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第2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差的,除了用于侦查和骚扰,有建立大编制骑兵的必要吗?而在赵国的人力战车经过上百次的改进之后,无论是速度、地形适应性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日行百里还能保持大部分士兵战力的耐久力更是足以令水军以外的其他兵种汗颜。经过多次试验,那些人力战车无法通行的地形对骑兵来说也基本上形同路障,在赵奈看来骑兵自然是可有可无了。
第四百四十章 陆仁的遗泽
可事实上战车也有一些不能忽视的缺陷,但是最多持续数天的试验中是不会暴露出来的,所以也难怪毫无实战经验的赵奈会忽略了。而赵抗虽然同样没有想到,但身经百战的他却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无敌的,所以赵国的骑兵始终在努力建设中。知道大食骏马之后,赵抗曾派出数支船队前往大食洽谈购买事宜,但居然没有几个人愿去。于是赵抗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锡兰开设了马市,开出数倍的高价才有少数大食商人带来一些次等的大食马,令赵抗极为不满。好在前不久超巨型商船终于最后定型,远洋航海的风险大大降低,以后从大食获得更多战马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只是航海耗时漫长,而买来的战马也需要训练,对一两年后发动的北伐谈不上有多大的帮助。
按赵抗原定的计划,明年就该大举北伐,但是由于这两年赵国虽然走上了“先军”路线,但是经济的状况却远比赵抗当初预料的要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赵抗自然不会急于开战,还是等准备更充分一些再说。在将绝大部分青壮都征入军队训练之后,赵国的经济并没有沦落到完全依靠赵国官府补贴的境地,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其中军队数量大增,使得防灾救灾的人手绰绰有余,从而降低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固然是重要因素;刘檀重新规划赵国城乡的布局,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各方面工作的效率也功不可没;而各项实用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比如《齐民要术》等农业书籍的白话化与增刊,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下乡帮农,则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当初攻略锡兰的战役之后,天竺的棉花栽培技术和棉纺技术也迅速传入了赵国。与麻布相比,棉布制成的衣裳穿起来更加舒适,而棉花的产量又比丝绸要高得多。赵抗很快便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并极力进行推广,而且棉花耐盐碱,很适合新近围垦的滩涂,于是没过几年,棉花就开始成为赵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天竺思想与文化上的成就虽然很高,但赵抗对此不感兴趣,而至于其他方面,天竺就显得乏善可呈,赵国引进的一些大都是从遥远的大食或是更远的西方传来,天竺只是起了二道贩子的作用。但其中也不乏重要的技术典籍,比如大食“医中之王”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在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对中国传统医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至于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则早就被陆仁无耻地剽窃了,并已在现在的赵国成为了最主要的记数方法,而代数方程也一样是早已得到推广。。。。。。
由于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且现在中国商人采取了主动走出国门的方式,少量的古希腊文化科技成果也从大食(由于教会的打压,很多成果在西欧都已经绝迹,但是西方国家众多,这些成果典籍在拜占庭与埃及等地仍有留存,失传的并不多,损失比满清**要小得多。)传入了赵国,虽然由于数量不足并没能将“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带到中国,但还是先后对赵国和南宋等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比如借助火来防止瘟疫蔓延,这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斯的重大发现对于降低中国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过令赵抗扼腕的是,它传入得太晚了,要不然那次大地震中怎么会死那么多人?
而张府老管家教授的朴素经济学知识,也对赵抗治理国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比如,他原来是仿效大宋的成例,采取禁止私宰耕牛的方法来增加国内耕牛的数量,可是收效甚微。而现在他却开始以高价收购耕牛,这样一来养牛的人数大大增加,不但解决了耕地的需要,赵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肉牛养殖业,有力地配合了赵国全民营养条例的推行。采取经济杠杆调节各种产业之后,消极怠工的人数大大减少,生产效率自然大大提高,虽然看上去显得混乱了不少,但与以前相比却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不过有一点却是现在的赵抗所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商人阶层(含工场主和农场主)的崛起。与南宋的商人只是有钱,却没多少政治地位不同,在赵国这个自由开放的国度,商人阶层崛起不久,就对政治权利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另外,已死数年的陆仁也贡献良多,陆仁由于记忆力不佳的缘故,基本上没搞出一样现代科技成果来,但像绑腿一类的实用小发明一样对赵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说这几十项之中,哪种贡献最大?在赵抗看来,毫无疑问是马路了。对于缺乏马匹的赵国来说,陆路运输只能依靠车辆(牛车、驴车、手推车等等),所以道路状况对其影响很大。而赵国的领土大都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极其丰沛,也即是说,道路在相当多的日子里都是泥泞不堪,难以通行,这不但影响了陆路运输的效率,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现在呢?赵国所有的道路都按照陆仁临终前的建议,将路中央垫高,有效地防止了雨后积水导致路面淤积,并大量使用煤渣等废料作为筑路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只用了两年之前,赵国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改成了马路,总里程也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令赵国的运输损耗大大降低,还同时腾出不少空闲人手投入到农耕之中。而其他的一些发明或诀窍的运用,也或多或少地派上了用场,所以虽然赵国一百多万青壮被征入军队进行筛选训练,但官府的亏空却逐年减小,今年更是略有赢余。再加上随着地震废墟的彻底清理,赵抗又减少了两千多万贯的损失,目前赵国就算再维持十年的军国体制,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当然,赵抗没那么白痴,真要训练十年,那些青壮都该老了。。。。。。
陆仁的遗泽并非仅仅这些而已,他当初的专业是生物化学,这自然在古代派不上什么用场,可是简单的营养卫生制度却被他在去世前整理了出来。赵抗将其推行数年之后,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不说别的,光夜盲症的消失这一点就令赵抗获益极大,这使得赵军的夜战传统有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可能。而赵国军民的体质都有了明显地增强,这无论是平战,无论是于国于家,都是大大有利的。
尽管如此,赵抗并没有全盘照搬,医术已经堪称当世第一人的他对于营养卫生,也有着他自己的想法。。。。。。
第四百四十一章 民族政策
经过赵抗的试验和研究,他发现注意营养卫生在短时间内固然有利于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长期这样的话,反而会降低人体的适应能力,甚至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所以赵抗一方面做好普通居民的营养卫生工作,另一方面则在主力部队中增加了适应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不定期地让将士们吃生食、忍受污秽的环境、甚至忍受难捱的饥饿,如果承受不住病倒或是忍受不了的话,则将被从主力部队中除名。这项工作才开始没多久,等到完成之后,北伐就可以开始倒计时了。
这两年来赵国的变化很大,一方面为了扩军备战,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领地的实际情况,赵抗于半年前开展了赵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虽然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但是根据已收集来的资料分析,现在赵国的人口如果连奴隶和外国过来的流动人口也算上的话,恐怕已经突破一千万了,即使只论经济实力,在东方各国之中也仅次于宋金两大巨头。
在这一千万人口中,汉族约六百万人,而说以汉语来进行判定的汉人则超过了八百万,其中获得国民资格的要稍少一些,但至少也有七百五十万人,这个初步的结论很清晰地显示出了赵国目前的民族构成。作为新兴的多民族国家,不解决好内部的民族矛盾是肯定不行的,除了一直在进行的汉语汉字推广工作以外,赵抗还三管齐下,总算解决了这一历史上的大难题。赵抗的第一步举措就是尽力维持汉族作为赵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并不断强化,因为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主体民族人口不足总人口一半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民族和睦的,而主体民族的力量越强,多民族国家内部才越不容易爆发民族间的冲突,五胡乱华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反例。为了保证这一点,赵国当初并没有急于扩张,而是在不断引进大陆汉人移民的同时稳步蚕食,始终保持汉族的人口优势,这才没有出现类似当初秦灭六国后因消化不良而迅速解体的情况。
相较第一步举措而言,第二步举措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通过宣传等多种手段,消除民族间的歧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赵抗一直在尽力淡化以血缘作为判断依据的汉族概念,而不断突出强调以文化作为判断依据的汉人概念,使之取代汉族成为新的主体民族判定,这无疑将大大增强其他民族的向心力。因为血缘是改不了的,而文化则可以学习,他们便有了融入大家庭的可能。尽管如此,赵抗却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某位大臣提出的优待“蛮夷”的提案,这又是为什么呢?
“给少数民族以优待,其实等于在变相地说他们不如汉人,这种歧视性的优待,和嗟来之食有什么区别?”,赵抗驳斥道,“当然,他们由于本身的经济文化比汉人落后不少,适当地扶持是必要的,但却不是你们所说的那种方法。”
赵抗提出了按地区来进行政策倾斜的方针,这样一来既支持了那些生活困窘、文化落后的那部分非汉人族群,又避免令其产生受歧视的屈辱感。而且这样一来,就无需对那些居住在台湾等发达地区的异族人进行没有必要的补贴,而赵抗同时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榜样大肆宣传,没过几年,赵国的少数民族就纷纷以取消优待和政策倾斜为荣,而赵国的民族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地缓解。
有几个大臣(有汉人也有其他民族)还提出,鉴于赵国境内语言众多,其中有些民族语言的语法与汉语差别极大,学起汉字来很不方便,不如为其设计一套适用的文字,以利于发展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
赵抗听到后立刻气不打一处来,这文字语言是产生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家没有文字不是正好方便汉人同化吗?你却还要不断提醒他“你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你不是汉人!”,这不是愚蠢是什么?没过多久,赵抗就寻了些由头将那几个蠢货调到整理资料的岗位去,这个位置对那些书呆子算是比较适合吧。已经去过多个国家的赵抗心里很明白,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主体民族人口越多、实力越强,民族数量越少,国家政权就越稳定,民族矛盾就越小。
除此之外,赵抗当初在玄武宫时就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民族聚居可以有效地对抗同化。于是,赵抗在要求汉人移民外国必须扎堆居住的同时,却严禁境内的其他民族以超过村级的规模聚居,在城市里更是连某族一条街都不允许出现。这一政策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却从根本上遏制了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可能,因为汉人是天下最能包容的民族,除非是五胡乱华时那种被逼急了的情况,是绝不会主动挑衅的。而且这个政策也有利于民族同化,二十年后赵国的汉人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土,其效果可见一斑。
要执行这样严格的政策规定,原来那种各地充分自治的松散管理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所以赵抗不得不压下个人的厌恶,推出了赵国的第一份户籍制度。尽管地方自治仍被保留,居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也是一样,但是现在每个国民家庭都必须领一份户籍证明,不然搬到异地就将被作为逃奴处理。虽然这一制度部分妨碍了居民的个人自由,但却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府的管理效率,并从根本上增加了商人(农民往往不愿离开自己的土地,这种情况很少见。)逃税(以前他们只要搬家就行了,特别是那些有钱的,反正各地都有住宅,逃起税来忒方便。。。。。。)的难度,使得赵国财政收入大增。
说起来,赵国当初确定财政收入主要取自于商业,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现在赵抗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政策的妙处,当财政压力增大不得不盘剥商人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商人必然会想办法将损失转嫁到农民和手工业者身上,看上去似乎和通常的政策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