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作者:王晶 >

第21节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作者:王晶-第21节

小说: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作者:王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作者理性与情感上不同的审美选择又决定了其对小说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审美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曹书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 
    米兰·昆德拉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俊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虽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笔墨功夫、叙事风度也卓尔不群,堪称文本方面少有的巨匠。在充满着哲人的深刻之外,米兰·昆德拉显然还具备诗人的激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而其中任何一种特质都足以令其傲立当世。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说的读者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纽约时报》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美国《新闻周刊》   
       
    米兰·昆德拉本着一个作家的道德与良知,代替历史学家见证一个黑色的时代,揭露极权主义者妄图制造无人见证的历史的险恶用心。昆德拉认定:自己的故乡是文化意义上的家园,而不是某一个狭义的地理区域。他在法国像一粒尘埃一样飘来飘去,享受着生命甜美的轻盈,感受到比在破碎的故乡还要自在许多。昆德拉不愧是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 
    著名学者 岳西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 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大师经典》 
    诠释生命的四重奏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 
    在英雄的史诗时代,人们开拓空间、征服自然,显示出任何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最适合用交响乐式的作品来表达。而一旦对外界的探索和征服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眼光开始投向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性的自身批判时,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就未免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再难与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契合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荷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代替交响乐应该是精巧典雅的室内乐,而室内乐中最奇妙、最完美的形式,莫过于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就足以传达这个时代的任何声音。 
    当过爵士乐手的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正是当今无数精深的四重奏作品中的妙品。 
    还没有哪个现代作家像昆德拉那样,穿透变幻莫测的政治云障,直刺人类深层本质的劣根性。在从共时性的阐述过渡到历时性的诠释中,昆德拉对生命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从而接触到人类内宇宙的最核心部分,完成他对内宇宙的理性探求历程。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杨早 

《围城》
    《围城》 
    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撰写的〃新《儒林外史》〃 
    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 
    《围城》之所以会魅力长存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窥见自己的影子。 
    《亚洲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小说百强〃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评选的理想藏书 
    钱钟书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学者。《围城》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版本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就凭这部惟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时代的灵感源泉。 
    法国总统 希拉克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著名教授 夏志清   
    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讽刺小说在艺术创造上的一个里程碑。 
    知名教授 唐沅   
    钱钟书在《围城》结尾设置的那只慢了5个钟头的祖传老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的冲突。〃围城〃心态不仅表现在婚姻问题上,它是一个古老的预言、纠缠着世人。 
    著名学者 丁国强   
    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500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他〃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做真人实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当然很对。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像,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像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寻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读者看看真人实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和我父亲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钟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一次我父亲问我:〃钟书常那么高兴吗?〃〃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杨绛 

《情人》
    《情人》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极具杜拉斯的个人风格与魅力。 
    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也是关于她的有关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