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孙策-第5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遍。
明黃的圣旨上,鲜红的各式玺印一个不少。一张细腻的丝绢,就如同皇帝亲至一般。这使得心情激动的陈登,对于没有了兵权。也不是那样的抵触了。
聪明的陈登心中自我安慰着:“既然选择投靠了他们,那就应当诚心的服人家的管制!至少在广陵郡中的事务,还是由我陈登一言而断,这也算是不错的安排了。”
~~~~
就在孙策等人忙于接收广陵郡的军权之时,并不算遥远的江南金陵城。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勤政殿内。面色平静的献帝高高的坐在自己崭新的宝座之上,正看着一群突然入宫求见的老臣子们。
不论是国舅董承。还是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大中大夫孔融,御史中丞钟繇等人此时都是齐聚于此。这些大多都是当初跟随献帝迁都路上不离不弃的忠诚之士。
也是献帝最后能够信任的力量了。此时的董承因为江南军主导的军制改革,已经被收回了车骑将军之位。
只是因他的护驾之功,被封了一个定国公的闲职。虽然品秩上是提升了一大截,但此时他的手中却是毫无实权。
见献帝一脸的疑问的看着众人,董承却是一脸喜色的上前,压低了声音奏道:“皇上!时机到了!十日之前,江南军大举出动,据报,其前军如今已经渡过江水。
那孙伯符与其义弟周公瑾亲领前军渡江,准备突袭攻打广陵。江南军其他的大将与军师郭嘉则率领中军十万人,会在随后渡江接应。
如今金陵城中只有不到一万人马的守卫,领兵的主将也不过是两个都尉。一个叫潘璋,一个叫魏延。两人都是不过二十来岁的青年将领,又能有什么大本事。此时正是咱们行动良机啊!”
“啊!”献帝的脸上突然涌起一片潮红,但心中却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下意识的问道:“果真如此?这,这孙策怎会如此放心大胆的离去!这会不会是一个针对咱们的陷阱?”
听到皇上的担心,董承的心中越发得意的笑道:“皇上放心,这是臣下吩咐了数名最为精干的密探,多方查探分析后才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会有诈。
而且咱们还有许将军的支持。他探听来的消息,经过验证也与臣得到的消息一致。故尔此事决不会有假,皇上只管放心,下令行动就是!”
太仆韩融也是一脸的信心满满的上前道:“皇上,要说那孙伯符自以为武艺强横,与当年在长安时的李、郭二贼何其相似,这些将领皆是行事刚愎自用之辈。
他们这些武夫,根本不曾将我们这些文臣放在眼里。再说他新定之律法,大汉臣子身为文臣官员者,不得掌军,更无调兵之权。
他此次将手下的兵马全都调走,必然会认为咱们手中无兵,不敢亦不能做出什么大事来!”
不等韩融说完,激动的董承马上接道:“太仆言之有理,那孙伯符定是如此想法。可他偏偏漏了一点,没有他的兵,却是更方便了咱们的行事。
哈哈,皇上,这些年来你带着臣下们卧薪尝胆,千里回转。苦苦支撑之下,终于守得云开日重现啊!皇上重掌天下大权,就在今日了!我皇万岁。万万岁!”
来到殿中的众位臣子,都跟着董承这个国舅一起向皇帝拜了下去。山呼万岁起来。
被董承越来越激动的一番话语,说的仿佛大汉中兴已经来到,献帝也猝然从皇位上立起。为了等待反击的这一天,献帝已经付出了太多,等待了太久。
而这一天终于来到,又怎么能不让人激动万分呢。
“好,好!朕知道,诸位与朕相伴多年。皆是忠心仁孝之人。只要朕拿回了我大汉的皇权,诸位就都是我大汉朝的中兴名臣,朕定然不会薄待诸位。
待事成之后,朕要下令为诸位建千古流芳碑。将诸位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让大汉的百姓们在千古之后,都要世世代代都牢记着诸位的大名,敬仰你们。纪念你们!”
压抑了许久的献帝越发的激动起来,一时间声震殿顶。董承急忙低声阻止道:“皇上,大事尚未成功,为防机密泄漏,还宜轻声!慎重,慎重啊!”
正慷慨激昂的献帝猛然止住自己的演讲。一口气险些呛在了喉咙里。顿时引起一阵激烈的咳嗽声:“咳咳咳,对,对要慎重!如此就按之前的计划行事!”
太尉杨彪同样一脸的郑重,这才上前道:“皇上,夺权事大。不宜迟缓,还请下旨吧!”
在面对即将重新回到手中的权力之时。早已心如止水的献帝再也装不出镇定的情绪来。有些磕巴的应道:“对,对,嗯嗯,朕这就下旨,这就下旨!召天下忠诚之将士,进京勤王!”
皇位之前宽大的御案之上,崭新的圣旨与代表着皇帝的玺印,都整齐的排放在那里。献帝离开自己的座椅,上前大一步,正好立在御案之前。
手脚微微有些颤抖的亲自铺平了一张黄绫,提笔就开始写下自己心中酝酿了几年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汉镇东将军、兖州牧曹操。大汉冀州牧袁绍,本因眦睚小事,数年相争不休。今特旨调停两军休战,双方务必罢兵言和。
旨意到日,加封曹操镇国公,大将军。封袁绍为辅国公,大司马,即日进京勤王!入京之日,两位再有封赏!钦此!”
写完圣旨,献帝就开始用上自己的各个相关玺印。本来这些都是掌玺太监的任务,只是事关重大,此时献帝却是不辞辛苦的,亲力亲为起来。
在董承等人的计划里,只要将曹操与袁绍这实力相近的两军,同时调入京中。加上掌握在手中的一点力量,皇上就能采取中庸之道,掌握真正的大权。
谁若是想挑事,忠于皇上的人马,就会联合另一方消灭并收编他们。而江南军就算再强,有袁绍与曹操联合,自然也就能克制住了。
何况只要皇帝重新掌了权,自然可以将江南军先前做出的不合理的律法废除。到时天下又在皇上的手中,立即在江南征兵百万,他孙策不过区区十万人马,还能翻上天去不成。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上次在洛阳城外,只来了孙策一家的乌龙。董承早已派出了数路精干的使者与正在交战中的曹操、袁绍双方进行过多次的接触、磋商,终于议定了合作的条款。
早已被战争拖的精疲力竭,都想要休战的袁曹双方,正好有个停战的台阶可下。加上对孙策独掌朝廷的不满意,双方不约而同的同意了董承的提议,休战,带兵进京。
当然他们的条件中自然不会少了对江南军资源的瓜分。反正只要是孙策如今拥有的,他们每人都要分上三分。不论是权力,粮食,物资,军械,还是人口等等。
至于孙策会不会同意,那就由不得他了。反正袁曹双方会全力以赴,到时加上皇帝三方至少有二十万的精锐兵马,掌握了京城,掌握了朝廷。就不信孙策还能说出个不字来。
而且董承生怕联系的实力不够,更是派出了数路密使。许以重金与巨量的粮草,联系了羌胡与鲜卑等各族胡骑共三万人马,令其暗中潜来了金陵。如今已经到了江北,潜伏在隐蔽之处。
只要有了多方势力的相互制约,就是皇上权力重建的最好契机。等皇上重新有了权力,在全大汉范围内调集些金银,铁器交给胡人,那根本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胡人最渴望的粮草嘛,那算什么。江南军在各地成千上万的库房里,那可是堆满了如山般的存粮。更何况每年两季丰收的粮食,如今根本吃不了,有许多都用来喂养牲畜了。
这么多剩余的粮食放在库房里霉烂掉,给那些胡人百万,千万斛的又有什么大不了。
对急于翻身做主人的董承等人来说,拿江南军的东西去招来援兵,再用于对付江南军。这绝对是一步妙到豪巅的好棋,不论是提出此议的董承还是在商议之中的众位大臣,都是如此想法。
看到献帝写完了圣旨,晾干墨汁之后。最是亲信的董承也上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同样材质的黄绫封套。将圣旨卷起,小心翼翼的装入其中。
这薄薄的几份圣旨,就是整个大汉再次中兴的希望。亦是献帝忍辱负重重掌大权的希望,更是他们这些大汉最后的忠义臣子的希望。
第一七二章孔融献计
圣旨上的文字廖廖无几,这其中却承载着献帝以下,众官所有的期望。字数不多,却已经言简意赅的将天下将来的利益,做出了大致的划分。
损失的只是江南军一方,得利的却是参与图谋的四方势力了。这次的传达圣旨之人,都是经过董承精心考察的老御林军卫士。他们曾跟着献帝西行长安,又东迁洛阳。
这来回数年之间行程何止千里之遥,其中又有多少的艰难困苦与生死一线。这样的遭遇对他们的忠诚就是最好的考验,必竟不似和平时期的大内侍卫那般的风光无限。
在这样的遭遇下,这些人也没有背叛皇帝。他们也就不太可能背叛从小就被教导,要一世对之忠诚不移的皇帝陛下。对这些人,献帝是也是与董承等人一样,引以为心腹的。
殿中众官看着背着圣旨,迅速领命出殿的三名大汉将军,不约而同的轻松了一口气。希望已经送出,接下来的就是短暂却让人心焦的等待了。
自从入朝以来,一直都静静观看各方形势的孔融,在此刻终于有了决断。开始了遵从他自己本心的支持皇帝的行动。上前躬身为礼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对这个名声在外的孔门子孙,献帝与董承当然明白孔氏孙子,在当今士人与世家心目中的影响力。而大权旁落之下,极为弱势的皇权当然需要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帮扶。
虽然不知道孔融能帮皇帝达到何种程度,但自从孔融从青州来到金陵。并投入朝廷之后。献帝这个小团体就早已有了默契,对他都是十分的敬重。
当然没有人会逼迫他做出什么表态。不过众人所有重大事件的商议,对孔融来说几乎都是毫不设防。这样的氛围,在无形中已经将孔融拉入了保皇一党之中。
加上此时大事已经办妥,心中心情大好的献帝,急忙做出激动的样子道:“孔先生对朝廷忠义之心,世所皆知!此刻在这殿中的皆是朕最忠义的贤臣,孔先生不必多礼!
孔先生可知,朕等你的金玉良言。可是等到心亦苦了!还请先生能对朕知无不言,助我大汉朝廷一臂之力!朕代前朝历代先皇,感谢孔先生!”
说着,献帝居然向着孔融端正的鞠了一躬!深感朝廷势单力薄的献帝,已经没有了别的办法与渠道,来拯救日渐衰落的皇权。但日渐长大的献帝,又怎么能甘心就此做一世的傀儡。
对于野心隐隐膨胀的献帝来说。处于绝对弱势的朝廷,想要做些不宜的动作都是十分的危险的。因为在朝廷中的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将自己出卖给江南军来换取功绩。
他如今能相信的除了董承这有限的老人之外,也只有眼前这个儒家的领军人物了。这样的世道,也只有书香传家的孔家子弟,会真正的还将汉室正统的皇权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献帝如此折节下拜。孔融顿时感动不已:“皇上怎能如此,这,这可真是折杀臣下了!尊奉朝廷正朔,本就是臣与天下读过圣贤书的士人一世坚持的道义所在,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
献帝与董承极为迅速的相视一眼。只能是无奈的苦笑摇头:“这天下还有几个士子,到了这个地步。还会将毫无作为的落没朝廷与皇帝,真正的放在心上。”
就连身为儒家正统代表人物的孔融自己,也同样是观望许久,才做出的决断。又怎能要求他人冒死投效呢!加上群贤阁配合着江南军宣传队,刊行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书籍与宣传资料。
极大的收拢了士民的心。最重要的还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得江南军的政治制度,在如今江南的士子与民众中,早已是深得人心。就算是那那些世家中还有一部分会反对这样的制度。
但目前来说,世家依旧占据着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才之人同样不会少。
就看这第一次的科举,士家子弟在其中得官的人中,还是占了很大的份额。而已经或是即将得到利益的多数世家,同样不会反对这样公平的制度。就算想反也没有人有足够的力量。
长此以往,皇帝的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退化。最终只能成为江南总督所期望的,仅仅是一个只会颁布圣旨,盖玺印的傀儡,或者是一个只会点头的应声虫罢了。
这样一来,就算是孙策到时想要让献帝禅位,献帝也只能无声无息退位。对大势观察思考了许久的孔融,绝不是一个笨人。看到两人的表情当然明白皇帝所担心的是什么。
不论是皇帝还是江南军,抑或是当初的董卓、李傕与郭汜。众人的争夺的焦点,无非就是整个大汉真正的统治权而已。谁真正的掌握了这个权力,并收伏了民心,这争斗也就结束了。
也就等若是一次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