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道果 >

第513节

道果-第513节

小说: 道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完,他忽的心头一动,感到一股无形大力从四方压来!

“原来如此,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原来是这个道理,治水就如教化,根本方法是掘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而不是修筑堤防、堵塞水流……”

另一边,人群忽有儒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显是困扰许久的问题想通了,头上的文思气柱,顿时暴涨几分。

旁人观之,皆露羡色,其人亦有手舞足蹈之态,但旋即收敛,越发恭谨。

阶上,邱言不顾身上无形重压,续言:“要让那草原之民,体会到秩序之道的好处,然后加以疏导,自然水到渠成,只不过,这个过程急不得、也短不得,急了弄巧成拙,短了要有隐患,邱某亦不敢说自己短短两个月就已达成,最多是埋下了一个种子,还待日后浇灌。”

“先生所说的这些语句,从前也在书上看到过,但从来不似这般通透,书上的文章,都是看着字句去理解,难免会显得有些死板。”胡业适时的出声奉承。

邱言看了他一眼,道:“看书为学,可以致知,将之践行,能够明道。若是知而不行,那还是未知,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先知而后行是正道,透过践行,总结出道理,一样可以致知。”

说到这,他指着张顺道:“就像张顺,我上午时,告诉你们自己思考,非是怕你们发问,就算是想出些东西,一样可以去问、去行,再者来说,如果没有张顺来问,我又如何能够说出这番话?你们又如何能够得知?这就是行而后知。”

这么一席话,立时让不少人心生感悟,对邱言提倡的“知行”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讲学,可谓别开生面,邱言先说自己的见闻,引申经义,跟着回答他人问题,引经据典,好似与人闲聊,把个事情剖析一遍,总结出一番道理,直接拿到当下,套用在在场儒生所做的事情上面,丝丝入扣,就算是华舍都有茅塞顿开之感,露出兴奋之色。

“原来是这样,致知、践行,原来是这个道理!”他一脸兴奋的将所得的感悟,都记录下来,生怕回去之后忘记,但紧跟着却又听邱言说道——

“我说了这么多,想来很多人还在疑惑一件事情,就是怎么从平时的琐碎小事中,得到道理和规律。”

这话一说,华舍拿着笔急动的手瞬间僵了下来,这正是困扰着他的难题,整个中午都在思考,却无结果,哪还能不在意,立刻竖起耳朵,静待下文。

“其实,关键在于心与眼,用心去想,用眼去看,还说张顺提问,他若没有透过心去思考,如何能有疑惑?邱某则是在草原上用眼去看,才能总结出一些东西。反过来,单是他提问的这个事情,里面也藏着践行的道理,而我在草原上划分中原、草原两派的事情里面,一样有许多道理……”

“心与眼?”华舍看着手上的毛笔,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只要时常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再辅之践行,则处处都有疑问,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古圣谓之……”

“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

回去的路上,华舍还在反复思量着这个词。

对这个词,但凡有些见识的儒生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很多学派都曾提到此言,语出《大学》,只是各有注解,当今又以两陈之说最为流行,可称之为“格物穷理”。

就这一点而言,邱言今日所说的,与两陈学说很是接近的。

所以,在邱言吐出这个词的时候,当时那院子里的儒生,都联想到两陈的学说,但很快就发现了一点区别,潜心记忆。

“难怪都说邱修撰集了两陈与马相的大成,听他讲学,古人事迹都是信手拈来,寥寥数语,就能直指核心,定就是史家的功底,而这格物致知的说法,看样子就是脱胎于大小陈先生的学说了,只是和我从前所看的还有不同……”

回忆讲学时的情景,华舍默默思索着。

他白天在孟府做小厮,晚上就去孟家的刻书馆中帮工,除了想要赚钱贴补家用之外,就是想要借着地利,能多接触些书本,多看看书。

这刻录雕版,首先要有临摹的对象,华舍写得一手字,平时除了帮工,有时还会帮着抄录,一来一回,自然见过不少书籍文章,那两陈的学说文章,也是在那时候接触的,因而听了邱言的讲述之后,才能有感而发。

不过,在讲学告一段落后,他却不能如其他儒生般,向邱言提问,而是简单吃了一点,就匆匆赶回刻书馆。

白天的做工,因有孟威等人的帮忙,可以告假,但那刻书馆的工作,是他好不容易求来的,不能轻易错过。

回到工馆,华舍立时忙碌起来,不敢有一丝懈怠。

待得月上中天,他才算有了喘息的功夫,脸上满是倦色,但兀自不肯回去,而是贪婪的看着屋中的众多书册,一一盘点,心里想着邱言所说的事情。

“细微之处见真章,世间处处都有文章,格物致知、穷物明理,不知我身边的事物、事情里,都隐藏着怎样的道理?”

说着说着,他在屋里转了一圈,鼻子里被墨香充斥,却还在思索着,想从身边找出什么道理来,印证今日所学。

在今日讲学的最后,邱言提议让与会的儒生在回去后,试着从身边小事中寻些端倪,尝试一下。

而今,华舍对邱言所言,已然奉为圭臬,又怎么可能不去尝试?

不过,他这般上下看了看,却是一头雾水,最后又想到邱言说的一句“不妨从最熟悉的事上着手”,心里又有了主意,便转身穿过书库,回到印刷大堂,转了一圈,时而拿起纸张,时而又闻闻墨汁,却还是找不到头绪。

“唉!我的资质太差,脑子太笨,就算得了秘诀,还是无从下手啊。”他却将邱言所说的那些,当成了某种诀窍,觉得自己难以领悟。

越想越沮丧,华舍低着头走到桌前,目光垂落,正好落在桌上的几块印版上,怔怔的出神,忽然心头一动。

ps:感谢“玩下下拉”的打赏!

感谢“书の生”投出的月票!


第七百六十章知行在心,气运成雷

“这雕版刻印,乃是圣人教化的一环,必然是隐藏着什么道理的!”

这么一想,华舍心中的沮丧略有缓解,重新打起精神来,他顺着这个思路,慢慢回想起从前刻书时的艰辛来,想起用不同雕版的经历。

当今世间流行的雕版,多数都是木版,盖因木质容易着墨,除此之外,也有金属类的版,多数是用铜版和锡版,因为不易着墨,对色剂的要求更高,连带着成本也会增加。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刷技术的发展。

相应的,这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很多新生事物出现,其中之一,就是纸币。

起源于剑南关中的纸币“交子”,正是运用了金属版的印刷,美观、整洁。

这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商贾出门在外,携太多货币难免不便,在技术成熟的时候,自然就会催生出更方便的事物,更何况,还有前朝“飞钱”的启示。

不过,孟府所开办的刻书馆,自是不会去印纸币的,所以这金属雕版在书局中颇为罕见,大部分还是木质雕版,但这并不妨碍吸收金属版衍生出的技术——彩色套印。

用红黑两色套印,使一张纸上呈现出两种颜色,这在邱言前世之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很少有人将之视为技术、创新,而是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而如华舍这样的小工,要掌握这等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记忆深刻,这也是他最为熟悉的东西。

人道的发展,其实就是这样,没什么人刻意推动、引领疏导。就要经历漫长时间的积累,在这期间,还很容易就会走上歧路。

深谙雕版之道的华舍,对这些事情也早就察觉。

他这个人看上去木讷、愚笨,可有一点却让孟威和孟挺深感佩服,就是想做什么,就会彻底沉浸其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钻研。

如这刻印雕版,寻常工匠只照册上文字。雕刻出来就够了,但华舍偏偏要搞清楚里面的原理、流程,连相关奇闻异事都不放过,更不要说源流历史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缠着几位大师傅,给他说些知道的事情。

“雕版不易,需各方合力,方能促成。也有规矩和方圆,为朝廷颁布的刻书之式……”看着手边的雕版,华舍感到文思如泉,思路越发清晰。

“刻书之式”。是官方颁布的一套标准。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私人创办的刻书馆接连出现,遍布民间,这样固然是促进了技术。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规格杂乱、盗版印刷等屡见不鲜,促使官方出台对策措施。颁布了成文法。

“成文法,不就是朝廷,在经过了刻书馆不断变化之后,总结出来的一套法规?从这一点来看,岂非也算是以行而致知?”

慢慢的,华舍越发得心应手,只觉一生中,思路从未像今日这般通畅。

他从前虽也好学,但受资质拖累,无论看什么书、读什么文章,理解起来都很费劲,思路很难通畅,要靠反复的琢磨、旁证侧引,才能有所收获,这也是他遇到问题、有了心得后,立刻就记下来的原因。

记下来之后,反复推敲,再借刻书馆的便利,去查阅书籍解惑,往往一个问题,他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解决,着实进境缓慢,浑然不似眼下这般文思如泉,靠着邱言传授的一点精髓,就能触类旁通,在将逻辑理清的同时,隐隐推出后续发展,从里面总结出一套规律来。

“……如此说来,不得覆版的说法,就像是将一本本图书,当成一座座书院,各有各的学说,彼此间不得轻易越界,不过,这到底是分而治之的手段,还是官府要‘定于一’的表现?”想到这里,华舍的目光扫过了屋子角落处的几个箱子。

那些箱子里,同样装着几块印版,只不过都是朝廷明令禁止、私自印售的,在朝廷上都挂着号,称之‘已申上司,不得覆版’。

用邱言前世的话,就是禁止盗版,都是有着版权的。

看着想着,华舍心里越发欢喜,倒不是找到了身边的道理,而是借着此事,发现了自己也能顺畅的思考,找到了窍门。

不过,到了后来,他又不满足于此了,重新生出忧虑来,有种迫切之感。

“邱先生说了,致知和践行的目的,除了修养自身,还该能促进人道才是,我发现的这么一点微不足道东西,对人道而言,又有什么用处?最多只能安慰自己。”

这样想着,华舍心里的欢喜之念迅速平息,这念头一转,就开始想着要怎么“推动人道”了。

但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被他想出来?本来这人道发展,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积累,很难凭空产生什么蜕变。

这个道理,在听了邱言一天的讲学后,华舍也是心知肚明,可他同样知道,邱言定下来的讲学之期,一共就只有两天,今天已经过了一天,明天讲完之后,邱言便要离开代州继续西去,何时能再见一面,可就不好说了。

“邱先生平易近人,今天结束的时候,还说若有疑问,明天可直接问他,换成其他大儒,未必就这么好说话了,再说了,我是从他教的东西中,有了这样的收获,去问其他人,未必能有结果,所以最好能找出一点说法,明天也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当面请教!”

这样想着,华舍反而慢慢平静下来,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翻开之后,摊开放在桌上,那书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都是读书时遇到了疑问,最后几页,就是在听了邱言的一日讲后,生出来的疑惑和心得。

华舍逐字逐句的看着,回忆邱言所讲的内容,试图从里面抓住要点……

时间缓缓流逝,夜已经深了,刻书馆内外一片寂静,只有华舍所在的屋子,和门房还有亮光,那门房老叟对此,却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

“……人道总是从繁琐中得到规律,转向简明;从艰难中获得经验,慢慢惠及天下……”

看着看着,华舍的眼睛,被其中的一句话给吸引住了,这是句白话,却把一个概念给阐述的很清楚。

“繁琐、简洁,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开始的时候诸事繁杂,像我刚开始学刻字、印刷时一样,没有一点经验,更没有手艺,手忙脚乱的,等到后面熟悉了,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就慢慢熟悉了,这做起工来,便得心应手了!”

本来这雕版做刻,就是一门手艺,足以传家,华舍若非走的孟府的路子,也休想能够学到,当然有着深刻感悟。

看着雕版,回忆经历,他心底的念头接连涌出,却不散乱,被一条线串着,层次分明。

“至于艰难与惠及,邱先生举了纸张为例,造纸复杂、技法机密,初时寻常人难知,产量也十分有限,物以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