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140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说可能没有直观的映像,直截了当一点就是ZIS2和ZIS4使用BR271N弹(APCR)时,可以在1200米的距离上击穿老虎的装甲。穿甲威力是相当可观的。
当然,也得有一说一,APCR弹这种“神器”对苏联来说太高端了,并不是所有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都能配备的,一般都只配发给最优秀的炮手。当然这在当年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现象,毕竟钨资源有限,而且碳化钨弹芯的生产也是相当的麻烦。
就拿不差钱的美帝来说,1944年登陆诺曼底之后,配发给三英寸和M1A176。2毫米坦克炮(请注意,不是后来的阿布拉姆斯坦克啊!广泛用于M4坦克、M10坦克歼击车)使用的的T4高速穿甲弹(也就是APCR弹,或者叫HVAP弹)有多少?两千发而已!
到了1945年阿登反击战结束时,被德军装甲部队虐了一轮的美国坦克和坦克歼击车这才疯狂的申请T4,并马上换装使用76。2毫米M1A1坦克炮的M4。而截至到三月份,美帝豁出去了才给前线配发了多少T4?一万八千发而已!
一万八千发很多吗?其实算算美帝在西线的76。2毫米坦克炮数量,你就知道每个车组能分到多少了,用美国人自己后来的记录来说,在1945年以前每个月每个车组仅仅能获得一发T4穿甲弹。而到了1945年2月,也仅仅是每个车组一次性接收5发T4穿甲弹。甚至美帝奋战在法国阿尔萨斯的第6集团军在1945年1月前没有接收过一发T4。
为啥会这么悲剧,关键的原因就是钨不够用的,哪怕是美帝这样的土豪都不能敞开了用。而且T4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实际在战场上,T4的效果比实验中差不少,在800到100码(731到914米)的正常交战距离上,无法击穿黑豹改进型的正面装甲,只能击穿其侧面。
再回过头来说这个ZIS2,原计划中它才是苏联应该广泛装备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只不过因为战争的原因,其优先级一下子就掉了下去。历史上苏联也是在1943年之后遭遇了虎豹之后,感觉ZIS3的火力不够用了,这才想重新发展ZIS2。当然,我们也知道,ZIS2依然没有迎来春天,在坦克炮竞争上,这一次将其PK下去的是后来的D5系列。
虽然从穿甲威力角度讲D5还不如ZIS2,但是D5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实在比ZIS2低太多了(其身管和52K高炮基本是一回事),所以ZIS2极其发展型ZIS4和ZIS4M又一次被装甲兵放弃了(但是炮兵还是广泛装备了)。
而现在,当德国的黑豹第一次登上战场之后,敏感的红军装甲兵立刻就觉得火力不足了,认为很有必要给坦克和反坦克部队换装更好的火炮。而在这个问题上,图哈切夫斯基更欣赏ZIS2系列,而李晓峰认为D5系列就够了。
好家伙这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了,图哈切夫斯基坚持要重新恢复ZIS2的生产,而李晓峰是坚决不同意。那么李晓峰为什么不同意呢?原因其实之前已经说过了,那就是ZIS2生产麻烦而且寿命低。
首先这是一门71倍口径的超长加农炮,众所周知火炮身管越长加工也就越麻烦,而且更要命的是ZIS2所使用的穿甲弹需要比较高的制造工艺。而要想发挥其优异的性能,就必须搭配更好的穿甲弹。而现在苏联的穿甲弹生产工艺实际上是不过关的(1941年时,连45毫米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穿甲弹质量都是奇差)。哪怕是乌斯季诺夫一再的抓生产加强工艺,也仅仅是暂时解决了76。2毫米火炮的穿甲弹问题。
这个时候上马难度更高的BR271系列,这合适吗?而且坦克炮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反坦克,还需要配合步兵作战,击毁工事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在这方面ZIS2天生就不擅长,其高爆榴弹威力太低了。
问题是,李晓峰跟图哈切夫斯基讲道理,后者却根本听不进去,始终坚持反装甲才是第一位的,必须提前预防德军更先进的坦克威胁……(未完待续。)
325坦克炮之争(2)
其实李晓峰和图哈切夫斯基之间的争论说白了还是思路不同。或者说他们心目中的坦克发展方向完全不一样。
李晓峰心目中的坦克更接近后世的主战坦克概念,这是一种全能的坦克,既要能快速机动突破作战,还要能承担摧毁敌人坦克的任务,最后还得支援步兵作战。也就是用一种坦克去承担绝大部分作战任务。
而图哈切夫斯基的想法不同,他认为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坦克承担不同的任务。轻型坦克承担前出侦察任务,中型坦克担任机动作战和大纵深突破任务,而重型坦克则承担支援步兵攻坚的任务。三种坦克各司其职并紧密配合。
所以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轻型坦克就不需要太重的火力,强调机动性能就够了。而中型坦克要承担纵深突破任务,在保证一定机动性的同时,坚固装甲防御,至于火力,务必确保能够摧毁敌人的装甲力量。所以图哈切夫斯基很看重中型坦克的反坦克能力,认为必须保证中型坦克遭遇到敌人的中型或者重型坦克时有较强的反装甲能力。至于支援步兵作战,图哈切夫斯基认为这并不是中型坦克的主要任务。
用他的话说:“中口径坦克炮威力太小,对付坚固工事的能力远不如大口径火炮,在重型坦克上安装较大口径的坦克炮支援步兵作战才是正路。”
所以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苏联装甲兵的构成应该是这样的T60或者T70轻型坦克突前侦察,T3457作为主力伴随突破集群移动,而重型坦克则作为突破力量同步兵一起作战,一旦打开了突破口,大量的T3457立刻跟进,像潮水一样将突破口洗大,然后快速向纵深突入,不给敌人重新堵上突破口的机会,并包抄合围配合步兵将敌人分割歼灭。
很显然,在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中,T34不需要太强的支援步兵火力,这项工作完全可以交给装备122毫米D25榴弹炮的ВИ2和装备100毫米火炮的T54去干。T34只需要关照敌人用于封堵突破口的装甲力量就足够了。
看上去,在这种分工合作下,T34确实只需要保持足够的反装甲能力就行了。反正它就是个装甲打手的角色,只需要干掉敌人冒出来的坦克就够了,至于支援步兵作战,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自然的,图哈切夫斯基就对D5T不感兴趣了,在他看来D5T反装甲能力不如ZIS2,支援步兵打碉堡的能力不如D25T,属于不伦不类的存在,这种不上不下的存在完全没有必要在红军装甲兵中存在。
但是在李晓峰看来,图哈切夫斯基的选择太偏激了,也许在坦克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坦克主要性能的三大方面难以照顾周全,只能发展不同类别的专用坦克来满足需求。而到了1942年,这种陈旧的老思想已经完全过时了。随着装甲、动力和火力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用一种或者两种坦克取代三种坦克的职能。
而且这么做,对于后勤,对于生产的压力要比同时搞三款或者四款坦克小得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思路搞,局限性很大。
前面说过了ZIS2的反装甲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发射新式碳化钨次口径穿甲弹的时候,它的威力比D5T还要大一些。但是,它也就剩这么一个优点了,除了纸面上的穿甲能力稍强之外,和D5T系列的85毫米坦克炮相比,其他方面它全部都是劣势。
比生产成本和工时,ZIS2比D5T麻烦一截,如果它好生产也不会在1943年之后才投入量产。比反装甲能力,纸面上的数据比D5T稍强,但是实际上恐怕是两回事。从后来的评价看,ZIS2的穿甲弹,因为口径小弹丸轻,远距离存速能力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中近距离上它很神,但是超出1000米以外,其反装甲能力是直线下降。并且该炮因为弹丸轻,穿透装甲之后的杀伤力略显不足,从后世的调侃看,这门炮属于神针,只能在敌人的装甲上穿一个小洞,穿甲后效不足。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谁让ZIS2的速射快,牛逼的炮手和装弹手一分钟可以开二十炮以上,可以用连珠弹雨打瘫对手。真正要命的还是这门炮支援步兵作战的能力太差了,因为口径小,其榴弹重量轻装药少,自然威力也小。而步兵需要有足够的威力的榴弹为他们开路。
比如历史上美帝诺曼底登陆之后,为什么一度死抱着75毫米坦克炮不放手?原因就在于75炮的高爆榴弹比76。2的要好得多,步兵相当满意其支援作战的能力。与之相反,76。2毫米坦克炮属于长身管加农炮更合适发射穿甲弹,其榴弹因为弹壁厚,装药和破片少威力有点小。
至于ZIS2,好吧,57毫米口径就基本宣布它跟高爆弹无缘了,这门炮一开始就是一门纯血统的反坦克炮,只能干反装甲的活计。至于用榴弹打工事,或者用榴霰弹将战壕里的步兵打跑,这它真心是不适合。
实际上李晓峰的看法也是如此,他认为ZIS2就不适合成为坦克炮,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做他的反坦克炮吧。发展一些SU57坦克歼击车倒是没问题,至于取代D5T这不是开玩笑么,D5T比它容易生产,造价更低,而且多用途能力更强。干啥要用更麻烦的ZIS2。
所以,李晓峰自然是旗帜鲜明的支持D5T成为T34和T35的主炮,至于D5S的工作(装备SU85),他倒是不反对让给ZIS2。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不干哈,他就是要用ZIS2一统天下,理由是方便后勤和节约成本,在他看来ZIS2不光要接替SU85的工作,还要抢T3485的饭碗。
这下李晓峰就不答应了,所以就弄出了这场比武。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说法:“ZIS2和D5系列火炮只能留一个,鉴于ZIS2的反坦克能力更强,D5系列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李晓峰自然要反驳了:“我不认为ZIS2的反坦克能力比D5系列更优越,而且D5系列火炮的生产更方便以及多用途能力更强,这是ZIS2根本就比不上的。我认为这两种火炮是可以共存的,如果一定要下马某一种,我认为ZIS2才是那个需要淘汰的!”
图哈切夫斯基自然不管D5的什么生产成本和多用途能力的优越性,反正他就是咬死了一点,他就是坚持ZIS2的反装甲能力更强,只能留下ZIS2。
而他的说法,也真的彻底的激怒了李晓峰:“谁的反装甲能力强,比过才知道。让ZIS2和D5上靶场比一下,赢的留下,输的下马!”
图哈切夫斯基当时很轻蔑的哼了一声,因为ZIS2和D5又不是没上过靶场,以前赢的都是ZIS2,既然某人不怕丢人,那他也乐得打脸。
于是乎,几天之后,库宾卡实验中心迎来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基本上都是上将、大将和元帅,连中将都基本没有,这个场合真心连上将都只能看不能发言,话语权完全在一票大将和元帅那里。
“你们觉得谁能获胜?”
“ZIS2吧,以前靶场试射中,它占据一定的优势。最近没听说过D5发展了新式穿甲弹,赢的恐怕还是ZIS2!”
“不一定吧,安德烈同志这个人很邪性的,哪一次不是他打别人的脸,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他会跟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打这个赌?”
“不好说,不好说啊!”
窃窃私语的人不少,但是对于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敢轻易的下结论,不过不管是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李晓峰都显得信心满满。
李晓峰信心满满大家伙好理解,他毕竟是仙人,又有聚宝盆这样的作弊利器,有把握是一点儿都不奇怪。图哈切夫斯基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
很简单,来源于BR271N穿甲弹,前面说过,该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40毫米均质钢版(九十度),这可是比D5系列用AP穿甲弹的数据漂亮多了,至于你问D5为啥不用和BR271P一个档次的APCR,原因很简单,暂时还没有。所以,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他赢定了,甚至还有些胜之不武的遗憾。
比武很快就开始,两辆分别装备有ZIS2和D5T的T34缓缓驶到预定射击位置,开始第一轮的比试。第一轮射击的目标设置在五百米外,这是两座由两层不同硬度装甲钢制成的靶板,叠加在一起的厚度大约是100毫米。
首先开始射击的是T3457,其细长的炮管就像一根牙签插在了炮塔上,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跟牙签,它的威力不可小觑。随着一声轰鸣,细长的炮管里猛然喷射出一团火焰,巨大的炮口冲击波让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浑身一震。
紧接着开始射击的是T3485,在外观上它没有T3457那么特殊,炮口的火焰和冲击波也没有那么震撼。相比之下,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是T3457。
第一轮射击一共要进行十发射击,之后靶板将被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展示。其实这一轮展示意思不大,在500米距离上,不管是ZIS2还是D5T都可以轻松击穿100毫米靶板。所以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的靶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