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400节

新列强时代-第400节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曾国荃一夜之间从“头号功臣”变为了“朝廷罪臣”,攻克南京不仅没有得到重赏,反而面临一场政治灾难,这是曾国荃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在湘军觥筹交错的胜利眩晕之中给自己招惹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搞不好是会死人的。

朝廷的谕旨实际上已暗藏杀机,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它在提醒曾氏兄弟,如不能识时务急流勇退,不但“勋名”难保,“长承恩眷”也难以为继。

至此,功勋卓著的湘军只能面临迅速被裁撤和肢解的命运。曾国荃当初如果听从曾国藩的安排,去“协防”上海,把“克复天京”的“头功”让给刘长佑或者李鸿章,曾国荃和湘军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初具有全局观念和政治远见的曾国藩,一度想派遣曾国荃率湘军精锐去“防卫上海”,可惜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曾国荃邀功心切,认为“克复天京”才是“头功”,拒绝开赴上海。

曾国藩只得改派李鸿章率淮军去完成这一战略重任,李鸿章不愧是曾国藩的衣钵传人,他心领神会顺应时势,率部出征旗开得胜,此举为李鸿章日后迅速崛起奠定了坚不可摧的政治基础,不久就担任江苏巡抚成为湘军系统中政治地位仅次于曾国藩的封疆大吏。

而这个历史机遇本来是属于曾国荃的,短视的曾国荃却让湖湘文化失去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绝好机会,而曾国藩的用人尺度太开,没有控制好这根政治松紧带的弹性,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从这个意义上说,蒙昧着曾国荃恰恰成就了李鸿章后来的辉煌,而他身上留下的政治伤疤需要不知多长时间才能愈合,搞不好以后可能再无翻身机会,这样的事可不是开玩笑的,曾国荃这次的跟头栽得可不轻。

在与手下将校的通气会上,吴可将这些明的暗的以及自己心中所想,统统跟手下小弟说了一遍,为了就是让小弟们吸取教训不要被一时的繁华盛景所迷惑。

“不要看眼下曾氏兄弟风光无限,其实却是危机重重!”他满脸严肃说道:“一有不慎,朝廷可能会不顾一切对湘军动手!”

尽管之后从两江方面传来消息,据奏闻中枢本着“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的高姿态,不再询问。也就是说朝廷不知为何隐下对收复金陵缴获的追究,不过想来曾国藩肯定付出不菲代价。

私底下舆论则称“江宁资货尽入(曾国荃)军中”;而争议洪天贵福下落及逃出太平军的实际数目,又引发沈葆桢与刘长佑等太平军干将攻击曾氏兄弟;宿将功臣如彭玉麟、鲍超,纷纷告退,“人辄疑与国荃不和”。

“看看,看看,这才过了多长时间,湘军内部就因分赃不匀出现这么大事故,要是处理不好湘军以后还能维持住一个整体?”

吴可这次算是盯死两江以及曾国藩,不断拿靶子一样的湘军出现的各种状况给手下小弟上课,让他们明白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惨烈,还有朝廷的翻脸无情以及狠辣手段,告戒他们不可放松警惕重蹈覆辙。

当然,收复金陵并不表示太平军已全军覆没,其余地区的太平军参与武装,依旧奋力与清军(主要是巷军和淮军)作战。

同治三年6月13日(五月十日),杨辅清的太平军在荻港大举进攻湘军蔡元吉所部,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处于想持状态一时谁也难以取得胜利。

6月27日,淮军在李鸿章的率领下再次取得大胜,一举攻克长兴太平军不得不退守四安梅溪军营,在淮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士气低落艰难抵抗。

7月6日(六月三日),刘璈等部抵达孝丰,太平军没料到湘军突然到来,凭城抵抗形势十分危急。第二日湘军便攻克孝丰,留下部队驻守,蔡元吉所部深入再接再厉挺进东埠。

7月11日(六月八日),湖州太平军包围蔡元吉部军营,派劲旅绕到思溪和双福桥断绝湘军主力与突出部的运饷道路。之后湘军蒋益澧所部在思溪结扎浮桥沟通蔡元吉所部,不料所部过桥到中流时被太平军攻击,伤亡数百人不得不无奈后撤自保。

于8月湘军高连升部改攻荻港,击破太平军三座军营,给被围的右军部队吸引了火力和注意力。之后蔡元吉抓住机会急忙派遣杨应龙率五百人首先突围,杨应龙力战而死其部全军覆没。

正在此时清军收复金陵的消息彻底传开,思溪和双福桥的太平军士气大衰不得不全部撤走,湖州城内的太平军更是毫无斗志陆续投降。

趁此机会湘军立即加大的攻击力度,力求一举将跟前太平军残余人马全部消灭。先是刘树元部攻拔太平军升山军营,又有高连升部急攻太平军手下袁家汇。紧接着还有刘端冕部从宁国追击太平军,击毙太平军将领黄文金和其所部将士。

然后湘军在黄金岭击败当地太平军,追逐五十多里斩杀六千人,释放一万多名被挟裹百姓。又有湘军黄少春部会同王德榜所部追击太平军到铅山,更有湘军王开琳部追赶太平军到上饶,几部都有不小斩获。

所谓双喜临门,也不知道是不是湘军此时气运太盛,很快又立下一桩大功。

洪天贵福是天王洪秀全长子,洪秀全死后即位称幼天王,7月19日天京(今南京)陷落后突围至广德,由干王洪仁干等护卫,经皖南入江西,准备与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部会合,但行至江西石城时一千余人的护卫部队被清军击溃幼天王只身逃脱藏身于一山洞内四日,后来实在饥饿难耐外出觅食。

适值10月,正是秋收季,当地人有雇人割稻的习惯,称香客。洪天贵福求人剃了头,化装成香客割稻,但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幼天王哪吃得下这般苦,很快被搜寻的清军发现,10月25日幼天王被俘,11月18日被凌迟处死于南昌。

到了这时太平天国已经没了再起之机,就算分散在各地的太平军部队还有不少,其中依旧有些将领强人清军也难以短时间内剿灭,甚至某些将领还能在清军防备空虚的地区搅风搅雨嚣张无比,可却不能再打太平天国的牌子。

而作为覆灭太平军的主力湘军,此时的声势已达到颠峰,举国注目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危机,朝廷绝对容不下湘军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继续存在。

当然,两江地区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瞬间谣言四起其中没少流传曾国藩准备自立为帝,取清而代之的说法。

“你们这帮家伙,不要胡乱听信这样的谣言,曾国藩想要当皇帝根本没可能,不说咱们不会同意就连湘军内部都不会答应!”

吴可郑重警告手下一干蠢蠢欲动的将校,没好气道:“姓曾的既会做人又会做官,怎么可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这等自寻死路之事?”

“可是大人,朝廷对湘军的防备和警惕傻子都看得出来!”有手下将领跳将出来不服道:“就算曾某人没有取清代之的想法,难料他手下嫡系人马也都是这想法!”

“就是,湘军如今正是风光无限之时!”立即有其他小弟跟进附和:“想必湘军将领此时个个骄横得很,谁知道他们面临朝廷打压之时,会做出什么过激反应来?”

“……”

手下小弟七嘴八舌纷纷发表意见,总之就一个意思湘军如今势头太猛,谁都不敢保证他们接下来的反应,两广清军不得不防云云。

“好了好了你们的心思我明白!”

吴可没好气的白了手下这帮小弟一眼,摆了摆手无奈道:“暗中做些准备就行,不要闹出太大动静,咱们还是以看好戏为主……”

第643章汹涌的流言

同治三年下半年,整个大清的焦点是湘军。

就连京城里的两宫太后以及小皇帝,还有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在这当口都不及湘军主帅曾国藩风光耀眼。

不管曾国藩愿不愿意,他跟湘军此时已成大清甚至整个亚洲瞩目的焦点,湘军的一举一动被人放在放大镜下仔细研究观察。

吴可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想法,是羡慕嫉妒恨呢还是羡慕嫉妒恨,反正他是挺乐意看到这情况的。

湘军几乎吸引了整个大清的全部关注,给他暗中行事不知提供了多大方便。

就当两江闹得沸沸扬扬,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两广总督衙门已经成功将电报线路与城外各大军营连上,完成了实时通讯的目的。

让总督衙门上下高兴的是,因为两江突然传出曾国藩可能称帝的谣言,两广境内的传统守旧势力的目光全部被吸引过去,竟好似没发现总督衙门的小动作一般,任由总督衙门上下其手小动作频频。

当然,吴可也没做得太过,稍微试探了一下两广境内传统势力的反应之后,他并没有再接再厉全面铺开一系列高歌举措,而是适时缩手慢慢消化之前所得,并不一味的贪大求全急功近利。

也就在同治三年下半年,琼崖昌江铁矿矿区至北部湾昌化码头的铁路一期工程终于完全竣工,当然为了不引起外界关注否决了手下小弟好好庆祝一番的提议。

上百里铁路的建设完工,在这时代的大清已经属于前所未有的创举,尽管这条铁路专属货运寻常百姓很难直接感受到其好处,但吴可以及手下小弟明白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绝对能在青史上留名的大好事。

不管手下小弟是何想法,吴可确实不想闹腾出太大动静。在洋务运动还没形成压倒性优势之前,他确实不想吸引顽固守旧势力的火力,越晚被朝廷发现小动作越好,两广的实力发展能得到更多好处。

这不,趁着两江闹得风风雨雨之时,吴可大胆的在琼崖昌江矿区,开办了工人技艺学习小组以及以识字为主要目标的夜校。

这事儿实在太过敏感,有挑战士大夫阶层的意思,稍一不慎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被整个大清的文人阶层视作大敌,所以他行事万分小心不敢有丝毫大意,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刻采取强硬措施。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连传统文人出身的李鸿章等人都知晓,想要搞洋务必须得有懂洋务的人才,不然搞洋务只不过是一句虚言而已。

不像恭亲王等人嘴炮打得震天响,实际行动却是乏善可陈,两广这边却是实打实的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洋务运动,琼崖矿区那条长达百里的铁路便是最好明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吴可等人发现了极大问题,那就是熟练工人的培养十分麻烦,更不要说更高级别的工程师了。熟练工人还可以通过修筑铁路慢慢培养,可是合格的工程师就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出来的。

广州虽然建了同文馆,十三行和一干大商家都与洋人常年做生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夷务人才积累,可那是商事以及翻译方面的人才,吴可和两广现在急需的是大量理工科人才。

而且最让吴可不爽的是,中国传统的师途模式很不适应大规模近代工业,什么都藏着掩着,师傅喜欢藏一手徒弟水平上不去。

这种情况是吴可难以接受的,他找人上工可不是为了培养出一大票传统师傅出来,而是真正的产业工人,能够适应新形式的熟练产业工人。

再说了,想要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和技术骨干,就必须花费大力气以及大价钱培训,参加培养的熟练工人总得识字看得懂简单图纸吧,不可能搞一个工程什么事都得万里遥遥搞价请外国人帮忙吧?

眼下规模小倒也罢了,等以后摊子全部铺开,那损失的利益可就太过巨大,再说了什么都让外国人掌握其中风险可不小。

尽管铁矿矿监以及驻守矿区的官员不同意,但吴可还是强行通过了在矿工身上搞识字学习的活动,并且与薪酬待遇以及以后前程挂钩,轻易便在矿区掀起一股子学习提高的热潮。

因为有以前在乡勇队内部推广识字的经验,虽然矿区的条件比军营要艰苦一些,但是在一干熟手的推动下事情倒是十分顺利。

这时代读书认字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那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如今竟有机会读书识字,就算已到中年思维固化的矿工,也不会轻易放过如此机会,如饥似渴的把握住难得的自我提高机会投身热火朝天的学习之中。

让吴可稍感为难的是,在矿工中普及识字算不得什么,关键矿工们有自我提高向上攀爬的决心和动力,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收获丰硕果实。可是想要找到愿意跟着洋人学习工程规划的读书人,却是难之又难。

不是说矿区就没有读书人存在,大清立国两百来年读书人数量还是不少的,其中能够依靠科举或者强大的人脉关系出头的只占极少数,因为生计所迫加入矿区工作的读书人数量虽然不多,但也有几十位之多。

吴可本想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跟着那些高价聘请的外国工程师学习,等到学成了本事再委以重任。结果这帮家伙太不识趣,竟然说什么蛮夷之学怎比得上儒家经义,根本就不屑学之白白错失大好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