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宋第一太子 >

第63节

大宋第一太子-第63节

小说: 大宋第一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是十分严重的一件事情,整不好朝廷不稳,因为他们是手握兵权的人呀。

“陛下,太子来了,您见不见?”张德钧给赵匡胤续上一杯茶水的功夫,就像赵匡胤禀告。

赵匡胤登基以来,夙夜忧虑,整日在为怎么能统一天下,每日都很晚才能休息,这不他还在看各地呈上来的奏章嘛!

赵匡胤却没有直接回答他:

“张德钧是你知道你的老祖宗找高吗,这个赵高欺上瞒下,弄得一个强盛的大秦迅速走向没落,唐朝也有许多的宦官居然还能废立皇帝,你的这些老前辈还真是神通广大。他们都是你的好榜样呀!”

赵匡胤手中握着玉做的毛笔,不停的在奏折上批批改改,语气平和的说道。

虽然赵匡胤的语气平和,但是张德钧却是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这皇上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说的这些前辈都是霍乱朝纲的能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可他们也是在历史上臭名远扬,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手对他们十分厌恶。

现在皇上说他们是我的榜样,那不是说我像他们一样,难道我上一次收礼的事情,让那个皇上知道了吗?

“皇上,皇上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呀。”小命重要,张德钧不停的磕着头,很快额头上就是青肿一块。

“哼,你不敢最好,你以前有什么事情,朕也不追究想我大宋是不允许的,张德钧你以后要时刻自省知不知道。”

“是皇上,奴才记下了。”

“好了,迎太子进来,你就在外边候着吧!”

不一会儿,赵旭就进来了,对着赵匡胤行了一个君臣大礼,现在他们可不是当年在家的时候了,况且这边上还有宦官宫女呢。

“父皇我刚才怎么见张德钧额头上怎么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怎么一回事呀。”赵旭见到张德均的时候,只见他满头都是大汗,而且额头上有明显的伤痕。所以赵旭才有此一问。

“这个狗奴才居然收了别人的银子,向那人传递宫内的消息,朕要不是念在他曾经有功劳的,早就斩了他。”自古皇帝最怕什么,怕的是宦官和大臣互通有无,这样的话皇宫内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不过朕想经过这一次敲打,他已经会有所收敛的,对了旭儿你这么晚来有什么事情吗?”

“我确实有重要的事情和您商议,你们都下去吧。”赵旭对着周围的几个太监宫女摆摆手让他们离开了。

“父皇,我这么晚来确实是有重要的事情,自从你登基以来似乎只是忙着安抚旧臣,却没有封赏功臣。”

“你是不是听到什么传言了,朕还是相信自己的那一帮兄弟的,他们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父皇的那些个兄弟确实是情深,但是您现在已经是皇上了,不能再向以前那样的考虑问题了,您必须考虑到下面人的情绪,人家拥立你当皇帝,您当然要给人家好处的不然谁敢,好比说,人家付出了劳动,你当然要给人家工钱了,您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时候的赵匡胤没有快凝成了一块,他都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是呀人家拥戴自己做皇帝并不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好,总有自己的一番打算吧。

“旭儿你是不是得到什么消息了。”他知道赵旭当初向他说成立了一个什么高情报的机关,可能就是从哪里得到的吧。

赵旭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们可以先给他们升一级,这样也可以稳定住他们,等一切稳定下来的时候,我们在做其他的打算,现在还不是时候。”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赵匡胤下旨大封功臣。

任命原来的后周义成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

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

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武信军节。

这些都是以前都是官很大的人,其他的人也是各有赏赐,像楚昭辅这样的原来的小官也是升了好几级,那个校尉王彦升也成了京城的巡检,也就是京城的卫戍司令。

赵匡胤又做了一件让大家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厚葬了,他进城时候的唯一抵抗者,韩通,赠为太师,厚待韩通的家人。

至此,在京城无论是周朝的旧臣还是朝廷的新贵才彻底的稳定下来,大宋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地方。

第93章长翅帽

经过一番的大封朝廷功臣,和安抚旧臣,这些朝廷的新贵总算稳定了下来,他们个个掌握着军权当然高兴了。

不过赵旭却知道以后这些人的兵权必须要收回来,不然的话,一定会很麻烦,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兵力都是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想要统一天下的话,必须要大规模的用兵,必须要自己掌握军权。

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赵匡胤后来要杯酒释兵权了,不过杯酒释兵权付出的代价也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用国家的财富换来的,赵旭绝对不会再赞成他老爹在用这样的方法了。

“皇上,太子,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扣留了我们的特使周光迅,同时在欢迎我们大宋使者的酒宴上,他还对着郭太祖的画像大哭。”

赵普连忙将搜集到的消息报告给赵匡胤和赵旭听,赵普现在早已经不是归德军的掌军书记了,因为从龙有功,赵匡胤封他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

“父皇,我说的不错吧,这是李筠还是会反的,那么他和北汉刘钧的书信来往也是真的了。”其实赵旭早就得到情报了,不过赵匡胤还是不相信。

这是因为赵匡胤刚刚登基不久,就让使者去了潞州,想李筠宣旨,这个使者被扣留了,赵匡胤正大怒不已的时候,李筠亲自来朝拜了,但是赵匡胤又阴转晴天,还封他为中书令,处处礼遇他。

赵匡胤哪里会知道,李筠当时是痛苦不已,当时就要起兵造反,幸亏他手下的人劝住了,这次勉为其难的到汴京朝拜新皇帝的。

赵普听着太子的意思,他早就得到了消息,这不可能,他是最先得到消息的,就立刻进宫来想皇帝禀报了,这太子怎么这么早知道的。不过他也没有问。

“哼,这个李筠朕待他不薄,他居然还是要造反,朕饶不了他。”赵匡胤重情重义,但是他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毫无信义的人了,你李筠已经向我效忠了,你还想着反叛,看我怎么收拾你。

“父皇,李筠的儿子李守节明天就达到汴京了,这个时候李筠让他的儿子来,会不会是来迷惑我们的,因为我听说李守节和他关系一直不好,也或许是李筠故意将他送到京城来,想借我们的手除掉他呢?”

从赵旭的奏报中赵匡胤也知道李筠和他的儿子关系不怎么样,估计李筠有这方面的打算,但是赵匡胤岂是那么轻易被人利用的。

“赵普你和光义去准备一下明天接见李守节的事宜,不要马虎,但是也不要有多大的规格,毕竟他不是我们的属国而是我们的地方官员,记住要有我大宋的风范气势。”

赵匡胤前一阶段下旨,修改全国触犯新皇帝宁子、已死去皇帝名字的州县,所以他的弟弟赵匡义就被改成赵光义了,赵普领命退下去准备了。

这时候整个房间内,就只剩下赵匡胤父子两个了,但是赵匡胤的脸色依然不好看,看上去好像有什么难事。

“父皇,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看您这愁眉不展的?”赵旭根本就不习惯父皇这个称呼,但是前几天在早朝的时候她一顺嘴就叫了爹,这下可被大臣们教育了老半天。

虽然这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事情,但是老是听那些老夫子在耳边聒噪真是烦不胜烦,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叫赵匡胤父皇了。

赵匡胤耐着性子说了一遍赵旭听着也是摇了摇头,这群大臣还真是太随意了,你这让皇帝如何是好,原来是是在朝堂上大臣们是下下面窃窃私语。

原来是今天的早朝,赵匡胤一脸庄重地端坐于龙椅上,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大臣的奏报。

身为一个开国的皇帝,赵匡胤很想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给朝堂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所以他是坐的很是端正。

不料没一会儿,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几个大臣很随意地在下面交头接耳,全然不顾朝堂上应遵守的起码规矩。

对于眼前的这一不和谐的一幕,赵匡胤心中很是不爽,但他不露声色,并没有当场发作对几名不守纪律的官员点名批评,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听奏报。

其实他内心里是十分的愤怒,这也太没有规矩了,在历朝历代,那个开国的皇帝会放心当初和他一起闯天下的同僚,特别是那些凶悍的武将。

所以赵匡胤也是很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唯恐他们交流过多而抱团甚至产生异心,这并不是他的心胸狭窄,当年他就是这样和文武大臣搞好关系的。所以他害怕。

其实这一点他倒是不担心,新朝刚建立,这些大臣们暂时还没有会有异心,但是皇帝在龙椅上听奏报,你们在下面嘀嘀咕咕的,让皇帝的脸面往哪里放。

赵匡胤记得,当年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之初,朝堂上的大臣大都是他的老乡朋友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草莽,所以整个朝堂之上之气、草莽之风日盛。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可见朝堂之上的混乱局面,即使是出身的刘邦也是十分的不满。

后来一个儒生拟订了一套体现皇权至上的礼仪,让群臣当堂演练,满朝秩序井然,尊卑分明,以往那种开放型市场式的嘈杂纷乱一扫而无。

自此朝堂上的秩序井然,刘邦看到后非常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现在赵匡胤就是想要刘邦这种感觉。

赵旭他一听老爹这是对朝廷上的官员无礼不满,不过这也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秩序还是要有的,不过自己还真的是有办法解决。

“哈哈,父皇这有何难,不用什么办法只要动一动他们的乌纱帽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嗯?”赵匡胤的眉头一皱。

“朕刚给他们升官,这个时候动他们的乌纱帽,不引起他们,这只是小事,只是朕的心中不舒服,其他的倒也没有什么!”

赵旭知道皇帝老爹会错了意:

“父皇,您误会了,我说的乌纱帽不是指的他们官位官职,只是说的他头上的帽子,只要把这帽子给改一下就能完全改变这种模式。”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从此乌纱帽就代表了官员的官职官位。

“看来是朕会错意了,旭儿你说有办法你说说看吧。”

“是的父皇,您也知道,现在官员的帽子都是高筒的,只要两人在一块,头一扭就可以在下面交谈了,极其方便,所以偶尔们可以从这上面下功夫。我们可以这样……”

按照赵旭意思在现有的官帽后配挂两根又平又长的翅,晃动起来忽忽悠悠的样子挺搞笑,这展角幞头,俗称可以叫做长翅帽。

经过赵旭的一番解说,赵匡胤也是明白了,不由的大拍手掌,其实赵旭心里说,这不是我的发明,历史上这是你的发明。

历史上的赵匡胤遇到了刚才他自己说的官员们的窃窃私语,他当场也没有发作,赵匡胤这个人,很宽容但是十分的注重实效。

退朝后,他很快就想出个办法,你们不是喜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吗?我叫你们说不成!他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

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

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再加上大家都明白皇上这样做就是为了打击大臣之间的私聊,没人再敢造次,于是朝堂之风为之一新。现在被赵旭这么一说,赵匡胤当然也是十分的赞同了。

关于宋朝官员戴长翅帽,古代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段子:

一日,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的时候,侧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