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替明 >

第190节

替明-第190节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

“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

“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

“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

“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

“可充笾实,七也。”

“可以酿酒,八也。”

“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

“生熟皆可食,十也。”

“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

“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

“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李定国听胡广娓娓道来,不由得呆了。过了好一会,他才有点不解地道:“老爷,既然这番薯如此之好,为什么却不曾闻名。我在京师这一个月,也没听见有这番薯的名声?”

胡广点点头,开始他以为是气温问题,但仔细想来,好像不一定。他最终无奈摇摇头道:“我也不知道,等回头要能见到徐伯父,就问问他原因。”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家里是一定要试着种的。”胡广非常认真地说道。

李定国也用力点点头,不管如何,只要肚子不挨饿,那就值得去做了。

他小心地放回手中那个番薯,轮由一边的安贵去查看,自己则扒拉开了另外一个口袋,伸头一看,有点诧异地叹道:“这里又一袋番薯,老爷带了好多啊!”

“哈哈哈……”胡广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让一连莫名其妙的李定国向他看过去。

过了一会后,胡广才止住笑声道:“那个不是番薯,叫土豆。”

“土豆?”李定国有点疑惑地拿起一块,左看看右看看,发现和番薯差不多的样子,就转头又问胡广道:“这个也是好东西么?”

胡广微笑着点点头,非常郑重地说道:“这东西是对我们家来说,是最好的东西。我这次来京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这个东西!”

听他说得这么郑重,李定国就仿佛捧了个金蛋,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弄坏它了。

这一次,也不用李定国问,胡广就给他,也是给房间内的其他人解释道:“这土豆性喜寒,是北方,特别是比我们家还北方的那些人的主要食物。当然,眼下他们还不知道这种食物,以后就成了主要食物的。嗯,土豆加肉,就这两样了!”

胡广说的其实是俄罗斯,他们哪怕到了后世科技那么发达,主要食物也是土豆。这还是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后,才被动地推广开的。

李定国一听以后会以这种为主要食物,不由得看着,脑子里已经在想着这种土豆的味道,不知道和窝窝头、烙饼比起来哪个更好吃?

胡广看着他们几个人围着那堆农作物在看,过了好一会,估摸着差不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之后,他才开口吩咐道:“安贵,你家里的情况怎么样了?”

安贵一听,连忙站起来,走近胡广几步,郑重地回答道:“我娘病早已治好了,我弟则刚恢复,还不能剧烈运动。估计得再等个把月,才能干重活。”

胡广一听笑了,用手指着他道:“你啊,怎么说这话。又没人让他干重活,他们都准备好了么?”

安贵听了强颜一笑,然后摇摇头,有点担心地说道:“和他们都说了,但我娘不同意走,一定要留在京师和我待一起。”

顿了顿,他又连忙为他娘解释道:“这里是我娘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且祖宅又回来了。有我爹的骨灰在,还有我这个久未见面的大儿子,我娘一定要照顾我。”

胡广听了,倒也没有强求,他理解安贵他娘的意思,当即点点头道:“那也成,顺便你也能尽一份孝心。万一有什么危险的征兆,再让你娘撤离也来得及。”

“好!”安贵虽然只答了一个字,可能看出,他心中很是感激。

胡广接着转头吩咐康全安道:“收拾下行李,如果不出意外,徐伯父明天应该能见我。这样的话,后天我们就出发回家。”

在京师一日,就多一日的担心。眼下首长已经拿到了想要的东西,康全安巴不得首长能马上走人。

他一听之下,脸色便是一喜,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至于安贵这边,他弟弟妹妹应该也都有所准备,还有明天一天的时间再收拾下首尾,也是差不多了。

就这么着,第二天一早的时候,徐府还真是来人,接胡广过去,说老爷等着要见他。

胡广在书房刚一见到徐光启,就听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贤侄,你从泰西过来,一路见多识广,是不是又发现了什么好东西?”

406徐光启的解释

包括之前胡广不识字,却在军事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判断建虏会绕道蒙古草原攻进京畿之地,这些虽然胡广没有解释,但徐光启已自动归纳为胡广万里之行,使得他见识多广的原因。

胡广见徐光启这么急着问,他也就不拿捏,直接点点头笑着回答道:“是的,有两种作物,伯父并不明白其用途。”

“贤侄具体说说。”徐光启马上要求道。他得仆人禀告,自然知道了大概是哪两种。可细节上不知道,因此才会被吊着胃口,急着想知道那两种作物是何用途?

于是,胡广便把辣椒和土豆都给徐光启介绍了一番。不过能看出来,徐光启显然对土豆更为关心,问得也是更多。

可当徐光启问出那种专业的问题时,比如如何种植,注意什么事情,留种如何做,存储如何存等等时,胡广就答不出来了。毕竟后世一般人,谁会关心这个。

只见他苦笑着摇摇头,有点为难地回答徐光启道:“伯父,侄儿对农事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这是什么,大概怎么样而已。具体的事情,还待专业的老农来摆置这些东西才行。”

他这么说着,脑中就已经在想着,根据地的人都是由牧民和农民组成。眼下大概有两万多人了吧,从中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应该是没问题的。自己回去后,就把这些农作物种子交给他们实验,应该能有个结果的。

徐光启能写出《农政全书》,他在农事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远远超过胡广的。此时他听了胡广的回答,能理解地点点头道:“你年纪如此之轻,却已知晓这些,已是难得,难得啊!”

“至于这个土豆的种植,待老夫来寻得规律便可,贤侄就不用操心了!”

胡广听得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便好奇地问道:“伯父,听说你向朝廷上个《番薯疏》,不知为何,没见到有推广番薯啊?”

徐光启一听,没征兆地忽然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地笑意道:“可能是因为老夫太急了的原因吧?”

“什么意思?”胡广听不明白,不由得追问道。

徐光启看看胡广,没有马上回答,只是端起一边斥候的老管家泡好的西湖龙井,小呡了一口之后才道:“当初老夫得知福建有此良种,当即引入上海进行种植,得以确认之后,便马上向朝廷上了道《甘薯疏》,详细例举了甘薯十三胜……”

这接下来的这个十三胜,胡广都已能背了,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得不耐,一直听着徐光启说话。

“当时朝政由魏忠贤把持,他是农人出身,便想推广。可有不少人反对,说甘薯吃了会让人不舒服生病,甚至危及生命……”

胡广大概知道一点,吃多了番薯,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当然,他不知道,这是番薯含有“气化酶”的原因。

另外带有黑斑的烂番薯和发芽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严重地就可能会致人死亡。

“虽是如此,最后还是决定在京师试种一番,看是否真是高产作物,能解决饥荒问题……”徐光启缓缓地说着,让胡广觉得有点好奇,怎么听着好像要成功了,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番薯由南到北来试种,遇到了几个问题。因为一开始没有解决,导致根本就没法试种。又因辽东战事紧张,朝廷便弃之不顾了。”

一听徐光启说这话,胡广眉头一皱,马上追问道:“伯父,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解决了吧?”

他想着,如果没解决的话,自己也不可能从天津卫的农庄里取得番薯回来。

徐光启点点头回答道:“甘薯因为气候上的差异,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引种不成功,总结起来,可以说是留种和藏种成为引种的关键。”

接着,他便缓缓地说了有关留种的方法,即传卵和传藤两种。另外也说了他总结出来的保存种薯和种蔓的方法共计三种。

“正是如此,老夫也才在天津卫种出了一些番薯。贤侄到过农庄,自然也见过了。”徐光启说到这里,觉得口干舌燥,便一口喝完了那杯茶。

一边伺候的管家一见,连忙又去满上一杯,温度刚刚好。同时心中想着:老爷也真是,遇到投缘的人,就口若悬河说个不停。

徐光启这次之事呡了一口,然后又对胡广说道:“这番薯试种的结果,好像确实不如南方种植有效。”

胡广听了一笑道:“伯父,这个土豆,其实就是如同南方的番薯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它性喜寒,刚好和番薯一起,一北一南,成为各地的高产作物。”

徐光启今天高兴的原因,就是胡广这番话所说的内容。他可是知道,之前福建饥荒,就是因为全面推广番薯,才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民变。

如果这土豆真如胡广所言,那么再在北方加以推广的话,西南民变便可指日可平。如此一来,朝廷也能专心辽事。

谁都不是笨蛋,都知道西南民变闹得如此之凶,只是因为没有吃的。徐光启就更是其中的明白人,因为他知兵,又懂农事。

因此,他马上笑着道:“如若真是如此,贤侄则为朝廷立下一大功!伯父自当上奏朝廷,为你争取封赏。”

说到这里,徐光启想起一事,不由得脸色一正,又叮嘱胡广道:“贤侄既然已经回到故国,须得好好读书识字为好!”

胡广一听,尴尬一笑,知道他这么说也是为自己好,就点头应了。至于他是不是会专门去学繁体字,去读四书五经,研究八股文,那就是天知道了!

胡广应付着,却很快想起一事,当即对徐光启说道:“伯父,这土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发芽的不能吃,青皮的不能吃,都是有毒的,严重也可能致人死亡。不能生吃,必须高温煮熟才行。”

这些都是后世常识,他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也因此给徐光启交代清楚,免得又遭人攻击。

407历史的遗憾

既然向徐光启点明了这土豆,胡广的意思,自然是要朝廷来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如此一来,就能少死很多汉人。

他倒也不怕因为没有了饥民,朝廷的统治会更稳固,就没有叫天军的生存空间了。

真要说的话,像之前王嘉胤之类的流贼肯定是没生存空间。但叫天军不会,因为叫天军的宗旨,并不是朝廷能给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所有职业平等这个,明朝就做不到。因为在朱元璋开国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职业的三六九等,这是他的后世子孙没法改动的。

胡广来见徐光启的目的已经达成,便向他告辞,说是准备出去游历大明,短期内不会再在京师了。

徐光启自然一番惋惜,又是一番叮嘱,最后交代胡广,早日归来京师,早些做点正事。他们不知道,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而事情也并未如胡广所想的那样发展,他在京师出现,蝴蝶翅膀所扇起的影响很小,并没有影响历史的大走向。

袁崇焕的事情就不说了,由他的首辅座师还有一众朝廷高官罩着,崇祯皇帝又信任着,就算徐光启后来去找了孙承宗,也一样没用。

因为孙承宗已告老还乡,崇祯皇帝登基后是想让孙承宗官复原职,重新出山。可当时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却不想他复出,最终孙承宗还是待老家闲住而已。

他连重新出山都做不到,更何况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涉朝政,让朝廷去按他的意思行事?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这土豆推广的事情,也是没有一点音信。一直到后来,胡广根据事情的发展和掌握的线索,才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不但是土豆,还有番薯,为什么在明末的时候,大明朝廷没有推广,反而在满清时代得以推广,这就得归咎于明末那些腐败透顶的官僚和在野的实力乡绅。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官僚和实力乡绅,全都是大地主。明末时候整个国家的粮食,基本上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至于粮商只是他们的狗腿子而已。

如果他们想赚钱,不想让手中的粮食贱价出售,那么必须要有一个大环境,饥荒导致粮价上涨,这样利润才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