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精神洞穴的烛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第10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精神洞穴的烛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虎掌。

  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在禁欲中生活了多年的人,一旦走进生活中,渴望在平等基础上的爱、友谊、尊严。她的这种愿望,在东家罗切斯特的身上得到了实现。她在罗切斯特家中任教的过程里,渐渐地喜欢上了庄园的主人,她发现自己第一次被别人当成人看待了,发现罗切斯特是一个思想、情感富有的人。两个人深深地相爱了,可当他们要结婚的时候,才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有过婚史的人。简·爱的精神,受到了意外的打击,她痛苦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

  罗切斯特并不是一个玩弄女性的坏人,他是旧式家庭婚姻的牺牲品。他年轻时,父亲因贪图钱财给他娶了疯女人。这个扭曲的婚姻,给他的痛苦是沉重的。当他后来又失去了简·爱时,精神几乎崩溃了。

  善良的简·爱似乎没有真正看到罗切斯特最深层的东西。可是后来,她感到在内心的深处,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罗切斯特和蔼的目光,平等待人的风度,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一天,简·爱终于回来了,可是桑菲尔德府已成了废墟。罗切斯特成了双目失明的人。但简·爱不顾这一切,终于和她心爱的人结婚了。

  《简·爱》的故事是动人、美丽的。女主人公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不断地同厄运斗争着。她的内心纯洁,性情柔和而刚烈。她蔑视世俗,在爱情面前没有丝毫的市侩气。主人公追求平等、自由的勇气,是十分引人的。作品对社会黑暗的抨击和对高尚道德的礼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出身低微的普通女孩敢于和不公正的命运进行搏斗,这本身就有象征的意味。它体现了成千上万苦难者寻找光明的精神。读过 《简·爱》的人,都会被作品的忧郁的美所征服。作品的笔致极为细腻,色调十分清冷。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传统小说的模式,它在平凡的人那里,发现了人的内心极为丰富、极为可贵的东西。现实悲剧与人的美好性愫,在反差中释放出优雅、崇高的色泽。这是一幅宁静的图画,但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后,却是奔腾不息的人的意志河流。女主人公柔和而倔强的个性中,饱含了多少悲伤而迷人的东西!它似乎在提示着人们:美与善,可以遭受亵渎,但却不能因此而消失。只要有人还能保留精神的圣地,苦难是可以被征服的。《简·爱》尽管还带有某些浪漫主义的情感痕迹,但在深层之中,它是严肃的现实精神的产物。它无论在展现社会的昏暗方面还是在展示人性的深度方面,都做了有突破性的贡献。英国文学的幽怨悲愤的风格,在这位女作家身上,是有典型的表现的。

  除了三姊妹之外,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坛,还有一位女性也是引人注意的。这就是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享·斯蒂芬逊。她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1832年,她与一位牧师结婚,两人一同从事过社会调查工作,对工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盖斯凯尔夫人深深同情工人的不幸,在宪章运动中,她站在了工人的一边。她后来创作的多部长篇作品,都反映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真实状况。《玛丽·巴顿》、《南与北》,对英国工业社会的描写是很生动的。她笔下的一些工人的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下层苦难人的呼声,显示了被压迫者的力量。

  《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小说以曼彻斯特宪章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间的激烈冲突。盖斯凯尔夫人对底层社会人是充满爱心的,她笔下的弱小者,令人深为同情。作者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性,资本家对人的统治,在她看来是不合理的。工人的请愿、罢工、暴力事件,都在她的小说中有所表现。盖斯凯尔夫人是一位善良的基督教信仰者。她对生活的描述,一直贯穿着仁爱的思想。她试图用基督教的伟大魅力,唤起社会的觉醒。也许,这种温和的情感是无力的,但她在严峻的现实中思考民族出路的精神,是感人的,在盖斯凯尔夫人之前,还很少有作家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众多的工人形象。尤其是对有产者与无产者间的冲突的表述,使人们看清了英国社会真实的面目,它对世人的警醒,是不可忽视的。

  盖斯凯尔夫人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深切的理解他人的精神。她的传记文学《夏洛蒂·勃朗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采的把握,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不可多得的。在精神深处,她与《简·爱》的作者,心是想通的。她们都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英国人是幽默的。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讽刺、滑稽的精神一直充塞其间。在苦难来临的时候,英国一些文人有时表现出自嘲和讽喻的特点来。著名的小说家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是以讽刺性、幽默性而著称于世的。他和狄更斯一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杰出的人物。

  萨克雷幼年丧父,他生于印度,六岁时返回英国,年轻时,他写了大量滑稽诗,画了许多讽刺画,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领会。他的生活很不幸,曾受过经济方面的打击,后来妻子精神失常。萨克雷在忧患中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巴里·林登的遭遇》、《名利场》、《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一家》、《弗吉尼亚人》、《但尼斯·杜瓦尔》等。在这些作品中, 《名利场》是代表作,有的批评家指出,《名利场》“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与习俗特征,勾勒出一个唯利是图、唯势是趋、充满欺骗的世界,描写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 ‘名利场’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萨克雷对英国社会冷酷现实的解剖,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它标志着英国文人对现实与人生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萨克雷与狄更斯使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走在了欧洲文坛的前列。

  《名利场》塑造了两位女性的形象。在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两人身上,萨克雷生动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精神困顿的图景。爱米丽亚·赛特笠与蓓基·夏泼是两个出身不同、个性相异的女性。爱米丽亚·赛特笠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她温文尔雅,知情达理,但对生活现实了解甚少,缺少独立精神。与她相反,她的同学蓓基·夏泼,却是敏感好胜、虚荣心极强、野心勃勃的人。她的家庭贫苦,父亲是个潦倒的画家。她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昏暗的环境中度过的。蓓基·夏泼十几岁就失去了父母,于是被安排在一所学校半教半学,“她的责任就是对学生们说法文,而她的权利呢,除了免缴一切费用之外,一年还有几个基尼收入,并且能够从学校里教书的先生那里学到一鳞半爪的知识。”从学校毕业后,她爱上了同学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但却受到了爱米丽亚的男朋友的阻拦。蓓基·夏泼的愿望受到了打击。但她不像爱米丽亚那样甘于现状,她的内心充满了向上爬的欲望。不久,她到华脱·克劳莱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她用各种手段,骗取了一家人的信任。在给爱米丽亚的信中,她对克劳莱一家颇有微词,可实际上,她费尽心思从中捞到好处。蓓基·夏泼的野心不断膨胀,为了自己的利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丑剧。萨克雷对这位利欲熏心的女性的描写是很生动的。他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追名逐利的描写,让人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斯丹达尔小说中的于连。《名利场》对人的虚伪性的再现,是极为深刻的。它揭示了英国社会某些扭曲人性的东西。蓓基·夏泼,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扮演一个卑鄙、可耻的角色。她早年的不快的生活,使她对上流社会产生了种种幻想和奢望。在官场上,为了达到个人的野心,她不惜出卖一切。金钱与地位,使她丧失了人基本的道德情操。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乱而无情的秩序里,她最后还是落得个可悲的结局。

  读《名利场》时,你会感到,作者对人的世俗性的表现是发人深省的。社会的不平等,构成了世俗社会难以克服的难题。正是金钱与权力,使人的私欲膨胀了起来,人们为了点点利益,互相残杀着、角斗着。到头来都落得人物两空。小说在结尾的时候,不无感慨地叹道:“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是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这很有点大彻大悟的味道,作者的视点很高,他对英国社会的一切看得很透。

  萨克雷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简单,但言简意深。他的笔法平实,讽喻性很浓。有时只寥寥几笔。人物的特点就跃然纸上。试看作者对蓓基(即利蓓加)·夏泼的几段描写:

  夏泼小姐恨恨的说道:“我恨透了这整个儿的学校。但愿我一辈子也别再看见它。

  我恨不得叫它沉到泰晤士河里去。倘若平克顿小姐掉在河里,我也不高兴捞她起来。我才

  不干呢!哈!我就爱看她在水里泡着,头上包着包头布,后面拖着个大裙子,鼻子像个小

  船尖似的浮在水面上。”

  赛特笠小姐嚷道:“别说了!”

  利蓓加笑道:“怎么?黑人会搬嘴吗?他尽不妨回去告诉平克顿小姐,说我恨她恨

  得入骨。我巴不得他回去搬嘴,巴不得叫老婆知道我的厉害。两年来她侮辱我,虐待我,厨房里的佣人过的日子还比我强些呢。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把我当朋友,也没有人对我说

  过一句好话。我得伺候低班的小姑娘,又得跟小姐们说法文,说得我一想起自己的语言就

  头痛。可是跟平克顿小姐说法文才好玩儿,你说对不对?她一个字都不懂,可是又要装面

  子不肯承认自己不懂。我想这就是她让我离开学校的原因。真得感谢上天,法文真有用啊!

  法国万岁!皇帝陛下万岁!波那帕脱 (指拿破仑——引者注)万岁!”

  赛特笠小姐叫道:“嗳哟,利蓓加!利蓓加!怎么说这样岂有此理的话?你的心思

  怎么这样毒,干吗老想报复呢?你的胆子可太大了。”利蓓加方才说的话真是亵读神明,因为当时在英国,“波那帕脱万岁”和“魔鬼万岁”并没有什么区别。

  利蓓加小姐回答道:“爱报复的心思也许毒,可是也很自然。我可不是天使”。说

  句老实话,她的确不是天使。萨克雷的笔法确实老到,两个不同的人物个性,通过对话就真实地表现出来。作者再描写人物的时候,态度十分的冷静,好像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在夏泼小姐的身上,体现出作者对英国国民心理的某种失望,夏泼小姐后来命运的发展,证明了恶的因素在社会上必然失败的结局。萨克雷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物,他不相信历史会一下就消灭所有的恶势力,但从他对社会近于残酷的透视中,你可以感到,他的批判理性是强烈的。萨克雷本身的现实精神,对英国的自省和英国文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5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中,肖伯纳的名字,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乔治·伯纳·肖(肖伯纳)1856年生于都柏林。他二十岁那年来到伦敦,最初搞过音乐评论和小说创作,但后来他把自己的大量精力,用于剧本的写作上。他一生著作甚丰,思想活跃,三十年代曾到中国,与鲁迅有过接触。鲁迅曾说,他是喜欢肖伯纳的,“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这就喜欢了他了。”

  肖伯纳在戏剧上的讽刺才能,超出了同时代人。他在表现人物个性时,常常运用幽默、讽刺的笔法,令人在荒唐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来。这显然受到了狄更斯等人的影响。幽默是一种智慧,它没有迂腐式的沉痛和绝望式的呼号,而是通过夸张和反讽,把人生的底蕴告诉给人们。肖伯纳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从来不把创作看成一种游戏,而是人生的一个部分。他认为戏剧应当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那些人们十分关切的生活。1892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剧本《鳏夫的房产》,这部作品充分地显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不久,他又创作了《华伦夫人的职业》,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伪善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后来写下的《侃第达》、《不可预料》、《勃拉旁德队长的转变》、《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约翰牛的另一个岛屿》、《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都不同程度地再现了社会的阴暗面,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