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 >

第15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第15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寓言。其后,我国又有多种伊索寓言译本问世。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如“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狐狸和葡萄”等,收录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为数亿中国人熟知。

  《伊索寓言》的作者据说是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就像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那样,伊索自古及今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名字。据各种很难说确凿可靠的资料,伊索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本是萨摩斯岛雅德蒙的奴隶,因才智出众颇得主人赏识,进而获得了自由。他以自由人的身份游历了当时的希腊各地,曾在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协助该国国王克洛索斯处理过一些繁难的政务,深受克氏的器重。后来,他作为克洛索斯的特使去德尔斐,被控亵渎神灵,为当地居民杀害。关于伊索,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有一次主人问他世界上什么最珍贵,他回答说:“天下善恶,国家安否,都决于三寸不烂之舌,所以舌是世界上最珍贵之物。”又问世界上什么最丑恶,他回答说:“天下战祸,人间灾殃,都出于三寸不烂之舌,所以舌乃世界上最丑恶之物。”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伊索的才智。后世古希腊人普遍相信伊索实有其人,正是他创作了千古流芳的伊索寓言。今人一般认为,伊索或许是个真实的存在,他(或别的假托他的名字的人)就像荷马之于史诗那样,把当时广为流传的寓言收集整理,奠定了今人所见伊索寓言的基本形式。

  寓言在古希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是口耳相传的,后来才见诸于文字。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曾用下面的话形容他与赫克托尔之间的关系:“狮子与人之间没有信得过的盟约,狼和羊也没有共同的愿望”,这与后世寓言非常类似。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末七世纪初的教谕诗人赫西阿德在其长诗《工作与时日》中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寓言:

  一只鹞鹰用利爪生擒了一只脖颈密布斑点的夜莺,高高飞翔到云层之中,夜莺因鹰爪的刺戮而痛苦地呻吟着。这时,鹞鹰轻蔑地对他说道:“傻爪,叫喊什么?现在你落入了比你强得多的人之手,你得去我带你去的任何地方,尽管你是一个歌手。我只要高兴,可以你为餐,也可放你远走高飞。与强者抗争是傻瓜。因为他不能获胜,凌辱之外还要遭受痛苦。”

  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传说中的伊索创作或编写了《伊索寓言》。

  现存《伊索寓言》共有三百余篇,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生活在公元十四世纪初)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传抄本编订而成的。其中,有些寓言可能是伊索本人的作品或伊索生活时代的创作,有些是后世的作品, 《公鸡和鹰》以下述话为结论:“这故事是说,我们的主反对傲慢的人,而给谦逊的人以恩惠”,显然是基督教产生后的作品。但是从总的看来,《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的高超才干的反映。

  《伊索寓言》主要以动物世界的生活为题材,借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来讽谕现实,几乎每一篇都通过鲜明的现象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方法,予人以启迪。它在文学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从文学的角度看,它语言简炼生动,机智幽默,情节紧凑,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善于用很少一些文字说明高深的道理。比如《狐狸和葡萄》:

  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

  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酸的”。(同样,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就,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全文 (不算评语)只有四十个字,却生动而深刻地刻划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言在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十全十美的地步,以《农夫与蛇》为例:

  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

  在怀里。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本性,便把他的恩

  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道:“我怜惜

  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伊索寓言》可谓其中的典范。就思想上来说,《伊索寓言》可谓到处寓含着哲理:《农夫与蛇》劝告人们对敌人不要仁慈,《乌鸦与狐狸》警告人们不要为别人的虚情假意所迷惑, 《龟兔赛跑》劝人们要戒骄戒躁,《北风与太阳》表明说服比强制更为有效,《骆驼》说明认识源于实践,《两只青蛙》说明观察问题要全面周到,《农夫和他的孩子们》歌颂劳动制造财富,《蚂蚁与蝉》讽刺游手好闲,《狐狸和伐木人》说明对人要听其言观其行,《狐狸与豹》劝人重视智慧而不是仪表,《老鼠和黄鼠狼》劝人防止虚荣,《野猪和狐狸》说明应防患于未然……读《伊索寓言》,你不仅可以获得艺术享受,尤其是可以在精神、思想上获得无尽的教益。为了更全面地了解 《伊索寓言》,我们不妨全文引录其中的几个寓言:

  《猫和公鸡》:猫捉到公鸡,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吃掉。他先是指责公鸡夜里打鸣,吵人睡觉,叫人讨厌。公鸡说,他打鸣对人有好处,好叫人起来工作。猫又说:“可是,你和姐妹、母亲同居,伤天害理。”公鸡说:“这也是为主人好,可以多给他们生蛋。”猫无言以对,便说:“你有再多理由,难道我就不吃掉你吗?”

  《北风和太阳》: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威力大。他们议定,谁能剥去行人的衣堂,就算谁胜利。北风开始猛烈地刮,行人把衣裳裹紧,北风就刮得更猛。后来,行人冷得厉害,又加上了更多的衣裳。北风终于刮累了,就让位给太阳。太阳先温和地晒,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裳;太阳越晒越猛,行人热得难受,就把衣裳脱光,跳到附近的河里洗澡去了。

  《农夫的孩子们》:有个农夫,他的孩子们时常争吵。农夫多次劝说,都说不通,心想须得用事实来说服他们才行,于是叫孩子们拿一捆树枝来。等他们把树枝拿来,农夫先是把整捆树枝给他们,叫他们折断。孩子们一个个费了很大力气,也折不断。接着,农夫把那捆树枝解开,给他们每人一根,他们都很容易地把树枝折断了。这时农夫说:“孩子们,你们也是一样,团结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可是,你们争吵不休,就容易被敌人击破。”

  《伊索寓言》对后世影响很大,莎士比亚、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等都从中获得有益的营养。

  文坛奇葩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各个领域文学活动的繁荣,就为文艺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文艺理论也是一种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但决不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自有文学的出现,就有对文学的见解和看法产生。古希腊吟唱诗人在诵诗的同时,常常对文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荷马在其史诗的开端就向诗神呼求灵感。一些戏剧家、修辞学家等也常抒发对文学的看法。例如阿里斯托芬就在其几部喜剧中,尤其是在《蛙》中,通过对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比较,提出了自己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在他看来,文艺的功用在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神圣的荷马之所以获得光荣,受人尊敬,难道不是因为他给了我们有益的教诲,教我们怎样列阵,怎样鼓励士气,怎样武装我们的军队吗?”以此为标准,欧里庇得斯描写人的激情和不道德的生活,在观众中会产生坏的影响;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尚的品质,可以培养观众的勇敢、正义、节制等美德,后者显然高于前者。不过,类似的见解和看法尚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西方文艺理论的开始,是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方现代大哲伯特兰·罗素在其《西方的智慧》中曾这样评价他:“柏拉图对哲学的影响之大也许超过任何人。作为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诸学派的继承人,作为学园的创建人和亚里斯多德的教师,柏拉图几立于哲学思想的中心。”应该说,柏拉图是配得上这种评价的。

  柏拉图并无专门的文艺理论专著,但他的近四十篇对话中有不少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文艺。首先,关于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柏拉图承袭了社会上流行的摹仿说,但又根据自己的理论观念进行了改造。在他看来,摹仿就是“临摹”、“摹本”。史诗、戏剧等表现的,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事物的真实,是幻象而不是实在,手艺人制造的东西,“不是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是观念世界的事物的不完全的摹本。诗人、画家又摹仿工匠的产品写诗作画,是具体事物的不完全的摹本。“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现上像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部分还只是一个影象。”

  世上存在着三种床,一种是理念世界的床,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一种是木匠造的“具体的床”,一种是画家绘的“幻想的床”。只有理念世界的床是永恒存在的和真实的。木匠据床的理念所制造的床只摹仿到前者的某些方面,这个床没有普遍性(床与床不同),转瞬即逝,不具真实性。画家笔下的床只是“具体的床”的外形,不是实质,因而更不真实,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实际是两层)。一言以蔽之,文艺作品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更谈不上什么认识作用,所获得的只是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

  其次,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认为文艺给人的是伤风败俗的影响,因而在《理想图》中下了一道有名的逐客令:

  如果有一位聪明人有本领摹仿任何事物,乔扮任何形状,如

  果他来到我们的城邦,提议向我们展览他的身子和他的诗,我们要

  把他当作一位神奇而愉快的人物看待,向他鞠躲敬礼;但是我们也

  要告诉他:我们的城邦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法律也不准许

  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然后把他涂上香水,戴上毛冠,请他到旁的

  城邦去。至于我们的城邦哩,我们只要一种诗人和故事作者:没有

  他那副悦人的本领而态度却比他严肃;他们的作品须对于我们有

  益;须只摹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设计教育时

  所定的那些规范。

  柏拉图反对所谓文艺的快感作用,认为诗人尤其是悲剧、喜剧诗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逢迎人性的无理性的部分”,具有很坏的影响。因而,文艺要想存在,就要一有益于城邦,二合乎城邦制定的规范。再次,关于文艺才能的来源,柏拉图认为诗人凭灵感而创作:

  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或灵感;他们就像

  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

  是什么意思。

  所谓灵感,是由神凭附在诗人身上引起的,神使诗人处于迷狂状

  态中,暗中操纵他去创作,使他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诗人

  不得到灵感,不失去正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

  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具有明显的反艺术的狭獈功利主义性质,是其客观唯心主义学说在文艺创作理论上的表现。但是,作为西方文艺思想发展的链条上最早的一环,柏拉图接触到了文艺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在不少地方独及到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例如他较早看到了创体主体的能动作用,注意到了艺术美的创造与作家的灵魂、思想修养的关连,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明确提出美感的作用是人的心灵,文艺作品对人的灵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如此类。正因为如此,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对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启蒙运动和浪漫运动时期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

  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54—322年)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一生著述甚丰,几乎触及当时的一切知识部门,主要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论灵魂》、《伦理学》、《诗学》等。他曾长期在柏拉图门下受教和工作,但决不盲目,而是批判地继承教师的学说,实际上批判多于继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斯多德在文艺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