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89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89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里交给他一张画着只破狱鞋的纸,说这是自己的自画像,送给弟弟留作纪
念,又托弟弟给母亲带去一本《黑暗的人》和一幅尼科尔的肖像。最后,加
里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弟弟,说“转达我对妈妈的爱。好孩子,你得多吃点,
你太瘦了。”

1 月16 日晚,加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准与自己的律师和亲友通宵聚
会。他没有丝毫的沮丧与绝望,兴致勃勃地表演拳击、跳舞。唯一让他难过
的是再也见不到尼科尔了,他托弗忌把自己的一盒讲话录音磁带和一顶罗宾
汉帽转交给尼科尔,凌晨1 点钟,狱方通知加里,州法官里特再次宣布缓刑,
理由是纳税人的钱不能用于处决犯人。加里急得差点哭了,提出由他自己出
钱买子弹枪毙自己,否则他就再次自杀。

1 月17 日早晨6 点55 分,州法院召开紧急听证会。经过激烈辩论,主
张处死加里的一派占了上风,法院最后裁决维持原判。

7 点55 分,加里做好了服刑的准备,手捧尼科尔的照片走出牢门。他被
推上警车,押往刑场。刑场是一家废罐头厂的一间破厂房,厂房的一端是一
座用麻包垒成的高台,高台的前面放着一把椅子,警察将加里绑到椅子上。
他看上去瘦削衰老,但双目炯炯有神,面无惧色,几个参观死刑的亲友依次
走到椅子前与加里话别。加里招呼弗思走到自己身旁,示意他解下自己腕上
的手表。表已经被加里砸坏,正好停在原定的死刑时间——7 点55 分上。这
时,典狱长走上前来向他宣读了判决书,然后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加里回答
道:“让我们动手吧!”法医在他的黑色上衣胸前用粉笔画了个白圈。8 点7
分,几名刽子手一起瞄准这个白圈开了四枪。加里的手臂轻轻地抬了一下,
心脏停止了跳动。

加里死后,按照他的遗嘱,医生摘取了加里的眼睛等身体器官,他的亲
友则把他的骨灰用飞机洒到了犹他州的上空。

作品鉴赏1976 年7 月,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
杀案。一个名叫加里·吉尔摩的假释犯无故杀死一个汽车加油站的工人和一
个汽车旅店经理。被捕之后,杀人犯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甘愿接受枪
决。他的死打破了美国10 年无死刑的记录。根据这一事件,美国著名作家诺
曼·梅勒写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实性小说《刽子手之歌》。

《刽子手之歌》发表于1979 年,当年即发行逾百万册,列为美国本年度
畅销书之首,1980 年获普利策奖,并被法国权威书评杂志《读书》列为世界
理想藏书之一。本书是被介绍到我国的第一部梅勒的著作。


《刽子手之歌》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非虚构长篇巨著。作者从
主人公加里的情人尼科尔,从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雇主和受害者,从警察、
侦探、监狱看守、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记者等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第
一手材料,成功地再现了加里的痛苦扭曲的内心世界。美国原编者对这本书
的评介说:这是个“悱恻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暴力与恐惧、嫉妒与失落的
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

本书规模恢宏,构架博大,从各个方面,同时又是围绕着加里的凶杀案
件,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读来令人慨叹。作者揭示了
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加里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
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
毁灭。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对“谁是真正的刽子手?”这样的问题进行一
番深刻的思索。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新闻语言,开创了世界范围内非虚构小
说的先河,在当代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张英)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1979)

作者简介威廉·斯泰伦,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25 年生于弗吉尼亚
州的纽波特纽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194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从1945 年起,斯泰伦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作为“南方
派作家”,他的作品既带有显著的南方派特点,又不局限于南方小说的思想
主题,以风格多样化而驰名。他尤擅通过人物的千姿百态来戏剧化地表现时
代的特征。195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黑暗中躺下》问世。这部作品
赢得了美国批评界的高度评价。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南方姑娘佩顿·洛夫蒂斯
悲剧性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南方家庭的解体,对南方的衰落和现代主活
的灾难作了象征性的描述。由于作者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意识流等技巧,在
修辞方面以福克纳为楷模,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学会颁发的“罗马
奖”。中篇小说《远征》(1953),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次强行军,着重刻画出现代军队对士兵的要求与士兵的
个人自白意识之间的冲突,以及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摧残。
斯泰伦的第三部作品《放火烧屋》(1960)曾以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倾向而倍
受法国读者的青睐。1967 年,他发表了《纳特·特纳的自白》。小说描写了
19 世纪时弗吉尼亚州的一次黑奴暴动,提出了许多探讨文学和历史真实性的
复杂问题。这部小说曾获出版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斯泰伦曾被评为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现在是全美文学艺术院和科学艺术学会成员。

作品概要22 岁的我,斯丁戈,正在努力奋斗要做一个作家。我没有正当
工作,口袋里的钱少得可怜,是一名孤独地在犹太人王国里网荡的南方青年。
我等了很久才收到父亲寄来的支票,但是曼哈顿的物价和房租都超过了我钱
包的支付能力,连一个单间都租不起。我只好去布鲁克林区寻找便宜的房子。
六月里的一个晴天,我来到了耶塔辛默曼太太开设的公寓。当我买来笔和稿
纸,正要写作时,楼上房、间的骚动声打乱了我的思路。那是一对男女的交
欢声、洗浴声,然后又是激烈的争吵声、物品的摔打声和女人的抽泣声。他
们究竟是谁?同寓的房客莫利斯·芬克告诉我,男的叫拿坦,兰多,犹太人,
女的叫苏菲,一个波兰美人。晚上,当我散步回来时,迎面碰上了苏菲,我
第一眼看到她的身影,就深深地陷入了情网。第二天中午,拿坦和苏菲把我
从酣睡中吵醒,约我一块去康尼岛游泳。面对着苏菲的请求,我只好答应。
但我的脑子里仍不停地翻滚着,告诫自己不能卷入这两个病态人的生活。拿
坦告诉我,苏菲从纳粹的集中营出来时,只剩下一身破布,一把骨头,而现
在已经把她喂养成一个漂亮的姑娘了。在他们的欢乐气氛中,我觉得夹杂着
一种烦恼和不安。在火车上,苏菲向我回忆起她的家乡。她的父母都是大学
教授,丈夫是数学教师。德国人入侵波兰后,把她的父亲、丈夫连同那所大
学的180 名知识分子一道杀害了。苏菲来纽约后,由国际救难组织介绍,到
一家诊所当挂号员。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时,因发者不准遭馆员斥责而昏倒
在地,幸好拿坦帮助了她。他们从此便相爱同居。从苏菲那里,我感受到了
友谊的温暖,它使我能专心致志地工作。虽然我爱苏菲,但在最初几个星期
里,我却相当成功地把对苏菲的迷恋埋藏在心底。由于苏菲比我大八岁,拿
坦对我同苏菲的接触并不在意。拿坦的哥哥拉里是一个外科医生,哥伦比亚
大学教授。是他从医学角度使苏菲恢复了健康,拿坦的热情、精力和性格都
吸引着苏菲,但她手臂上的令人恐布的数字,又迫使她不得不时常想起那可


怕的岁月。父亲和丈夫死后,为了病中的母亲,她违反禁令偷偷把一只猪腿
带进华沙而被捕进了集中营。她的母亲不久就死去了。在集中营内,她由于
懂德文而侥幸活了下来。苏菲在讲述过去时非常简略,往往漏掉了许多关键
的事实。但是,每当她谈起拿坦对她的救命之恩时,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然
而,我却亲眼目睹了拿坦对她的无礼和折磨。莫利斯·芬克迈告诉我他曾看
见拿但把苏菲按倒在地狠命地踢打。我不明白苏菲为什么总是强忍着眼泪去
爱拿坦?而拿坦这个热情的家伙怎么又会是一个活生生的暴君?夏天又来到
了,我打算在这所公寓里一直住下,以写完我的大作。因为有苏菲作伴,我
很满足。拿坦对我的鼓励又使我飘飘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了笼
罩在他们生活中为阴影。一是拿坦骨子里的阴沉性格和虐待狂式的本质,另
一点是苏菲前几年的生活经历,它是一种难以摆脱的现实。一天,拿坦又旧
病复发,在对苏菲肆意侮辱又疯狂地把我咒骂一顿后,便不辞而别。苏菲走
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时候,发生过两件最关键的事情。
她只对我一人讲过。一件是1943 年4 月1 日她被关进集中营的当天发生的。
这件事直到我和她度过的最后一天里她才吐露。第二件事就是她和集中营的
司令官鲁道夫·豪斯的关系。由于她懂德文,并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
了速记,所以,她没能立即被杀掉,而被指派在豪斯的秘密办公室里当秘书。
虽然吃的是厨房的残剩泔脚,但她已经很满足了。在深深的地下室厚厚的石
墙包围之中,这是集中营内很少几个闻不到焚烧尸体臭气的地方。苏菲就住
在这里,虽然潮湿、有老鼠,但她终于可以逃脱睡眠的折磨,可以安静地睡
觉了。为了能活着出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被捕是无辜的,她决定舍出自己的
身体,去勾引豪斯。乞求豪斯能让她见见被关在同一集中营内的幼小的儿子,
让豪斯设法把她的儿子列入德国的“生命之泉”的计划而能活下来,因为她
的女儿已经在被关进集中营那天永远地离开了她。然而,豪斯不但没有理睬
她,反而欺骗了她。不久,她就得到了儿子的死讯。在这同时,抵抗运动成
员又让她利用这点特权为他们偷一台收音机。苏菲犹豫再三,胆胆怯怯去偷
收音机,但遭到了失败。她离开了豪斯,又被关了15 个月,到德国人垮台时,
已经奄奄一息。正当苏菲进行痛苦回忆的时候,拿坦又回来了。我又开始了
自己的创作,他们又开始上班。就在他们宣布要结婚的时候,拿坦的哥哥拉
里把我叫去,告诉我拿坦是个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全靠吸毒来解除痛苦。
他求我阻止拿坦吸毒,但我未能做到。拿坦又一次发作了。他拿着手枪,在
电话里成胁要杀死我和苏菲。我们只好逃开了。我决定把她带回我的南部家
乡,同她结婚、生孩子。苏菲虽然答应和我在一起,却拒绝了同我结婚。她
不断地回想起华沙、她的故乡、她在集中营的日月、她同女儿的生离死别、
她儿子的被害,我千方百计地想使她高兴起来,以驱散悬挂在我们头上的沮
丧的乌云。但我发现,她心中想念的还是拿坦,皮箱里装的还是拿坦送给她
的结婚礼服。在最后那天凌晨,我终于在自己的怀里拥抱了我心目中日思夜
念的女神。我们发疯般一次又一次做爱,然后便死一般睡去。当我醒来时,
发现苏菲不见了。她又去找她的拿坦去了。我急忙赶回那所公寓,看到他们
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双双服毒而死。

作品鉴赏《苏菲的选择》出版于1979 年,是斯泰伦的一部佳作,也
是当代美国文学名著之一。有的评论家推崇它是“现代经典作品。”小说曾
荣获1980 年“美国图书奖”,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由美国著名
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女主角苏菲,获得了1982 年度(第55 届)奥斯


卡最佳女主角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敏感来探讨人格的完整性问
题和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现象。小说以波兰藉移民、女主人公苏菲的人生经
历为主线,交织描写了她同美国犹太人拿坦·兰多的深沉的、热烈的、畸形
的、变态的、大吵大闹的爱情悲剧,以及同小说的叙述者、南方青年作家斯
丁戈的爱情纠葛,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
所带来的灾难性的摧残,无情地暴露了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的令人发指的内
幕,控诉了纳粹残杀无辜的罪行。小说除了描写苏菲的一生外,还以相当多
的篇幅来探讨历史和现代文化问题、从不同人物的眼光和角度出发来争论的
犹太民族问题,以及对南方生活传统的深刻反思,从而为读者成功地展现了
一幅相当广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