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大明-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王丛云舒服多了,王千军终于是开口问道:“父亲,你对纪纲这个人怎么看?”
跟好兄弟们谈了那么多,王丛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王千军要询问王丛云的态度。听到儿子在问纪纲的事,王丛云让燕梓帮忙,将他扶起来,坐在床上。
“跟纪纲共事过一段时间,都是皇上身边的亲兵侍卫。虽然兄弟们对纪纲多有微词,可那是皇上的决定,我等之能遵从皇命。不过,我不喜欢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锦衣卫做的那些事。为了捉拿乱党,南京城内外因锦衣卫而死的无辜者太多了。而且纪纲这个人,很危险!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怕皇上这是在养虎为患啊!”
这就是王丛云对纪纲的态度,遵从皇命又对纪纲的为人充满戒心,担心永乐帝养虎为患。听到这样的结果,王千军笑了。谁说他的父亲是个笨蛋,虽然为人老实了点,但有些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纪纲这个人,是很危险!不过有一点父亲说错了,纪纲不是虎,是狼!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狼。而虎,出了我师父那头病虎外,还有我这头稚虎,嘿嘿。”
王千军笑得很有诡异,只是王丛云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多说话,头很晕。但王丛云不说话,不代表燕梓不说话。燕梓对王千军那怪异的笑声有些不满,瞪了王千军一样说道:“小孩子,笑得那么难看做什么?!有什么话你开口说好了,儿子翅膀硬了,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话也不听了!”
燕梓生气了,王千军可不敢再顽皮,赶紧说道:“母亲,我怎么敢,不听话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觉得,皇上调父亲入锦衣卫颇有深意,进南镇抚司更有特别的意思。相信父亲不会在锦衣卫百户这个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亲的性格,绝对不能忍受纪纲与其爪牙的胡作非为,但以父亲的力量也很难对抗纪纲。所以,孩儿觉得,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还是韬光养晦,从长计议为好。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因为儿子的这句话生气呢?!”
王千军等着王丛云的回答,这种事燕梓也不会插嘴。过了一会,王丛云摸着脑袋开口说道:“你爹没有你读的书多,也没有你的鬼点子多,但你爹也学过兵法。为将者,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保持冷静,维持军中士气,寻找敌人弱点,这就是你爹学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有一条,你爹我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对皇上的忠诚!”
正文第十二章安南战事(上)
永乐四年春,久留于京城的陈天平终于是要返回安南了,远在安南的黎氏国王一再对大明表示“恭顺”,愿意迎接陈天平回安南为王。永乐帝没有不允许陈天平回国的道理,下圣旨命陈天平“治任以行”,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永乐帝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黎氏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一行人走了两个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黎氏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
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与陈天平同行的大明使臣聂聪等人死于乱军之中。大理寺卿薛品虽幸免于难,但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面南朝圣,自尽而亡。无奈之下,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安南黎氏欺骗了大明,也欺骗了永乐帝。十五日后,黄中等人的奏表到了永乐帝的手上,永乐帝勃然大怒!一个安南就敢如此,如果不严惩,那此事一旦传开,向大明称臣纳贡的各小国绝对会有样学样。再加上之前南安对广西思明府,云南宁远州,还有占城的侵略,“杀土官,征其银”;“威逼近边土官,致其骇散”,南安已经成为大明西南边境的最大乱源,马上打天下的永乐帝怎能不征讨?!
大殿之上,永乐帝怒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靖难第二功臣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
随后永乐帝在奉享太庙后,返回奉天殿,决心出兵安南!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分统“两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统“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总共大军三十万远征安南,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夸大出兵数量,一向是中原皇朝的习惯,对付小国,更要如此。不要说夸大人数是自我安慰,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就是心理战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西南小国,其内部本来就不稳,再听到征讨大军有八十万,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胡氏父子,这仗还没打胡氏父子就被吓了个半死,更何况是南安的小兵。未战气势先弱三分,安南各军只能死守城池,被动挨打,大明军队的胜算不仅多了三分,更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不想打你哪里就不打你哪里!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无论是北兵还是南兵都损失惨重,南京的京军主力:三千、五军、神机营在战后几乎是被迫重组。永乐四年,战争才过去四年,大明如果真拿得出八十万大军,那肯定是砸锅卖铁才凑出来的大军。永乐帝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安南而倾巢而出,将北方最大的威胁蒙元残部置之不理。
更何况,大军一动,兵马钱粮都要跟着动。八十万大军可不是八十万个木头人,也没有汽车、火车拉动。这一路上,就算只有三十万人,每天所消耗的军粮也如同小山那么高。真有八十万人的话,那绝对是蝗虫,杀入安南境内后,以十比一的供给计算,就需要八百万民夫的支持,这是只休养了四年的永乐朝绝对负担不起的。永乐帝第一次亲征蒙古时也只动用了大军五十万!一个南安小国怎么也不需要动用到八十万大军。
虽然如此,但永乐帝也只用了三个月的动员时间,三个月就组织了三十万大军,并且动员了绝大多数靖难之役的功臣老兵,这肯定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只是永乐帝没有料到,安南胡氏敢那么做,当着大明军队的面杀了陈天平,连同大明使臣也死于乱军之中。王千军猜测,永乐帝所谋划的是希望陈天平回国后与胡氏明争暗斗,最终依靠陈氏旧臣的支持与胡氏爆发内战。当然,陈天平绝对不是胡氏父子的对手,到时也肯定会向大明求援。到时大明军队一出,以陈天平为向导就可以快速平定安南之乱,如此一来安南陈氏势必对大明感恩戴德,大明可一劳永逸解决安南这头西南猛虎。只是,胡氏的胆大包天让永乐帝不得不改变计划!
永乐四年七月十六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永乐帝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这就是大明的军队,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负责保卫永乐帝安全的王丛云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看着出征的大军,全身不停再颤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王丛云很喜欢这句词,他时刻都没有忘记,忘记自己是一位武将,是大明军队的一员。此刻的他是多么的激动,是多么的希望自己也是南安远征军的一员,再次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任何敢忤逆大明,忤逆当今皇上的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只是,如今的王丛云有他自己的职责,保卫皇上的职责。所以这一次,他只能看着好兄弟们率领着各自的人马跟随大军出征,去征讨安南的叛逆。激动的王丛云很想让自己静下来,可他那紧紧握住绣春刀刀把的手越是用力,越是抖得厉害。
跟着母亲来观赏大军出征的王千军此时也在颤抖,他的手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却无法压制内心的激昂。这就是大明的军队,这个时代最强的军队!正是这支军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逆命必歼!王千军此刻多么希望自己也是这支军队的一员。他是武将的儿子,他的名字叫王千军,寄托着父母希望的名字。他也盼望着自己可以穿上威武的盔甲,跨上雄壮的战马,挥舞起手中的战刀,去追杀大明的敌人。
只是,他还是个孩子,这并不是属于他的战争。不需要任何提示,也不需要任何建议,大明的军队将按照历史的发展击败盘踞在安南的胡氏父子,震慑所有向大明纳贡称臣的小国,让所有的小国知道大明的强大。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大明与安南之间战争的开始。
王千军告诉自己,他还很年轻,之后还会发生很多事情,会有他出征的一天。他有自信,总有一天,他将统率着千军万马,统率着一支比眼前还要强大,还要可怕的军队去征讨安南,帮助大明朝彻底解决安南的问题,让安南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什么仁者无敌,什么天朝大国,什么怀柔圣君,都是屁话,都是儒家用来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屁话!大明需要的征服,是杀戮,是掠夺。靠着战争来获得大量的物资,大量的金钱,用这些沾满鲜血的物资与金钱来增加大明的国力,促进商业的发展,让资本主义的萌芽快速生长,这才是大明需要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称臣纳贡又如何?百年交好又怎么样?当中华大地虚弱的时候,这些国家依旧会跳出来,从听话的狗变成可怕的狼,遗祸后世子孙。所以短暂的仁慈是愚蠢的,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去占领,去征服,杀死所有反抗者,让安南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世世代代接受中原皇朝的统治,被中原文化彻底征服,这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想到了未来,王千军抓着燕梓的手更加的用力。感受着儿子的力量,燕梓很欣慰,这才是王家的子孙,在千军万马中因为兴奋而颤抖,因梦想而激昂,王家的未来就在王千军的手上,燕梓期待着儿子长大成人,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正文第十二章安南战事(中)
大明远征军必胜!只是,一位对永乐帝很重要的人死在了前往安南的行军路途上,这个人不仅是永乐帝说重视的人,更是远征军的统帅!
十月二日,南征军统帅成国公朱能突然病逝于龙州,年仅三十七岁,英年早逝!对朱能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永乐帝哀痛无比。
朱能,怀远人。初袭父职任燕山护卫副千户,守卫燕王宫邸。明洪武二十三年,从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获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
建文元年,与张玉计斩监视燕王的张昺、谢贵,为燕王发动靖难之役立下首功。接着,随燕王在真定之战中击败耿炳文部,又率敢死士三十骑追击,俘获三千余众,升都指挥佥事。在郑村坝之战中,率左军与诸将协力作战,又击败李景隆部。建文二年,在白沟河大战中任前锋,击败都督平安部。燕王在东昌被围,他殊死搏战,从重围中将其救出。建文四年,燕师连失大将,加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诸将请休军,他坚决支持燕王继续南进。在灵璧大战中,率部俘平安以下10万余众,乘胜渡淮水,跨长江,直逼南京。
朱能之勇猛不下于丘福,更是难得的帅才,深受永乐帝宠信。更重要的是,丘福已经六十三岁了,朱能死时才三十七岁,永乐帝一直将朱能视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可以帮助永乐帝威服四方。因为这次南征才任朱能为帅,而不是丘福。可惜,天意弄人,再强壮的人也逃不过疾病,也无法违抗天意。
朱能死了,三军统帅死于出征途中,出征将士士气大挫。为了能够稳定军心,永乐帝八百里加急,任命右将军新城侯张辅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代替朱能统率全军。为了鼓舞士气,张辅升帐点将,对众将说道:“当年开平王(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