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兵种合成军队演习-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靠的方式。他们赞成采取积极、迅速的进攻行动,而反对拖沓不决的战略。鲁缅采夫认为“分散兵力极其不利”,他大胆地集中兵力于决定性方向。
行动迅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主动迎敌,坚决、突然地展开进攻,击溃敌人而后紧追不舍,这是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统帅艺术的主要特点。他们创造了新的突击战术,其基础是实施大胆机动,火力与白刃突击相结合,在进攻和防御中善于利用各种地形,步兵,骑兵和炮兵密切协同等原则。进行一场目的性坚定的战争,在各种地形上同诡计多端的敌人作战,如果只是刻板地采用线式战斗队形,那就不可能完成预定任务。
在俄土战争中,俄国军队既要同数量众多、行动灵活快捷的骑兵作战,也要同主要由土耳其帝国精兵组成、排成不规整的大纵深队形、在交战中依赖设防阵地的步兵作战。在同普鲁士军队作战中,俄国军队的对手采用的是线式战斗队形。
由于上述情况,俄国军队采用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战斗队形和作战方法。在俄土战争中,鲁缅采夫用的是师方阵。部队排列成方阵,既便于实施机动,又能够发动更强有力的突击。他们胜利地顶住了土耳其骑兵的快速冲击。他还建立了猎兵(步兵)营,并利用他们成散兵队形作战。1761年,在科尔贝格交战中,俄国军队排列的是纵队。
伟大的军事学术创新家苏沃洛夫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战略和战术行动样式。他进一步发展了各种新式战斗队形,并善于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运用。苏沃洛夫根据敌人战术的变化,不仅采用鲁缅采夫曾采用过的师方阵,而且还采用营、连方阵。他广泛采用了既利于在战场上实施机动,又利于攻击敌人的纵队,还采用了营(位于一线的营)的散兵队形。他训练军队在敌人的火力下迅速排列战斗队形,并不作任何停顿即转入进攻。在国外,只是在法国革命军队中(1783…1704年),以及稍早在北美独立战争(1775至1785)中,才广泛运用了纵队与散兵队形相结合的作战方式。恩格斯指出,在北美洲,移民们“是以行动敏捷的散兵群在隐蔽的森林中袭击英国人。在这里,线式队形是无能为力的,而且被既看不见又不能接近的敌人所击败。于是又发明了散兵战——由于兵士成分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作战方式”。
随着大胆、果断行动战术的产生,对待军队战斗训练的态度也完全变了。在这些条件下,需要的不是“被操典束缚得死死的机械人”,而是训练有素、具有高度战斗素质、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争取胜利奇兵。进步的俄国统帅们建立的整个训练体系就是服从于这些目的的。他们认为,胜利取决于士兵的素养,取决于他们的训练与教育水平。在鲁缅采夫的军队中,士兵们得到良好的供应,殴打被禁止;他简化了服饰,取消了往头发上扑粉和把装具刷白的规定。他取消了繁琐的变换队形训练,而代之以经常的战斗准备。
鲁缅采夫按照一定的计划训练军队,并且从单兵训练起至部队演习止始终严格保持训练的连贯性。他要求,军队应不断举行各种演习,以便通过演习学会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实施行军、变换队形、横渡江河、进攻野外或要塞内之敌。值得注意的是,鲁缅采夫要求所有演习都在指挥员直接领导下进行,“要向部队很好地说明和解释所采取的措施,防止部队有时因为理解肤浅或论证不足而把有益的,必要的措施看作是徒劳无益、毫无用处的负担。”最后,不要使部队感到苦恼和产生厌烦情绪。从这些指示中可以看出,指挥员不仅应亲自领导演习,而且还必须进行讲评以使部属明白自己的行动对于取得战斗胜利的意义。
十八世纪后半期,俄国军队有两种训练方式,即操练和机动演习。被称为操练的演习严格按条令进行,不能有任何违背。这种演习,如按现代观点来看,具有战术队列作业或纯粹队列训练的性质,而不带任何战术情况。机动演习就是战术演习。在演习申,各项条令规则在野战条件和一定战术情况下得到综合演练。后来,军队在现地进行的不带任何战斗训练情况的一切练习(操练)开始被称为演习,而在一定战术情况下进行并赋予双方行动自由的演习开始被称为大演习。俄国军事历史学家马斯洛夫斯基在《俄国军事学术史札记》一书中,指出十八世纪后半期的大演习同所有其他样式的野外演习的区别是:“(1)在大演习中使用三种武器,即便是一支不大的部队也如此。(2)几乎总是分成双方进行,或者,在极个别情况下,也规定有假设敌。(3)任务多种多样,但在第一次土耳其战争前,多数情况下只限于进攻和防守渡口,采办粮秣,克服地形障碍,在火力掩护下行动,进攻和防守设防阵地等课目……(4)部队从晚间开始大演习,(5)首先实施机动和警戒措施,而后双方展开冲突……(6)只给予实施机动的部队以原则性指示,准其自由行动I(7)迂回非常重要并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多数大演习是分成双方并根据战区特点和各兵团,部队即将完成的战斗任务的特点进行的。在七年战争和第一次俄土战争期间,鲁缅采夫经常领导部队举行各种演习。
他甚至利用短暂的战斗和交战间隙组织演习。例如,在特列普托夫城战斗中,各兵种之间协同不好,部队不会以纵队接近战场。战斗结束后,鲁缅采夫展开了紧张的战斗训练,使部队掌握了攻打要塞时的协同动作。经过短期训练,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而后顺利进行了夸取科尔贝格要塞的战斗。在战时条件下,俄国军队乘各兵种的兵团和部队集中于一地之机,频繁举行由各兵种部队和分队组成的混合支队的演习。鲁缅采夫深深懂得,象这样的诸兵种合成军队演习和大演习在平时也须经常举行。但是,由于平时部队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很难组织这种演习。七年战争后,根据鲁缅采夫的建议,整个俄国军队都实行了夏季野营训练制度。届时,各兵种的部队集中到一起,进行l—3个月的训练。野营训练期间,举行大规模诸兵种合成军队演习和大演习,以演练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和改进作战方法。当时最大的一次演习,是1765年在红村夏季营地举行的演习。但是,当时的许多演习,特别是在女皇及其他达官贵人在场观看的情况下,往往带有表演的性质,其作用因此也就降低了。
尽管如此,步兵团、骑兵团和炮兵团齐集夏季营地举行联合演习,仍不失为当时最重要的新式训练措施,对进一步发展军队战斗训练方法具有重大意义。完全可以说,把军队拉到夏季营地进行合同训练的思想,至今仍未失去其意义,许多国家的军队就是这样做的。
在解决组织武装力量及将其合理配置在国土上这一问题方面,鲁缅采夫和波将金在平时就力主把部队编成集团军,并将其配置在离未来战区最近的地方。这样做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还可以根据每个战区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军队训练。例如,鲁缅采夫坚决主张驻扎在沿海一带的集团军部队要进行船上训练,并多补充一些识水性、会驾船的土兵。
在1787至1791年俄土战争和苏沃洛夫的意大利远征期间,军队的战术训练受到极大重视。俄国伟大统帅苏沃洛夫认为,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取决于训练与教育。通过训练培养作战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勇敢及其他精神战斗素质的基础。苏沃洛夫吸收并发展了彼得一世、鲁缅采夫及其他进步军事家的思想,制定了许多新原则,建立了最先进、最完善的军队训练与教育体系。这些都最终体现在他的名著《制胜科学》中。苏沃洛夫的《制胜科学》是根据战斗经验总结和战术要求制定训练方法,确定军队应训练什么和如何进行训练的典范。他特别重视训练军官和培养军官严格要求部下、善于执行任务、富有预见性和主动性的素质。他为军官制定的一系列指示,明确规定了判断形势,定下决心、向部队下达任务、制定作战计划和节省时间的方法。苏沃洛夫说:“一分钟就决定战斗的结局,一小时就决定战争的胜.败,而一天就决定帝国的命运。我不是按小时,而是按分钟来计划行动。”他对脱离实际情况的程式化的战争计划和战役计划深恶痛绝。他认为,制定军事计划必须“深思熟虑”和“通盘筹划”。计划还应附上地形图,因为这“对普通军人来说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在苏沃洛夫的军队中,步兵、骑兵和炮兵协同动作的训练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苏沃洛夫认为军队的指挥非常重要,他说:“舵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掌舵的人。将军必须学习科学,理论没有实践就是毫无用处的理论”。他要求所有军官都努力掌握“战争科学,制胜科学”。他认为,“仅凭勇敢就能战胜敢人”这一说法是荒谬的,“只有勇敢加作战艺术才能取胜,作战不是靠数量,而是靠本领。”同彼得一世军事传统的所有继承者一样,苏沃洛夫也认为根据战争的需要训练军队是战斗训练的主要原则。平时的主要任务是不间断地进行战斗训练。“平时如战时”,这是他训练军队的基本原则。
苏沃洛夫在军队训练实践中坚决摒弃一切多余无用的东西,尽可能地简化战斗训练过程,使每个士兵易于接受训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军队是在舒适的条件下进行谢练。恰恰相反,苏沃洛夫组织的战斗训练几乎和实战一样艰苦。训练中,官兵的精神和肉体要达到最紧张的程度,他们要学会克服任何艰难困苦。苏沃洛夫的军队在军事远征过程中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演习多流汗,战斗少流血。因此,苏沃洛夫有充分根据地说:士兵喜欢演习,只是演习过程要紧凑,安排要合理。苏沃洛夫自己非常珍视部队的野外演习。
同时,也把自己对演习的热情传给了所有军官和士兵。荷兰人法尔科尼在目睹了1796年的野营训练情况以后写道:“使他感到愉快的季节来到了:原野,演习,营地,不停地运动,再没有使他感到欢心的东西了。”苏沃洛夫把每一次成功:的演习都视为未来的胜利,因为他相信,受过良好训练的军队不可能不打胜仗。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即苏沃洛夫进攻战术的三个基本原则。“目测,快速和猛攻”。苏沃洛夫训练体系的最重要特点,是把军队的训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军人无论是在演习中还是在战斗中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苏沃洛夫说过:“每至个军人都应明白自己的行动。”
在野外演习中,除演练战术动作外,苏沃洛夫还非常重视培养官兵的高度精神战斗素质,特别是培养勇敢、坚韧,灵敏等素质。通常,军队是在接到战斗警报以后即投入演习,不受天气和季节的限制。在演习中,他们实施行军,完成各种战术任务,如列队和变换队形,攻击设防阵地,抗击敌人突袭,强渡江河,通过沼泽地及其他难于通行的地段。
演习中,为了进行攻击设防阵地的训练,苏沃洛夫命令构筑防御阵地,在阵地上挖深沟、陷阱及其他工事,安设拒马、鹿砦等障碍物。一方(步兵部队和炮兵)防守阵地,另一方(步兵、骑兵和炮兵)则演习进攻,然后,双方互易位置。
战术演习或在白天或在夜间进行。苏沃洛夫非常重视夜间训练。他懂得,部队在夜间行动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敌人尽最避免夜间行动。他力图掌握敌人所未掌握的作战手段。部队在夜间进行战术演习,这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演习的高潮通常为双方的白刃冲锋。无论是昼间演习,还是夜间演习,都得实施白刃冲锋。发起冲锋前,双方都撤至野战炮兵霰弹射击射程以外(约200至250步),并成展开队形或排成纵队。在双方接近至约百步远的时候,军官发出口令:“上刺刀,杀!”随着这声口令,步兵开始向前奔跑,骑兵也飞奔起来,双方坚决果敢地迎面扑来。在冲锋时,不准任何人躲避或减慢速度。在双方接触到一起时,每个士兵都应抬高刺刀;稍向右避过对方,急速通过双方避让时出现的不大的间隙。如果考虑到,冲锋是在枪炮声(空弹射击)和烟幕中进行的,那么就会明白,实施这种面对面的冲锋是件危险的事。往往发生对打和出现不幸事件。然而,苏沃洛夫真诚地尊重士兵,他承认这种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大胆坚持这样训练,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有使训练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战,才能在战斗中减少牺牲。
佩特鲁舍夫斯基根据一些目击者提供的情况写道。“急速地运动。手举军刀和端着刺刀的两群人不很规则地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