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1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笆稀⑸晔稀F涫担凰耐臣坪懿煌耆坏阋运得鞯钡睾雷逯唷
而颍阴荀氏,是颍川豪族中的佼佼者。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189),荀彧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月初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今年的上巳节,荀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出乎所有荀家人意料的不速之客。
荀彧看着眼前年轻的客人,礼貌的问道:“不知尊驾来到荀家有何贵干?”
荀彧并不清楚眼前之人是谁,也对眼前之人毫无印象。
年轻的访客微微一笑:“你就是荀彧荀文若吧?”
荀彧点点头,说道:“在下正是荀彧。不知尊驾怎么称呼?”
年轻人回答道:“在下曾炩,草字凌风!”
荀彧呆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曾炩会在这个时候来到颍阴。
不错,荀彧眼前的年轻人正是曾炩。他率领军队南下取道颍川郡攻打洛阳,其实,他取道颍川郡的首要原因不是攻打洛阳,而是前来拜访招揽荀彧和郭嘉二人。
当然,要是顺道能招揽别的贤才,曾炩会更高兴的。
毋庸讳言,颍川郡是这个时代出贤才最多的地方,郭嘉、荀彧、荀攸、徐庶、陈群……一个个让曾炩闻名遐迩的谋士政才,都是出身颍川郡。
荀彧很快就回过神来,问道:“不知骠骑将军驾临寒舍所谓何事?”
曾炩笑道:“难道文若先生不请在下到里面坐一坐吗?”
荀彧这才想起,他是在屋外和曾炩说话。虽然他们荀家的人并不喜欢曾炩,其实也是所有的士族豪强都不喜欢曾炩,但是,现在这里怎么也是大汉国的骠骑将军,是三公级的人物,身份在那里摆着的,人家上门,不请进屋坐坐,那无疑是极为失礼的。
到屋里分宾主坐定,曾炩笑着说:“曾炩听说文若先生准备北上冀州?”
荀彧一愣,他有北上冀州的打算是很隐秘的,外人并不知道,为什么曾炩会知道?
其实,曾炩这是从记忆中得知的。
本来,在去年冬天,荀彧就打算北上投奔袁绍的,但是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在190年春天,同为颍川郡人的冀州牧韩馥派人接荀彧,但是乡人没有谁跟随荀彧北上冀州。无奈之下,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
就在前几天,荀彧就收到了韩馥的书信,不过,现在的韩馥只不过是一个魏郡太守,不是历史上的冀州牧罢了。本来,荀彧打算三天之后率领宗族北上,这几天都在收拾东西。
荀彧问道:“不知骠骑将军从何处得知这样的消息?”
曾炩笑道:“文若先生就不必问了,这是骠骑将军府的秘密。”
荀彧笑道:“是荀某孟浪了!”
曾炩看了看荀彧,问道:“文若先生北上,是准备去魏郡吗?”
荀彧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曾炩又问道:“在文若先生看来,韩馥是一个值得效忠的对象吗?”
荀彧没有说话,他很清楚,韩馥并不是一个有能力在这乱世存在下去的人,也不会是一个好主公。但是,现在却是他投靠的最好的选择之一。
本来,曾炩倒是最后的投靠的选择,但是,曾炩和士族的不合,使得荀彧不敢前去。
曾炩看了看脸色变幻的荀彧,笑呵呵的说道:“文若先生的心目中,曾炩是一个对待士族很铁血强硬的人吧?”
荀彧没说话,但是那表情明显的同意这样的说法。
曾炩又问道:“文若先生学究天人,当知如今大汉国沦落到如此地步的真正原因吧?”
荀彧点了点头,表情显得很尴尬。
曾炩再次问道:“孟子有一句话,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知文若先生可否认同?”
荀彧说道:“这样的认识,荀某还是有的。百姓是社稷的基础,要是一个国家没有了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别的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所以,荀某认为,孟先贤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曾炩说道:“可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士族们的做法,已经将大汉国的百姓逼上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也是这些年各地战乱不断的直接原因。既然文若先生也有此认识,难道不明白曾炩的做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吗?再说,如今骠骑将军府治下的州郡,士族们的生活比不上别的地方吗?”
荀彧没有说话。说起来,北疆的士族们,除了享有的特权不及其它州郡之外,任何其它的享受,那是完全超过了别的州郡的士族们的。钟家和辛家都已经全部搬迁到北疆了,他们在那里的生活远远超过了他们在颍川郡的生活。荀彧和钟繇以及辛毗兄弟都有联系,也清楚北疆此时的生活状况。
曾炩看着陷入了沉思的荀彧,没有打扰他。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的样子,荀彧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不好意思的说道:“荀某失礼了!”
曾炩没有说什么,而是转换话题道:“文若先生,曾炩此次前来,给先生带来了几位故友的书信,先生可要看一看?”
荀彧点点头,他当然知道都是谁的来信。
曾炩从怀里取出三封书信,正是钟繇、辛毗和辛评写给荀彧的信。
荀彧接过书信,看了起来。
又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荀彧终于将三封书信仔细的看了一遍。
在书信中,三人并没有对荀彧说什么招揽的话,而是将他们所知道的北疆生活的琐事悉数写在了信中。
荀彧叹了口气,说道:“北疆的生活,真的是神仙一般的生活啊!”
曾炩笑了,说道:“文若先生愿意帮助曾炩,让更多的大汉国子民享受到这样的生活么?”
荀彧站起身,走到曾炩身前,单膝下跪,行了一礼,认真的说道:“荀彧愿意为主公所驱策!”
曾炩很高兴,终于是搞定荀彧了。
第三卷 北地风云 第七十五章 鬼才郭奉孝
在搞定荀彧之后,曾炩又要求荀彧和他一起去陈群家。他此来,还想将陈群这个政治奇才收到麾下。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当陈群尚是幼儿时,祖父陈实常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鲁国人孔融向来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纪约在陈纪、陈群两父子之间,因此先与陈纪为友,后又与陈群结交,由是显名。《荀氏家传》有载:“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可见二人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虽然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最终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但是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只是由于当时时代的限制,没有实现其初衷罢了。但是这并不能遮掩陈群在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
陈家和荀家相隔并不远,很快就到了。
陈群对曾炩的招揽并不排斥,他是一个坚定的出世者,对于什么样的主公,他并没有什么偏见,他要求的是他的主公能够让他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样的要求,对曾炩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在一番倾心交谈之后,陈群愉快的结束了曾炩的招揽。
本来,在之前,陈群一直就对曾炩治下的治理方法很感兴趣,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让他对北疆的政治以及曾炩这个人很感兴趣。现在这里来招揽他,正合他的心意,岂有不答应之理?陈群很明白,大汉国的未来,肯定是属于曾炩的,他的实力太过强大,虽然别的诸侯实力也不错,而且各镇诸侯非常之多,但是他没有发现他们中有任何人可能对曾炩造成真正的困扰。
第二天,曾炩就离开了颍阴,向阳翟赶去,那里,才是他此次取道颍川郡的最主要目标,因为,有鬼才之称的郭嘉,正是阳翟的人。
而荀彧和陈群,也很快的收拾东西,北上冀州了。
阳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主席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堪称曹营第一谋臣。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大为惊叹;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小太公”。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
郭嘉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小太公”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