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第3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朝廷正式承认战败。
于是,如何处理“汉奸”就成为中英一系列善后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南京条约》便有了这样一条专门针对“汉奸”的条款:“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居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者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勉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看看英国佬多仗义啊,逼迫朝廷承认战败获取大量好处不说,还不忘记给帮助过英军的汉奸们说说话,这是想要继续扩大中国汉奸群体的节奏啊。
良心真是大大的坏了……
第550章形势复杂
吴可真是大开眼界,原来汉奸群体在晚清时期便如此猖獗了?
与后世抗日战争时期不同的是,此时的汉奸成分大多以底层百姓和流氓混混为主。
还真不能小看这些低层百姓的能耐,所谓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这些底层百姓有效聚合之后能发挥出的能量,当真不可小觑。
起码带个路,刺探个情报那真是小菜一碟,至于装扮成清军在后方捣乱也不是不能,只看洋人个的筹码够不够了。
那些英国佬也真是搞笑,竟然在与朝廷谈判之时,正式要求朝廷不许对付那帮汉奸,这不是火上浇油么?
果然道光皇帝恨意难平,下诏要求清算汉奸:“此等莠民,若不详查情节,滥行保释,又未免失之过纵。著刘韵珂等细加查核,其有助逆抗拒官兵及为向导内应者,即与叛逆无异,天理难容,必应按律惩办。
其中情罪较轻者,即不加诛戮,亦应牢固监禁,以杜后患;如查明实系胁从,并无逆迹,平日亦无为匪犯案各情,方准保释。分别递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取具邻保人等甘结,造册查核。并照军流徒犯在配章程,按期查点,毋任脱逃,不得日久生懈,视为具文。”
对此,英使马礼逊立即照会清廷,要求执行《南京条约》。经此一战,道光皇帝生怕战端再起,只好答应放过“汉奸”一马。
14年后,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英法联军所到之处,广州沿海等地行商、小商贩、疍民、匪徒、会党等各色人物又一次成为“汉奸”。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成立由广东巡抚柏贵为首的傀儡政权,还造就了一大批“汉奸”官员。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汉奸”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广东劳工,他们是英军从香港征召来的随军苦力队伍。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贫民,只因为英军给了不错的报酬和衣食待遇,就毫不犹豫地为英军服务。
在征战前,他们接受了英军腾普尔上尉的训练。《伦敦画报》还特意刊登了这些苦力的素描群像。
在图片上,他们站在一个牌坊前面,身穿中国深色棉布衣服,配白色挎肩斜带,上面用中英两文书写编号;头戴小斗笠,斗笠外沿围以白色带子,上书英文“militarytrain”(军训)“,每人手持一根长竹杠,以用于担运物件。
这群广东劳工很快以他们的勤劳勇敢赢得了英军的喜欢,并得名为“苦力之王”。英国人在非洲、印度等其他所有的地方都没见过这么能干的苦力,他们简直为这些苦力的表现惊呆了。
甚至还有英国报纸公开赞扬这批劳工:
“啊,那些强壮耐苦的苦力们!在攻击的那一天,他们背着军火,紧跟在我们队伍的后面;当一颗炮弹把他们当中一个人的头打掉的时候,别的人只是喊一声‘哎哟’,跟着就大笑起来,随即同过去一样欢乐地工作下去了。他们的行为始终是令人钦佩的!”
在官方报告中,英军对这群苦力的表现也是赞不绝口,在一封写给额尔金的信中,写信者提到这些苦力“是如何在愉快心情的气氛中工作,他们对于命令是如何服从,对于所受的照顾和恩惠是如何表示感激。这种善良的品行一直地表现在整个的战役中”。
在叶名琛后继任两广总督的黄宗汉曾在奏折中提到广州英法联军中有一批“从逆进城之唐人奸匪”,说的就是这个苦力队,并说他们的人数在五六千。
当英军联军北犯京津后,这支苦力队也随军北上,作为联军最为重要的后勤辅助力量存在,给予英法联军前线作战部队以极大帮助。
吴可记起来了,好象刘铭传跟他汇报过,说是偷袭了联军一支规模不小的后勤辎重部队,一下子俘虏了两千给联军做活的中国劳工。
只是后来刘铭传奉命增援西郊的另两处皇家园林,这两千俘虏劳工交到了后续赶来的增援清军手中,好象是给了从河南赶来的两江清军部队吧?
他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些事儿,好象在谈判桌上,联军高层向僧王提出要回这些俘虏劳工的要求,僧王以及身边的谈判团成员还纠结了一阵子。
吴可当时没怎么注意这些情况,见僧王很不好意思的提出,他确实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大手一挥那两千俘虏劳工全部转交给了僧王,就是不清楚后续谈判结果如何?
后来对此几乎没什么印象,以僧王和列强联军高层签订的那一系列垃圾条约,估计他是顶不住压力将人给放了。
现在想来真真失策,根本就不该给洋人收买人心的机会。
越想越好似心烦,涉及到底层百姓的事儿可不好处理,稍一不慎便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恶劣后果。
别忘了,广州除了洋人的势力极大之外,反清武装组织天地会的势力也不小。
天地会会众大部便出身底层百姓,要是他逼迫过甚的话,不是将民心往天地会那儿送吗?
不是他害怕天地会这样的反,政府组织,实在是不想在他们身上浪费太多精力,两广还一大摊子糊糊事呢,哪有功夫整日里琢磨这些争斗?
而且说老实话,因着太平军崛起一事,广东天地会也没少跟着折腾。
可惜的是,天地会里不缺亡命之徒,却十分缺乏像洪大天王以及杨东王那样的领导者,结果却是可想而知。
只能说画虎不成反类犬,初期之时借着太平军的光确实好好风光了一把,还成立了一个什么‘成国’之类的伪政权,得到了太平天国军队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可惜烂泥终究扶不上墙。
待到两广清军反应过来,轻而易举扑灭了天地会的闹腾。
当然,天地会就是现实中打不死的小强,被朝廷压制了差不多两百年,依旧顽强的坚持到了晚清时期,不得不说生命力极端顽强,想要彻底剿灭他们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吴可对此却是有深刻认识,天地会说白了就是依托底层贫苦百姓为根基的涉黑团伙,想要彻底剿灭那几乎没有可能。
只能抚剿并用,并且是安抚为主剿灭为辅。
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起码也要达到温饱水平才成,只有这样才能压缩天地会的生存空间,迫使他们得不到底层百姓的全力支持。
想想也是这个理,但凡能勉强填饱肚子,谁还乐意跟涉黑团伙搅合在一起?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这话可不是说说玩的,搞不好在哪次火并之中挂了,甚至更倒霉的残了算谁的?说不定还得波及家人,让家人无辜受牵连那真叫一个糟糕。
当然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想要让大部分底层百姓家庭,达到勉强温饱水平又谈何容易?
就是放在后世,温饱这个口号也喊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更不要说眼下时局混乱外有洋人虎视耽耽,内部贪官污吏横行又战乱频繁的晚清时代。
吴可在两江之时,推行几道利民政策便艰难无比,官府内部和外头的阻力重重,要不是他掌握的实力太过雄厚,想要将那些利民政策推行下去还真不容易,可就是那样期间还需要派出总督卫队时时监督,稍一不慎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乱子,他对此可是深有体会。
说老实话,两广的经济基础不如两江,而且各种情况比两江还要复杂得多,想要推行某些利民政策,真不是那么简单。
吴可在来广州赴任之前,便与身边幕僚以及心腹大将商量过多次,都认为两广地区实在太过敏感,吴可又是初来乍到很多事情都不好动手。
想要插手官府人事安插心腹干将,又担心会引得当地官员人心惶惶联合反弹。
两广清军战力一般却是盘根错节,与地方乡绅势力牵连甚深,想要插手其中不仅借口难寻,也的防备这些家伙里通外敌联手作乱,最后倒霉的还是吴可和两广百姓,他可不好拿这个来试探两广原有清军,要慢慢图谋才成。
至于两广经济更是让人大感头疼,自从洋人毅力坚船利炮强行轰来大清国门以来,作为洋人来往最频繁的两广地区,经济发展几乎是以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雄起,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便超越中原不少传统膏腴地区,成为朝廷新的财政收入支撑地区。
可是,构成两广经济基础的成分太过复杂,有传统的霸占外洋贸易近两百年的广州十三行,有新近崛起的买,办势力,有地方本土产业势力,更有来势汹汹的洋商,哪一方面都是不好轻易撼动的主。
所以选来选去,除了防备洋人和天地会捣乱之外,吴可初上任便能插手的区域,便只有民生政务一途。
“大人,英国驻广州领事求见!”
就在吴可正烦恼着如何在两广首开局面,为此想得脑袋都有些大了时,身边的卫队参将突然凑了过来小声提醒……
第551章严辞力拒
“狗日的,还让不让人好好过日子了?”
吴可气得摔了杯子,一脸凶狠望向身边的卫队参将。
“大人,这可不关卑职的事,是衙门那边派人过来通知的!”
卫队参将一脸倒霉相,双手一摊满脸无辜道。
“说说,他们又是想做什么?”
吴可一脸晦气的站起身来,望了望茶楼窗外繁华依旧的街道,转身没好气道。
“传信的人没说,只言英国广州领事想要拜见大人!”
卫队参将虽是心有猜测,却不敢胡乱道出,只得老实回答。
“走,咱们回去,我倒是要看看,这些洋人到底又有什么事儿找上门来!”
吴可心中厌烦却是不好对着手下发作,只得挥了挥手向楼梯走去。
在一干总督卫队亲兵的秘密保护下,吴可从茶楼后巷悄无声息返回总督衙门。就连茶楼掌柜伙计都不知道,刚刚包下茶楼的那一票人的身份来历。
从总督府后门进去,早有心腹幕僚张松等候多时,见吴可回来急忙迎了上来。
“怎么回事,不是告诉那帮洋人了吗,要等朝廷的回复!”
吴可往椅子上一坐,接过小厮端上的香铭不满道。
也不怪他如此,自从抵达广州上任以来,那位英国驻广州领事便主动上门,要求吴可履行刚刚签订的《天津条约》。
此天津条约非历史上的天津条约,是僧王跟列强联军高层在天津城签订的条约,之前吴可还拿来当作教材跟两江官员一同学习呢。
英国佬拿捏着这把柄又是在广州建领事馆又是各种活动,好象什么广州城官民不知道一样,实在让人气恼。
人家找上门来吴可也不好冷脸相待,接待了几次便觉得厌烦无比,洋人果然贪得无厌一天一个要求的,任使脾性再好也得恼火三分。
吴可可不是个软泥性子,两次与列强联军奋战于京畿地区,哪一次都没吃过大亏,反倒让列强联军吃了不少亏。
加上他来自后世,对于万里之外的洋人根本就没半分畏惧心理,自然没耐心跟着周旋闹腾。
只能怪朝廷太不争气,仗没打输反而在谈判桌上输得一塌糊涂,还答应了列强一系列苛刻要求,搞得吴可这样治下多洋人的封疆很不好做。
不过显然,广州城里那位领事估计知道吴可不好招惹,所以虽然频繁光顾总督府,搅得吴大总督不得安宁,但也颇知适合而止的道路,每每见吴大总督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便及时告辞离开,倒也搞得吴可对他无可奈何。
这也得益于驻扎城外那三万精锐乡勇队战士的威慑,每日清晨傍晚的操练声势惊天动地,枪炮轰鸣硝烟弥漫传遍整个广州城。
那气势惊人之极,不要说从没见识过这等墙军的广州官民,就是一向心高气傲看不起清军的英国军官,都不得不咂舌赞一声厉害。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满城官民只看到城外驻扎的那三万清军表现不俗,但具体哪里不俗他们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偶尔经过广州城的英国军官却是明白,驻扎广州城外的这支清国大军绝不好惹。无论军容军纪还是表现出来的强悍战力,竟是一点都不比驻扎于香港的英军差,而且人数还如此庞大。
待得广州城里的英国人知道,城外驻军参加过两次京畿战争,并与英法联军打成平手的时候,就更不敢小觑这支清国强力军队。
正因为如此,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