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75节

汉生指南-第75节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数万万钱以上。

而且,纸、笔、墨、书籍等等,一般人家也开支不知”,

疑问很多,在管宁看来,简直难以克服,但他却忍不住兴奋起来,而且越想越兴奋。张涵既然提出来,必有几分把握——百万流民都安置下来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知道自己是睡不着了,管宁小心翼翼地起身,俏俏出了屋子,月初的夜晚没有月亮,沉沉夜色笼罩寿大地,寂静统治了四野,连小虫子也不再发出声音,深邃地夜空中,无数繁星点缀其上,星光闪烁,明灭不定,离天明还要好久……管宁有点等不急了。

第二十五章 劝学【下】

“伯润兄,想在青州兴学并不是件容易事,不知道伯润兄可否考虑过如何实施,其中所需的讲师从哪里来?需要的钱粮呢?还有……”

还是坐在大树下,还是昨天的场景,连矮木案上下酒的也依然是白果,张涵端坐在那里,慢慢饮着苹果酒,两人间气氛却有点凝滞。张涵没什么心思说话,虽说是好友,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但他这都是第三次邀请了,三顾茅庐都做完了,管宁还……他难免有点失望。兴学刻不容缓,要谁负责呢?张涧不行,他已经在负责流民了,工作已经很重了……

管宁的问话的时候,张涵正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中,但这件事情至关重要,早已盘算了几百遍,他张口就来:

“这还不简单,不其有的是人手,每天都在增加,庄子都扩建几回了,招些儿讲师还不是小事。钱粮也不用担心,流民屯和捕鱼船队并非是光往里投入,每年也能收上来不少钱粮的……”

流民安置进展很快,有了海洋捕鱼的补充,张涵能够养活流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往,安置流民的速度也大有提升,垦好的荒地已多达七万六千八百多顷了,近半数被控制在张涵的手里,即使不算捕鱼收益,张涵也有余力办好这件大事。

“再说,事情得一步一步来,房屋、先生、学生,都不可能一贱而就。我看,先得在各治所、各城市完喜,再逐步推广到各乡聚,没有一两年来时间,恐怕连个框架都搭不起来,幼安弟,来年你能建上一千所学校,就不错了……

等等!幼安弟。你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张涵这才反映过来。管宁在问了什么,既惊又喜。难道是……

“幼安弟,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些,莫非……”

“伯润兄,管某昨天不明事理,还请兄长多多谅解!

今后,就要拜托你了!”

管宁深深躬身。作了个揖,张涵立即起身正色受了这礼,深深躬身回礼。

“幼安弟。何出此言?这话应由我来说才是!今后就要拜托你了!”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张涵为在青州兴办学校,辟管宁为劝学从事。管宁将田宅委托给乡邻,奉着母亲一起前往临淄。

“怎么样?愿意的士子还是不多吗?”

郑玄也有点着急了。能为家乡尽一份力。郑玄是很高兴的。何况,是兴学这样的大好事。在西汉时期,故齐之大地曾是大汉国的学术中心。但到了东汉,齐地的学术就落后了。中原之地的颖川和南阳,一跃取代了齐地。有不其藏书,张涵又决定广兴学校,实是个奋起直追地好机会。但是,学子们似乎不太愿意做孩子王。

“嗯,的确如此”,管宁努力振作精神,笑道:“郑君不必多虑,也许是临近年终,学子们觉得时间尚早,一时不想做决定吧!”

为了兴学的事,管宁不顾寒冬,亲自来到不其,他准备了相当优厚的条件,没想到学子们地反映并不热烈。郑玄想了想,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次兴学要建的学校不在少数,张涵能出到佐史俸,每月八斛谷,实在是极优厚了,就是孝经师的斗食俸,也不过是每月十一斛谷。要知道,这些游学的士子并非都是富裕人家出身,他们多半不可能有钱买官的,出路一般也是回乡授学为吏,多半就是佐史而已。郑玄摇摇头,暂时放下了这事,也许管宁说的对一一学子们不急于决定吧!

“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还有什么考虑不周之处?”

管宁缓缓走在青石路上,雪后初睛,冬日地阳光照在身上,很温暖,青石路上的积雪很快化尽,流进了青石路旁的下水道里。下雪不冷化雪冷,管宁在藏书庄里踱了许久,脸色都冻白了,但他丝毫屗觉,愁眉不展,喃喃自语。

新年刚过,管宁就再次来到不其,但是,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两次应征招募的人,加起来不过一百多人。其中,不少人并不符合管宁地标准,还有很多人要求在不其,最好在藏书庄附近任职,或者要求从事短期职务。

“幼安兄!”

管宁抬头一看,原来国渊在减他。不知不觉中,他已经走到了庄北,国渊几个人站在酒肆门前,正要进去吃饭。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幼安兄,这不是薪俸多少的问题。出身富有地,不会在乎这点钱财;家境不好的,胸怀大志,也不会把钱财放在眼里。

薪俸没有人会在乎,这讲经师又不算官吏,没什么前途……

幼安兄,你好好想想,大家游学到不其来,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因为在不其能够听到大儒的讲学,得到他们的指点,要不,就是希望好好读些儿书的。不然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家为吏了。

就算是有人愿意为了理想而牺牲,一旦离开不其,以上种种就都没戏了,自然不会有谁愿意去的!”

国渊一语道破天机,管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然而,知道归知道,这事还真不好解决。薪俸是内什么吸引力,青州也不可能提供更高的薪俸。藏书的话,他与郑玄商议过后,还有可能外借较长时间。而大儒的讲学和指点,就是无解的难题了。

“子尼兄,可有什么好主意没有?”

人道是,解铃还须季铃人,国渊指明了个中原由,管宁不免对他满怀期望了。

“呵呵!”国渊苦笑一声,开玩笑!他也在此求学,自然明白士子的心理,但如何解决,他也莫宰羊了。难道他还能把大儒们打包送往各地讲学不成?显然,想都不用想,郑玄也没有那号召力。

“要不,让郑师派些人手吧!”国渊说完立刻后悔了,这要是让同门知道,他就惨了!

“若是没有办法,也只好如此了,可是……”

这也是个主意,想必郑玄会大力支持的。不过,这不解决根本问题——张涵雄心勃勃,需要的讲师多了,光靠郑玄的号召,肯定是不够的。

国渊才不理管宁在可是什么,他连忙叮嘱道:“幼安兄,千万别说出去,这主意是我出的!还有诸位,拜托!拜托!”

国渊连连拱手,一年可怜巴巴的祈求着,给在座诸位行礼。

“……郑君,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管宁吧前因后果解说了一遍,甚是无奈,郑玄轻拈胡须,若有所思。

“原来如此!幼安,你莫着急,此事却未必没有解决办法……”

第二十六章 学乡

“怎么?出什么事啦?”

赵广一进院子,就发现同居一院的李进正在收拾东西,不由诧异地问了声。一起居住一年多了,两人十分熟悉,李进头也没抬,继续捆扎铺盖。褥子上微黄的粗麻布已经斑驳变色,上面还缝了五六块补丁,缝的整整齐齐的,是他母亲的手艺,几乎与原来看不出差别,缝的很糟糕的,就是李进自己的杰作了。

“去当孩子王!”

虽然几经考虑,才下定了决心,李进的说话里仍不免流露出三分自嘲之意。

一听这话,赵广立判急了,“不是说好不去吗?怎么又改变主意了,元登,如果缺钱的话,我这里还有一些……”

闻言,李进站了起来,深深看了赵广一眼——赵广也不富裕,若是真有钱也不会与自己住一起了——这个破院子,李进看看低矮的土墙,破日的单房,忽然他作了个平揖,“子阔兄,大恩不言谢。不过,这不是钱的事情……”

“元登,弄这些虚文做什么,真是!”赵广连忙还了一礼,“这又算什么大恩了……真不是钱的事?”

“真的!”李进把捆好的被棒放在一边”,子闹兄,我来不其已经快两年了,你来的时间更长些儿……”

“嗯,两年零七个月。”

“你我都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自命学问不错,但也非出类拨萃之人,没有哪位大儒对我等青睐有加,至今也不过是在大儒们讲大课的时候,去听一下,偶尔也能请教两个问难……

子阔兄,我不是在抱怨。

来了不其以后,我能看到许多以往难得一见的书籍。听到大儒们的讲学,得到一点指点。这已经令我受益匪浅了。

不过,也就是如此了。

子阔兄。你还没有看到新的布告吧?”

“什么新布告,是不是那个去当讲师的事,我看了一眼,一看是这事,就没细看,怎么?”

“子阔兄。你应该好好看看!郑君准备印刷一部新书,把大儒们的讲稿和讲义都印刷出来……”

赵广从中插了一句“这个我看到了。就在那布告地旁边。正在接受预订,不过,这书的价钱很贵。每月出一本,我也只能桃若买了,看来,要再找点活了,光种地是不行了,去抄书侧不错,可惜我的字不好……”

李进白了他一眼,也没心思细说,便简短截说了,“凡是从事讲师者,青州会为之准备一套五经典接,提供一定数董的纸张,另外……”他提高了声音,“还提供那部新书,只要讲师做满一年,达些书籍都归自己所有……

还有,凡是从事讲师者,可以延长借阅书籍地胡限,当然,借阅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这样一来,在这里听讲,与去教小孩子,差别就不大了。

何况,张青州给的薪俸也不错……”

“咄!”赵广怒喝道“,你还说不是钱的问题?”

开了几句玩笑,赵广也有点动心了,“元登,你看我去怎么样?”

“恐怕不行啦!我去报名的时候,去报名的人就已经不少了,听管幼安的意思,在最初的时候,用不了多少讲师的……”

赵广仔细打量了李进好半天,“别开玩笑了,元登,你是不是给我报名了?”

“啊?你不是说不去吗?”

“切!此一时,彼一时!”

李进脸色一变,很不好意思,扭捏道,“子阔兄,我有件事对不住你,你不会生气吧?”

“不会!”赵广暗道,不会吧?

“真的?”

“真地!”赵广悄悄在李进看不到的地方握紧了拳头。

“子阔兄,我报完名一高兴,就忘了你了……停!君子动口不动手!”

打闹了一会儿,李进才接下去,他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不过,我一看,人多,又想起,这事了,就又,重新排了遍,队……”

“士子们游学不其,是为了求学,但能拜入大儒门下学习地,终究是少数。我们虽然效仿太学,开办了几门古文经和今文经的讲解,不过,自学仍然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郑玄的主意就是这么简单。反正都是自学,要借阅,那就准许长期借阅;有疑问,就来信询问:需要听讲,就把讲义等都印刷成册,人手一册——印刷不是问题,藏书庄有自己的印刷作坊典籍坊。

藏书庄所在的不其城,只是东莱郡治下的一个侯国,原本属于琅邪国管辖,近百年来才归属东莱郢。不其是座不大的土城,俗称里罗城,城墙高不到两丈,城周不多十余里。不其城池虽小,却为富裕之地,向西濒临胶州湾,向南三十里则是不其山,中间均为肥沃的平原之地。

郑玄便客耕于不其山脚下,不其山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当初,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时人将其居所称为郑庄,藏书庄位于郑庄略北,与郑庄紧挨着。

自光和光和三年(180年)起,张涵将东观藏书抄本之一,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郑庄临近的藏书庄里。由于藏书庄丰富的藏书和郑玄来者不拒的态度,不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来此读书的士人们也迅速增长。如今,东观的典籍已经抄写完毕,藏书庄俨然就是一处对所有人开放的东观。来此读书求学的士子,以藏书庄和郑庄为中心,散居开来,形成了另一个类似太学的所在——学乡。

不过,学乡与太学相比之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乡的商业服务了。学乡不仅有典籍坊,还拥有自己的纸坊、高低档酒肆饭庄、粮店、杂货锗……甚至还有一家专门的药铺。士子们毋须离开学乡半步,就能够得到所需的一切,没有现货,也可以订购到。这些都要归功于张涵,更准确地说,是归功于项奉。

张涵看到了学乡的重要意义,但他不方便出面,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参与。学乡的管理,向来是郑玄负责——重要的事情,他会与孙嵩、王烈、申屠嗜、乐隐、高诱等人共同商议后,再作出决定。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