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14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当时目睹了这一切的罗马尼亚石油工人回忆:“早上八点,刚刚吃完早点的我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工厂大门,接下来是一天的繁重劳动,该死的德国人简直把我们当成了牲口,对工作时间掐得不是一般的紧,迟到一秒钟都要扣工资!该死的吸血鬼!”
“就在我无所事事的等待上工并抽完最后一支香烟时(生产区不让抽烟),从南边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有成群的马儿在天空中奔驰。几分钟之后,我能从天际线上看到一片席卷而来的黑云,它们是那么的密集,以至于最开始我并未能认出这些是俄国佬的轰炸机。”
“俄国人飞得很低,几乎就是贴着楼顶飞,机群掠过地面产生的气流吹倒了不少路人。不过所有的人都没敢像往常一样破口大骂,因为大家都被惊呆了,如此多的轰炸机想要做什么?”
“傻傻的愣了几分钟之后,我陡然清醒了过来,俄国人应该是冲着炼油厂来的,而我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唯一的可能就是跟厂子里的德国人一起被炸上天。上帝保佑,我还有老婆和两个孩子,现在还不能死!很快,我就冲着工友们大喊了一声:‘快跑!’,然后飞快地窜上自行车,玩命地蹬了起来!”
“就在我加速逃命的时候,俄国人的轰炸机开始投弹了,成串的重磅炸弹几乎是在打开舱门之后就落在了地上,其中一枚从我头顶掠过,带走了我最喜欢的鸭舌帽。再次感谢上帝,俄国人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儿良心,没有选择瞬发引信,大部分炸弹投下去之后都没有立刻爆炸,短的十到十五分钟才爆炸,长的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才爆炸,这多少给我们留了一定的逃命的时间!”
其实,这不是红色空军对罗马尼亚工人阶级网开一面,之所以不选择瞬发引信,原因很简单,如果炸弹立刻就爆炸,不管有没有命中罗马尼亚的炼油厂都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而这些该死的烟雾对后续跟进的轰炸机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红色空军的引信设定原则是最早投弹的那一批定时一个钟头,第二批四十分钟,第三批二十分钟,第四批瞬发。从这里也能看出,红军的攻击波次间隔时间其实就是二十分钟,当大部分轰炸机完成了投弹之后,所有的炸弹将一起引爆。
当然,这不意味着,前三个波次就没有给罗马尼亚人额外额杀伤,作为俄国版的B17,图3大大加强了机头火力,两门23毫米航炮对地攻击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且因为此次轰炸航程并不算长,所以图3携带了大量的弹药。在飞临主要目标上空时,红军的炮手和机枪手放肆地发泄了一回。
航炮的炮弹和机枪子弹像拧开的水龙头一样向下喷射弹雨,所有可见的目标都是红军枪手们的目标,很快就有大批的汽车和房屋被摧毁,杀红了眼的红军枪手甚至开始向农田扫射,横飞的燃烧弹将这些冬小麦付之一炬。
当第一波次轰炸机离开时,普洛耶什蒂已经是伤痕累累。而没等罗马尼亚人喘口气,第二波次的轰炸机又赶到了,投弹扫射这一套动作是行云流水,刚刚从掩蔽物里探出头来的罗马尼亚人又一次夹着尾巴逃了回去。
这一波的轰炸和上一波唯一有所不同的是,罗马尼亚和德国高射炮手总算是反应了过来,慌慌张张的进入了炮位开始试图还击,只不过德国人配备用来保护普洛耶什蒂的88毫米高射炮实在不适合对付低空飞行的目标,不等他们瞄准完毕,红军的轰炸机已经甩掉大串的航弹偏偏然的从他们头顶飞走了。
与此同时,布加勒斯特却炸开锅,当普洛耶什蒂遭到空袭的消息传来时,德国人一方面质问雷达站为什么没能提前预警,另一方面也命令战斗机赶紧升空拦截……(未完待续。)
351普洛耶什蒂(4)
1942年的德国空军战斗力绝不是1944年之后能比的,大批有经验的飞行员依然存活,而且其战斗机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比同时期的对手差太多。与之相反,1942年的红色空军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飞行员的经验不够,以及飞机的质量不稳定。
首当其冲的就是红军的发动机性能不稳定,比如经典的液冷发动机VK100系列(原M100系列)和AM34系列都面临实际质量和纸面性能存在差距的问题。
比如已经装备给雅克3使用的VK107A发动机,纸面性能在3200米的中空拥有1650马力的功率,在2800的高度也有1450马力的功率。但实际使用时,大部分VK107A在3000左右的高度仅仅有1500马力的功率,而在2000米左右仅有1300马力的使用功率。
也就是说,大部分红军的战斗机纸面性能很漂亮,但实际使用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这些不太给力的发动机还存在寿命低的问题。好在在1942年大部分战斗机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很可能在发动机寿命使用完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候就报销了。
除了飞行员和飞机的问题之外,影响红军战斗机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战术问题了。按照红军的教条,战斗机肩负着掩护轰炸机和攻击机打击敌人的使命。为了确保轰炸机和攻击机的安全,红军倾向于全程紧密护航,也就是说战斗机将一刻不离的跟着轰炸机或者攻击机编队一起行动。
贴身保护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战斗机被轰炸机和攻击机牢牢地束缚住了,使得飞行员只能被动挨打,当德机从各个方向和不同的高度杀入的时候,每每让护航战斗机顾此失彼,最后的效果自然是很不理想。
而且以红军当时战斗机的性能也不足全程为远程轰炸机护航,大部分拉系列和雅克系列战斗机都是腿短飞机,也就是两三百公里的作战半径。
而飞得远的Pe2这种双发重型战斗机又显得过于笨重,德国飞行员一点儿都不害怕同其缠斗。前面说过,为了解决护航问题,阿尔克斯尼斯是绞尽脑汁想办法,特别发展出了雅克7DD型远程护航战斗机。
问题是雅克7DD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面对德军战斗机的威胁时,红军必须想办法。最开始大家的想法十分简单,想要飞得远,就得多装油,给战斗机多加点副油箱不就行了。
这似乎是个办法?问题是,这个办法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呢?第一点,早期的副油箱和现代的副油箱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不可抛弃,而后者可以抛弃。也就是说,二战时代的大部分副油箱哪怕是燃油耗尽了也是死重,而且还影响气动性能。大部分安装了这种不可抛弃式副油箱的战斗机,就变成了飞得是够远了,但是战斗力直线下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帝的P47,用美帝自己的说法:“飞得远了就要避战,想要战斗就飞不远!”
战斗机的推力是有限的,增加死重必然影响飞行性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27,这种通过打补丁的方式“修”出来的战斗机为了满足苏联国土防空军和空军大作战半径的需求,将副油箱“集成”在了机身内部,载油量是上去了,可是空重也是直线上升(16吨多)。同等档次的F15A/B才12。5吨,哪怕是加挂了CFTS(不可抛弃保形副油箱)的F15c/d也才14吨多一点点,用于对地攻击的F15E也只有17吨(带CFTS,不带则只有14。6吨)。
这么说吧,集成在苏27机体内的“副油箱”其实就是死重,严重的影响了其飞行性能。在苏27不需要执行超长作战半径的战斗任务时,这些空着的油箱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不如一开始载油系数比较低的F15,更何况F15还能装CFTS增大作战半径。尤其是在F15换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之后,双方的性能差距其实是越来越大。
言归正传,不可抛弃的副油箱在当年就是一个坑,装了确实能飞得远,但也确实不能战斗了,意义是大打折扣。可能有同志要说了,既然如此,咱们就研发可抛弃式副油箱不就行了,这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
实话实说,可抛弃式副油箱确实不算高精尖,但是对于二战前开始设计的那一批战斗机来说,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使用此类的副油箱的问题。甚至大部分都没有考虑过使用副油箱。
这就涉及到了整体设计问题,而且可抛弃式副油箱必然需要专用的挂架,这也是研发问题。此外可能在未来铝合金烂大街时代,副油箱这种消耗品不值几个钱。而在当年的苏联,航空铝材一直是比较紧张的。让穷怕了红色空军将大量宝贵的航空铝材用在一次性消耗品上,那断然是要骂娘的!
所以这种解决思路苏联人不是没有,但是并没有广泛推广,仅有部分新近出厂的雅克3能携带“宝贵”的可抛弃式副油箱为轰炸机编队护航,通过大量挂载沉重的副油箱,小巧的雅克3作战半径终于达到了600公里(高高高作战剖面),勉强算是能伴随轰炸机飞行了。
比如这一次空袭行动中,就有超过72架雅克3为轰炸机编队护航,在飞抵普洛耶什蒂上空之前,这批雅克3被严令做大范围或者大角度机动,尽量的跟轰炸机一样飞行(为了节约燃油)。
马上就有同志会问:“这样的护航有个蛋用?”,别着急,红军也没有这么傻,之所以命令这批雅克3悠着点飞,主要是为了节约燃油,以便在普洛耶什蒂上空坚持更久,也就是说他们的使命是夺取普洛耶什蒂上空的制空权,防止轰炸机编队进入投弹航线之后被敌人守株待兔。
在此之前,红军派遣了更多的雅克和拉系列战机负责路程中的护航,如果在飞向普洛耶什蒂途中遭遇了敌机拦截,那将由他们去负责驱散敌人。
这么说吧,红军对护航行动进行了分工,航程短的雅克1和雅克2以及拉5负责近距离护航,而能携带可抛弃副油箱的雅克3则负责作战目标上空的“护航”。
这样的分工合作初步是解决了战斗机腿短的问题,也使得飞抵普洛耶什蒂开始轰炸之后,当德国战斗机赶来打猎时,红军的轰炸机不至于是只能束手就擒。
雅克3很快就抛弃了空空如也的副油箱投入空战,虽然留在两翼的副油箱挂架依然会影响飞行性能,但总归比笨重的副油箱强多了。作为红军战斗机序列中飞行速度最快(安装VK107A时,最大航速能达到6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安装VK105CP2则只有650公里每小时)。而德军和罗马尼亚空军部署在罗马尼亚的战斗机大部分都是早期型的BF109,绝大部分都没有达到600公里的飞行速度,面对灵巧性大大超出,而飞行速度近乎于变态的雅克3时,自然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少量的赶到了普洛耶什蒂上空的BF109很快就被雅克3生吞活剥了,而这也意味着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似乎再也没有任何办法阻止红军轰炸机将他们的炼油厂炸个底朝天了。
呃,其实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还是有点办法的,那就是地面的防空火力。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石油产区,德国和罗马尼亚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金钱,这使得普洛耶什蒂周边的防空火力相当的恐怖。
当时负责普洛耶什蒂地面防空的是阿尔弗雷德。格斯滕贝格少将,此公在德国空军中就以“精力旺盛与其年龄不成正比”而著称。在红空军于1941年7月造访普洛耶什蒂之后,他就被希特勒本人而不是德意志空军元帅戈林钦点负责普洛耶什蒂的防空。
格斯滕贝格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作为一名空军老战士,1916年时就加入了先后由波尔克和“红男爵”里希特霍芬统帅的第2狩猎中队。1938年时,格斯滕贝格重新回到了德国空军,先后在华沙和布加勒斯特任职。1942年2月15日,其被任命为德国空军驻罗马尼亚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从那一刻开始,他日夜不停的调动25000人的部队和更多的苦力,在普洛耶什蒂建造出了一座防空火网。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罗马尼亚宣布倒戈之后,这位空军少将带着四千名拼凑而成的部队冲进了布加勒斯特,试图占领市内的主要建筑。结果他被罗马尼亚人团团包围,多亏勃兰登堡伞兵部队的营救才得以脱险。不过他最终还是被关进了苏联战俘营,并在1955年死于肺结核。
总得来说,在将星云集、名人众多的德国空军里,格斯滕贝格并不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不过历史对他的评价虽然简短,却精炼到位:“二战期间,他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区组织的对空防御体系令人印象深刻!”
这么说吧,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区已经成了世界上高炮配置单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高炮部队是一支德国和罗马尼亚共同组成的部队,统归德国空军第五高炮师管辖。在师长尤里乌斯。库德纳少将的指挥下,已经在普洛耶什蒂外围建立了一系列的防空阵地,其中最主要的两处环形阵地集中了主要的火力,远端距离油田十公里,近端三公里。
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