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果然是好东西,够犀利,这种燧枪不用点火绳,当真是快捷方便不少啊!射击必定会更加精准……好东西!”杨改革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称赞这东西。这个东西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自己还准备去购买西方的燧枪呢,起码要派人去澳门才行,这样时间是在太慢了,自己没有时间等待那样长的时间,明年野猪皮就要进关。自己训练新兵,还需要熟悉武器,适用武器,演练,时间紧得很,要把一农民训练成一新兵,三个月,半年就够了,要把一个新兵训练成一个成熟的战士,一部杀人的机器,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是不可能的。
杨改革现在缺的就是时间。
……
“大伴,赶快去传富明德过来,朕有要事,叫他过来。”杨改革想起来,自己要改快生产这种划时代的武器。想起了自己的兵工厂厂长富明德。
“是,皇上,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答应了杨改革,转身就找人去传富明德了。那个兵仗局的太监。
杨改革兴奋的搓搓手,今日真是一个幸运日。得了燧枪不说,还得了一个明家,更加让杨改革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还是一名进士,朝廷里的高官。这让杨改革对明末的历史,感觉到更加的扑朔迷离。
什么人都有。基督教的进士,尚书;改进火枪的进士,高级言官;新编战车营的进士,帝师。要说这明末的精英阶层,似乎也不是历史上说的那种迂腐不堪,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的年代,有代表了进步,上升力量的代表人物;也有代表了落后,愚昧的历史人物。这个,进一步是天堂,退一步就是地狱啊!在地狱和天堂的交叉路口,明朝选择了地狱。然后就是中国的几百年愚昧史。
杨改革心中百味杂陈,不是滋味。
【毕懋康写的《军器图说》刊于崇祯八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里面记述了这种自火的火铳,就是燧枪了。宅男觉得1635年刊的书,那肯定之前收集了很久的资料,所以,崇祯元年就明了燧枪也不算太离谱。古代知识传播度比较慢,资料收集、印证也很缓慢。】
【另外,毕懋康的《军器图说》被清朝乾隆烧毁了!宅男对此表示,十分遗憾。所谓的四库全书,就是这种德性。清朝所谓的盛世,就是这德行。中国的几百年愚昧史,从明朝灭亡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
第六十七古来稀
更新时间:20118182:28:57本章字数:4571
“奴婢富明德叩见皇上……”兵工厂(兵仗局)的厂长富明德一脸疑惑的给皇帝请安。也不知道什么事,把自己叫过来。
“富明德,嗯,很好,你那火枪,现在的质量如何?”
富明德脸色不自然的变白了,上次,在校场上,那些拿着自己做的枪试射炸膛了工匠的惨状,富明德现在可是记忆犹新。
“启禀皇上,奴婢现在每天都严厉监督工匠们的质量,保证不出一丁点的问题,请皇上放心,再出问题,奴婢会自己端着枪去试射的……”富明德也知道皇帝的耐性是有限的,绝对不会容忍自己再出现一次炸膛的情况,如果这样,肯定会让自己端着枪去试射的,当然,作为兵工厂的厂长,富明德会叫那些工匠先去试射的。以保证绝不出现这种情况。
“没有质量问题就好,今日,朕给你介绍一位明家,一位火器专家,毕懋康,毕爱卿,现在是工部主管火枪生产的侍郎了,日后,那火绳枪,你就不要生产了,赶紧生产毕爱卿明的燧枪……”
“奴婢遵旨。”富明德小心翼翼的答道,生产新式火枪?没问题,只要不是质量问题就没事。
“毕爱卿,你的任务就是赶快将这种燧枪定型,以方便大规模的制造,燧枪长短各一种,明白吗?”
“臣明白,臣遵旨。”毕懋康恭敬大答道。
“嗯,那很好,富明德,朕向兵仗局下一万杆长枪,一千杆手铳的订单,一年之内,你负责制造出来,明白吗?这个东西,每一杆,朕给你五两五钱银子。”
“……奴婢明白,……”其实富明德不怎么明白,怎么皇帝自己家的兵仗局,还用的着下订单?订单是个什么东西?富明德相当的迷糊,从来都是皇帝一道圣旨,我们兵仗局就开动的,要什么东西都从内裤领,皇帝这样给自己五两五钱银子一杆的价格,难道是说,要自己控制成本?因该是这样了。富明德如此的想到。
又想到,这一杆枪,制作也就四五两的成本,就算是质量要求的严格一些,最多也就是五两的样子,现在还要加上一个什么燧的东西,看那杆可能是样枪的东西,也没什么差别,估计要不了多少银子,这样算下来,那岂不是一杆枪自己可以赚点银子?皇帝一次就要定一万一千杆,当真是大手笔啊!富明德想到这里,又觉得这皇帝还真是有名堂,又要自己跑,又不准自己多吃食。
“明白就好,那就去快办吧,那火绳枪马上停掉……”杨改革催促着富明德赶快去生产燧枪,恨不得立刻就给所有的军队装备上燧枪。
“等等,还有一件事……这燧枪,乃机密之事,如何制造的,包括图纸,设计,技术,可要千万保密,如有泄露,当以泄露禁中语论……”,话到最后,已经相当的严厉了。杨改革忽然想起来,这个年代还没什么保密的意识,也没有什么知识产权这东西,后来,那毕懋康还刊印行了这本介绍制作火器的书,向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杨改革对此只能说,这个时代的人,太纯洁了,还是先下个保密的命令再说,免得他们拿着自己的技术到处宣扬,这样不好,想后世,那知识产权,可没少坑我们中国人,现在,轮到杨改革挥舞知识产权的大棒了。
边上的一群人听着皇帝的话,忽然觉得脖子一凉,“泄露禁中语”,这个罪名可真够大的,这要是真的出了事,抄家,杀头是少不了的了。也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说起这件事。
……
富明德走了之后,那毕懋康也走了,和富明德商议造枪的问题去了。
“孙师傅,今日你可给朕送了一份大礼啊!如此利器,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啊!朕在这里谢过孙师傅了。”杨改革给孙承宗拱了一下手,算是谢过孙承宗了。
“陛下不必如此,臣惶恐,愧不敢当……”孙承宗急忙也给皇帝作个揖,避让皇帝的行礼。
“孙师傅,该受此大礼,不必谦虚,朕还望着孙师傅给朕找更多的人才呢。”
“陛下严重了……”孙承宗也只好随皇帝的意思了。
……
“启禀陛下,老臣有一问题,不知道该问不该问。”孙承宗问道。
“孙师傅有什么事只管说。”
“启禀陛下,老臣见皇上定了两种火铳,长短两种,不知皇上是如何打算的?”
“呵呵,孙师傅啊!是这样的,朕觉得,这长枪,给普通军士拿,作为正面杀敌的武器,那手铳,配给小旗,总旗,百户,这样的军官,作为和普通军士的区别待遇,孙师傅以为如何?”杨改革看过如数的打仗片。自然知道这军官都是配手枪,普通士兵配长枪的道理,这在后世是流行、趋势,现在,自然要给自己的新军这样配置了。
“皇上大才!”孙承宗抚摸着胡须,思索了一会,笑眯眯的称赞着皇帝。
杨改革对此,也只能笑笑了事,毕竟,自己是抄袭的。
……
杨改革和孙承宗在校场上走了一圈。边走边谈话。聊一些最近的情况。
“孙师傅,这几日袁崇焕如何了?”杨改革很关系袁崇焕的现状,这个家伙,不会被自己骂怕了吧?
“启禀皇上,袁自如他今日整日都在家中闭门思过,自从他被皇帝教训过一次之后,就在没出过家,据说整日都在家中苦思,悔过。”
“哦,是这样啊!袁崇焕忠心还是有的,可惜,就是做事太冲动了一点,好好培养一番,还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杨改革对于这个历史名人,也不希望他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希望他能帮自己成就事业。
“陛下说的是,自如缺乏大局观,此次陛下严厉的教训,想必能让他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老臣也老了,后继乏人啊!陛下可要早日寻找栋梁之才啊!”孙承宗已经快七十岁了,衰老的很厉害,如果不是要给崇祯撑着局面,早就回家养老去了。但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规律,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也就有遗言一样的劝说,劝皇帝早日寻找可代替自己的人才,不然,自己一死,这个帝国就更加的危险了。
“……”杨改革一阵沉默,是啊!这孙承宗也老了,而且是很老了,虽然身体还硬朗,但是……,唉,“古来稀”啊!快七十岁的人了……
杨改革一想到孙承宗古来稀的年纪了,还要帮自己训练新军,给自己撑着大明朝的局势,心里不是滋味,又想到,明年野猪皮进了关,自己还的依靠这样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帮自己度过难关,杨改革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年轻人呢?靠得住的年轻人呢?在那里?杨改革想到了袁崇焕,这个人还需要磨练,想到了少年吴三桂,自己还要提防他有可能的反叛。想到了自己的新军,还刚刚开始训练。杨改革就是一阵的无奈,自己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
杨改革和孙承宗走了一圈,谈了些话,然后有找那些陪练的学员,一起锻炼了一回,也算是感情投资了,也许,自己日后的大将,就在这个里面。
第六十八章历史上的无名小卒
更新时间:20118182:28:57本章字数:4482
'''cp|:284|h:328|a:c|u:7o87125o489o78。jpg'''(图为皇帝罩甲,仔细看,对襟的。)
崇祯元年。
二月的最后一天结束了。
这一天。杨改革的经历了大出血,大丰收。
杨改革这个崇祯帝开始是被群臣坑了五十万两银子,然后,一小言官顶撞自己,虽然被自己弄到起居注里面去了,但是被群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小输了一阵,后来李来福又搞出了刮刮卡,这多少另杨改革有点收获,等到了孙承宗这,则是大丰收,收获了燧枪,收获了一个人才,可以吸收为自己人的人才。
历史,又进入了新的一页。杨改革这个穿越者,现在的崇祯帝,使劲的搅动着明末的历史局面。期望着,自己这只小小的蝴蝶,能煽动历史的风暴。改变历史的走向。
……
崇祯元年。
三月初二。
杨改革穿了罩甲,准备去新军的训练场去培养枪杆子。
“启禀皇上,那刘吉善还跪在午门外,已近两天了。”王承恩在杨改革穿罩甲的时候在一旁小声的提醒道。【刘吉善:胡掐的一名字。】
“谁?刘吉善?什么事?”杨改革对这个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通常,遇到处理政事,处理公务,这种自己没有印象的人或者事,就直接交给内阁去处理了,自己直接就pass,只有自己记得一点皮毛,或者有点印象的人或者牵连的事,自己才会注意和关注,毕竟,能让自己记得,有点印象的人或者事,那都是对历史有影响的,必须重视,那种在历史上没有留名,没有记忆的事,就直接丢给了内阁去办理,或者直接丢给各部。
对于崇祯帝的这种级“放权”的行为,内阁,各部,百官,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就算偶尔皇帝过问一下某些事,有些奇怪的要求,众大臣也觉得这是皇帝该有的权利,对此给予相当的“谅解”。皇帝的要求,一般都不会为难皇帝。一般还能容忍皇帝的某些“胡作非为”,一般不会给皇帝难堪,所以,君臣之间,难道的一片“和谐”。
能引起杨改革关心的还有一种人或者事,比如王承恩,孙承宗介绍过来的人,这些人,是值得杨改革注意的。自己身边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特殊的权利,谁又肯给自己卖命?
如果是某位其他人对杨改革说刘吉善,杨改革未必会关心这事,毕竟精力实在有限。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有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王承恩提起这个人,杨改革出于各种考虑,也会关注一下的。给自己手下的人撑腰,给自己手下在别人面前涨脸,是获得别人忠心的不二法则。
“……皇上可还记得前几日,陛下早朝的时候,一言官顶撞皇上,让皇上难堪的事?”
“哦,想起来了,就是他吗?”杨改革想起来前几日那个说自己是瞎胡闹的那个人。当时自己可是相当的愤怒,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但是后来好歹也忍住了。没有把他怎么样,只是让史官记录他的言行,“不准、反对、批评皇帝提倡节俭、节约”。这样一来,他的名声算是彻底的臭了,而且还是遗臭万年,以后都是别人的反面教材,耻笑的对象。
“回皇上,是的,就是他,叫刘吉善,已近在午门外跪了两天了,估计快撑不住了……”
杨改革看看王承恩,撑不住了?跪了两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