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19节

汉生指南-第19节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好办,”张涵早有准备,“就说张家不参与卖粮。我想,各位长辈就一定不会有意见了……”

梁管家与张王氏面面相觑,那损失的,可就是张家了。

PS:今日第一更,还有三更。白竹猪昨日大喊一声,余音回荡至今,‘票啊~‘

十六章 流民'下'

“……,逃难的人能有几个有钱人家,”张涵的话还没讲完,“真正有钱的人家,就不会逃难了。这点小钱没意思。家里不是正缺人手吗?就凭这些人身上带的钱,支持不了多久,到时候,……”

想到美妙处,张涵咧嘴一笑,露出八颗洁白的牙齿。张王氏的教育大获成功,张涵已经完全从地主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张家缺乏人手,挖矿需要大量人力,新技术研究需要大量人力,种地也需要大量人力……张王氏也有心从流民中补充一部分。但张涵这种不动声色便摄取了最大利益的手段,还是令她很惊讶——这哪里象个八九岁的孩子?

“……,张家免费获得一批奴隶的同时,多半还会落下个好名声。”

张涵的办法简单可行,张昭闻得此消息,心中大感欣慰,有孙如此,何愁张氏不兴,遂令一切依计行事。

这河畔众人都是沛县王家村人氏,沛县地处二水交汇之地,遭遇了旱灾,还可应付;等到大水一至,这一年心血便化为乌有。粮价飞涨,手里又没多少积蓄,王氏众人再不情愿,也只好先顾全家人的性命。

这一路行来,经历的艰险不必细说。出发时王家村老少二百三十七口,这四百多里路走下来,就死了六个。手中的粮食紧了再紧,也剩的不多了。正想设法,从张坞买些粮食。

因此,张坞乡三老张昭张老爷提出的要求很多,王村人也是喜出望外了——便宜的粮食,是活命的保证,至少能让人多活段时日。与此相比,其它的根本不算问题。

再说,张昭已经说明,这些要求是为了防范疫病。若还是故意违反,就是存心祸害人家,别说被人赶走,就算是就地打死都活该。疫病可是不认识人的。

随后发生的事情不出张涵所料,张家的善名迅速传遍了附近地区,越来越多的流民络绎不绝,涌到了清水河畔。

张坞人的粮食很快就出售一空,有的人家还把口粮都卖了部分。心眼灵活的,就找到了张家,都是亲戚朋友,张王氏也没有多说,只以450钱一石出售给他们。张坞人转手就是100文的利,这钱挣的舒服。

如同张涵所说的一样,流民身上的钱终究有用尽的时候。张家略施手段,便有无数人求上门来,想卖身为奴。再怎么样,这也是一条活路。

有手艺的优先,识字的优先,精壮的优先,模样端整的优先……张家挑挑捡捡,也还是‘被迫’收下了数千户奴隶。不是买的——分文没花——是收下的,奴隶们还得感激张家慈善,救命恩人呐!

可不是,那些儿不符合条件的流民,只能在无助中悲惨的死去。在这一个夏天里,张涵看到的死人,比他两生加起来还要多上百倍。

有生以来,张涵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张坞本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张坞人与张家都沾亲带故。就是最困难的,也不过吃糠咽菜,几年才能做身粗布衣服。就是奴隶,在张家也能够糊口,不至于挨饿。

看到流民惨不忍睹的样子,看到这些“芦柴棒”,张涵受到了很大冲击。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人都是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他是很理智,也清楚张家帮不了所有这些流民,明白必然有人会被舍弃。

然而,看到很多人活生生的饿死,还是超出了张涵的忍耐能力。

“祖父,就没有办法了吗?”

张涵闯进去的时候,张昭正在喝酒,他抬眼看看张涵,并没有责怪他的失礼。而是招呼他过去坐下。然后,张昭给孙子倒了杯酒,才开口。

“有,怎么会没有?”

“什么办法?”张涵耐着性子坐好,听见这话,不觉长身而起,急切地问道。

“开仓放粮……”

张昭语气很是平静,这话却犹如惊雷般打在张涵头上,他一下子坐倒在地,身上没有半点力气。

开仓放粮?

开什么玩笑?!

两个月来,涌入鲁国的流民逾十万。一天两碗粥,张家能养活这十几万众,再俩月新粮就下来了。但是,真要开仓放粮的话,就是找死了!

大汉朝廷都做不到的,张家却做到了,还真有钱……这也罢了,张家也未必怕人觊觎。

然而,救了几百口,那是存心为善;救了几千口,那是不知进退;救了十几万口,那就是刁买人心,图谋不轨!

‘到底还是个孩子呀!’

看着张涵颓然瘫坐在那里,张昭暗自叹息一声,伸手把他拉到身边,灌了他一杯酒。

“没人能挽救所有人,你只能挽救一部分。

涵儿,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鲁国的粮价如今保持在六七百钱,就已经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张家收拢流民,有很多人家效仿,也救了不少人。

……”

张涵喝了一杯酒,如同惊醒般,一伸手抢了酒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灌下去,此后,他也不听祖父的劝慰,一杯接一杯,饮个不停,今天便是要醉上一回。

张昭怜惜地看着孙儿,也就不再劝说,今日便让他醉一回……

张涵并非想挽救世人。他清楚,自己是个普通人,不是救世主。但是,舍弃的滋味如此苦涩。眼看着大批流民死亡,他选择了保存自己,却不免有着深刻的罪恶感;听张昭说没办法时那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又很让他厌恶这样的自己……

在有心求醉的情况下,张涵一杯接一杯,一壶接一壶,很快便醉眼朦胧了。恍惚中,张涵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到这种地步!’

有了这样的觉悟,张涵知道,自己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当然,他并没有失去理智,凡事总是双赢才能持久。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张涵还是会选择同样的办法处置。只是,他不会再愧疚,不会再迷茫。

张涵憧憬着改变世界,创造历史。但是,他还没有改变世界,世界已经在改变他了。张涵的思考方式,被深深的铭刻上时代的印迹。

PS:今日第二更,还有两更。看看,俺还是改了一点点的。

另外,被编辑教育了,郁闷~。白竹猪大喊一声:

‘票啊~‘

第十七章 农书'上'

“快,快,别让太叔公们久等了……”

张王氏牵着张涵的手,急步向大门赶去。

七太叔公张杰,今年已经七十二了,是驺县张氏年纪最大、辈份最尊的长者。他偕同三位长老一同前来拜访,张王氏可不敢怠慢。她一面赶赴前面去迎接,一面命人通知张昭。

在驺县张氏里,这几位可是重量级人物了。突然间,前来拜访,必然是有要事,这事还肯定不好处理。也就是说,张王氏很难应允。可若是她不答应的话,这几位怎会罢休,势必会找到张昭头上。那就不如一开始就让张昭处理。

再说了,几位都是长辈,没有一家之主避而不见,却让儿媳妇接待的道理。

“吆,一大早就听见喜鹊叫,原来是七太叔公你们来了,这怎么当得起呀?!您老招呼一声,让小辈们去您哪儿,不就行了……”

张王氏称呼上,是随着儿子来的,这是当时的惯例。她带着张涵一一给几位见了礼,才热情地迎向里面。

张杰人很瘦,稀疏的头发全白了,几块老人癍长在脸上,颇有点儿吓人。但他表现的却很和蔼,亲切的拉着张涵,与张王氏叙话。

“什么当得起,当不起的,都是一家人嘛……”

“没事,我们就是来看看,……”

一行人说着话,就到了正房,张昭刚好匆匆从后院赶来,见到众人,连忙上前几步,给众人见了礼。

“七叔,您怎么亲自来了,应该是侄子去拜访您,怎么敢劳您大驾,……”

张昭虽是族长,但长幼有序,见了长辈,他也得行礼。其余几人都与张昭同辈,知道今日是借了七叔的光,却有些局促,都侧身而立,不肯受实他的礼。

“元惠呀,听说,这两年家里收成不错……”

以此为开头,张杰拉开了话匣子。

“还凑乎,都是祖宗保佑,老天爷照应,风调雨顺,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七叔,二哥,五哥,还有长顺,都别坐着,尝尝这蛋糕……”

几年下来,张家的美食,已小有名声。这几位满腹的心事,志不在此,却不过情面,才尝了两块。一吃之下,都觉名不虚传,忍不住就多吃了几块。张昭微笑着与几人说着闲话,气氛温馨而不失热情。一碟将近,张王氏命人又给每人送上一碟,张杰却已差不多了,便打开了话匣子。

“……,元惠呀,你是个能耐人。当家后,不仅家业兴旺,族人也跟着沾光不少,大家都很承你的情份……”

张杰人老了,有些儿啰唆,说着说着,竟从张昭当家后一桩桩往事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二十年前的事。

“哪里,哪里,七叔你过奖了,这都是应该的,一家人嘛……”

“是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二哥是个直性子,有些话儿要是说重了,老六,你也别往心里去……”

张老二明显是受不了张杰的啰唆了,接着张昭的话茬,就把话挑明了。

事情是这样的。

从延熹七年开始,张家对天书上的耕作技术,进行了实验。当发现确实有效的时候,便进行了推广应用。不过,张昭叮嘱要保密,张王氏便只在家中土地,使用奴隶的农庄,才推广应用了农书上的技术和农具。

纸里包不住火。都是乡里乡亲的一家人,田亩相邻,很多张氏族人还在张家帮忙做事。小规模实验尚可保密,一推广应用,事情就瞒不了人了。

张家的田地本来施行代田法,畜力和农具要求高些儿,产量与收成也要比佃出去的田地多出不少。而推广天书上的农业技术以后,自种地里的庄稼,又猛增一截,打的粮食也多出许多,往往倍于别人地里的收成。

眼看着张家连续两年丰收,张氏族人看着眼热,就动了心思。

“……,老六啊,这日子不好过呀,……”

看的出来,张老二是准备过了。按他的说法,田里的收成不好,简直是寸草不生、颗粒无收;家里的孩子能吃,几乎一顿能吃一斗米;孩子衣服坏的是那么快,个个都快光屁股了……

可不是,为了表现这日子难过,来的这几位衣服上全打上了补丁。

这话也不全是胡扯,张坞是有几家日子困难的。但是,年初刚从灾民身上,发了笔横财,张坞人手头正是宽松的时候。这么做,就假了。而且,日子困难的人家里,绝对不会包括张老二。

张昭不经意地看了张老二一眼,恰好正对上张老二窥视的眼神。

两眼一对,张昭的眼神很是平静,张老二却心中一颤,不自觉避开了对方的眼睛,嘴里就跑开了火车。

“这话本来也没什么道理,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话一出口,张老二便知道说错了,又想方设法往回圆。

“……,都是五服之内的实在亲戚,能不能指点一下大家……”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一个——能不能提前实现共产主义,普及你那新技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张老二竭力把话说的大义凛然,好似他全无私心,他家里没有那八百亩良田一样。

张涵坐在张昭身后,听众人叙话至此,好悬没气乐了——知道没有道理,您就别说,感情这红眼病,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

‘张家对族人就够好的了,您们都是长辈,应该清楚。全大汉国打听打听,谁租地不是五五的租子,就张家看是同族的份上,只收四成租……’

张王氏也满心的不高兴。照顾宗族是应该的,但话不能这么讲。她对这话非常的不顺耳。然而,来者都是长辈,没有她说话的地方。她也不急,张昭的手段他见的多了,若是七太叔公讲话,张昭还会给留几分情面,张老二这一乱了章法,就是自取其辱了。她心中冷笑,低头不语,等着看张老二笑话。

按说,这是个为难事。

不答应吧?几位长老一起来,说明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动了心思,而是族中的许多人,不答应不好;可若是答应了,张昭也有为难的地方。而且,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过,张昭却心中有数,对此他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的情况,他在最初喜获丰收的时候,便有所预料,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此事一定是要答应的。

说的扯一点儿,张昭是族长,就得保护族人的利益,就应该带着大家过好日子。他吃肉,也要给族人留下碗汤喝,吃独食是行不通的。不然的话,人心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而且,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张家的土地很多。其中一半是由张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