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330节

新列强时代-第330节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东西真的不经想,一多想就让人感觉不舒服。

除了工程营的麻烦事儿外,还有许多事情也才刚刚起了个头,正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的大好时机。好吧现在朝廷的调令来了,还不知道如何收尾呢。

别的不说,单单工程营此时的重点工程项目,海州港口建设便得抓瞎。

像港口建设这样的大型项目,就是放在后世都是了不得的大工程,没个三五年根本不用想会有啥成果。

在后世港口建设这样的大型基础工程都耗时日久,更不要说此时完全依靠人力畜力支撑的海州新建港口了,根据手下汇报工程的进度才刚刚完成不三分之一多一点点,离彻底完工还有好几年时间呢。

虽说海州港口不是以后世现代化大型远洋港口为目标修建,只是眼下国内水准的中小型港口工程,可其花费的人力物力也不是小数字,涉及的资金流水更是庞大到数以十万两白银计。

也就是说,眼下的海州港口工地,纯粹就是个只进不出的吞金怪兽,有吴可坐镇时自然没什么,他是知道一个完善港口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到底有多巨大,了他的继任者就不一定清楚了,要是认为海州港口修建耗费太大,又见不到什么钱景突然中断了资金供应怎么办?

越想越是心烦,朝廷突然的调令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不明白朝廷到底是何想法,像两江总督这样的高位调职连个风声都没传出,要说其中没有古怪傻子都不相信。

今天才是咸丰十一年初三好吧,他昨天才跟手下一众文武官员大谈特谈列强的阴谋,眼下却被朝廷一纸调令完全打乱了节奏,合着之前的功夫全都白忙活了……

第540章惊讶

“诸位对不住了,朝廷今日突然发来调令,我已不再是两江总督,诸位还是回去各守其职等候新的总督到任吧!”

太监传旨又是净街撒土,又是大摆香案的怎么瞒得过人?

吴可也没想瞒人的意思,正好昨日两江大部分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齐,索性都喊了来知会一声,今日的全体大会也不用开了,该干嘛干嘛去他管不着。

这帮上门拜年的官员震惊了,怎么不声不响的朝廷就要调走吴大总督?

倒不是他们和吴可的感情有多深,相反其中很多人都对吴大总督暗暗不满。

还是那句话,朝廷用人自有法度,特别是涉及到天下九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每次调动都是慎之又慎各方势力角力不休,除非是突发状况否则早早便会有风声传出。

吴大总督上位时就是如此,前任何桂清做得实在不怎么样,两江官场早早便流传了吴可接替的风声,果然这在之后成了现实。

再之前的两任,一任在太平军攻破金陵城后战死,一任怡良可是足足坐了近六年两江总督之位。当时不关两江战局如何糜烂,上海租界洋人如何一再逼迫,这位总督大人可是一直当到身体不能支撑为止。

要不是何桂清在与太平军的争锋中表现太挫,让朝廷极不满意也不会轻易换上当时还是安徽提督的吴可。

就算心中再不服气,这些两江要员也不得不承认,吴可担任总督以来做得实在不错,起码比那些前任强得太多。

再军事上,吴大总督一改前几任的萎靡状态,积极进取在与太平军的一系列战斗中都有良好表现,确确实实压制住了太平军的嚣张气焰。

想想前任何桂清在时,两江清军与江南大营紧密配合,两家联手兵力直接超过二十万,而且在火器装备还有后勤支援方面,比孤城独守的太平军可要强得多。

可结果怎么样,二十来万清军被金陵太平军压得死死的,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和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只能缩在城不出,每每太平军有大行动之时更是连连向朝廷请求支援,表示两江清军压力很大的说。

也正是因为何桂清的无能表现,这才逼得朝廷将他换掉。

朝廷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了支援两江战场朝廷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几乎占到全国财政三分之一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支援而至,无论是要兵还是要粮或者要精良军械那都没有二话。

最后仗还打成那个窝囊样,在与太平军的交锋中完全看不到多大优势,任随坐在紫禁城那把椅子上都受不了。

特别是旁边还有安徽清军以及湘军这两个明晃晃的参照物,更是显得两江清军无能之极,浪费了朝廷无数钱粮供给。

要不吴可一个武官,怎么就那么顺利的坐上了两江总督的宝座?

还不是因为战功显赫,吴可南征北战少有败绩,加上朝中一干大佬的力挺支持,这才有这样的好事上头。

吴大总督上任之后也没让朝廷失望,显示整顿军纪败坏的两江清军,而后以安徽清军为骨干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金陵围攻战,虽然最终没能一举拿下金陵城,可是两江清军的气势打了出来,让金陵城里的太平军不敢有丝毫小觑之心。

两江清军打出了气势,兵力和武器优势自然很快显现出来,逼得金陵城外的太平军部队不得不收缩防线,再也不敢像之前那般主动挑衅。

就这表现足够朝廷满意了,虽说没能一举收复金陵城,但太平军的气焰确实被严重打击到了,一段时间内太平军在与两江清军的战斗中,竟一时处于绝对的劣势状态狼狈之极。

此战之后,江苏大部和淮北地区彻底安定,太平军在两地的势力几乎被连根拔除,两江地区除了江西和淮南之外竟然进入了难得的稳定期。

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让人钦佩,没想到吴大总督更是深谋远虑,竟然在两广洋人联军发动初期便察觉不对,第一时间率领大军囤聚徐州,遥望北地局势变化做好了随时出兵救援京师的准备。

当时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觉得吴大总督太过小题大做,洋人联军就算有所行动,也不可能直接威胁到京畿安全。

可谁知道洋人真就打到京师城下,要不是吴大总督救援及时,只怕京城都会落入洋人之手。

京城郊外连番大战尽显两江清军雄风,战后京中大佬哪一个不夸两江清军实乃大清强军?

就算吴大总督救援京师期间,太平军趁机大举发动再破江南大营,李秀成更是率数十万太平军得胜之师兵威常州,可最后还不是被五万两江清军打退?

眼下等到朝廷的奖赏下来,吴大总督果然因着救援京师之功,一举获封一等忠勇侯这样的高等爵位。

吴可就任两江总督两年以来,在军事方面取得极大建树,民生方面自然也是不遑多让。

以工代赈的手段让人惊艳,一举解决了流窜入苏的数万流民所带麻烦,同时还将江苏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好完善一番。

眼下江苏和两江府库,便因着交通便利兴建的近十处市镇,还有数量更多的农贸集市,不仅收回了之前投资还大获其利。

单单就是这一手,便很让拜年的两江官员们钦佩不已,他们从中可没少跟着捞好处,这些都是吴大总督的领导功劳。

海州港口建设也是一桩值得一提的大事,虽然因为工程浩大投进去的银钱不在少数,但一部分颇有远见的两江官员,已经可以预料得到海州港口以后的繁华景象,上海的例子摆在那儿呢谁都不是傻子看不见。

不得不说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海州一带因为有港口这个巨大的工地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提升,无论百姓还是当地官府都因此受益非浅。

因着两江清军时常拉练的缘故,江苏和淮北两地土匪武装几乎绝迹不说,两江各地官府还在吴大总督的严令下,加大了对本地区治安环境的维持和清理,在数十万两江清军的帮助下取得明显成效。

还有虽然加大烟土税收力度让人诟病,可不得不说自从吴大总督拿烟土开刀以来,江苏各地的烟馆声音受到了巨大影响,最近几年迅速增长的烟民数量增加缓慢不说,无论是社会治安还是衙门的财政收入都有不小成果。

总之吴可主政两江以来,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还是做出了不少的民生举措,让江苏和淮北两地民众受益极大,重点两江官员们还是十分认可的。

就是在外交上,吴可这两年的成果也是不小。

因为有吴大总督的坚定支持,退居苏州的海关衙门在与租界列强的胎盘过程中态度强硬,抢回了不少属于海关衙门的权益和利益。

也是因为吴大总督的坚持,两江官场与租界列强之间的交涉,再也不似之前那般畏畏缩缩束手束脚,也能底气十足的拒绝洋人的过分要求。

总之,在一干前来拜年的两江官员看来,吴可担任两江总督以来,两年时间还是做出了不少成绩的。

在他们看来,像吴大总督这样的能吏,朝廷还不得使劲笼络,以便尽快解决太平军这等心腹大患。

有吴可在两江坐镇,太平军便翻不起多大浪花,眼下的两江局势对太平军极度不利,如果事态再如此发展下去的话太平军也只有等死的份。

这些前来总督衙门拜年的两江官员,谁心中不想着跟吴大总督大展拳脚,好在剿灭金陵太平军的战斗中分上一杯羹?

吴大总督真的做得很好,这些前来总督衙门拜年的两江官员对此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太平军有可能就在他们手中灭亡!

可谁想到,朝廷竟然在这时突然调走吴可,竟是一点风声都没传出!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能在两江地区混到五品以上的官员,没有一个是简单角色。

他们心中惊讶归惊讶,但还不至于做出太过激烈的反应。

一个个心思电转思量着朝廷此番是何用意,吴大总督这次明明就是明升暗降的节奏嘛!

一等忠勇侯虽然听着不错,可惜只是一个向朝廷领饷的爵位而已,除了面子上好看点有点政治特,权之外真没什么。

京中最不缺的就是勋贵之家,小小的一等侯爵实在算不得什么。

别看吴可被实授两广总督,好似比署理两江总督强其实不然。

两广虽然也是好地方,特别随着列强的出现两广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两江三省这样的传统膏腴之地,两广地区还是差了不少,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是如此。

从两江调到两广对于吴可而言算不得平调,用贬斥来形容都不为过,只是朝廷面子上的功夫做得不错,没让人有机会从字面上挑错而已,实际就是明升按降的手段。

他们不明白吴大总督得罪了朝堂上哪尊大神,竟然被如此对待真真让人震惊之余寒心不已……

第541章猜测

不管吴可心中如何不甘,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送走了一干前来拜年,却被他临时拖了一天时间,眼下又各怀心思的两江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吴可立即闭门谢客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商讨对策。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都没个头绪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吴可很有些尴尬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一梳理,也没觉得哪出了问题更加迷糊。

他可以确定,救援京师这段时间年没出什么漏子,行事低掉不起眼得很,除了必要的沟通与交际,他与京中各方势力的联系真的不多。

别以为他是傻子,身为堂堂的两江总督,手握雄兵近二十万,财力雄厚对朝廷的依赖极小,说是天下九督排名第二,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诸侯。

都这么砸眼了,他哪还会傻乎乎的与京中大佬结交,深怕朝廷不知道他有异心不成?

他此时真要有异心的话,就不会跟太平军把关系搞得这么僵,也不会这么卖力的限制太平军的手脚和活动范围。

有太平军帮忙牵制,南方唯二让他看得上眼的军事力量湘军和楚军,根本就别想腾出手来做什么。

而且他更可以不跟列强联军相抗衡,由着列强联军将满清朝廷的底,裤都掀掉岂不更好?

之后以他手中兵力和实力,不说席卷天下割据一方没有任何问题。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不是他甘愿充当满清爪牙,也不是他骨子里奴性发作啥啥的。只是觉得没必要依靠外部力量狠捅满清朝廷腰眼子,他也不愿意华夏的腰杆彻底被列强打折,以后想要恢复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不管田朝上国是个口号还是面子工程,可不得不承认有这个名义挂在嘴边,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时,就算华夏军队手里还是落后的大刀长矛,也不会像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面对洋人时那般没甚底气。

此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虽然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大威力火药还没有发明,后膛枪才刚刚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机枪这等战场凶器还是没影的是,华夏军队与列强军队的差距还没大到无法追赶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列强在远东的实力加起来,其实都不如清军整体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实力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吴可身居高位也这么些年,通过官方和民间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列强相关情报,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