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424节

新列强时代-第424节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首的洋务派,发起了购买和仿造洋船洋炮、加强军事实力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就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军工企业。

早在1863年,曾国藩就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准备建立新式机器制造厂。是年,李鸿章也在上海设立韩殿甲制造局、丁日昌制造局,并雇英国人马格里建立松江炮局。此三局称炸弹三局,规模很小,仿照西法生产炸炮、炸弹。

1864年春,李鸿章派丁日昌在上海寻购外国工厂机器,准备在试办炸弹三局的基础上,兴办一座大型的军火工厂。同治四年(1865)5月,李鸿章果断命人在上海虹口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又将上海和苏州两个洋炮厂并入,再加上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来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局也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9月29日,朝廷正式批准江南制造局成立。

当时江南制造总局的规模真心不大,就算几个枪炮厂还有炸药厂加起来,都比不上琼崖铁矿规模的五分之一,更不要说跟乡勇队旗下早有规模的军工体系相比,只是乡勇队一直秉承低调原则不引人注目而已。

虽然跟曾国藩有些不对付,但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吴可和乡勇队可是出了不少力气的。

别的不说,采购机器设备方面吴可便拥有极大便利,通过之前一系列合作,两广与美国方面已经形成了默契,想要采购军工方面的机械设备真心简单。

通过乡勇队中的淮北汉子,李鸿章显然对乡勇队旗下的军工体系有一定了解,所以筹备江南制造总局的第一时间,他便通过淮北老乡的关系找上门来寻求帮助。

不是李鸿章找不少洋人商行,在上海的那段时间他与某些外国洋行保持了十分良好的关系,可惜他对外国局势当真两眼一摸黑,为了避免受骗丢脸这样的乌龙事件,找吴可这等熟悉门当的人帮忙显然更加可靠一些。

除了单纯的制造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广方言馆原是李鸿章于1863年奏设的上海语言文字学馆,之后并入的江南制造局,每期招生80名,4年毕业,主要开设国文、英文、德文、算学等课程。

翻译馆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博兰雅、玛高温等传教士翻译西书,徐寿、徐建寅、华荡芳、华世芳等参加翻译和整理。翻译书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等方面,其中科技书籍居多,内有部分介绍兵器和兵器制造的书,这些译书对帮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工艺学堂每期招学生50名,学制4年,学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化学、机器等课程。毕业的学生,有的由总理衙门选调赴京,有的留沪、宁两地学堂任教,有的担任制造局中的员司。学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在培养生产技术力量上起了一定作用。

可以说,江南制造总局花费了李鸿章极大心血,是他想在事体上更进一步的尝试,制造总局的筹建和扩建工作他都做得极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2万多人,航行13万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国造船业的光荣。87年后,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郑和带着浩浩船队从西洋航行归来之后,中国的造船业陷入了300余年的沉寂。

作为一个拥有3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中国的海上实力曾经令人瞩目。郑和七下西洋被视为中国航海事业的盛极阶段。但此后明统治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并实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下海”。

个中原因为何,后人却是不甚明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中国的国运衰落也从海上开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挂着外国旗帜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

江南制造总局,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做的一次洋务尝试,目的便是让闭关锁国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业上跟进西方列强的脚步,起码不至于被西方列强甩得太远,从后来的历史上看效果还是极为明显的。

只是让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在政治上却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红火一片的洋务运动,难免蒙上一层让人不喜的阴霾。

……

对于京城发生的突然变故,南方汉人督抚集团有自己的理解:

自咸丰帝驾崩后,外朝之权皆归六爷(奕䜣)矣,于是有叔嫂之争。四年三月之事,除议政王之衔,以示裁抑。此中机括,不问而知为那拉后之以孝贞(慈安)为傀儡,共削恭王之权,以儆之也。

通过安插在京城的探子,还有恭亲王本人亲自述说,南方汉人一干督抚也明白了事情经过究竟如何。

一日恭王奏对时,忽不自检而起立,此则大背朝廷制度。凡臣工召见,不许起立,特立此制,以免臣工或有异常之举,危及皇帝。太监禀知太后,慈禧大声呼助,说“恭王起立,恐有异志,以危两宫”。侍卫闻之入内,引恭王而下,乃下一谕旨,言恭王侵朝廷大权,滥举妄动,罢议政王之位,开去军机大臣及其他宫廷要职,总理衙门之差亦撤去。

南方督抚对此流言却是不以为然,恭王奏对时一般都是起立的。这道子虚乌有的流言,也许是来自于奏对失仪传闻的夸大。

总之,两宫太后慈禧同慈安合作,削掉了恭王奕䜣的议政王头衔。并使奕䜣明白,他是两宫太后的臣下。生杀予夺之权,均操纵在两位年龄比他小的年轻女子手中。搞得好,可以合作;搞不好,下场可悲。

这是慈禧对奕䜣的一次政治试探和政治较量。试探的结果,全部剥夺奕䜣权力显然时机不够成熟;较量的结果,说明慈禧确实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奕䜣再也不敢小觑慈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其他王公大臣则更是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拜倒在慈禧的脚下了。

第678章不安分

恭亲王在朝堂政争中遭遇重挫,不仅两江督抚受到极大影响,两广和闽浙官场也没能逃脱。

所幸吴可一直秉承底调行事风格,加上两广的产业布局也在总督衙门的努力下早早完成,虽然来自朝堂的压力一下子大上许多,但还不至于像两江那样放弃原订的扩张计划。

只是可惜了闽浙总督左宗棠刚刚开办的福建船政,还没来得及风风光光大干一场,便因为朝堂变故不得不老实龟缩憋屈得很。

还好恭亲王在政治上虽遭磨难,一下子失去首席军机大臣以及总督衙门首席大臣的地位,被慈禧太后硬生生逼离了朝堂核心圈子。

所幸恭亲王虽然栽了个大跟头,却依旧还留在军机处行走,而以他堂堂铁帽子王的身份,尽管已不是首席军机,但军机处上下都要给他面子,总算还保留了不小的影响力,可以替洋务运动继续帐目奔波。

因为朝堂上的突发变故,使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声势上受挫,几位洋务派大佬的举措或多或少都受了些影响,很多计划或推迟或放缓进度,静候朝堂下一步风云变幻再做决定。

就连一向不参合朝堂争斗的两广官场,此次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不少在两广地区铺开摊子的官商纷纷卷铺盖撤离,生怕受到朝堂争斗影响给身后的主子遭遇麻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吴可在京城最坚定的盟友,大学士简总理事务大臣桂良在这段时间更是一连发来三道急信,要吴可务必低调低调再低调,不要在这时候胡乱出头,或者参合进朝堂争斗之中。

从信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桂良也被吓到了,堂堂的铁帽子王,首席军机大臣简总理事务衙门首席大臣说撸就撸,这事态变化实在太过迅速,从开始到结束不过短短一个来月时间,慈禧太后的伶俐手段实在让人心惊不已。

从桂良的话语之中,已经看出这厮这短时间打算低调行事,两广偌有什么大动作怕是指望不上他了。

对此吴可也没啥失望的,盟友之间量力而行是应该的,不要危急关头要盟友冒险,这是透支盟友信任的做法,不要关键时刻没必要胡乱浪费。

好在这时吴的的老丈人,云贵总督张亮基受不得云南与贵州两省的粘连连绵,主动申请调往京城工部担任汉尚书一职,有了老丈人在朝堂上帮忙张目,两广只要不做什么惹眼的大动作便不会有碍。

此时朝堂形势十分微妙,帝后党与王公党经过之前那番震荡,虽不说彻底决裂但也出现嫌隙,被压制得十分凄惨的顾命大臣派系好不容易得了一丝喘息之机,有中立派浑水摸鱼可谓微妙之极。

尽管慈禧太后显示了自家铁碗手段,可是她在朝堂上还说不得一手遮天,无论哪方势力都有搅动朝堂风云变幻的实力,所以慈禧太后也没有进一步动作,朝堂在这短时间倒是恢复了平静。

……

吴可见朝堂恢复平静,慈禧太后又将打击目标放在顾命大臣派系残余大臣身上,估计最后三位顾大臣要是不全部倒下的话,慈禧太后不会动其它心思也就暂时放下心来。

不仅他如此,两江的曾国藩和李鸿章,还有闽浙的左宗棠又开始了暂时中短或者延缓的洋务运动,一时洋务运动又在江南精华地带轰轰烈烈展开。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吴可在两广总督位置上足足坐了七年时间。

两广地域在吴可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工商业发达经济飞速膨胀,铁路修建如火如荼道路四通八达。各地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声不绝耳,商旅络绎不绝洋人身影也是四处可见,已初具近代化雏形。

在两广清军的强力弹压下,境内治安状况一直维持得不错。有吴可亲自盯着任地方官员与巡捕营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之象,在如此环境之下两广已经颇具后世南方名珠的摸样,是为南方经济核心地区,影响力辐射周围地域甚至安南北部。

这短时间朝堂局势也十分安稳,慈禧太后已经彻底掌控朝堂大权,正一点点压缩顾命达成残余势力的生存空间,彻底剿灭顾命大臣派系势力只不过时间问题而已,眼看着朝堂局势便有向吴可所知历史方向发展。

他自然不愿意在一个无知女人手下做事,不说心理如何不适单单风险便是不小,他可不想整日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期间他做了不少小动作,通过身为工部尚书老丈人的关系,暗中给了顾命大臣派系不少帮助,可惜朝堂大势已成顾命大臣派系不是想翻身就能翻身的。

不过就是如此,吴可暗地里也给慈禧太后找了不少麻烦。

在这时代对于一个女人什么最重要,答案自然是名节。

虽然败坏一个女人名节手段下作,但吴可更不希望慈禧太后日子过得太过舒畅,有精力和心思找各地封疆大吏的麻烦。

别的不说,两广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高不下,这引来无数商机的同时,自然免不了引来官商势力的觊觎。以吴可此时的身份地位,说他是汉辰之中第一人都不为过,就连曾国藩都只能屈居下席。一般的官商势力想在两广做买卖,虽然免不了眼高于顶的作派却也不敢做得太过。

可那些隶属与内务府的皇商就不同了,仗着慈禧太后的势在两广横行无忌肆意妄为,破坏正常商业秩序给两广的经济发展没少添乱找麻烦。

吴可心中恼怒却不好在明面上发作,于是他便直接在京城找慈禧太后麻烦,秉承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舒心的想法,狠狠给慈禧太后脸上摸了把黑。

后世有关于慈禧太后的秘史和艳史数不胜数,恰好吴可对带颜色的影视剧又特别感兴趣,对于其中表现慈禧太后的一些风流韵事自然没少观摩。

于是乎,自从同治五年以来,京城坊间时不时传出一些有关慈禧太后的风流韵事,有当年勾引咸丰帝争权后宫的,也有慈禧挨不过寂寞与身边亲信太监假凤虚凰之事。总之怎么香艳怎么来来传得有鼻子有眼。

据说慈禧太后听闻这些坊间流言之后,气得大病了好几场,要求九门提督狠抓流言之事,逮住一个狠杀一个决不姑息。

可她哪里知晓越是如此,坊间流言传得越是汹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哪那么好堵?

慈禧太后被这些坊间流言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之前在整治恭亲王时建立起的威望不说损失怠尽,那威势也削弱不少。

朝中大臣虽然不敢胡乱参合这等掉脑袋的事儿之中,但是对于慈禧太后的畏惧逐渐消散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好权的慈禧太后惊怒不已却有无可奈何。

吴可隔岸观火心中暗爽不已,心中长舒了口气只觉念头通达,慈禧太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