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32节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32节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们正在上自习课,作为班主任的“秃顶”颜老师,突然风尘仆仆地走进教室,他态度忏悔地对学生说:“今天我来晚了,是因为我老爹病故,上午回到乡下料理后事。他是个地主分子,我在家里只待了几个小时,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掉,把事办了我就赶回了学校。”

他的话让班里的学生都感到吃惊,表明了他对地主分子的爹的怨恨!同时也表白了他对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何等的“重视”——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他为了革命工作却做到了爹死无暇料理。

“秃顶”颜本是亳县涡河北的颜村人,解放前由于他爹会经营,顾人种地擅长“剥削”,家中慢慢地富裕起来,供养他读私塾、上中学,在解放前夕他高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学院毕业于五十年代初,后分配到亳县二中担任中学语文老师。

时值刚解放不久,斗地主分田地,镇压反革命,千百年来受苦的人们要向地主、资本家剥削阶级清算他们的罪行,以求翻身得解放。

“聪明绝顶”的颜老师看到了改朝换代,就采取了紧跟形势,单盯领导,溜须拍马,谄媚奉承……

尤其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他极会伪装,扮演了一个比出身于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家庭子弟还要积极的“反右”勇士!当时他在批斗“右派”分子的大会上,他能一边声泪俱下地声讨他自己剥削阶级罪恶家庭,又能一边狠命地揭发批判他人“*、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将烈火烧向别人,以图保住自己不被打成“右派”

实际上大多数师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心中有数。只是他当时拼命地讨好领导,极力地阿谀奉承,抬高自己,诽谤他人,人们不敢接近,只能远而“敬”之。

世界上什么都能作假,可以掉包,唯独自己的爹妈是不可随意更换的。

“出身不由已,道路可选择”。

本应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的老师,应该给青年学生作一楷模,但他却是这种“德行”叫人恶心,令人鄙视。

当天晚自习我听了他的怪论,次日上午我禁不住的对人说:“‘秃顶’颜可能是个冷血动物。”

没想到没过两天,就有人向他回报说我骂他……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从而招来了他对我的打击报复。

1960年的夏天,仍然和往年一样“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生长旺盛。“小满”之后,大麦、小麦开始结果灌浆,籽粒趋于饱满,随后夏季作物就要开镰收割了。

然而由于前两年的天灾人祸和今春几个月的青黄不接,乡下的饥荒更为严重,有的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尽管此时临近收麦季节,但是农村的劳力却十分缺乏。

县里决定,通知城里机关、学校抽出大批人员火速下乡支援夏收。

我们二中学生和老师被分到灾情比较严重的城东北于集、五马、观堂地区,去帮助公社老乡收麦。

5月下旬,二中全校几百名师生浩浩荡荡地徒步开赴于集,午间稍作休息就分班分组马不停蹄地下到各村生产队。

我们高一(3)班二十多个男生被分派到一个较为偏僻落后的“小王庄”,一到那里就由生产队的人领着我们直接来到地里挥镰收割,一直干到太阳偏西才让收工回村。

当我们进村路过一个麦场时,看到了一幕让人揪心痛楚的情景——场上四、五个年过花甲的老妇和八、九个不足十岁的儿童,她(他)们骨瘦如柴,面色似土,有的手里拿着一根棍棒坐在场边捶打麦子,还有的在簸箕里用双手在吃力地搓揉麦穗。看到此景,才知道村里大食堂的饭就是用她(他)们双手搓打下的麦粒来加工做成的。

我们走到跟前,她(他)们用一种惊奇而又呆滞的眼光瞅着我们,好像认为我们是天上掉下来的不速之客。

几个多为小脚的孤寡老人,穿着退色而又破旧的衣裤,坐在麦场上,举起皮包骨头的双手,握住木棍有气无力地拍打着我们刚刚收割回来的小麦。

一群孩子,他们多为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之中除了两个稍大一点的女孩穿着短裤,光着脊背,其余的不分男孩和女孩都是赤脚光着身子。

有的挺着饿得脬肿的肚子,四肢瘦如干柴,还有的脑袋瘦得皮包骨头,一对凹陷得吓人的大眼窝,由中透出一种惶恐不安的眼神……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匆匆忙忙的和几个同学转身向食堂走去。

次日拂晓,我们淌着露水割了两个小时麦子,而后拿着镰刀返回到村里,来到食堂等候开饭,似乎此时人们活着,干活都是为了吃饭,把它当成天大的事情。

这时,昨天下午在场里干活的老人和了孩子也每人都拿着碗,在食堂门前排队等着打饭;两个肥胖得膀大腰圆,满脸红光的女人(炊事员)正在烧火煮粥忙得不可开交。

当时,从旁边走来了一位三十多岁,身体高大,头大如斗,满脸横肉的大汉。他肩披一件白布衬衣,下身穿一条肥大的蓝布短裤,两足靸拉着鞋子大摇大摆的走了过来,到了食堂门口大声喝问道:“饭好了没有?”

两个忙得满头大汗的肥胖女人齐声答道:“好了……好了!队长。”

“那就开饭吧。”

一个女炊事员手拿一根铁棍,来到伙房前“铛……铛……铛”地敲响了悬挂着的犁铧,向村里的人发出了开饭的信号。

于是等了好一会的老人和孩子们都拥挤着向前挪动,伸碗打饭,一个接一个地在碗里盛了半碗稀粥,发了一个面粉和麸皮掺在一齐蒸的小馍,各自端着饭,走着“呼噜……呼噜”地喝着吃着……

此时被称为“生产队长”的彪形大汉,二目圆睁立在伙房大门的一侧,肥大的身躯把门几乎堵了三分之二,他酷似一个“快活林”的“蒋门神”,口中还在不停地喊道:“下一个……下一个”。他突然停了下来,冲着一个年近七十,一手拄棍,一手拿碗,骨瘦如柴的老妇吼道:“昨天下午,你为什么不到场里干活!”

“大侄子,当时我胃疼才没有去。”老太婆无奈地解释道。

“不干活!就不要吃饭。”队长仍然不依不饶。

老人从队里走出来,眼含热泪,步履蹒跚地朝着她的草屋走去。

此时,我们中蹲在地上正在吃饭,食堂里给我们学生每人打了一碗粥,发给两个馍馍,这已是天大的优惠了。

但是眼前刚刚发生的令人寒心的一幕,让我口吃馒头如同嚼蜡,心如刀割……

难怪当时人们流行一个顺口溜:“饥荒三年,也饿不死队长和炊事员。”

当天晚上我们收工后,在几间破土屋里睡觉,起来小便时我一脚踩在不知谁放到地上的镰刀上,脚被割破,鲜血直流,钻心的疼痛。多亏我的同窗好友赵振殿当时急忙用块布给我包扎伤口,并扶我到三里外的大队部找赤脚医生给我敷药。后又陪我一同返回小王庄,此时已是深更半夜,瞎灯灭火,既没有鸡鸣,也没有狗叫,在这无村不死人,无家不戴孝的饥馑年月里连耗子也少了,村里无声无息,一片寂静……

次日我仅休息了半天,就一瘸一拐地又随着大家去收麦。

然而,我在小王庄只待了五天,脚伤还没有痊愈,就被当时作为带队的老师“秃顶”颜,抽派到灾情比这还严重,条件比这还差的观堂区帮助收麦。

这完全是因为春天他爹去世,他在我们班的晚自习课上,表白自己与他的地主老爹划清敌我界线时,我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竟说他是“冷血动物”而招惹来的祸。

事隔三月,他内心仍存芥蒂,此时趁机对我实施报复。

“五一”刚过,“芒种”将至,观堂地区的小麦也已成熟,但由于缺乏劳动力而无人收割,上级就让我们学校抽人去帮助收麦。

于是就从我们高中一年级四个班里抽出十二个学生,他们多为个子矮小,体质瘦弱来自于边远的农村穷困家庭,被颜视为没有多大“出息”的学生。而颜美其名曰“封”我组长,让我带队奔赴观堂灾区支援麦收,我却有口难言,只好“奉命”。

第二天清晨,我们便向观堂出发,预计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赶到那里。

观堂地处亳县城的东北,它与河南省的夏邑、永城县接壤。

黄河以南,自开封向东沿途是兰考、民权、商丘、虞城、夏邑、永城等豫东地区,也是鲁、豫、皖、苏四省犬牙交错的地方。

此处有过去黄河夺淮的古河道,而今成了废黄河的遗趾。

历史上这里曾是有名的黄泛区。每逢阴雨连绵,黄河泛滥,洪水横流,涝灾不断,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家园,灾民们出外逃荒要饭,卖儿卖女也是常有的事情。

此地处于黄淮平原的北部,土质沙化,土地贫瘠,到了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里的饥荒也就比较严重。

当时我们赶到观堂,已是中午时分,由区里分派到观堂以北五、六里远的一个叫阎李庄的一个村子(化名)。

该村环境较差,房屋破旧,有的院里只剩下颓垣断壁,连门窗都没有;村里的灾情十分严重,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力已经丧失,剩下的多是一些瘦弱的老人和孩子,村里的事务只有几个干部和大食堂的炊事员在张罗着,安排我们收麦的事也是他们在跑前跑后。

在这历史罕见的大饥荒中,人们十分忧虑,惶恐不安,被饥饿吓怕的人们终于盼来了麦子的成熟。但多数人已是身体虚弱,骨瘦如柴,有的连路都走不动,那有力气还能到地里去干农活。

我们的到来给村里人带来了希望,每天收割下来的麦子成了食堂每顿饭的下锅之“米”,也成了人们的企盼和生命的保障。

“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粮食就是人的生命,所以民以食为天。”

此后,我更加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所说的“饥饿就是真理”的真正含义。要不然,在旧社会穷苦人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他们闹革命,打倒土豪分田地呢?

我们在阎李庄历时一周的夏收中,每天从早到晚不少于十个小时拼命地在抢收小麦,有时在月光下还去加班,根本顾不上什么苦和累,这不仅为了自己(当时村里为了让我们有力气干活,每顾饭的数量都比社员多上一倍),更是为了在饥饿中挣扎的村民。

在我们十二个人中,多数都是乡下长大的孩子,有的虽然个头长得不比我高,但是干起活来却比我得心应手,割麦技术熟练,比我割得又快又好,当时我自愧不如。他们有人一天能割两亩地,我最多只能割上一亩多。

当时我们负责割麦,村里的干部和能够走动的社员他们负责用车运麦与打场。

我们在那总共干了七、八天,割麦一百多亩。虽然当年的小麦长势不好,但收割后毕竟还是打下了一些粮食,暂时扼制了灾情的恶化。

下午生产队长从区里开会回来对我说:“你们在于集的大队人马两天前都已返回学校,区上让我通知你们回去。因为你们夏收干的十分出色,区里还要送给你们一面上写‘支农模范’的锦旗,以表示对你们的谢意。”

不知队里从那里买来了几斤猪肉,当天晚上大食堂还给我们和社员改善了一次生活。

次日清晨,大家仍然下地收割了两、三个小时的小麦,也算是作为最后的表示吧,然后回来吃早饭准备上路。所幸村上只剩下几十亩小麦了,他们队上不出两、三天也就可以收割完了。

在我们走时,村上的干部以及能够行动的大人和孩子把我们送出村口,双方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走在去观堂区政府的路上,我回想这次下乡支农的感受——为什么在于集“小王庄”和观堂“阎李村”同是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干部,作风怎么会有天壤之别,我反复思索不得其解……

—://。。

第十五章 天灾人祸 高中辍学(四)

更新时间2008…7…4 14:05:38  字数:2522

第四节

1960年秋季开学,我升到高中二年级,但是入学的费用和每个月的伙食费又让我感到犯愁。

自五二年母亲去世,八年来我历经风霜,含垢忍辱坚持上学,企盼着能够多学些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命运却总是和我作对。

亲人一个个相继病故,离我而去,我已陷入困境成为“孤家寡人”!

五八年我姐成家,有了自己的负担。六零年姐夫遭人陷害被降工资,这样再靠他们接济我上学,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为了能继续上学,从五八年开始我就在每年的暑假期间,去找活打工——到西关外蚕场去采摘桑叶(一分钱一斤);又为蚕场涮洗帘子和竹筛或到县水利局建筑队当小工。每天从早到晚干活十个小时,付给工资八角,如若再加班两个小时,又可多得两角,一天就可以挣工资一元钱。总之从一放暑假开始几乎要干到开学报名,共计一个多月时间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