首先顶不住,为勤王军的事情背锅而去职。并永不录用离开朝堂。
勤王军的统帅孙承宗是一个有本事,又有眼色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在这场口水战中肯定躲不开,干脆自己上书说年事已大。对于兵事力不从心,要求告老还乡。
不过他一直在对抗建虏的第一线,又在军中威望很高,崇祯皇帝虽然被忽悠,却多少还是认识一点的。一直留中不处理。
而大明首辅周延儒作为主要的当政者,自然也是斗争的焦点。不过他却在这场口水战中一直坚挺着,底下的官员被处理了不少,他还是没事。
这一切,不但是他在朝中有同盟,更因为他有一个好学生,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的张溥。
这个张溥,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明末最为有名的复社领袖之一。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凭借着复社,拉帮结派,使得官宦子弟莫不以进复社为荣。张溥以此为基础,运用他的影响力,甚至达到了左右最为科举的程度,被人称为“民间皇帝”。
此时的复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显露出了狰狞,让张溥得以保着周延儒。
不过到了崇祯四年冬,将近过年的时候。平素默不作声的温体仁忽然上本,只列举事项,言结党之实。
朝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