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第3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刘钧还刚开始办乡兵的时候,朱常溰还没把这个小伙子当一回事。后来刘钧当了虎头关的巡检,他还曾经看着刘钧救过他外甥女的份上。赏赐了刘钧一个替他当差办事的机会,为他打击私盐贩子,然后分润他一些好处。
谁能想像呢,当年那个为了一个乡的部份盐利好处,为他尽心干活的小子,如今居然成了皇帝。篡了他们朱家的大明天下。
虽然说刘钧称帝之后,曾宣诏说会善待朱家子孙,可朱常溰不相信。
如今他的安东郡王头衔被削了,只成了一个平头百姓,一个前朝宗室皇族,这让他心中难安。
好在现在还没有人来动他。
这多亏了他有一个好姐夫,当今的中原总督李树初,是他的姐夫。当年李树初是他们王府的入赘女婿,王府全力支持他读书科举。后来李树初中了进士,搬出了府去,带着家人在外做官多年。
之后在朝中得罪人免职还乡,意外的因为外甥女和刘钧算是认识了。后来刘继业发达之后,也拉了一把李树初,从此李树初的官运发达,这些年一直紧跟着刘钧,从河南巡抚到闽浙总督,再到三江总督,再到如今的中原总督,一直都算是刘继业的肱骨大臣。
若不是因为妹夫刘继业的心腹重臣,他这个前朝宗室,哪还能这么安稳。
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算有个妹夫是新朝总督,保的了一时,也保不了一世。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这个前朝宗室,手里有着百万家资,万顷良田,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他,想要随时扑上来咬一口呢。
听说刘继业封了梅家小姐一个女伯爵,他心里不由的打起了主意。
刘继业这个人还是很念旧情的,他也听说过那位梅家小姐不少事情,知道梅之焕是个很特别的人,也养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儿,据说早年梅小姐一直女扮男装,在刘继业的麾下率兵打仗,很有几分巾帼英豪之风,连秦良玉当年都称赞不已。
听说若不是当初梅之焕突然去世,梅小姐回乡守孝,说不定如今梅小姐也可能是新朝的一镇总兵官了,弄不好这回也封侯了。
还有个传言,说梅小姐其实当年和刘继业私下有情,只因他们相识之时,刘钧已经娶亲。甚至还有传闻说,等梅小姐孝期一满,肯定是要入宫去的。
对这种说法,朱常溰半信半疑。
但他想到了自己的困境,他想到了自己的外甥女。当年外甥女遇贼匪所掳,幸得刘继业解救出来。后来自己的外甥女也着实迷了刘继业一阵子,那时自己是反对的。而当时刘继业似乎也不太接受外甥女过于主动,最后两人还是没了下文。
但几年过去了,外甥女也早到了婚龄,可一直没相中人家,他以前也估摸着可能还是跟刘继业有关。
现在想想,这倒是件好事。
若是自己的外甥女能再跟刘继业重续旧缘,那自己可就有了双保险。
吃过早饭,朱常溰望着他的妻子,“天变暖和了,十娘有没有出去游玩一下?”
“没有。”妻子答道,“十娘年纪也不小了,如今婆家还没相中,哪能还随意在外抛头露面。”
“天天闷在家也不是个事,我知道十娘跟临江伯以前关系不错,如今天气不错,不如派个车送他去麻城看看梅小姐。”
“先前听说新皇封了周小姐一个伯爵我还不敢相信呢,女人也能封爵,这新朝还真是处处透着不一样。你说,这梅先生的儿子都没封爵,倒是他女儿封伯爵位了,要我说啊,肯定如传言中的一样,这位梅小姐定是跟这位新皇有过事情。”已经不再是郡王妃的张氏,也都快五十岁了,但依然妆扮的很雍容富贵,梳着一个假髻,上面还插着一朵鲜花。
“别什么话都瞎说,新皇也是你能瞎议论的?不懂什么叫祸从口出?咱们如今不比当初,现在这天下是龙汉王朝,咱们只是前朝的宗室。不管怎样,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我知道,这不是在家没外人嘛。你说这也的,好好的大明朝朱家天下,怎么转眼间就改朝换代了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先前天下还人人称赞刘继业忠孝无双,谁知道却是个曹操王莽。”
“少说两句吧,别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如今这日子已经得烧香拜佛谢过了。”朱常溰虽说是朱家子孙,可他脑子里没有过半点要勤王复国的念头。
他们这些宗室子孙,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被圈在地方封地上,一辈子都不得轻离藩地,别说入京,就是出个城都可能被申斥。几百年来,朝廷一直防贼似的防着他们,不许他们插手过问半点地方事务。
说句实话,朝廷虽然每年供给他许多俸禄,可他对朝廷真没什么感情。至于说如今国亡了,那些特权也要失去,心里不甘是有的,可不堪有什么用。就说这蕲州,这里可是刘继业的大本营,龙兴之地,地方上不但驻有许多精锐兵马,而且就连鄂东的许多地主乡绅们其实也多是站在刘继业一边的。
朱常溰根本不敢有半点那种念头,想都不敢想一下。
妻子唠叨了一会,然后去了外甥女的院里。
西厢院里,李贞正在已经开过的桃树下石桌上跟侍女下着棋。
另一个正在煮茶的丫环见到她进来,连忙喊:“姑娘,郡王妃来了。”
“怎么还不改口,以后叫夫人,不许再叫郡王妃了。”
李贞起身,迎了过来,“舅妈,你怎么过来了。”
“这么好的天气,你倒坐在这儿发呆。”张氏牵过李贞的手,“我打算明天去麻城的能仁寺进香,我知道你跟麻城七里岗的梅小姐关系不错,就问你是否愿意跟我作伴同去,顺便到时你也可以去拜访下梅小姐。”
“好啊,整日呆在家确实有些闷了。”李贞听了很高兴的笑道。“而且我也确实许久没见梅姐姐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471章 投献'
开封是河南重镇,历史名城,古称汴京,为八朝古都。
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
境内河流众多,被称为北方水城。
开封一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田地肥沃,是中原的富裕之乡,产粮大区。
可开封虽然地平水足,田地众多,但开封却也近年来出产流民极多的地区。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开封的田地,被兼并的最严重,绝大数的土地被兼并到了少数大地主们的手中。而这其中,占有土地最多的则是前明周王以及周王一系的诸宗室各家。
明代宗室们待遇向来优厚,厚禄之外还有优赏,以及大量的赐田。
而到了明中叶以后,土地投献之风盛行。所谓投献,在投献一方,有有“妄献”和“ 自献”两种;在“纳献”一方,有皇族、戚畹、功臣和官绅。
“妄献”,系指庶民田地 被“奸猾之徒”妄称为“己业”或“无主闲田”奉献给权豪势要;“自献”,系指庶民 将自家的田地无偿地奉献给官豪势家,而本身沦为庄佃、佃户或奴仆。
投献到了明中叶以后,非常普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代的役重。
许多自献听起来难以相信,百姓居然把自家的田地无偿献给那些官豪势家,自己去给他们当奴仆。可这却是事实,而且不仅是明代才有,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
原因就是在封建时代,土地捆绑着百姓,人丁也是税役。国家的税赋瑶役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负担极重。而那些宗氏勋戚们,却享有种种特权。
在明朝,勋戚们受赐的公田,载在“金册”。并不报官入籍,享有免除税粮和差役的特权 。
虽然法律条文上也规定,赐田以外的田土一般称为自置私产,应与“齐民一体当 差”。但由于贵族的权势,法律很难执行。勋贵“私田”“不肯与民一体当差”的弊病 ,早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中叶以后,法律废 弛。权贵们更加肆无忌惮,“广收民田为己私业,而阴以势力把制,使有司不得编差征 税”。因此,在实际上,王府、勋贵的所有田产都享有优免一切粮差的特权。
百姓当自耕农,就得向国家纳税,甚至还得承担比田赋更重的杂役。为了逃避这些沉重的赋役,许多百姓便开始主动的投献那些享有特权的勋戚们。
把自己的田地送给勋戚,主动给勋戚们做奴仆。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再是大明的纳税子民,而只是一个勋戚们的奴仆。
勋戚们多得许多田地,自然乐于其成,他们甚至为了吸引更多人投献,主动把那些投献来的土地,再交还给那些投到门下的奴仆佃种,也就是依然把田地给原主人佃种,甚至他们征收的佃租还主动降到比国家征收的税赋还低一些的份额。
如此一来,勋戚们平白得了田地,还得了许多奴仆。而那些投献卖身为仆的百姓。虽然名义上当了仆人,也没了自己的田地,可他们身上的赋役却轻的多,向勋戚交更少的租。不用承担烦重的杂役。
勋戚和百姓都享受到了实际的利益,损失的只是朝廷的利益。
一般来说,投献也不是那么随便的,会有一个形式。投献者提出奉献,受献者要向朝廷奏讨,然后皇帝钦准赐予。这样。原来的庶民百姓的田地,便转变为钦赐田地。
受献者在没有任何支付的情况下,不仅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而且免纳粮差。这坐收无穷之利的好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们享受受赐和优免的特权。
甚至到了晚明,不仅那些宗室勋戚们享受这种受赐和优免的特权,连那些有功名的士人和官员们也享受这种特权好处。
一些穷困百姓之子,一旦科举得中,只要进了举人,就会有百姓前来投献土地,和卖身为奴,一旦中了进士,那更是不得了,许多生意不小的商人都会主动前来做奴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末之时,天下虽有十余亿亩土地,过亿百姓,然则实际上朝廷却收不到税,征不到粮,朝廷的开支最后都只压到了极少数的一部份百姓的头上,还全是些穷困百姓,终究导致了各种民乱产生,社会崩溃。
就如开封,一个产粮大区,但田地却多兼并到了以周王为首的这些势家之中。
明代徭役之重,甚至超过税粮。
但是,王府和勋贵庄田却享有 优免权。一旦成为他们的庄佃,即可在其荫蔽之下,免充国家差役。走头无路的农民, 甚至中小地主,为了躲避“差役苦累”,便往往“将自己田产投进王府,将子弟投献,充当奴仆。
贵族以外的官绅同样是特权等级。
在等级的阶梯上,他们虽然低于贵族,但却高居于庶民之上。
在政治身份上,他们是“官”、是“绅”,因此在户籍上称为“官籍”、“ 官户”、“官甲”,与无身份的庶民截然不同。明代律令严格规定,“富贵贫贱”之间 绝不能“越礼犯分”;庶民不准擅自以官相称,“称者,受者各以罪罪之”。官绅们 凭着尊贵的身份,煊赫的势力,“视细民为弱肉”,“受奸人之投献”。在那个时代, 士一登乡举,辄皆受投献为富人。
在经济地位上,他们也享有优免权。
与贵族优免不同的是,他们是论品定额优免。明 代官绅优免制度日趋完备。洪武年间规定,现任官员之家“悉免其徭役”;致仕官员“ 复其家,终身无所与”;生员除本身免役外,户内优免二丁。中叶以后,发展为“论品 免粮”或“论品免田”。以万历三十八年《优免则例》为例,现任京官甲科一品免田一 万亩,以下递减,至八品免田二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乡官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 乡绅优免田最高达三千三百五十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优免粮”、“优免田”,虽然在事实上已具有优免税粮的性质,但在法 律的意义上仍然指的是“免役”。明代役法。“以民为役,以田制役”。役的编佥对象 有二,一是人丁,一是田亩。来自田产之役,在法律上称为“有赋役”。即因田粮而佥 派之役。来自人丁之役,在法律上称为“无赋役”,即不是出自田粮而出自人身之役。 《大明律纂注》云:“赋者田产税粮,役者当差。有赋役谓有田粮当差,无赋役谓无田 粮止当本身杂泛差役”。
不仅官绅本人及家庭人丁有免役之特权,而且其田 产也有部分或全部免役之特权。
在法律上,限额优免要求优免田之外的“余田”与民一体当差。
但是,官绅等级同贵 族一样,无视国家法令,大都冲破法定权利界限。而按习惯权利行事。因此实际上实行 的是全额优免,“田连阡陌而不任分毫徭役”。不仅官户本户如此,而且依附于他 们的“佃户丛仆,疏属远亲,与其蔓延之种”,也“无一手一足应公家之役,无一钱一 粒充应役之劳”。
周王是大明各亲王藩中最久远的一支,久镇开封,各代周王得到的朝廷赐田加上他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