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

第4节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第4节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德七年(624年)十一月的某一天,距离公元755年整整131年,神秘人物袁天罡来到利州都督武士彟家。袁天罡是当时有名的星相家,极善看相,曾做过隋朝资官令和唐初火井令,后隐居民间。也就是在这一天,袁天罡看到了尚在强褓中的男孩衣束的武曌,当即大吃一惊说:〃这孩子龙眼凤颈,是贵人中的最贵之相。如果是女孩,不可窥测,会成为女皇。〃 
                
        这武曌就是日后的武则天。后世流传有《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其中,关于武则天的图谶如下:〃日月当空,照临天下。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谁?〃谶中暗示武则天不善诗文,却以武幸,为天下之主后,铲除李氏子孙,但是李氏皇族还会复生。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 
                
        袁天罡知识渊博,号称能预知未来,在当时声震朝野,被誉为神人。后来,他在九成宫拜见太宗李世民时,替许多大臣看相,无一不验证。太宗的宠臣高士廉(太宗长孙皇后的舅舅)当堂问他想做何官。袁天罡说,他不能做官,他的命当在当年四月将尽。百官听了无不惊骇。果然,袁天罡于当年四月故世。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李世民颁诏:内职空缺,选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实。十一年(637年),太宗听说武士彟的女儿美貌出众,便召入后宫。太宗得知她叫武曌,觉得名字不好,便赐名武媚,宫人们都叫她媚娘。这时的武媚才只有13岁。 
                
        入宫前,母亲杨氏恸哭悲泣,与武媚相别。武媚却从容自如,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意思是见到天子谁知道不会有福,何必儿女情长,悲悲切切。杨氏为女儿的话惊诧不已。武媚的冷静性格和不凡见识由此可见一斑。 
                
        入宫以后,武媚的心机与胆识在〃三物降烈马〃一事中表露无遗,她也因此闻名宫中。当年太宗有一匹烈马〃狮子骢〃,又肥又大,无人能够驾驭。武媚进言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武媚非凡的胆识引起了太宗的注意,随即召幸,封为才人。 
                
        才人是级别很低的嫔妃,是后宫中三夫人、九嫔以下二十七世妇中品级最低的一类。由于武媚性格刚硬倔强,不善于施展女人的温柔手段,而太宗却喜欢风雅、文弱的女子,喜欢温情似水、柔婉娇媚的那类,两人并不合拍,所以自那以后,太宗没再理会武媚。武媚进宫12年,封号始终只是最低的才人,也没有为太宗生育过一男半女,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对她的冷落。 
                 
        不过,〃三物降服烈马〃一事,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前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以后立为太子的,性格文弱,因而对风格强硬的武媚印象深刻,甚至开始由惊讶到佩服到着迷。有一些野史说武媚用美色有意勾引太子,按武媚当时的性格,这似乎不大合理。后宫佳丽无数,武媚也绝非倾国倾城,否则好色的太宗为何仅仅召幸她一次?以李治软弱的性格,吸引他的仍然是武媚的性格,这是致命的吸引力,比美色之类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才有了后来感业寺的那一幕。但无论如何,武媚与李治二人在太宗生前便已经暗通款曲必然是事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去世,时年51岁。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英主,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打天下和治理天下取得双重成功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时人和后世无不称道有加。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英武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难处,太宗在位期间,久久陷于废立太子的烦恼中。 
                
        太宗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8岁时被立为太子;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晋王。太子李承乾长大后,放荡不羁,经常做些荒唐无耻的事。侍从官于志宁、张玄素等经常规谏,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还派遣亲信纥干承基去刺杀于志宁。幸好纥干承基一时良心发现,不忍下手,于志宁才逃过一难。而四子魏王李泰多才多艺,深得太宗喜爱,两个儿子一比照,高低立分,太宗便起了废立之心。 

        李承乾知道后,大为恐慌,便勾结李元昌(太宗庶弟)、侯君集等人,预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皇位。刚好此时太宗第七子、齐州都督齐王李祜起兵作乱,结果兵败被杀。李祜造反一事牵连出太子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为了求生,主动揭发了太子一伙的阴谋,计划中的政变因而胎死腹中。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参与者均被处死。 
                
        这时候,魏王李泰开始谋求太子位,太宗也有此意。但李泰为人张扬,不知道收敛,引起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满。这些重臣提醒太宗说,若要立李泰为太子,就必须先杀掉第九子李治,否则日后必然会引发夺位之争。而朝臣均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太宗认为九子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犹豫不决,烦恼不堪之下,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长孙无忌等人抱住,夺下了佩刀。最终,太宗还是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将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徙往外州,以消除隐患。 
                
        李治性格柔弱,太宗一直不能放心,随时都要教诲他,李治吃饭时,太宗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李治骑马时,太宗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用尽它的气力,你就常常能骑它。〃李治乘船时,太宗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犹水,君犹舟,不可不慎。〃太宗临终前,将太子郑重托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要求二人〃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后,长孙无忌以元舅身份辅政,但很快就露出了种种弄权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以铲除异己,吴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牺牲品。 
                
        吴王李恪为太宗第三子,杨妃(隋朝公主)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太宗生前很喜欢李恪,常称其〃类己〃,一度打算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固争,以为不可〃。太宗知道长孙无忌的真实心意,他立即反对是因为吴王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太宗到了晚年,当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威权日隆,已经有左右朝政之势。像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所谓〃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相当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虽然太宗最后按长孙无忌的意愿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吴王李恪〃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卷七十六·吴王恪传》),长孙无忌〃深所忌嫉〃,等高宗一即位,立即利用〃房遗爱谋反〃事件,诬陷吴王李恪参与谋反,〃遂因事诛恪,海内冤之〃。吴王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紧接着,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又诬陷17岁就追随太宗征战并屡建功勋的江夏王李道宗,将其流配象州,李道宗在途中病死。后世史学家多认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嫉贤妒能,〃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旧唐书·卷六十·江夏王道宗传》)。 
                
        [〃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房玄龄次子)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高阳公主骄傲专横,曾与著名僧人辩机(玄奘高徒)私通,事发后,辩机被腰斩而死,高阳公主也受到太宗的责骂,并不许再进宫,高阳公主一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便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高宗性情本就懦弱,在元舅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的包围和控挟之下,既然不能总决朝政,便只能移情于后宫。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西汉时王氏专权,汉成帝刘骜便寄情声色,宠爱赵飞燕姐妹。可是不幸的是,后宫也是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不断。高宗宠爱萧淑妃,喜欢萧淑妃所生的儿子素节,还要经常受到王皇后、长孙无忌的干涉。无奈之下,窝囊的高宗只得转而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这时候,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性格刚毅的武媚。结果,之前太宗、长孙无忌费尽心机的种种安排,却因为高宗对一个女人念念不忘而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历史完全没有按照太宗的愿望发展,相反,演变出了他所始料不及的结果。这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许多因素的合力,并非高宗本人贪恋美色一个原因。 
             
        太宗去世后,按照皇宫惯例,那些没有为他生育过子女的嫔妃必须出家做尼姑。于是,一大队穿着黑色丧服的宫廷美女,垂头丧气地踏上了通往感业寺的道路。她们不得不为自己凄凉的命运悲哀,因为她们走向的是一座没有任何希望的活坟墓。武媚也在这黑色的队列之中,时年25岁,芳华正茂。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萧瑟,万般沉重,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西边的太宗别庙。 
                
        感业寺地处长安城朱雀门外西大街第四坊,在安业坊的东南角。此处原为隋朝申国公李穆的别墅,李穆死后,其妻将此地修为僧寺。西二街第四坊是崇德坊,有济度尼寺,新改称为太宗别庙。崇德坊在西,安业坊在东,两坊左右为邻,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长街。如果高宗李治到太宗别庙上香,也许会顺道感业寺。这,便是武媚的一线希望,也是她最后的希望,除非她想在感业寺终老。 
                
        永徽元年(650年),太宗周年忌的时候,高宗李治到太宗别庙上香。随后,果然驾临感业寺,武媚充分把握住了机会,以涟涟泪水打动了高宗。高宗难忘旧情,竟然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与先帝太宗的才人武媚相拥而泣,甚至回宫后也一直心神不宁。 
                
        皇帝与先皇女人情深似海的一幕,很快传到高宗皇后王氏的耳中。王皇后颇为酸楚,但同时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计:何不让武媚进宫,〃以间淑妃之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王皇后,并州祁地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是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王家与李唐皇室世代姻亲。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嫁隋州刺史王裕,王皇后便是同安公主的从孙女。同安长公主赞赏王氏婉淑,让太宗聘为晋王妃。晋王李治为太子以后,王氏就升为太子妃。李治入主帝位以后,王氏被立为皇后。然而,王皇后入宫多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不能生育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而美艳动人的萧淑妃却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因而就成了王皇后的心腹大患。 
                
        就在高宗与武媚相拥几天后,武媚被王皇后神秘地接回宫中,名分依旧为才人,只不过由太宗的才人变成了高宗的才人。这样,武媚在感业寺只呆了10个月,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回到皇宫。但她也知道,在这政治与权力的中心,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别无选择。如果说太宗的英武曾经压抑了她的锋锐,那么,高宗的懦弱更加激发了她心底最强烈的雄心。 
                
        高宗得知武媚入宫后大喜过望。此时,高宗因为钟爱萧淑妃之子素节,预备立为太子。王皇后大为恐惧,立即与长孙无忌结盟,群起反对。高宗不得不按长孙无忌之意,立宫女刘氏之子李忠为太子。刘氏位微而无宠,不会对王皇后的地位造成威胁,王皇后这才完全放心下来。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