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28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为什么近一百年来,大汉却无法平息西疆的羌人之乱?西疆的羌人和匈奴人,和西域诸国比起来,属于更加野蛮的胡族部落,其人口少,武力也差,但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稳定西疆?为什么大汉任凭羌人断了西部的通道,丢失了西域诸国和大片疆土?
一切都来源于世祖光武皇帝的立国根本。
从周武王灭商那个遥远的年代开始,历朝历代一般都在两个地方建都,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
长安曾是西周、大秦的都城。这不仅因为大周、大秦根源于关中,更因为此地有着高屋建瓴的军事优势。
关中之地,有渭水两岸富饶的大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有潼关、函谷关天险,使之成为进退有据的不败之地。
洛阳的营建始于周公,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关东一带的商朝代遗民以及其他各氏族的军事要塞。由于周公是历史上制礼作乐的圣人,加之洛阳被认为是天下之正中,西周被戎狄扫荡以后,洛阳随即成了新都城。这个都城,一般来说,其文化象征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军事价值。
高祖是楚地沛县人,他的武将文臣也大多是中原人,因此高祖和很多大臣们当初并不愿意把都城建在长安。但反对者认为,今天下初定,社稷动荡,洛阳的规模、地理位置都比不上长安,还是建都长安为好。大臣娄敬说,陛下为了取得天下,杀人无数,伺机叛乱者多如牛毛。陛下还是现实一点,入据关中,凭借崤、函之险先固根基为上策。陛下过去经常和人打架,知道要想击败对方,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先卡住敌人的脖子。进了关中,您就算是卡住了天下人的脖子,江山永固。
事实证明,关中的武力加上关东的经济文化,两者相得益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造就了大汉空前强盛。
定都长安,西疆、北疆的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关中的支撑与震慑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大汉不但要守住西疆、北疆,更要开拓疆土,把防线不断前移。孝武皇帝因此创下了北击匈奴,把西域诸国尽纳版图的丰功伟业。
但光武皇帝继承大统后,他进了洛阳。
他认为一个强盛的大汉不一定要以开疆拓土为首要之务,而应该以德治国,只要实施仁政,一样可以强盛大汉。
大汉自此失去了关中之利,人们渐渐忘记了关中曾为大汉强盛所建下的不朽功勋,关中就此衰落。关中的衰落,导致西疆、北疆失去了支撑和威慑,胡人开始入侵,大汉也迅速走向了崩溃。
大汉本来是一头骠悍的凛然不可侵犯的雄狮,但光武皇帝夺走了它的心,拔下了它的利齿,砍断了它的利爪,把它变成了一头只能趴在山颠上仰天长吼的垂死之兽。
天子至此已经明白了蔡邕老大人的意思,他难以置信地惊呼道:“定都长安?”
“对,定都长安。”蔡邕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知道这年来,朝廷为何能控制北疆,雄霸大漠吗?”
不待天子说话,蔡邕就继续说了下去,“不是因为大元帅的武力强悍,不是因为北疆铁骑所向披靡,而是因为朝廷就在无极城,大汉的都城就在北疆。大汉巨大无比的威力距离大漠近在咫尺,这才是朝廷牢牢控制着北疆,控制着大漠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大汉的都城在洛阳,大汉的防御重心后移两千里,铁骑驻防于长城一线,请问陛下,朝廷还能牢牢控制北疆?朝廷还能雄霸大漠吗?”
“请陛下再想想西疆。朝廷为什么无法平息西疆的叛乱?为什么丢失了河西五郡,丢失了西域诸国?为什么崔烈大人在朝堂上力主弃守西疆?很简单,因为大汉的都城在洛阳,入侵的胡人还在拱卫京畿的防线之外,大汉的天子和大臣们认为敌人距离自己还很遥远。”
“请陛下再深入的想一想,大汉的天子和大臣们为什么在西域诸国丢失了,在河西丢失了,在西疆、北疆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还依然没有强烈的危机感,还没有大汉即将衰败、倾覆的危机感?很简单,因为自光武皇帝以来,本朝把以德治国放在第一位,把开疆拓土放在第二位,把强国兴国的策略本末倒置了。”
“如果大汉不去开疆拓土,不去征伐四方,那它如何保持称霸四海的雄心壮志?如何保持强悍的武力?如何保护自己的疆域和臣民?”
“疆域稳定了,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才能以德治国,才能让大汉威临天下,才能让四海万国臣服于脚下。”
“定都长安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让大汉永远保持称霸天下的雄心,让大汉的军队永远保持强悍无比的武力,让大汉从此繁荣昌盛,让大汉从此屹立于东方而不倒。”
天子热血沸腾,再度跪倒在地,给蔡邕老大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
“谢谢老大人,谢谢老大人让大汉再次站起来,再次威临四海……”
蔡邕白须飘动,仰天长啸,“可惜我老了,看不到那一天了,但你能看到,大元帅能看到,我们的后代能看到……”
“大汉,它绝不会倒下……”
定都长安,可以牢牢控制西疆、北疆,可以让大汉军队在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横扫天下。
定都长安,可以解决西凉沉疴已久的问题,可以解决西凉韩遂反复叛乱的问题。
定都长安,可以彻底改变大汉的立国根本,而在这个具有强烈攻击性、强烈进取心的立国根本的影响和推动下,大汉的治国策略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大汉的军队也将保持持续的更加强悍的武力,大汉将在这个强悍武力和崭新的治国策略的拱卫下,迅速走向中兴,迅速雄起。
当大汉定都长安之后,当大汉的立国根本发生变化之后,大汉的权力架构随即发生变化。而这个时候,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势必要被打破,但这种打破是在权力架构迅速膨胀基础上的打破,不但北疆系士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和发展,关、洛士人也能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只有胜利者,没有失败者的权力再分配,皆大欢喜。
天子彻底听懂了蔡邕老大人的中兴构想,他已经知道如何应付眼前的局面了。
天子召集所有在无极城的朝中重臣议事,当他提出定都长安的奏议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如果定都长安,朝廷就要马上开始拟定建都的详细方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诸府的扩建。长安是京都,长安是治理大汉万里疆域的权力核心,朝廷诸府的构架要大大膨胀。现在的无极城朝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架构上很齐备,但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治理万里疆域所需要的朝廷规模。
朝廷扩建,需要官吏,关、洛士人的入朝成了一件非常迫切的事。
在关、洛士人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关中扶风的马阀和士孙家,关西的杨阀。要想重新得到关、洛士人的信任,必须把扶风马阀的马日磾和关西杨阀的杨彪老大人请出来,赦免士孙瑞和其宗族的罪责,恢复士孙家的地位。
但这些事情牵扯太大,此事必须先征求大元帅的意见。天子请长公主把士孙欣送到行辕,就是想让大元帅亲自出面解决此事。士孙家的事如能妥善解决,马日磾和杨彪必能重新入朝,而关、洛士人入仕的事也能顺利解决。
赵风目瞪口呆。他到江东转了一圈,朝中却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事。
“定都长安一事关系到社稷命运,需要惧重对待,仔细商议,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的朝中重臣知道此事。”王昶看看赵风,笑着说道,“我现在告诉你,不算泄漏朝廷机密吧?”
第五卷 第一零九章 迁都之争(三)
赵风心神还沉浸在震骇之中,没有理睬王昶的调侃。
“内帐里还有一位侍女,也是从宫中出来的?”赵风答非所问。
“对,她也是宫中一位女官,是侍奉长公主的。因为戴霜夫人最近身怀六甲,长公主就让她在大元帅府照顾戴霜夫人。这次她和士孙欣一起到中原,估计也是戴霜夫人的主意,因为她是北疆郭阀的人。”王昶看了他一眼,笑道,“是不是很漂亮?伯虎兄是不是动心了?”
“郭阀的人?”赵风愣了一下,“她叫什么?我在无极城怎么一直没有听说?郭阀家里如果有这样的美女,早就嫁出去了,怎么会进宫?”
“她叫郭瑞。她父亲是前南郡太守郭永,和郭蕴、郭策都是一家人。郭永夫妇早逝,她和几个兄弟一起生话。黄巾军杀进太原那一年,全家遭劫,只有她一人幸免于难。她当时只有四岁,混在流民中颠沛流离,辗转流落到上党郡,被当时的黄巾军首领杨凤大人收留做了一个婢女。前年郭蕴大人到杨凤家做客,看到郭瑞和自己逝去的弟妹非常相似,于是问了两句。郭瑞在全家罹难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还记得自己父母兄弟叫什么名字,过去住在什么地方。叔侄因此相遇。郭蕴大人欣喜若狂,马上带着失散了十几年的侄女回家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赵风感慨万分,“世上还有如此巧合的事。那她怎么又进宫了?”
“前年年底,长公主下旨在无极城门阀士族家中挑选未婚女子到官中为侍。郭瑞未婚,当然也在候选之列,结果给选中了。”王昶叹了一口气,“郭蕴大人无计可施,只好找到戴霜夫人,希望通过戴霜夫人的关系,把郭瑞早点从宫中弄出来。所以,这一次夫人跟随大元帅南下,就把她带来了。”
天子定都长安之策在无极城遇到了巨大阻力,他不得不向曾炩求援。
行辕内的议事是唇枪舌剑,大臣们各不相让,就定都长安的事展开了激烈争论。
曾炩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按照他的本意,是不希望迁都长安的,因为他的根基在无极城。但是,为了大汉国的未来,也是为了他的理想,迁都长安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地域的限制,在这交通不便的东汉末年凸显无疑。要是在交通便利快捷的后世,整个地球都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都城的位置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五月中,曾炩派人把自己的老师郑玄和襄楷大师请到了行辕。两位大师对朝廷有意定都长安一事早有耳闻,他们和无极大学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议论过。这时听到曾炩主动征询意见,随即把“五德始终说”搬了出来。
曾炩本来很反感这一套,但是这个时代却是很盛行,无奈之下,曾炩也只得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武器了。
当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后无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终说”说服了满朝文武。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本朝高祖皇帝时,用大臣张苍之议定为水德,孝文皇帝时用大臣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孝武皇帝依据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的三统说,确立汉为土德,并写入汉律。
本朝大儒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经》一书中,他们从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王莽篡汉时,就是依据《世经》的说法,认为汉为尧后,为火德。王莽为舜后,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汉的火德,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兴后,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为什么?因为此刻的土德,已经代表了王莽篡汉的动荡年代,遭人仇恨和唾弃,无论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汉室后裔,中兴的也是大汉王朝,理所当然应该继承火德。如果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样,成了篡汉者,岂不是笑话?要确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据,而依据就是大儒刘歆所作的《三统历》中的《世经》篇。依据《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确定的大汉为土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为错误地确立了大汉为土德,结果差点亡国,那时都城是长安,而王莽篡汉时都城也是长安,所以长安成了一个不祥之地,都城必须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阳。大汉承继的是火德,洛阳有水,水能克火,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将洛阳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郑玄最后郑重地说道,“朝廷突然决定定都长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都牵涉到大汉兴亡,但国都太重要了,它关系到社稷的命运,汉祚的兴衰,不能有丝毫的轻率,需要有无可辩驳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决定社稷兴亡更替的‘五德始终说’。定都长安必须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