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5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损失。
不出蒋国柱所料,为了顶罪的问题,本来就不太团结的缙绅联盟立刻出现了裂痕,他们之前能够形成这个联盟还是因为浙北的榜样;不过当蒋国柱明确表示官府没有特别针对的对象后,这些缙绅就又开始举办赛跑比赛——不过蒋国柱可不是邓名,他并不打算只吃掉最后一名。
在经过互相举报和陷害后,蒋国柱抓走了几个缙绅,然后要求其余的人按照最开始的约定办,让他们合伙儿照顾被捕者的家人。在这期间,蒋国柱偷偷对其中的一批人说,他们本来就不在官府的严办名单上,就算没有人顶罪,也最多是罚款了事。
蒋国柱估计这些人听完后肯定会觉得自己其实也没大事,分担顶罪人的负担非常不公平,等这些人再为此事闹起来后,蒋国柱再把之前他们互相陷害、告密的信分发一下,估计就能让黑名单上的缙绅们彻底反目成仇——蒋国柱计划分三批到四批把这些富户都抓起来,没收财产,然后卖给四川人。至于查抄所得,蒋国柱计划把一成送给北京,用三成购买四川的债券,剩下的用来养兵。
在给北京的报告中,蒋国柱吹嘘了一番自己的忠诚和干练,拍着胸脯保证,至少能够给北京运去一百万两银子。
把蒋国柱的奏章轻轻地放到了桌子上,索尼沉吟了一会儿,对鳌拜和苏克萨哈说道:“现在江南如此混乱,归根结底还是在邓名身上。”
“正是。”鳌拜和苏克萨哈异口同声地答道,然后一起满脸期待地看着索尼。
不久前康亲王杰书又上了一份奏章,认为等拿到漕银后,清廷就可以挥师西进,取道潼关入陕西,集中河南、山西等地的绿营精锐于保宁、重庆,再加上精锐的河西兵,与邓名再次决一死战。
杰书显然不愿意灰溜溜地返回北京,而且无论是他还是遏必隆,都对淮安的失利相当不服气,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水网密布,江南人心浮动,侦查不利加上朝廷一再催促等原因,他们不会遭遇挫折。而从保宁、重庆出发,只要粮秣准备充足,辅兵和牲口带得够多,完全可以走陆路攻击成都。
只要攻陷了成都,那所有的动荡不安自然都迎刃而解,就是和邓名拼个两败俱伤,也能阻止他继续无休止地利用水师优势骚扰湖广、两江、浙江、山东——与其让官兵在这么大的范围上疲于奔命、处处设防,还不如集中人力、物力荡平了四川。
这个计划鳌拜和苏克萨哈也是认同的。作为去过四川的战将,鳌拜表示,他认为走汉中这条路攻击西川是完全可行的。虽然路上没有什么人,但确实可以靠大量的民夫和畜力来解决运输问题;对于陆战,清廷也还有一定信心,而且北方的军队士气也还不错。比如河西的赵良栋,就多次叫嚷有信心把邓名一举荡平——在邓名烧死了洪承畴、袭杀了胡全才又生擒了郎廷佐后,敢这么喊的人就没有几个了;而在高邮湖、浙江和山东之战后,赵良栋这样的好汉就更稀罕了,若是去打成都的话,赵良栋这样的猛将一定要带上,他的好搭档张勇和王进宝不用说也得一起去。
只有索尼依旧担忧,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动员会让清廷有被掏空家底的危险。
要是能一劳永逸当然好,那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而且还能靠象牙和翡翠来弥补损失——高明瞻不是说西藏都是满嘴长牙的大象和用来当门垫的翡翠吗?
可若是战事不利的话,那清廷又该怎么办?
“若是几年前我们肯下这样的决心,现在就不用坐在这里发愁了。”鳌拜见索尼又没了下文,焦急地劝说道:“如果我们现在舍不得花这笔钱、下不了这个决心,那再过些年,邓名的流窜范围只会变得更大,朝廷的负担更重,说不定到时候我们连下这个决心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才是追悔莫及啊。”
第53节霸气(上)
尽管是在战争期间,但川西依旧有大量的奢侈品通过重庆流入北方。象牙不用说,一直就是宝物,现在就是翡翠也取代了原本玉石的地位——除了翡翠硬度高、色彩漂亮以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翡翠有稳定的货源。日渐兴旺的珠宝生意让北京相信四川那边确实遍地是黄金,打下成都肯定能弥补朝廷的财政支出而有余。
这几年来,邓名陆续往四川搬运了几百万人口了,按说川西也重新变得人口稠密,能够让清廷的大军有机会沿途征用粮食和人力了。辅政大臣手中没有西川人口的准确数字,他们估计现在西川应该有三百万壮丁以及和这个数字差不多的壮妇,而这个估计是根据南方的督抚的奏章得来的。
一开始邓名到长江中下游时,各个督抚为了推卸责任,拼命把邓名的收获往少里说,竭力想让朝廷相信邓名在他们的家门口损失折将。不过同时督抚们又使劲夸大邓名在他们那里的所得,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卸自己的责任,表示匪势庞大都是他们邻居造成的;而后来皇帝死在高邮湖了,承认官兵小挫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了,东南督抚就开始遮遮掩掩地报告邓名从他们那里掠夺了一些人口,同时一如既往地造谣夸大邻居们的损失,以证明自己被掠去的人口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个时候,辅政大臣经常是往各省报上来的损失人口里加上一些,加以修正。现在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地方官似乎纷纷有夸大损失的倾向。因为他们发现超报损失可以理直气壮地贪污丁税,所以动辄就是川贼大掠某处,一抢就把某府、某县的几十万壮丁席卷一空——现在清廷的要求已经很低了,这种奏章搁在五年前送上去绝对是要杀头的,而现在只要力保县城不失,朝廷就会勉励一番——所以辅政大臣每当看到这种报告,已经不是往损失的人数上再增加,而是尽量地挤干里面的水分,“严禁”邓名如此猖狂地劫掠人口,他们本来是应该向朝廷缴纳丁赋的。
索尼今天一直没有明确表示意见。他也很清楚,只要不能打消邓名的嚣张气焰,地方官府对北京中央的敬畏就会持续下降,类似的阳奉阴违行为会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要是搁在五年前,谁敢提出让闽军帮忙漕运啊。可现在东南的督抚都有这个胆子了,而且北方还有给叫好的,就是那个曾经的坚定的剿派祖泽溥;而朝廷也确实不好在邓名威胁如此巨大的时候,对这些墙头草采取断然措施。
听了鳌拜的话,索尼只是“唔”了一声。
“我军依旧比邓名强大很多倍,我们可以集中五省的兵力,七省的财力,就算不能彻底击溃邓名,也能迫使他同意与朝廷议和。”这种对清廷前途的怀疑也扩散到了清廷的高层,力主发动进攻的苏克萨哈,甚至认为只要能迫使邓名同意议和或是拿出谈判的诚意来就可以:“只要邓名和我们议和,我们就可以重振权威,让东南这帮人不敢再对朝廷耍心眼。”
“就是邓名和我们议和,我们也不能马上对付各省的总督、巡抚。”鳌拜急忙纠正道:“至少要等皇上长大亲政了,邓名也刀剑入库、马放南山了才行。要是匆忙动手把东南逼反了,邓名说不定就会撕毁合约……”
“好了,那还是没影的事呢。”索尼打断了鳌拜的话。那还是太久远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现在邓名和清廷还没有和谈呢。上次纳兰明珠和邓名进行过两次沟通后,清廷就发现邓名和己方的条件差距太大,尤其是邓名要求湖广、两江、山东、浙江、福建、两广和漕运总督都需要派质子去四川,这个条件让北京意识到,成都方面认为现在明清在战略上已经达成了均势,所以邓名要求对长江和南方进行双重统治,而不是完全属于清廷所有。
但清廷并不认为局面已经糟糕到了这种地步,而且双重统治肯定是无法通过八旗内部那一关的。虽然满清内部大多数人都承认战争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而且也不愿意继续让满洲人战死,不过他们现在依旧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领土,无法接受一夜之间和明军回到平起平坐的地位上。
“好吧,我也同意进攻四川。”索尼终于点了点头,既然他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应付眼前的危局,也不可能接受邓名的谈判条件,那就只有再进行一次军事冒险:“不过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得事先说好,那就是成都要不要拿下。”
从天津传来消息,漕银正在陆续被运上岸,到现在为止,双方的协议执行得非常顺利。虽然江南的督抚都说这是穆谭在牵头,但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辅政大臣,他们都深信邓名默许了此事。从这一点看,邓名也有意停止和清廷的战争。听说,成都直到现在都没有吞并附近的夔东、建昌,更不用说实力雄厚的昆明李定国集团,或是距离遥远的张煌言集团。辅政大臣们以己之心度人,觉得邓名终究是势力有限,可能他也需要赶快与清廷议和、停战,集中力量削平明军内部的众多山头——要是内部都无法统一,那打天下又有什么意义,谁敢说不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鳌拜和苏克哈萨对视了一眼,这次清廷由亲王领军,拿出大量的经费,动员大量的兵力进攻四川,他们觉得就算歼灭不了邓名的主力,但拿下成都还是没什么问题。当然,拿下成都绝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解决,索尼认为,只有拿下成都同时彻底歼灭邓名的主力部队,那才可能一劳永逸,而且也只是可能罢了。
“如果邓名利用他水师的优势流窜到汉水流域去,或是干脆放弃了长江的上游地区直奔下游,然后在山东、浙江展开大流窜,还是会被他搅合得天翻地覆。”鳌拜沉思了一下,觉得索尼的担忧很有道理,清廷会为了追剿邓名而元气大伤,不得不越来越依仗地方上的汉人武装——从这几年周培公的崛起就可见一斑。清廷已经好几年没有动过更换东南督抚的念头了,张长庚他们的实力都在急剧膨胀中——如果再被邓名搅和上十年,清廷或许能把他彻底灭了,但朝廷也会因此耗尽所有的力量,包括威信、控制力、满洲人的生命还有国库的储备;而那时许多地方恐怕也早都藩镇化了,总督都变成吴三桂一样治权在手的藩王。如果真变成这样,那么清廷和邓名打得不死不休是图什么呢?是为了给吴三桂或是其他什么人做嫁衣吗?不错,邓名杀了皇上,不过也不能拿整个大清给先帝陪葬啊,太皇太后、皇上和全体满洲同胞都不会同意的。
“如果邓名肯与朝廷议和,肯保证绝不再沿着长江东进,我们可以不抢走他的成都。”苏克萨哈也赞同地说道。索尼的意思就是要设法用成都做人质,和邓名签订一个对满清有利的城下之盟:“如果邓名失去了成都,那他的威信也会受到极大打击,可能再也无法压服李定国、李来亨。”
“不错。”索尼满意地看到另外两个辅政大臣和他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即使邓名顽固不化,只要在我们攻下成都以后他能够幡然悔悟,我们还是要与他和谈。到现在为止,邓名是唯一一个认真考虑议和的人。只要他还有一部分军队,只要他肯议和,我们还是可以把成都还给他。如果邓名公开宣布篡位,出兵攻打李定国,我们也可以让吴三桂支援他。”
吴三桂最近也快成为北京的一块心病了。这几个月来,吴三桂不断送密信到北京,说张长庚似乎有背叛朝廷的嫌疑。
一开始北京并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吴三桂和张长庚因为协饷的问题,关系始终闹得很僵。吴三桂从张长庚手里拿到的协饷,大概还不到他索要总数的一成。因为吴三桂不断地用武力威胁张长庚,张长庚完全是为了避免平西王悍然发动清军内战,才勉强供给他一点,
不过吴三桂最近送来的秘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还称他假装反正,对永历的流亡朝廷进行了试探。结果发现南明朝廷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进攻湖南自赎,除了邓名、李定国与张长庚早有勾结外,再无其他解释。吴三桂对明廷进行试探,是由夏国相主持的,他把全部的经过详细写成报告送到北京。一同送来的还有明廷给吴三桂的回复——吴三桂称,他早就怀疑张长庚不给足他军饷,就是因为和明廷有勾结,所以吴三桂要求朝廷同意他偷袭湖广,为朝廷诛杀张长庚这个贼子。
吴三桂送来的文件可信度极高,关于各种疑点的分析也十分有条理,让辅政大臣们看完后,顿时对张长庚的用心十分怀疑。
第54节霸气(下)
当初洪承畴向顺治恳请抽调天下汉人精兵征讨西南时,就对顺治详细分析过各方面的利弊——这些洪承畴挑选出来的精兵,其中固然有不少是张勇、赵良栋这样的忠心耿耿之辈,但也有很多都是各省的刺头、喂不饱的恶鹰。在洪承畴的计划里,这些人跟着吴三桂进入西南后就不要再回来了,他们要是能和李定国拼个同归于尽,那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