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87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87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的电影导演。姐弟俩呆呆地并立着,一句话也不说,甚至彼此都不看上一
眼,他们是去给弟弟托马斯送葬的。托马斯从小混迹街头,寻衅打架,长大
以后终于改邪归正,自食其力,后来为保护嫂子惨遭匪徒杀害。托马斯的儿
子威斯利年方16,早已在家庭和社会的磨难中成熟了。他和父亲一样好斗,
在学校里差不多和一半以上的学生打过架。他决心找到杀人凶手,为自己的
父亲报仇。但他壮志未酬自己却先进了监狱。他在法国的一个酒吧间里和人
打起架来,差一点用啤酒瓶把一个人打死,还动手打了警察。警察只好把他
硬抓起来。威斯利躺在监狱里的一块光秃秃的木板上,心里反倒觉得有点宽
慰,感到离自己的父亲更近了一些。他现在冷静下来了,思想上没有一点负
担,什么也不顾虑。多亏别人把他从那个英国人身上拉开,但愿他没把那个
狗杂种打死。“如果那个狗杂种没死,伯父总会把他从这里弄出去,这个腰
缠万贯的小老头”。威斯利想到这里笑了,尽管一笑就感到疼痛。鲁道夫找
到他在昂莱布的律师朋友,打通关节,他们告诉他,案情相当严重———个
啤酒瓶完全可以被解释为危险的凶器——这样一来,威斯利在几周之内是不
会轻易开释的。幸运的是,那个英国人已经完全脱险,而且此人也不止一次
触犯过当地的法律,于是,警方从怜悯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威斯利的年龄和
最近的遭遇,仅限他在一周内离开法国。这样,威斯利又回到纽约,由于不
到继承年龄而身无分文,只得靠打工度日,可是仍不忘替父报仇。他靠在《时
代》周刊工作的一位姑娘艾丽斯的帮助,遍访了父亲旧日的朋友,情人和敌
人,对父亲有了更完整的认识。父亲一贯刚毅正真的品质更坚定了他报仇的
决心。于是,他断然拒绝了鲁道夫要他进航海学校的建议,也放弃了当电影
明星发财致富的机会。在这之前,他曾临时在格丽卿导演的片子里任一个角
色,居然十分成功。鲁道夫家庭从来没有人有过这种天才,虽说格丽卿在舞
台上干过几天,可也没有什么成就。大家看了样片上威斯利的表演,觉得非
常惊奇。他身上具有的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而是各方面的才能。在美国
有一点是特别明显的,一个人从哪里启航,到哪个港口靠岸,不是靠地图安
排。不管在哪里都没有可靠的家系图,干任何事情都得倚仗自己。后来,威
斯利又来到法国,并设法打听到了杀害父亲的凶手是南斯拉夫人乔诺斯。他
在策划行动时碰到了表兄比利。比利是格丽卿的儿子,从小就玩世不恭,胸
无大志,最终因道德问题被学校开除。比利被迫应征入伍,在布鲁塞尔北约
部队的美军总部服役。他在那儿爱上了一个德国姑娘莫妮卡,没想到,莫妮
卡是恐怖组织的成员。本来对生活就毫无热情的比利这时认为从事恐怖活动
或许可以表现自己的价值,使个人在整个卑鄙下流、残酷无情的社会机器中,
已不再是一颗无足轻重,随时可以替换的齿轮了。他毫不迟疑地投入了恐怖
组织。但当莫妮卡揭示他去放映他母亲导演的影片的电影院安放炸弹时,他
退却了,他不忍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遂去警察局报了案。结果,恐怖组织
找上了他,在他驾驶的小汽车里放置了定时炸弹,差点把他炸死。由于比利


和威斯利经常生活在一起,他逐渐为威斯利坚韧不拔的复仇精神所感动,他
决心帮助威斯利,并把他以前偷藏的一把无声手枪借给威斯利·威斯利经过
周密策划,作好了报仇的一切准备。然而,比利在最后一刻越想越不妙。偷
偷扛电话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鲁道夫。鲁道夫深知问题严重,担心威斯利贸
然行事,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他火速赶到法国,找到那位律师朋友,不惜
重金,要他雇佣一个杀手在威斯利动手之前,就干掉那个南斯拉夫人。过去,
鲁道夫曾经在各种各样的交易上握手成交,事成之后总要庆贺一番。这一次
握手成交,以后可没有庆贺的必要。几天后,报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昨
天夜间,维克斯港的码头上发现男尸一具,经警方验证,系南斯拉夫人乔诺
斯·丹诺维克,他的头部被人击中二枪。”警方认为这又是一次仇杀事件。

作品鉴赏《乞丐·窃贼》虽然是《富人·穷人》的续集,自身却是一
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它以鲁道夫家第三代在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生动形
象地反映出70 年代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和青年人徬徨,迷惘的不安心情。如
果说作者在《富人·穷人》中还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第二代人的追求,那么
在《乞丐·窃贼》中则完全对他们的后辈失去了信心。这是更为痛苦的一代,
他们一方面厌恶上一辈的放荡和虚伪,一方面又不得不仰仗自己老子的主
钱,因而始终陷入一种异已的矛盾中,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格丽卿的儿子
比利。他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又无法解释这个社会。他感到世上的一切
都与自己格格不入,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自身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
的怀疑。在舅舅鲁道夫的帮助下,他被学校开除后,又投身军队,借此逃避
对社会的责任,不料,却在一场荒唐的“恋爱”中卷进了西欧的一个恐怖组
织。他并不相信那些幼稚可笑的“革命”口号,但为了创造与众不同的“自
我价值”,还是积极地参与了恐怖活动,后来,自己则差点被恐怖分子炸死。
比利所走的道路是60 年代许多美国青年都走过的一条消极道路,这里,显然
作者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个人与自我日益异化,罪恶与死亡交替出现的
今天,作者满怀激情,不惜笔墨重点塑造的则是另一种人的形象,即小说中
真正的主人公成斯利。威斯利从小生活在贫困中,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维骜
不驯的性格。在那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他既不被强权所辱,又不为铜臭所污,
无疑是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典范,浑身散发出一股清新、健康的气息。尽管鲁
道夫千方百计地向他灌输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并为之安排了一条切实可行的
发财致富道路,但被他一口回绝。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为父报仇
的决心都不曾动摇。可以说,作者是把威斯利当成真正的美国精神的化身来
加以表现的。可悲的是,正像威斯利的父亲当初不得不靠他的富亲戚过安定
的日子一样,威斯利本人在复仇过程中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依靠他有钱的
伯父。鲁道夫就如高悬在他头上的太阳,甩也甩不掉,离也离不开。要是没
有鲁道夫出面用钱打通关节,他或许要在法国监狱里度过一半年华。尤其发
人深醒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当威斯利费尽心机,历尽艰辛总算找到杀害父亲
的凶手,准备拼出性命完成自己的“英雄业绩”时,鲁道夫却轻而易举地用
金钱买到杀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凶手除掉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威斯
利再一次受到现实的嘲弄。这实际上等于宣告欧文·肖所赞赏的那种正直刚
毅,永不衰退的美国精神的破产,同时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支配资本主义世
界的,只是资本家的财富。金钱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时时刻刻绊住穷人的
手脚,所以正直人不得不象乞丐那样靠富人的施舍过活,而富人总像窃贼一
样,卑劣地偷走了穷人的权力,意志和精神。这就是所谓“富裕社会”发生


全面异化和精神危机的根源。在这样的社会中生长的青年一代,生活上受到
诱惑,心灵上受到腐蚀,眼看着长辈的丑恶放荡,耳听着长辈的道德说教,
又怎么能不否定一切传统的价值标准?无可奈何之余,作者借威斯利的内心
独白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父亲不应该只烧掉一只十字架,他应该放把火,
把这整个该死的地方统统烧掉!”在艺术风格上,欧文·肖继承了现实主义
的传统,象狄更斯那样地创造了形形色色令人难忘的众多人物,又象狄更斯
那样完美地处理情节。不管是在散发着臭气的纽约的下等旅馆,还是在风景
宜人的法国海滨,欧文·肖的故事在时间和地点上安排得都是有着有落,妥
妥实实。”在刻画人物时,他又随时间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使人物的思想
和行动紧密相联。当然,小说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欧文·肖显然对美国早
期的勤奋、忠诚等价值观念深怀眷恋,硬把它们塑造到鲁道夫等人的性格里,
给人一种勉强之感。

(晓莉)


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1977)

作者简介托妮·莫瑞森原名克鲁伊·安东妮,1949 年以优异的成绩高
中毕业后去华盛顿入黑人大学霍华德大学时改名“托妮”。她1931 年3 月
18 日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铜铁小镇罗伦城,父亲是蓝领工人,一生
操劳,母亲曾在白人家庭帮佣,她的祖父母也都一生仇视白人,因此莫瑞森
自幼在尊重黑人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培养起强烈的民族感情。大
学读书期间利用暑假巡回演出的机会回到南方故上,充分吸收了那里的文化
营养。1953 年人康涅尔大学攻读福克纳,获硕士学位后先到德克萨斯南方大
学后又回母校霍华德大学执教。1964 年与丈夫离异后去纽约,在兰登出版公
司当高级编辑,主编《黑人之书》之类的史学百科全书。19T6 年后又担任教
职。曾在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教黑人文学和文学创作,但是她早在当编辑时
候就把文学创作看作“自己所尊重的事业”,迄今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最
蓝的眼睛》(1969)、《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
油孩子》(1981)和《宠儿》(1987),引起美国文坛的重视,被认为是继
鲍德温之后最重要的当代黑人小说家。她的小说全都描写黑人社会,从主题
到情节结构和人物刻画都富于独创性,而且雅俗共赏,因此受到评论养的赞
誉和读书界的欢迎,例如《所罗门之歌》与《宠儿》先后被评为1977 年和
1987 年的最佳小说,不仅获奖,,而且畅销。《所罗门之歌》译成外文在11
个国家发行,美国国内的廉价版一版就印了57 万册。今天她与艾丽丝·沃克
齐名,是两位蜚声美国文坛、最令人瞩目的黑人妇女作家。

内容概要小说分两部,共15 章,上部写小说主人公的身世,下部写
主人公去南方寻根和埋藏财宝。1931 年某天,在美国北方靠近苏必利尔湖的
一个小镇上,北卡罗来那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黑人史密斯先生身穿
蓝绸人、腰缠一对蓝绸大翅膀,要从慈善医院屋顶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尽
管通告已在两天前贴出,但吸引来的人群只四五十人,不象四年前林德伯格
首次作横度大西洋飞行时的观众多。大多数黑人妇女正在扣胸衣,打算出门
去看看肉铺会不会出售猪尾和下水。她门不知道有个黑人要飞,对此也不怎
么关心。后来起飞的时辰到了,道院里的人走了出来,人群里有个妇女唱起
《所罗门之歌》:“噢,售糖人飞走了。。售糖人掠过天空,售糖人回家
喽。。”史密斯在歌声中往下一跳,坠地而死,也在这时有个男婴在医院里
呱呱坠地,他就是小说主人公麦胄·戴德,小名奶娃。他直到上小学时还在
吃母亲的奶,有一次被多嘴的看门人撞见,传扬开去,于是大家就管主人公
叫“奶娃”。奶娃的姓也来得奇怪,“戴德”原是“死亡”之意,南北战争
结束南方奴隶获得解放之后,奶娃的高祖去自由民管理局登记,一个喝醉酒
的北方佬军官问他父亲是谁,奶娃的高祖说“死啦”,那军官就大笔一挥,
在名字后的姓氏上填了“戴德”,也即“死了”的谐音,于是一家人就承袭
了这个古怪姓氏。就到奶娃的父亲这代,家境倒是富裕了,但麻烦也就跟着
来了。父亲与儿子同名,也叫麦肯,为人自私、粗暴、刻薄,因追求金钱地
位跟镇上受人尊敬但偷偷吸毒的黑人医生之女露丝结了婚,婚后生了两个女
儿,但在露丝20 岁那年医生死了,据露丝说是被麦肯偷走医生所及的毒品害
死的。麦肯则说医生死的那天他赶回家来安慰妻子,却发现她一丝不挂地和
刚死的父亲躺在床上,嘴里还含着死者的指头,于是丈夫怀疑妻子乱伦,从
此恨她、打骂她,还不与她同房10 年之久。后来老麦肯的妹妹派拉特来到镇


上,她会用巫术治病,让露丝往麦肯的食物里放了些草药,使麦肯一连四天
都主动找妻子调情,并使她怀孕。接着麦肯后悔了,逼着妻子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