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82节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82节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枪被警方拘留。经过审讯,玛德琳来警察局带回女儿,还把他大大地奚落
了一顿。赫索格则由哥哥威利交付保释金后释放。他谢绝了威利要他去他家
的邀请和住院的建议,独自一人回到了路德村那间空荡荡的乡间古屋里。屋
子里有一股霉气,他打开了更多的窗户,阳光和乡间空气立刻进入屋中。赫
索格真没有想到回到旧居会使自己感到如此的满意,也许这是他第一次感到
完全摆脱了玛德琳而获得自由,以往她在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不
快。今天,还是在这里,赫索格萌发了一种宁静的真情,他开始认真地回顾
几年来的经历,而且又构思起另外一系列的书信来。谁知几天后,哥哥威利
开着大“卡迪拉克”来看他。威利有一张人类中最常见和最受人喜爱的脸,
他好象非常关心弟弟。兄弟俩正在交谈时,有人告诉赫索格,有位女士打来
了电话。原来是雷蒙娜闻讯也赶到这里。威利看到了雷蒙娜,他发现雷蒙娜
非常吸引人,简直就象一个“爱情强盗”。她挣扎,她奋斗,她需要非凡的
勇气来保持这种平衡。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女人能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
里,是了不起的,但她的这份勇气是稳定的吗?威利很为弟弟担心。赫索格
告诉哥哥,蒙雷娜并不那么坏。哥哥说,“可是玛德琳当初也是这样。”赫
索格表示,“我不会再把自己交到任何人手里了”。他为雷蒙娜打扫房间,
安排饭菜,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去写那种信了,
不管过去几个月发生什么事,这种写信的冲动似乎真的在过去,真的在消失。

作品鉴赏发表于1964 年的长篇小说《赫索格》是贝娄的代表作之一,
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以及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面临的危机。小说的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教授,他


品格高尚,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却处处跟他过不去。他希望有一个
平安的生活环境,不料被意外的干扰破坏了;他原意与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
也被种种磨难打乱了。特别是妻子玛德琳和挚友瓦伦丁的忘情负义使他最终
发现,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人类所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都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信仰,也失去了
心理平衡。他还发现自己掌握的渊博知识简直是毫无用处,不知道应该怎样
来认识周围的现实,怎样来对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帮助他认识到
自己的生命究竟在哪里。显然,贝娄是把主人公作为整个中产阶级的总代表
来描写的,象赫索格那样的现代西方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既高距于社会的芸
芸众生之上,又受到来自不同阶层的意识的冲击;他们既对资产阶级的生活
堕落表示极大的厌倦,在生活享受和物质追求上又离不开这个阶级所拥有的
一切。因此,他们焦虑再三地反省生活中失败的教训,试图找到一条虽然生
活在现实中,但又不附和时代的疯狂。虽然与现实妥协,但又能保持个人尊
严的中间道路。当然,这样的道路是没有的。国外有些评论家把赫索格称为
“精神过敏的奥德修斯”,尽管,三千年前这位希腊军师的传奇式经历与赫
索格的人生旅程并无相通之处,但按其本质来说都可以看成是对人类价值的
追求。不过,奥德修斯胜利了,他最终赢得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赫索格则
失败了,他的悲剧是一切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空虚,生活漂零的必然
结果。《赫索格》中写了有关人物的大量感觉、回忆、推测、意念、说理,
它们混杂在一起,主人公自始至终沉浸在杂乱无章的内心活动中。但是,贝
娄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较为清晰地叙述了人物、情景和主人公思想的变化,
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我们从人物的内心世界
里,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从现实世界的描绘里也能看到它在人物
内心所引起的反响。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贝娄的意识流手法与乔伊斯、福
克纳等人有一定的不同,后者由于过多地使用深层潜意识,再加上缺乏情节
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难以消化理解,而贝娄的意
识流手法则较之清晰明快的多,他从容自如地进出人物的人心世界,不露痕
迹地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对人物的感情、性格以及所感受的外部世界
都进行了精妙细致的分析。另外,《赫索格》中的语言也独具自己的特色,
从高雅雕琢的上流社会用语到市井小民的粗俗俚语,从逻辑谨严,说服力强
的哲理式陈述到质朴自然,毫不做作的日常对话,在贝娄笔下无不显得那么
逼真毕肖,可见,贝娄的语言风格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文学语言和生活口语相
结合的典范。《赫索格》的结构,乍看松散,甚至杂乱无章,殊不知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主人公混乱变形的情思,以符合塑造这个“精神受
难者”形象的需要,况且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当代美国社会本身就如一团
理不出头绪的乱麻,有兴趣的读者只要开卷耐心阅读是不难从这种散点式结
构中捋清作品的脉络,进而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所以,《赫索格》这部
寓意深刻,趣味高雅的严肃之作才能走进畅销书的行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
的欢迎,并获得1964 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张锦)


杜鲁门·卡波蒂残杀(1965)

作者简介杜鲁门·卡波蒂(1924—1984)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
新奥尔良,病死于洛杉矶。作者曾这样自述自己的生平:“我在1924 年出生
于新奥尔良,在南方的好几个地区长大——冬天在新奥尔良,夏天在阿拉巴
马和新佐治亚。我在学龄前就已开始读书,此后一直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
生活,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我受的教育主要是自学。直到今天,我都背不
出字母表或乘法表。我从14 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其中有几篇还发表了。我在
15 岁辍学,16 岁到《纽约人》杂志社工作,这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式
工作。我看上去那么年轻,他们始终不敢派我出去采访。因此我‘退隐’到
路易西安那一个农场上呆了两年,写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我在希腊、
意大利、西班牙、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居住过,也曾去苏联和东方旅游。”卡
波蒂的早期著作如短篇小说集《夜树》(1949)和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
的房间》(1948)和《草竖琴》(1951)探索梦幻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之间
的分界线,刻画了两种梦幻世界:黑夜与白天,或者黑暗与光明,被认为是
典型的哥特式南方小说,但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在提凡尼早冶》(1958)发
表后,就转换方向,创作所谓“非虚构小说”,并一再否认自己是南方作家。
1965 年发表非虚构小说《残杀》,引起轰动和争议,销售数高达300 万册。
此后他致力于写新闻报道,再没有巨著问世。

内容概要1957 年11 月中旬,在堪萨斯州离加登城不远的河谷农场大
院一座漂亮的住宅里,富裕的小麦生产商、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任命的
联邦农业信贷董事会董事克拉特一家四口惨遭杀害。四人都被捆绑着并被堵
上嘴巴,用12 寸口径鸟枪击毙。凶犯在逃,未留下任何线索。克拉特先生是
位道地的绅士,待人和蔼可亲,他妻子患有精神病,经常卧床,他们有三个
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在城里学习护士课程,即将结婚,
当时只有16 岁的女儿兰希和15 岁的儿子凯尼恩在家。兰希聪明美丽,非常
善良,被杀那天还在教一个13 岁邻居女孩做樱桃馅饼,凯尼恩正在做一只大
衣柜,准备送给他的二姐作为结婚礼物。堪萨斯州调查局在局长杜威指挥下
成立一个18 人的侦察小组专门处理这个案件,但克拉特一家为人厚道,没有
仇人,找不出任何明显的杀人动机,凶杀现场又不留任何痕迹,毫无线索可
循,因此尽管杜威非常精明能干,手下的人也都是富有经验的老侦探,对此
案却一筹莫展。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罪犯凶残狡猾,使人无法分析出明显
的作案动机。但就在凶杀案发生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堪萨斯城兰星监狱里的
一个名叫卡尔斯的囚犯从新闻广播里听到了有关凶杀的报道,受到良心的谴
责,终于向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来韦尔斯曾在农场主克拉特先生家当过
短工,克拉特先生对工人非常好,不仅工钱大,而且在圣诞节还多给50 美元
红包。韦尔斯在1959 年9 月因偷盗罪被捕入狱,在狱中结识了犯人狄克,无
意中跟狄克谈起了克拉特家的情况,说克拉特很富有,曾经不到一星期就花
掉了一万美元,还谈到他办公室里写字台背后有一个保险柜,里面藏有钱财。
狄克此后就不停地向韦尔斯打听关于克拉特家的事,出狱前不久还曾扬言要
伙同另一囚犯拜利一起到克拉特家去抢劫,并要干掉所有的目击者。起初韦
尔斯还以为狄克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犯人在临出狱前往往扬言要去抢劫,要
做贼,以表示自己的胆气,对蹲监狱满不在乎。现在狄克竟真的做出这种丧
天害理的勾当,而提供情况的就是他韦尔斯,难怪韦尔斯要寝食不安,终于


向警方吐露了真相。杜威立即采取行动,找来狄克和拜利的照片和档案材料,
跟踪追捕。他们先去找狄克的父母,他们是正直善良的农民,但一直很穷,
几乎填不饱肚子。狄克上不起大学,19 岁就在铁路局当工人,与一个16 岁
的姑娘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婚后狄克换了几次工作——开救护车,当机
械工和油漆工——收入越来越多,但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终于走上赌博、
开假支票、行骗、偷窃的犯罪道路。这期间他还勾搭妇女和诱奸少女,离了
婚又结婚,那第二个女人在他因偷猎枪被捕入狱服刑期间又与他离了婚。狄
克这次假释出狱后曾与他朋友拜利一起回家小住,随后又一起出去作周末旅
行,过了24 小时又独自回家,住了几天,便失踪了。侦探们又去访问了拜利
的姐姐。拜利的父亲是个冒险家,剥熊、修表、盖房、烙饼、钓鱼等样样在
行,母亲是印第安骑手,一家人曾挤在一辆破卡车上到处流浪,孩子们因肚
饿整天哭闹。后来,妈妈死于酗酒,大儿子因爱情自杀,大女儿堕落、酗酒,
有一次从窗口跌下来自杀身死,拜利从小桀骜不驯,终于成了刑事犯,只剩
下拜利的姐姐约翰逊夫人过着中产阶级的正常生活,丈夫是人寿保险公司职
员,收入有保障,生有两男一女,当时刚搬入旧金山城北山坡上带花园的新
居。她告诉侦探们说,她弟弟拜利做事从不考虑别人,别人的一切对他来说
都一文不值。两年前,拜利叫一个年轻姑娘带来一封亲笔信,说他出事了,
要他姐姐照顾一下他的妻子。约翰逊夫人后来发现这姑娘实际上只14 岁,也
不是他的妻子,而且住了不到一星期就不告而别,同时叫人搬走了家中能搬
走的一切东西——夫人的首饰、夫妇俩的衣服,连厨房里的座钟也拿走了,
此后拜利就没找过他姐姐,也不知道她的新住址。侦探们从两个嫌疑犯的家
属那里虽没打听出他们的行踪,却意外地发现狄克和拜利又在堪萨斯城出
现,使他们大为兴奋。原来两个罪犯在作案之后东躲西藏,还到过墨西哥,
最后把钱都花光了,不得不重返堪萨斯城,因为狄克只能在当地开不能兑现
的假支票。但这次行骗泄露了他们的行踪,一个营业员记下了他们偷来的汽
车的牌照号码,这辆汽车沿路受到警方严密监视,在驶抵拉斯维加斯后侦探
们就把两个罪犯抓获。起先杜威还担心罪犯们已把物证销毁,这样如果他们
死不招认,就很难定罪,谁知从拜利的行李箱里搜到了他们作案时穿的靴子,
正好吻合尸体旁边留下的足印。经过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击审讯,两个罪犯都
先后供认他们的作案经过。拜利曾有个悲惨的童年,父母离婚后被送入教会
孤儿院和救世军儿童收容所受尽虐待,16 岁时就在商船上做苦工,参加过朝
鲜战争,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两腿经常隐隐作痛。他从小养成仇恨一切
人的性格,一次与父亲反目后就到处流浪,因偷窃、越狱罪受到联邦调查局
通缉,在狱中结识狄克,一度还有点崇拜他,为了获得狄克的敬意,他吹嘘
说曾无缘无故活活把一个黑人打死。狄克欣赏他残忍的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