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当然听不懂,因为张冲已将前线的电话员全部换成了白族士兵。
云南少数民族很多,除了彝族苗族,还有白族,而白族语又是一种很独特的语言,有自己的体系构成,外人不浸淫其中绝难领会得到。
日本人也许可以找到朝鲜语翻译,却找不到白族语翻译,甚至他们有可能都不知道电话里传来的究竟是哪族语言,自然就抓了瞎。
记得吴宇森拍过一部《风语者》,里面美军为了防止日军破译密电码,就征召印第安人入伍,称为“风语者”,想不到滇军早有此例,亦为战场之一奇观。
在这场偷袭与反偷袭的反复争斗中,张冲又赢一局。
张冲在禹王山据守20多天,几乎每天每夜都有激战,有两次最为惊险。
这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一次是晚上没有一点星月之光,伸手不见五指,另一次则是晚上下起了滂沱大雨,视线被严重干扰。
日军就趁这两次天赐机会,发起了凶猛进攻。
当初张冲收复禹王山时,除山顶残留着一撮扛膏药旗的鬼子外,还有一支日军敢死队退到了距禹王山山顶约50米的地方。这支敢死队由于所处位置偏于死角,张冲派了两个连进行驱逐,都未能将其赶走,只得暂时作罢。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支敢死队,充当了两次进攻的急先锋,在他们后面,日军后续主力不断涌来。
经历两次激战之后,驻守禹王山的前沿部队仅剩300伤兵,实在支撑不住,不得不请求张冲从速增援。
张冲的作战参谋已经安排好援兵,但被张冲给拦住了,他给前线指挥官打去电话:今天晚上我绝不会给你增援,不是没有援兵,而是绝不可以增!
张冲的决定看似不近情理,其实却是他多年实战的经验总结。
从援兵这方面来说,由于黑夜暴雨,即使赶到阵地,一时也弄不清日军的位置方向,很难起到什么作用,对于原先的守军来讲,很可能会因为有了增援就松劲,两两相加,负负得不了正,反而会使阵地丢得更快。
张冲告诉前线指挥官:我难,敌也难,何况我们还占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就是投手榴弹也比对方投得远些。
从现在起,你们要靠自己守住阵地,别指望晚上会有人来增援。谁要想退,提头来见!
挂完电话,张冲便披上雨衣,带着两个警卫员上了前线。
电话里教训人是一回事,以身作则就是另外一回事,那比所有大道理都更管用。张冲出现在第一线后,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又重新振奋起来。
师长都冒着雨来督战,那我们就算负了轻伤也不能下去。
300伤兵齐声呐喊,不需援兵,他们先用手榴弹,再用刺刀将冲上来的日军给赶下了山。
遭遇两次险情,张冲感到那支日军敢死队很麻烦,一定要连窝端掉才能让人放心。
上次神炮手连长点对点炮击给了张冲很大启发,他决定这次也动用迫击炮,不过不用连长了,升规格,用旅长。
张冲还有个姓万的旅长,是日本陆士毕业的,学的是炮科。万旅长奉命亲自发炮,20分钟炮击,敢死队被杀得一干二净,还缴获一批战利品。
所有战利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川义则赐赠的一把指挥刀。白川是“一·二八”会战中的日方主帅,能够把他的指挥刀赐人,说明这老小子对所赐之人是很器重的。
白川的眼光也许不错,拿着这把刀的日军敢死队队长平野庆太郎大尉,曾多次带着敢死队对禹王山造成致命威胁。可惜他的命不好,临到头来还是被张冲给“点”掉了。
张冲的卓越表现,令一旁的于学忠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直言整个徐州会战,以禹王山之战打得最为出色,是任何友军不能与之比拟的。
当时有一批青年作家在徐州采访,他们对张冲的足智多谋和勇敢善战印象深刻,有人甚至把张冲比喻为夏伯阳,那个在苏联国内战争中所向披靡的传奇英雄。
由于张冲一夫当关,矶谷师团企图突破禹王山,直下徐州打通津浦线的计划再次被粉碎,让日本统帅部和华北方面军都十分恼火。
台儿庄的失败已经“有损于陆军的传统”,给你第2军添了这么多兵,却仍然是一副熊样,那还是下来吧。
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第一个下马,接替他的是日本皇室成员——东久迩宫稔彦王,矶谷廉介跟着也被编入了预备役。
忆往昔峥嵘岁月,往事不堪一击,台儿庄加上禹王山,原先都不是太出名的地方,却连着撂倒了两位本可“前途无量”的东瀛大将。
板垣征四郎之所以能逃过一劫,缘于他后来趁张自忠被换防,终于攻占了临沂,总算可以有所交代了。
这一仗结束,板垣就跑回国内做了陆军大臣,算是弃武从政,自此再也不用到战场上去丢人现眼了。
在徐州会战的前期,从李宗仁、白崇禧,到蒋介石本人,情绪上都十分乐观,甚至希望重新复制一个台儿庄大捷出来,而滇军的坚守也增强了大家的这种信心。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正在张开,并且离他们越来越近。
第四卷 万里烽烟
第1章 序言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轫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地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关河五十州于2011年7月1日深夜
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截至1938年4月底,徐州以北战场仍是“太极推手”。基本上是“华北方面军”杀不进来,第五战区也攻不过去,然而这并不能让人过于乐观,因为一切才刚刚开了个头。
此后的种种迹象表明,对徐州威胁最大的已经不是“华北方面军”,而是“华中派遣军”(即“华中方面军”),后者投入的进攻部队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第十三师团,而是整整四个师团。
在松井石根被召回国后,畑俊六出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
畑俊六,日本陆军大学第二十二期首席,二战末期由陆军大将晋升为陆军元帅。
畑俊六(左一)因受枪伤而干瘦如柴
与松井出身于文人家庭不同,畑俊六是地道的武士后代,从小接受的就是杀人有理、放火无罪那一套。日俄战争时,他分在“军神”乃木希典的部队,那支部队几乎就是一支肉弹部队,结果他和板垣一样负了重伤。板垣还好一点,只是小腿受伤,他却被俄国兵一枪击中左肺,虽然捡了条命,但影响了健康,以后就如同慢性病人,瘦得像根干柴一般。
这个“病人”却比屠夫还凶狠,比狐狸还狡诈。
超常规战术
畑俊六一出手就是四个师团,这是为了进行迂回包抄。
前两个师团,自外线实施远距离迂回,后两个师团,从内线进行近距离迂回。特别是后面那个迂回,可谓剑走偏锋,因为此前桂军皆集中于淮河正面防线,侧翼兵力十分薄弱。
5月9日,“华中派遣军”攻占了蒙城。
蒙城背后,就是徐州以西的陇海铁路,畑俊六的作战意图也很明显,只要掐断这条铁路线,徐州将不攻自乱。
蒙城失陷立刻把蒋介石给震醒了。此时,徐州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了敌情,若是西面再被截断,就成了四面合围。
别再想在徐州那里装口袋了,赶紧想法子不让人家的网罩上自己的头才最为要紧。
5月11日,蒋介石带着作战厅厅长刘斐等人速飞郑州,准备组建一个超规模的兵团,即豫东兵团。
听到即将成立豫东兵团的消息,李宗仁还以为是给他派援兵来了,颇有在徐州以北再大干一番的想法。
他完全会错了意。
蒋介石建立豫东兵团,不是要继续在徐州打“第二个台儿庄大捷”,而是要搭一个救人的梯子,把即将陷入包围圈中的李宗仁及其五战区各部队给捞出来。
豫东兵团组建之后的任务,就是确保陇海铁路安全,守住徐州西大门。
做完这些部署之后,蒋介石想想还是不放心,又派刘斐去徐州,以便提醒李宗仁:日军大包围之势将成,不赶快想办法的话,十几万大军就要丢掉了。
见到刘斐,李宗仁还是一脸镇静状。
不要怕,徐州是这么容易就会被困住的吗?你那边有兵团,我这边也有,没什么稀罕的。
李宗仁自己编组的这个兵团,是由桂军为主,冯治安、刘汝明等一众援军加盟的淮北兵团。
按照他的估计,“华中派遣军”往北推进还有一段时间,依靠淮北兵团逐级抵抗,畑俊六短期内到不了陇海铁路。
可是他又错了,畑俊六采用的不是常规战术,而是超常规战术,所以,战局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正常预计。
这种超常规战术,早在长城抗战时,关东军在热河至长城一线就率先进行了试用,由此还创造了“128骑进承德”这样的军事奇迹。
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快速挺进”。当时关东军弘前第八师团使用的“快速挺进队”,是由汽车和骑兵组成的,坦克也有,但数量极少。
畑俊六在这一基础上升了级,“华中派遣军”的“快速挺进队”以坦克装甲车为主体,轻战车和中战车相搭配,94式轻战车在前,89式中战车在后,其特点就是一个字:快。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打乱李宗仁的节奏,抢先关住西大门。
面对突然出现于眼前的大批坦克,刚刚成立不久的淮北兵团立刻陷入慌乱之中,其防线接二连三被日本侵略军攻破。
以坦克装甲车为主体的“快速挺进队”推进速度惊人5月13日,继蒙城之后,永城失陷,陇海铁路就此失去了最后的防护。
畑俊六的这一拳真是太快了,快到令人眼花缭乱,豫东兵团连个雏形都还没出来,“快速挺进队”就已接近陇海铁路。
5月15日,随着一声震天巨响,陇海铁路线被日本侵略军炸断,徐州西大门眼看就要关上了。
一个月前,李宗仁曾将矶谷师团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个月后,他却落进了畑俊六和寺内寿一合撒的大网。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至此全是日本侵略军。
李宗仁再也没法强装镇定了。
刘斐本来是到徐州来做蒋介石的传声筒的,一不小心,也陷在了坑里面,自然是一个劲儿埋怨。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你就应该早一点儿抽调机动兵力,组织强一点的兵团出来,结果却弄了一个什么“淮北兵团”,眼瞅着防线一上来就被畑俊六给攻破了,这下全完了。
对这种“事后诸葛”式的声讨,李宗仁气得满脸通红:部队拉上去,是这么容易被抽下来的吗?徐州正面还要不要守了?
钻出去
事到如今,埋怨谁都没有用,重要的是今后该怎么办。
当然是要逃了,可是怎么逃呢?
从台儿庄大捷起,本来很小的一个五战区,如今已经累积了整整十几万部队,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这么多人,又没有隐身法或遁地术,想逃出去真是太难了。
往北,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