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秦朝一梦 >

第1节

秦朝一梦-第1节

小说: 秦朝一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中国人有两种祖先)
 
     我们中国人有两种祖先。
  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生机勃勃,刚阳激烈,这时候的人跟后来朝代的人简直不像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我们看明朝的史料和坊间小说,看明朝的社会,宋清的官场,看到的都是权谋、诈术、厚黑、圆滑,官僚和市井之人的丑态百出。而我们看先秦,看春秋战国时代,看到的是激扬,直朴,激烈,个性张扬,有独立人格,思想自由健康。仅仅是由于年岁长了而世风日下了吗?
     先秦和汉代,人们重名不重利;后面的朝代,人们重利不重名!
     究其原因,不是人性在变,而是社会结构的根本不同所致。
     先秦时代,是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大夫、贵族有自己的封地,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才可以演出那许多重名的慷慨激扬的故事。那些慷慨人物的故事,多是这些卿大夫和贵族们的。这种风格必然也影响到民间,所以民间也是这样,所以养成了春秋战国人那种自由、张扬、直朴、讲原则的个性精神。同时,因为是分封制,君权因此就不是很强大。
     而后面的唐宋明清皇权专制社会,皇帝以下的人没有占有封邑的好事儿了,整个国家和人众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全国之人谁都不具备和皇帝的人格平等,官僚们、读书人、普通人都成了皇权体系下的奴隶,他们全面接受皇权行政体系的组织控制和思想控制,失去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其中的精英也被迫以走仕路、拍马屁为生。那些州、郡、县的官僚们,因为并不能把州、郡、县当作自己的私人封邑,所以穷啊,能不重利吗?于是重利不重名。上行下效,于是民间也变得圆滑多机巧。
     所以,我们感受到春秋人,极有一股子烈气,这完全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社会结构。这股子激烈之气、人性之刚阳,在后来的皇权专制社会一去不返了。人们多了圆滑、世故和媚态,少了先秦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格独立意识。这也使得强调人性光辉之春秋时代,备受永远的怀念。
   先秦和汉代的士人,包括史官如董狐和司马迁一班人,都是强项之徒,宁死不改自己的原则。“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甚于生命,我的心不是石头,它不能随便被人搬转,我的心不是席子,它不能随便被人翻卷。而后面修唐史、明史的那些硕儒,则糊里糊涂地处处说假话,处处避让皇帝老儿。
     先秦时代的士人大夫,可以与君主促膝对谈,在君主面前长篇大论,可以否定君主的观点,气势自比为君王之师,荀子喊出“从道不从君”。而后来的赵匡胤偷着把宰相屁股下的小凳撤掉了,臣子们在皇帝面前就从来没有坐过了,更很少直接排斥皇帝的观点。思想届的硕儒也提出和流行起来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理论。皇帝的意识形态自动成了权威。  
     是后来的胆子小了吗,脾气软了吗?是时代久了人们就学“聪明”了吗?非也,是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了啊。
     由此我也不得不说,把中国历史以秦为分界,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阶段,也是错误的。首先说,“奴隶社会”,其实奴隶并不多,而“封建”两个字,不论中国的古人还是西方的百科全书,都是释之为分封建国,那其实是先秦的特点。
     我认为,中国先秦时代是分封制时代,后面则是皇权专制社会,这也才能刚好解释这两个时代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简直不像一国人。
   我们今天的人,又是哪一种祖先的后代呢?
     秦代和汉代,因为是分封制向皇权专制过渡和夹杂的时代,所以秦汉的人们,仍然残有了一股子激烈之气。秦汉人的狂悍、忠勇、诚信、孝义,在周边异族眼中熠熠生辉,和后代宋明时代异族眼中的懦弱、中庸的汉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直朴和义气,在《三国演义》里仍然可以看的到,但是到了《红楼梦》那里,则看不到一点影子了,看到的只是一个字——“利”和争“利”引发的人性的丑怪。
   重名不重利,等于说是重原则而不重利,重人格思想独甚于重自己的生命。先秦人,譬如秉笔写“崔杼弑其君”的齐国史官,把自己的荣誉、信义、原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若苟且枉求,毋宁死。后来,皇权专制下的中国人,就变得圆滑、机巧、惟利主义乃至讲求“唾面自干”了。
   什么是唾面自干呢?比如别人唾了你,你会怎么办?
   我会把它擦干算了,不用计较。
   但这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境界是你不擦它,过一段时间,它自己就会干的。变成这样了。只要能苟且,原则和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算的了什么。
   一个人一旦没了独立人格和原则,就什么坏事都不惮去干,社会风气日下也就是势出必然了。社会上人与人的不信任、冷漠自利,皆出于此。它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皇权专制长期养成的社会形态。
中国人的劣根性,大约是随着分封时代的结束,皇权专制的启动,而开始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02年前后,写了这先秦一系列人物故事的原因,我用“青铜时代”来命名那个时期。我希望别人借着阅读我这几本“青铜时代”,能够与刚烈直朴、个性张扬、人格独立的春秋战国人遥相张望,重让现今时代的人们,闪烁起质感的青铜光泽。
  我们有两种祖先,皇权时代专制体系下的祖先,分封时代相对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祖先。
  我们是要做哪种祖先的传人呢?
  重拾青铜时代的精神,中国人可以走得更好!  



第一章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一)
 
  公元前211年,当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而战,迦太基人汉尼拔渐渐陷入颓势,发明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水的重量”的阿基米德先生所在的城市(叙拉古城)也因为支持汉尼拔一方而被罗马人攻破。阿基米德先生一边作算术,一边不小心被罗马士兵杀死了。而这时候,在亚欧大陆最东端,一个叫做碣石岛的小山上,有一个伟大人物正袖着手,看东海的日出。
  这个人就是五十岁快要死了的秦始皇。
  秦始皇喜欢驾车自虐游:作为有十年驾龄(驾驭中国的年龄)的皇帝,他曾五次巡行中国(平均每两三年就出巡一次)。他坐着木轱辘车,目的不在于游玩,而是弹压东方和南方这两片不稳定的新占区,以及查看北方边境的安全。每次他都是春来秋往,跨月兼季,在跑路的里程上,古来君王中只有大禹能跟他相比。即便不出巡的时候,他也每天都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文件,不看尽此数,不go to bed。看得出来他是个勤勉的皇帝。
     秦始皇勤劳政事之余,还富余了一些体力,于是就去干一些糊涂事:当他年逼五十,两鬓生霜的时候,开始致力于登仙不死。大骗子徐福跟他要了一万斤黄金(当时的钱分两种,黄金是主币,青铜的“秦半两”是辅币。一斤黄金得一万枚“秦半两”),徐福带着几千半熟少年入海寻神药。神药没有找到,徐福和钱却没回来——似乎去了日本。现在日本三重县有徐福的坟墓和墓碑,和歌山县也有坟墓(他实在阔气,连坟墓都有两个)。总之日本人并不讳言徐福,徐福的碗还被当地名人望族世代传藏。日本有一百多处与徐福有关的遗迹和遗物。
     徐福在日本据说还泡到了一个媳妇叫“阿辰”。金立神社的日本人每五十年要祭祀一次徐福,把他的神像抬出来逛街,一直抬到“阿辰”的庙里见见面才回来。据说这个传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徐福去日本的事情没有定论,但当时日本尚处于石器时代却没什么争议。不过,考古发现,此后的日本就有了快速发展,很快出现铜器和铁器,并且产生了类似春秋战国的百多个小国,互相攻伐。
     不说日本的事了,秦始皇还在中国等着徐福回来呢。等了半天也不回来,于是“卢生”又跑来骗他说:练神药需要神仙掌勺,但神仙是很腼腆的物种,怕见生人,您必须藏起来,神仙才肯来。于是可怜巴交的秦始皇又把自己藏起来了。他在咸阳城摆了个巨大的迷宫,方圆达两百里,办法是用天桥、甬道(两侧带墙的道)连接咸阳城内外的二百七十多个离宫别殿。他在迷宫里边悄悄走过,除了老鼠以外谁也找不到他。当然他也定期(也许是每天)从迷宫里钻出来,在咸阳宫里面见群臣理政决事。
     办完一天的公事,他又回迷宫里睡觉。他睡觉的地方(往往睡无定所)也绝对不许透露,否则死罪。
     他希望自己躲在这么隐秘的地方,神仙会来找他。
     有一次,他又在迷宫里玩鬼撞墙,突然看见丞相的车骑从远处过来了。丞相的车骑非常煊赫,秦始皇不太高兴,觉得丞相用车超标,于是嘟囔了几句。
     当时秦朝的丞相设左右两名,一个是李斯,一个是冯去疾。这个超标的不知是其中哪个。但不管怎么样,该丞相闻讯后立刻减损车马,不敢摆阔。秦始皇知道了,大怒,心想一定是身边某个太监泄露了我抱怨丞相的话。“我不是说好了吗,不许泄露我在迷宫里的行动和言语。不然神仙不敢来了!”于是他把那天在场的身边值勤太监全宰了。这帮人死得也活该,说好了捉迷藏,却乱讲。
     可是,尽管秦始皇这么虔诚,腼腆的神仙们还是不肯亲临咸阳,一露芳容。负责拉皮条的卢生,一看自己拉不来神仙,就在骗局即将被揭穿前卷着钱逃跑了。临走还把秦始皇大骂了一场,骂他心不诚(原话是“贪于权势”,意思是老秦整天忙着处理政务,不适合当神仙。)
     秦始皇从迷宫里出来,发现卢生已经跑了,自己还挨了骂,骂词已经传到了咸阳民间,于是他的愤怒可想而知。作为老百姓,被人骗了,也要一哭二骂三上吊,作为皇帝,则只有杀人了。他展开大搜捕,要坑杀这些骗子加诽谤者。
  当时云聚咸阳的文学方术士甚众。这些家伙有分工,文学士是歌颂太平用的,作《仙真人诗》之类,干些帮闲的事。方术士是练药的,治病求长生圆满,类似某某功,总之他们的特点就是跑来蒙事,以求“奸利”,也就是抓钱。
     秦始皇下令在咸阳的这帮“文学方术士”中间排查类似徐福、卢生这种欺骗并且(或者)诽谤我的人,最终互相揭发,确定了四百六十余个有问题的人,秦始皇把他们都坑杀了。坑得好!
     这件事情后来却成了秦始皇的盛名之累,所谓坑儒。其实“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坑的是不是儒?历来聚讼纷纭,似乎永远说不清了。据不佞的揣测,秦始皇并非专意要坑儒者,而是坑骗子和诽谤者。坑他们的目的用《史记》上的话讲叫“以惩后”,以避免天下人再来骗皇帝和诽谤皇帝,而不是惩罚他们学了儒学。
  后来公子扶苏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扶苏这人心比较软,给在这些要被坑的文学方术士们求情时说:“这些人都是诵法孔子的,请陛下原谅了他们吧!”
    扶苏夸讲这些人“诵法孔子”,宣扬他们学儒这个优点,以便得到饶命。也就是说,在扶苏和他老爹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学儒、学孔子的是好人,所以请饶了他们吧。可见大秦朝和秦始皇并没有一贯把儒者列为打击的对象,否则扶苏能这么夸人来救人吗?换句话说,如果“学儒”是他们的罪名,秦始皇专意是要“坑儒”,扶苏还用这样的“罪名”为他们求情,岂不是脑袋进水了。
  秦王朝虽然历来倡导法家,没有抬尊儒者,但也并没有要灭绝儒家。事实上,秦始皇、秦二世身边一直都有很多儒者色彩的“博士”。秦始皇与人的对话,在《史记》的记载中,除了与丞相等人,主要就是与这些儒者色彩的博士了,可见这些博士地位满高,常能在御前议事,而且丞相王绾等人身上,也带着鲜明的儒家特色。秦始皇在泰山琅琊等处的刻石文字也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的敬重,其中很多言词是典型的儒家术语,譬如“专隆教诲、男女礼顺”。后来即使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起义了,对于这样的大事,胡亥还曾召“博士诸儒生”问对策,有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上前回答问题,可见儒生是一直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秦政府的高级决策层的。
     总之,秦始皇并不是有意要与儒家为难。这四百六十人被秦始皇坑杀了,是因为秦始皇痛恨他们像卢生那样欺骗或者散布诋毁秦始皇的话,犯了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