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351节

新列强时代-第351节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这些都没什么,反正咸丰帝就一个才刚刚六岁的儿子,也不存在什么夺嫡的问题,自然顺理成章的上位。

顾命八大臣更是没啥问题,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眼下还是个刚满六岁的小屁孩呢,不在身边安置几位得力大臣辅佐怎么成?

就连圣祖康熙当年也有个顾命四大臣帮扶,当然最后这四位都没啥好下场就是,但小皇帝继位这样的程序不可避免。

但是献丰丫敢不敢再昏聩一点,尼玛指派的顾命八大臣都是随驾成员,没一个京城里留守的朝堂大佬。

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么?

要是按照原本历史上那般,京城被列强联军拿下,留守京师一干朝堂大佬一个个威信大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还将京城留守大佬撇开,这就是逼着京师留守大佬跟顾命大臣开战啊。

当然,这可能是咸丰帝的制衡手段,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二字嘛。

可是咸丰却还不满足,竟在病逝前冒天下之大不讳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这情况就很让人不爽了。

跑路皇帝咸丰想要多一层保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这做法就有些太过了。

要么你干脆就不要指派顾命大臣,直接让大小老婆垂帘听政就是,要么就不要玩这样让顾命大臣感觉恶心的手段,直接让他们辅佐处理朝政。

布置完这些后手的第二天清晨咸丰就挂了,却是留下一个十分尴尬的烂摊子。

他这一手不仅让随驾顾命大臣跟留守京城的朝堂大佬矛盾重重,同时也让顾命大臣与咸丰留下的大小老婆离心离德。

毕竟,谁都不愿意头上压两位见识浅薄的妇人不是?

慈安皇太后就是个文盲,或许宫斗手段凌厉无比,可在处理朝政事务上就两眼一摸黑只能抓瞎了。慈禧皇太后倒是认识几个字,可惜这女人的权力欲实在太重,这些随驾顾命大臣一个个忌惮着呢。

等到咸丰挂掉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朝堂顿时暗流汹涌风波不断,朝堂上三股势力暗中较劲手段齐出各显其能。

第一股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以及他们的党羽势力。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䜣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抓获巴夏礼送到北京,后来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这些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这一势力有皇族勋贵也有军机大臣,势力极大能量极强,又有咸丰临终前的托瞩大义名分,实力自然算是朝堂中最强的一股,同治小皇帝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舒畅,还得看他们配不配合心情高不高兴。

他们是除了同治小皇帝之外的朝堂正统,单单这份名义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起码在小皇帝成年亲政就是如此。要是小皇帝成年后能力不足以压服这些顾命大臣,以后的傀儡日子可想而知。

这帮人都是咸丰的心腹,自然跟吴可脑不到一起关系疏远得很,估计等他们平息了朝堂争端腾出手来,像吴可这等不太听话的封疆大吏自然就是他们针对的首要目标。

对于这点,不仅仅吴可心中明白,张亮基和左宗棠也明白得很,就是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同时清楚,此时朝堂局势却是关系到他们的前程命运大意不得……

第571章朝堂上的三大势力

“两位大人有没有受到京城方面的拉拢?”

既然张亮基和左宗棠和自己想法一致,必须要保持朝堂平衡不被打破,那么接下来的谈话便没必要藏着掩着了,吴可开口直指核心。

两位中年文士再次互对了个眼神,而后默契的点头承认了下来。不说三位老大的亲密关系,有些东西就是想瞒也很难瞒住,与其等人家通过别的渠道得到消息心生芥蒂,还不如老实的自己承认为好。

“嘿嘿,果然朝堂上一场权利争斗已经拉开帷幕……”

吴可嘿嘿一笑,眼神之中露出丝丝高深莫测的味道。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就表示他也收到了来自京城某方势力的暗中拉拢。

这就要说到朝中的另一方大势力了,就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了。

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

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訢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都年富力强。当初列强联军逼近京师时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

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要不是有吴可的横空出世,一个丢失京城的千古骂名却是跑不掉的。

诸位兄弟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他们之前又陆续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等职务,咸丰挂掉后他们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们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之中,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訢此时因为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威望极高,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暗中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作为天下九督中公认的紧密联盟,两广总督吴可,云贵总督张亮基以及闽浙总督左宗棠自然是这帮王爷们拉拢的重点目标。

况且,吴可跟恭亲王还有一段‘战友’交情,这帮宗室王爷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拉拢机会,短短一个来月时间内秘密赶赴广州的游说使者已经到了好几批,吴可正觉得头疼着呢。

他知道朝堂将经历一场血雨腥风,顾命大臣和皇室贵胄以及帝后党羽为了权力将展开惨烈争斗,稍一不慎便有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

老话常谈,不说吴可没有直接参与朝堂争斗的想法,以他此时的地位和年龄,基本上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又何必冒险参与这种要命的游戏?

了不得成功后爵位抬升一阶,可对他而言公爵和侯爵的差距并不大,只是听起来名头响亮点而已,诱惑还没大到让他挺而走险的地步。

与他情况相似,张亮基和左宗棠也基本面临如此状况。

可能云贵总督张亮基还有些犹豫,毕竟他年纪大了必须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如果参与朝堂争斗换来一个高等爵位的话,就算子孙后代能力一般,起码可以保证五十年荣华富贵。

不过吴可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张亮基作为南方联盟资历最老辈分最高的总督,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吴可跟左宗棠的态度,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的决定必须得慎之又慎。

敏感察觉到张亮基心中的纠结,吴可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写信安抚并明确表明了态度,不希望张亮基参合进激烈的朝堂争斗中去,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毫不隐讳道出,同时还知会了闽浙总督左宗棠一声。

不知道左宗棠跟张亮基私底下怎么说的,这两位的关系那才叫做亲密无间,不过眼前这两位中年文士的到来,估计也代表了两人的态度,想要弄清楚吴可心中的真实想法。

毕竟左宗棠和张亮基不是后世之人,可能他们的智商比吴可高上不少,但限于眼界和环境的影响,对于京城局势的看法有些偏颇也可以理解。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于权力斗争特别是涉及到皇权的权力斗争极其热衷,要说左宗棠和张亮基对于王爷们的拉拢一点心思没有傻子都不相信。

“对于京城局势,你们都是怎么看法?”

知道眼前两位中年文士都是左宗棠和张亮基的心腹幕僚,很多隐秘事情都不会瞒着这两位。有些不太重要的决定这两位甚至可以帮着做决定,所以吴可也没客气直接开问。

“不知大人说的哪方面?”

两位中年文士再次互对了一眼,其中一位起身拱手问道。

“你们认为哪方会赢?”

吴可眼睛微微一眯,轻笑着直截了当问道。

“这个……”

那中年文士脸色一僵,很有些不适应吴可的说话方式。

“没什么,你直说就是!”

吴可轻轻摆了摆手,了然的点了点头鼓励道。

“区区以为,顾命大臣奉了先皇旨意拥有正统名分,而且个个出身不凡势力庞大,眼下比起帝后与王公大臣们的联合势力虽然处于烈士但也差不到哪去!”

见此,开口的中年文士也没再推让,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便将心中想法道出,说话的当口脸上更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大人,学生认为短时间内顾命大臣们将占有不小优势,不过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的对手可是新皇……”

另一位中年文士也不甘落后的插了一嘴,显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思考。

“说得好!”

吴可微笑点头,算是认可了两位中年文士的说法。

顾命八大臣既然如此得咸丰信任,自然都是朝堂上数一数二的大佬,一个个势力庞大能量也够大。

里头有宗室勋贵也有军机大臣,联合起来的势力用权倾朝野来形容都不为过。

能与之正面对抗的势力不是没有,以桂良和花沙纳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合南方三大总督的实力足可与顾命大臣抗衡一二,不过桂良和吴可等人算是朝堂中间派,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主动参合进京城的争斗中去。

当然指的是实权方面,真要论名义的话,顾命大臣们跟新皇太后以及王公们比起来屁都不是。

这也就造成了眼下顾命八大臣在朝中的势力,至少在实权方面一家独大的特殊局面。

因为咸丰帝挂得太过突然,还没给新鲜出炉的帝后势力发展壮大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别看同治小朋友坐上了皇位,其真实实力在朝堂几方人马当中却是最弱小的一方,稍一不慎可能都有被彻底架空的危险。

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当然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

也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这两颗印章,“御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