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33节

汉生指南-第33节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矿是赤铁矿,分布不如煤矿多,在相隔一段距离后,便深入地下,所以孙儿没让他们继续勘测。但是,就目前勘测到的储量就已相当可观了。更好的是,赤铁矿品位不错,比卞东庄的要好,铁含量基本在一半上下,稍微筛选下,即可进行冶炼。

……

唯一遗憾的是,鲁北缺乏固定的水源。

孙儿已令他们勘测地形,准备在合适的地点修建一座水库。

……”

鲁北不是没有水源。然而,无论是选矿、冶炼,还是水排鼓风,都需要大量的、稳定的持续水源。光靠泉水和溪流,是不可能维持生产的。因此需要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水库。此外,还有高炉、烟囱、水排、道路、铁矿和煤矿的矿井等一系列设施,也需要在搬迁之前建好。

“目前,已经选择了几个不错的地方,……”

“地点你去看,有合适的地方,你决定就好,……”

张昭对张涵最近的表现很满意。

“是的,孙儿定不辜负祖父的期望。”

张涵赶紧应了一句,但他今天想说的并不是这个,铁矿只是个引子。

“孙儿和六伯商量过了,鲁北的条件这么好,不如把冶炼作坊搬到鲁北去。当然,这需要分批进行,明年年中先过去一批,看看如何。可以的话,后年再一起搬过去。”

张昭轻轻点点头,这也是应该的。

“卞东的铁一般,但煤还是不错的,又距离鲁北、海曲、卞南和张坞都不远,可以把那里的石灰窑、水泥窑和砖窑扩建一下,并保留了一个小型炼焦窑,以供应琉璃窑。”

张涵轻吸了口气,嘴一张露出八颗半牙齿,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容。

“此外,孙儿想,冶炼术可以改进,其它的也应该可以。可是,孙儿有族学在,又脱不开身。所以,孙儿想要些人手,都集中到卞南庄,以方便孙儿尝试一下……”

张昭一见张涵的笑容,就知道,这才是今天的戏肉。

“你想要哪些人?”

“要不了几个人。冶炼作坊那里,把参与灌钢术和坩锅炼钢术的,都划过来,也方便保密;琉璃窑那里挑几个的,陶瓷窑挑几个,炼焦窑挑几个,还有手艺好的木匠,也得要十几个……”

张涵见祖父没有反对的意思,舌头立刻灵活起来,一连串的报出了自己的要求。

张昭盘算了一下,百十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给了张涵也无所谓。如果换作外人,张昭早就把他处理掉了——张家如今已不需要这样一个人了。但是,张涵可是亲孙子,人又心善,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对张家不利。张昭也就随他去了。

张涵哪里知道,就这么转眼的工夫,张昭就想了这么些,见祖父答应了,他心中十分高兴。

张涵的小作坊——大汉国驺县张氏研究中心——就这样成立。在随后的几年里,小作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把张涵许多梦想中的东西化为现实。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半夜还有一更。

第二十九章 卞南庄'上'

几天以后,张涵又一次到卞东庄办事时,顺便接走了李小二。李胜忠非常高兴,但他这回的表现得就得体多了。大小他也是个人物,如果不是压力过大,他为人处事还是有一套的。如今他已成为张涵的亲信,未来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李胜忠心中有底,就自然多了,不说镇定自若,起码也进退有据了。

张涵此去,接走的不光是李小二一个。

当初,张涵的打算是挺好——劳动人民智慧无穷,配合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相信一定会大有成效。但是,张涵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大汉国识字的人很少。因此,基于实验记录和实验记录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只有在张昭非常重视的琉璃窑,他特地派专人进行记录,这才勉强施行了下去。

在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张涵也没什么好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手说什么也实行不了。但坩锅实验,需要记录;冶炼技术要发展,原始记录也非常关键;其它技术也是如此。于是,每次到了卞东庄里,张涵只要有时间,就会把重要工匠子弟,如李小二、王家骏等半大小子,集合起来,教他们识字,及简单的计算。

好在这些记录都很简单,用到的字也很有限,一般地说,学会三五十字,也就够用了。而识字的机会是如此难得,小子们被家长耳提面命,棍棒伺候,都挺用心的,花了一点儿时间,就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记录了。不过,张涵没有停止,一直坚持了教育,断断续续两年多下来,这些孩子也都认识了几百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了。

在讲课的时候,张涵并不限制有人旁听,反而鼓励工匠们前来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张涵也是李胜忠等工匠的老师。这也大大提高了张涵在冶铁作坊的威信。

王冠全本人岁数大了,不好意思前来,但对孙子王家骏的学习一直抓的很紧。王家骏曾偷偷告诉过张涵,他爷爷背地里也在学习识字。张涵听了,一笑置之。

这一次炼钢技术改进,王冠全贡献不小,张涵自是一视同仁,将王家骏也接进了族学。在族学里,本来便有重要部曲家的子弟就学。但王冠全这样的管事还是差了点儿份量,张涵现在把其子弟招收入学,既是奖励,也是收买。然而,明知如此,王冠全同样无法拒绝。

骑马走在路上,张涵发现,这两小子今天有点儿安静。

张涵今年才十五岁,只比李小二大三岁,比王家骏大四岁,但他向来成熟稳重,在这群孩子面前满有先生威信的。但时间久了,孩子们也都知道,张涵平时挺好说话的,与他颇为亲近,是不会这么老实的。估计,是被家长‘恐吓’了。

张涵装作不知情,随便找了个话题与两小说起话来。李小二、王家骏都是小孩子,说了几句,就慢慢忘了家人的嘱咐,活泼起来。

两小素来生活在卞东庄里,很少出门。李小二从汝南逃难时,年纪还小,记事不多,也算出过远门了。王家骏最远却只去过卞东县城,这一路上,看什么都希奇。一路上,嘴就没有停的时候。张涵终日奔波,少有这样缓步而行的机会,却也无心回答这些孩子话,便让刘文标与之说话。刘文标就是张涵的影子,张涵外出走到哪里,他就要跟到哪里。接触多了,两小与刘文标也不陌生。刘文标推无可推,只好耐着性子,与两小说话。

卞东庄与卞南庄同在一县,相距不过三十几里路,牛车虽慢,有一个时辰,却也远远地望见卞南庄了。大黑慢慢走了一路,颇感不耐,看见了熟悉的景色,不禁兴奋起来,打了个响鼻,“唏呖呖……”,长嘶一声,小跑了两步。

张涵却难得安静地走走,感觉正好。拍拍马脖子,安抚好大黑,张涵便挺直了身体,漫步而行,浏览四下的风景。没有工业的破坏和污染,大汉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远不是后世可以比拟的。

在卞南庄生活了两年多,张涵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从大道下来,一行人拐进了卞南庄自修的道路。自家使用的道路经常修缮,非常平整,却没有大道宽敞。卞南庄人员众多往来频繁,但十五步宽的道路,也足以应付自如。

道路两旁每隔两步远,便种植一棵树木。这里种植的不是大道两旁常种的榆树、槐树和青松,而是落叶栎和银杏树。

银杏树又称白果树,用银杏树叶泡水饮,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张昭尝试过后,觉得效果不错,银杏茶便成为他的日常饮品之一。白果也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炒熟以后味道极佳,张昭常以之下酒。

落叶栎的嫩叶可以养饲养柞蚕,老叶作为饲料,栎木又是极优质的木材,可以用来制做弓弩、家具、地板和船舶。不过,若是按张涵的意思,他更中意栓皮栎,栓皮栎的树皮剥离后,即为软木,用途极多。

这些想法,张涵也就是私下想想而已。假如真要张涵做主的话,这里只会种上一些诸如丁香之类的灌木,山坡上也只会种些儿紫花苜蓿,他可不想在自己的城外种上树木,为攻城者提供便利。然而,张涵做不了主,这话也拿不到明面上来。

道路两侧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但田地里并没有空着。张家对奴仆的待遇不差,在农忙的时候,粝米饭是管饱的,不比普通贫户吃的差。他们无须支付人头税的各种赋税和徭役,受灾了也毋须担忧衣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生活要比贫户更轻松。但是,他们一年到头来的活计也更多些儿。在十月里,别家的农事都已结束,张家却还要在地里种上些綠豆、小豆﹑芝麻和苕子之类。这些东西需要提前种在麦子中间,才能在十一月有收获。因为在麦田里播种只能依靠人工,很麻烦,需要大量人工。所以,很多时候,张家都等收割了麦子后,再播种苕子。这样一来,收获自然就不可能了,只是将整棵秧苗都翻到土里去,纯粹是作为肥料了。

“先生,那是什么?”

张涵正看的出神,耳畔却传来一个声音,转头一看,原来是李小二,他指着另一侧,惊奇地问道。刘文标不知这问题该不该回答,稍一犹豫,李小二以为他不知道,就直接问张涵了。

“曲辕犁呀!你没见过吗?”

“曲辕犁,是见过。可是,这个没见过……”

李小二声音小了不少,却不肯承认那是曲辕犁。那是一架很奇怪的犁,它就像一个曲辕犁,后面背了两个箱子,再后面还牵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有个人正牵着头牛,拉着那怪犁在一块空地上翻地。

“那是曲辕耧犁,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涵哈哈一笑,也不多做解释。韩老七又在试验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进展。

在农具上,张涵没少废心思。限于条件,机械化农机具是肯定用不了的。可以用来参考的,还是他小时候使用的老式农具。张涵凭着记忆勾勒了曲辕犁等农具。

大汉国的铁犁铧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直辕无床犁,即两牛抬扛合引一犁,包括犁辕、犁梢、犁底、犁铧和犁壁,很沉重,转弯也不方便。不过,关东地区(指涵谷关以东)流行一种耧犁,即三脚耧,一次就能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

在开垦荒地上,简易版曲辕犁深受好评,耕种效率却不如耧犁,自然也就谈不上推广应用了。日常耕作,张家使用的,还是耧犁,直到最近几年大量垦荒,曲辕犁才使用的多了些儿。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晚安。

第二十九章 卞南庄'下'

张涵住在张坞每日读书,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待族学搬到到卞南以后,他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张涵就有意改进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改进工作很简单,两者各取其长就是。不过,他那时很忙,过后也一直没有倒出功夫来。

后来,张涵无意之中,发现有人在做这种尝试。于是,在仔细观察过后,觉得还行,便给那人提供了很多便利,让他专心改进曲辕耧犁。

那人就是韩老七,是卞南庄的一个铁匠,日常工作主要是修理破损的农具。他的手艺平平,却很喜欢搞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卞南庄的管事孙诚良很看不上韩老七——“自己一摊活干的不怎么样,还净琢磨些歪门邪道的,不务正业”。韩老七合了张涵的眼,他也就痛快地放人了。

别看韩老七打铁的手艺欠学,研究这个,还是很上心的。反正,哪个部分好使就用哪个,韩老七简单把曲辕嫁接在了耧犁上,然后创新的采用了两个料箱,分装种子和肥料,使曲辕耧犁在轻巧灵活的同时,也兼具了耧犁的播种功能。增加料箱是唯一的创新,是在播种的同时,也能完成施肥。

总的来说,曲辕耧犁的效果不错。张涵没少夸奖韩老七。不过,他随即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曲辕耧犁要可以控制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耕作时要容易保持平稳,做到深浅一致;要能够自由调节种子和肥料的量;要提高播种效率;要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

简而言之,张涵要求曲辕耧犁能适应各种地形,能播种各种庄稼,经久耐用,还要便于操作。

韩老七笑着前去报喜,却瘪着脸回到了家中,私下跟着媳妇嘀咕,“难不成小少爷把我当鲁班了……”

抱怨归抱怨,要韩老七重新回去打铁,他还是宁肯多花点儿心思在这些上面。

要说提高效率,张涵还知道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曲辕耧犁更轻巧,把耕牛换成耕马后,播种效率立刻会有所提高。

使用耕马种田,在大汉国并不是稀罕事,大汉国也不缺挽马。

秦马多是河曲马,形体高大粗壮,并不逊色于现代马匹,后肢发育良好,挽力强,能持久耐劳,虽奔跑速度低,腿短耳大,但挽马对速度没有要求,是优良的挽马。汉代大批引进蒙古马,体质粗糙结实,四肢坚实有力,蹄质坚硬,抗严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