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郭敬明 >

第1节

穿越郭敬明-第1节

小说: 穿越郭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象森林    作者:诸 子           
   本书关注一个群体,一个目前非常重要,在未来代表中国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在此之前从未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被认真看待过。现在的少年、这些八零后、九零后和我们是极其不同的。从根源上寻找这种不同发生的原因,于是,我们称他们为“独一代”。郭敬明的最新作品销量已经突破百万,与其他畅销作家不同的是,郭敬明已经在这个群体中成为偶像人物。很自然地,他成为了一个标识……                
  第一章 忧郁、 忧郁、 忧郁!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象森林   
  其实想说的不是郭敬明。 
  本书关注一个群体,一个目前非常重要,在未来代表中国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在此之前从未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被认真看待过。 
  郭敬明的最新作品销量已经突破百万,与其他畅销作家不同的是,郭敬明已经在这 
  个群体中成为偶像人物。他出身于这个群体,他了解这个群体的特质,他的作品在这个群体中引发共鸣,而此前没有一位作家可以做到这一点。很自然地,他成为了一个标识。他的作品;凝聚在他周围的广大FANS;他的言行举止他、的麻烦、他的快乐,在这个群体中引起的回响;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得以从一个极好的角度进行观测。这是一项未有人做过的工作,我们认为极具意义。 
  这个群体无疑是非常年轻的,此前,我们习惯于以时间点来分隔群体,于是有了七零后、八零后,很快九零后就会走到台前。然而,任何进行深入思考的人,都不会认同这样草率的分隔方法,出生的时间不反映任何问题。然而,我们又越来越深切地了解到,现在的少年、这些八零后、九零后和我们是极其不同的。从根源上寻找这种不同发生的原因,于是,我们称他们为〃独一代〃。 
  独一代即独生子女一代。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大约在1980年左右,较为彻底的独生子女环境产生,独一代随之诞生。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独一代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决定了他们将面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和前辈们相比,独一代有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全新的生存环境,他们不再有兄弟姐妹,不需要分苹果给弟弟吃,也不可能让哥哥和他一起挖蚯蚓。个体和自我在他们身上无限放大。他们彼此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和非独一代有着巨大的鸿沟。 
  穿过郭敬明,我们看见独一代。   
  穿过郭敬明   
  让我们回到2002年的10月份,两年前,当你翻开当月《萌芽》这本近几年来非常红火的青年文学杂志,除却了由于主办新概念大赛而在杂志上刊登的获奖作品选和以〃大赛专栏〃为名目的各种消息,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中国的短篇奇幻小说《幻城》,也就是在后一年,即2003年年度文艺类畅销书排名第二名的《幻城》一书的短篇版本。黑底白字,这在萌芽杂志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排版形式也许正预示着这篇小说的与众不同和巨大潜力。以至于后来在《萌芽》杂志上发表作品的那些作者都希望杂志社美术编辑能用这种排版模式发表自己的作 
  品。而在当月的萌芽论坛(mengya)上,这部小说以绝对的优势获取了当月最受欢迎的作品。 
  短篇《幻城》的作者,也就是后来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长篇《幻城》一书的作者,就是两获新概念一等奖的郭敬明。1983年出生的他获奖的时候还不到20周岁。 
  也许谁都没有料到,郭敬明仅仅凭借在《萌芽》杂志上发表的这篇小说,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相比其他任何一位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和更多的小说创作者,郭敬明的幸运之处在于,一篇奇幻小说让他真正走入了《萌芽》几十万读者以及出版社的视野。 
  那时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时祥选编辑,还是一个刚刚经过应聘考核、在编辑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超过两年的年轻编辑。他非常敬业,游走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作者和获得大众喜爱的作品,当他意外进入(也许不是意外)萌芽论坛时,敏锐地看到了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以及作品被读者们喜爱的疯狂程度。他毫不犹豫地、及时地与作者郭敬明取得了联系。经过磋商,编辑和作者决定将短篇《幻城》修改成长篇出版。此后不到一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仅仅在这一本书上就得到了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人民币的码洋。出版社业内人士都知道,春风文艺出版社在90年代末境况堪忧,几乎濒临倒闭。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时祥选编辑和郭敬明一起挽救了濒临倒闭的春风文艺出版社。 
  但是,《幻城》这部作品如何能让全国广大青少年读者对它如痴如醉呢?这也许要从郭敬明这个时代的宠儿谈起。 
  早年的郭敬明,出道的时候凭借的是对文字的把玩程度,两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说明郭敬明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郭敬明在《萌芽》杂志以及榕树下网站陆续发表了大量散文和青春小说。这些散文和小说大半都收集到了他之后出版的两本书之中,即《爱与痛的边缘》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但仅凭这些散文和青春小说是无法称霸这个〃少年作家〃圈子的,郭敬明开始了新的探索。也许此时他正受到了日本漫画作品的影响,从《幻城》这部小说开始,郭敬明的小说都体现出诸如忧郁、伤感、孤单等情绪,他的小说总是追求唯美,并且最后自己把自己创造出的唯美一手打碎。他的小说中有一些经典词语,比如〃泪流满面〃,开始被FANS们广为流传。这些情绪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郭敬明说出了同龄人的心声。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独生子女情节,他们的心理在某一点上是脆弱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敬明凭借《幻城》和以往的积累,赢得了无数少男少女的青睐。而归根结底,郭敬明是靠什么来赢得读者的呢? 
  忧郁! 
  读者们承认,喜欢韩寒是因为其〃霸道〃,而喜欢郭敬明,则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忧郁气质。   
  忧郁的考古   
  让我们来对〃忧郁〃进行一番考古,不难发现,其实忧郁说到底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从古至今,从古代杜甫的诗歌(很多情况下,郭敬明的文字完全可以解释为一种感伤的现代诗歌)到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忧郁作为一种基本的气质流动于那些文字之中,忧郁也成为了人们描述文人骚客概率最高的形容词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郁达夫,朱自清更是杰出的代表。《背影》一文,实在是人们记忆深刻的典型文本。而《荷塘月色》就把这种忧郁渲染到了极致文人心目中的最高理想氛围。在这两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著 
  名散文中,给学生们留下了这种感觉:文学的面目也许正是如此。这可能也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之后语文教材之中并没有出现企图消除〃文本抒情化〃的那些小说,文学的标准也要成了是否有足够的情感。此为后话。 
  19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年轻人,号称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深深地刻下了这种精神气质。 
  如果从最开始的地方说起,可能就是从小便处于一个人的境况,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大城市里,父母还经常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外语等等,一个个都进入了补习班、强化班,使得这种〃alone〃状态维持了整个独一代的少年时光。 
  而当他们渐渐走出童年,进入青少年时期,以老狼、高晓松为代表的校园民谣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大特点,除却港台文化,这些本土的精神元素很快便打动了独一代。这不仅仅是因为校园民谣所表达的〃忧伤〃、〃空灵〃,其实也是文化传媒寻找到了〃独一代〃的精神特征。当年,老狼以一曲《同桌的你》轰动全国,登时成为了全国上下青少年的文化偶像,之后的专辑中,《恋恋风尘》、《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等,以其优雅的气质和满怀伤感的嗓音,为这些正处于成长中的少年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独一代〃也许只有十来岁,而传唱于稍高于〃独一代〃的年龄层次的〃哥哥姐姐〃们口中的优美旋律,他们是如何也不能说不的。 
  很快,这些文化因素从流行音乐转移到了文学。最早的一批少年作家,如许佳、顾湘等等,更是受到了这些文化熏陶。顾湘那句〃那些我们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遗忘了。〃被无数少男少女传诵,而郭敬明同学也在一篇文章中用这句非常哀伤的语句,作为了题记。(见郭敬明《青春,扬花,念念不忘》,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青春文学第一辑〃。)而在郭敬明的另外一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散文《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中,开头的两段就足以说明郭敬明身上的〃忧郁〃气质从何而来: 
  我喜欢的音乐是两个极端摇滚和校园民谣。我记得我第一次这么说的时候的确有人伸手过来摸我的额头看我是不是发烧。 
  我有六盘心爱的CD,《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高晓松作品集》,以及麦田公司的红白蓝系列朴树的白色孤独,叶蓓的蓝色忧伤和筠子的红色激情。 
  校园民谣这种音乐形式给了郭敬明极大的灵感和发挥空间,而稍稍年长的早期少年作家顾湘等又为郭敬明的文学之路铺下了奠基石。郭敬明是看着顾湘等早期少年作家的书成长的,这些早期少年作家的文风对郭敬明之后的文学道路影响至深。这样,从语文教材中的文人情怀,到校园民谣的谈谈哀伤,加上早期少年作家们的榜样,不仅形成了郭敬明的文学谱系传承,也营造了〃独一代〃特有的人文精神成长环境。   
  从《幻城》开始的郭式忧郁   
  新概念最早一批获奖选手,周嘉宁的温暖,乱世佳人的苍老,王越的温婉……郭敬明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把这些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郭式忧郁,并且成功两获新概念一等奖。 
  悲伤,唯美,空灵郭敬明借鉴日本漫画《圣传》,造就了一座绮丽的〃幻城〃,写下这篇为其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短篇小说。从目前来看,这是郭敬明的巅峰之作,也正是这 
  部作品,让郭敬明获得了最大量的fans,也赢得了学界的认可(上海作协,春风文艺出版社等单位为其开办了一次研讨会)。郭敬明的〃忧郁〃开始大张旗鼓。 
  当初郭敬明在《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一文中表示,把孤独的内容演绎得最生动的还要数朴树了,那个白色的寂寞歌手。现在,我们有理由认为把孤独的内容演绎得最生动的,就是郭敬明他自己了。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段子:某高中女孩儿买到一块手表,表面没有时间刻度,只看见三根针嘀嘀嗒嗒地走,她说:〃这表好'幻城'〃。您可能没听懂,但您要是看了郭敬明在2003年直逼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韩寒所有作品的那本《幻城》,您多少就能明白女孩儿指的是什么了。 
  当初的宣传话语依稀记得: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这是一本奇特的书。一边是火族,一边是冰族;一边是火焰之城,一边是幻雪帝国。作品来自纯粹的虚构和幻想。而这种幻想是轻灵的,浪漫的,狂放不羁的。它的场景与故事不在地上,而是在天上。作品的构思,更像是一种天马行空的遨游。天穹苍茫,思维的精灵在无极世界游走,所到之处,风光无限。 
  这些溢美之词足以令年轻的少男少女为之疯狂。《幻城》在2003年开春的北京图书定货会上打出十万册订量,位列第二,在书商中掀起狂澜一片。此后恍若一石激起千层浪,《幻城》的振幅在书市全面铺开,截止四月,《幻城》销售册数指向二十万,此时消息传来,写《幻城》的19岁的郭敬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买断〃了大学四年的经济补助,交换条件是在协议期内写一部符合〃春风〃社要求的长篇小说。 
  青少年读者心目中一直以为韩寒才是中学生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他。直到郭敬明带着他的这一部作品《幻城》走进80独一代的生活,他们的文学信仰完全改变了这部作品本身的忧伤就符合独一代,所以郭敬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把韩寒的宝座抢了去。 
  当独一代第一遍看《幻城》,也许纯粹是像看故事书一样地读了一遍,并没有思考,或者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