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

第26节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第26节

小说: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发时间和开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开发时间可以促进能力的开发,而能力要是被开发,时间也就能够被充分地开发了。开发时间必须具备各式各样的能力。从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一直到想象力、直观力,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能力是跟时间无关的。在这些能力当中,特别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有:①集中力;②判断力;③分析力;④构想力(创造性)。此外,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必备能力,那就是:⑤速读能力。

    发挥集中力,可使时间扩张,获得充实感;判断力能够让管理者知道使用时间的最佳方法;分析力能够替时间做价值分析、本质分析,而成为开发时间的出发点;构想力、创造性构想能使开发时间获得具体性成果的能力。由此看来,这四项能力跟开发时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速读对开发时间来说,可以有很大的贡献,这一点是相当容易了解的。例如,读书的速度如果能够提高1O 倍,那么同样页数的一本书,只需花过去时间的1/10,就可以读完了。假设一年的读书总时数是360 个小时,养成1O 倍速读力以后,时间就可以缩短为36 个小时,而所读的数量不变。如此,便会多出324 个小时,这多出来的时间,管理者可以用来做很多其他事,若仍用来看书,也可多看好几本。

    如果读书总时数不变,在这段时间内,就可阅读到比原来册数多出十倍的书籍量。如此,时间密度就充实多了,而时间价值也因此提高。速读不仅可使时间发挥更大效用,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其他能力的开发,可说是一举数得。

    □创造个人专用速读术

    如果想要开发并提高速读能力,该怎么做呢?介绍速读的书籍,多得不可胜数,参考那些书籍也无妨。不过,这个“速读术”具有独创性,是因为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实践这个方法,最后,管理者一定可以自我创造出一种“个人专用速读术”。

    没有任何一种速读术,会比“个人专用速读术”更适合本人来学习,更方便于本人来使用。大凡属于工作上的事情,都会有个期限,有时候连读书这件事也不例外。例如,上司告诉你:“今天要将这本书看完,然后写出心得报告”,或者某位高层主管指示你:“赶快把这本书看完,并且把书上的重点整理出来”,这种事情是不是常常会遇到呢?

    碰到这种事情,大概没有人敢向顶头上司说:“不行呀,我办不到啊”,相反地,几乎所有的人,即使再没有信心,也会说:“好的,我会尽力而为”,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不过,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这种时候发生了,一有了时间的限制,说也奇怪,就是能够在期限内读完书,抓住重点,写成报告。平时在一天内,怎么也没法看完5 页书的管理者,偏偏就是读完了一本300 页的书。有一句话说:“火灾时的爆发力”正是如此,所以只要有:①迫于需要;②彻底地集中精神这两个条件,任何人都能够速读。一旦限制了时间范围,就自然拥有了这两个条件,结果成就了速读的能力。

    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想法,就能够提高速读能力。这也就是“限制时间范围速读术”。如果一本书不知道究竟到何年何月才能看完,不妨设定一个时间范围。无论如何,一定得在这个期限内读完它。如果能够不断地继续这样设定,那么,阅读的速度一定可以提高很多。根据有人曾经做过的各种试验,总结出最理想的做法是:以时间带来说,应运用傍晚、回到家以后的时间。所限制的时间范围是就寝前的时刻(晚上11 点,或凌晨零点)。这个时间带是一天当中最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读书时间带。还有,所谓“就寝时刻”的时间限制非常严格,但也具通融性。有时候会因为“只剩下一点点了”,所以就牺牲了一些睡眠时间来念完它,不过,长久如此,就会造成睡眠不足。这等于是压榨体力,所以还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它较好。为了满足这种必要性,不得不采取速读这个方法。但是,速读法并非适用于每个管理者,希望管理者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速读术。

    设定时间范围来读书。在这段时间内,将集中精神的方法、脑筋的使用法和其他随机应变所下的功夫,都记下来。如此,就可以体会到最适合自己的速读诀窍了。如果能不断地持续下去,自然可以养成只适合自己的特殊的个人专用速读术。

    三、抓住未来的时间

    □撕开潮流的面纱

    所谓的潮流,就是时代的潮流。“潮流”自然含有流动的意味,且能包含广大社会时间的流动,不过,它更意味着现在时间和以前时间之间的变化率。

    如果管理者只用一个变数来记述潮流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硬要如此尝试,必定招致失败。潮流是一种由多样因素,彼此互相缠绕的复杂现象。因此,潮流是种独特的现象,为了了解社会的本质,有必要对它做更透彻的分析:第一,潮流若是从表面来看,可解释为时代中所特有的“气氛”;第二,探讨到潮流的深层时,可以发现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特有的社会心理,潮流可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潮流”是由社会心理构成的;第三,潮流是一种“当时”的现象。畅销品或流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管理者在某个时节外出时,到处可看见合节令的花儿四处盛开,这正是“乘时间之流”的最佳证明和现象;第四,潮流就是时代的“主流”,可说是由现今社会的主流派所创造出来的。当然,在时代的流程中,主流派也有变动的可能;第五,潮流是一种伏流。伏流可说是潮流中的“叛乱分子”。它对潮流具有反作用的力量,因而发生抵抗运动等阻碍现象。如果说潮流完全是从另一条水脉中衍生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第六,潮流显现出一种和从前的时间、从前的社会断绝的现象;第七,潮流是过去的连续、继承与发展,它单纯地继承了古典的作法和技艺,并且加以保存,就像一种复写的连续。不过、在前一个时代中具有伏流性质的事物,一旦获得时机,便会跃上舞台。专业性工作,便是典型的例子;第八,潮流是过去历史的回归和复活。既往的流行即是一例,从以上八点来看,潮流可说是历史运动的微分系数。因此,潮流是由许多变数所决定、组成的,单单只从一方面来做表面性的解释,很难捕捉到它的本质。对潮流的本质,以及潮流的现象,有必要做精细而多方面的分析。

    潮流也是属于时间现象的形态之一。因此,分析潮流就跟分析时间一样,必须具备知性的、理论的态度。但是,目前社会上泛滥的潮流论,大部分都是毫无论理性,只是肤浅表面的文字。现在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世纪末风潮”,将现在看作是世纪末,没有根据的“世纪末现象”。所谓“世纪末”。似乎就是颓废、危机、病理、减亡、死亡等代名词,世纪末风潮也可说是颓废性风潮,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世纪末买卖的产品。确实,今天是处于20 世纪的末期,以历史时刻的观点来说,便是世纪末。但是,这只不过是钟表时间的偶然巧合罢了,若是硬要将它跟颓废、病理、减亡等联系在一起谈论,实在没有任何理论根据。

    如果翻开历史年表,发生在世纪末的诞生、生成、建设、发展等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当然这些也都是单纯的偶然。例如,承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 年)等。

    再如今日社会的高度管理状况,紧张压力的增大、高龄化社会的诞生、经济的低增长、金钱游戏、非法行为以及偶发的核战争阴影、人口爆炸。自然的荒废、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等问题,或许也都会跟世纪末连结在一起被讨论着。这些确实是大问题,而且也是20 世纪末的问题。但是,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因为并不是处于世纪末,才有这些问题发生,在世纪末到达以前,这些问题早已存在,只不过是碰巧在世纪末时更加严重罢了。总之,社会的世纪末论是牵强、无理的,而且充满诡辩的。它只是会让社会产生不安,诱发很多毫无来由的颓废现象,罪过实在不小。

    现在,谈谈第二个话题,主题是职业篮球。1987 年末,某球星突然退休了。大家对他的退休,抱着怎样的看法呢?关于这一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像这样只以本身的利益情况来决定进退的人,实在是时代变迁所造成的”。不需说明,很明显地这是把某球星的退休行动当成一种潮流来考虑的。不过,这种看法跟理论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来做一简单的说明。球星跟一般的上班族是否继续留任公司,或者跳槽转职,还是自立门户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两样,而是完全相同的。这并不是潮流的问题,而是个人的价值观和判断的问题。有人的价值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有人的价值观却是赚钱第一,利益为先;也有人只求一生无怨无悔。人便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判断基准做出决定。如果这么考虑的话,就可以立刻明白前述的意见是焦点以外的问题,不只是上班族,而是所有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他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是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来走。或许是继续留下,或许是断然离去。所以,如果是单单从潮流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未免太过于浅薄。对潮流的分析相当浅薄,或是硬将任何现象与潮流相结合,来玩弄诡辩,这两点是潮流论的两大缺陷。在这样的态度下,不但无法培养敏锐的时间感,就连对未来时间的感觉也无法培养。“青年歌手大奖赛”过去的收视率一直都超过80%,遥遥领先其它电视节目,可说是最红、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但是,这几年来的收视率不断下降,甚至降到60%。电视台感到相当大的危机威胁,急于挽回观众,回复收视率。遂采取了一种断然的手段。但是因为观众的爱好已有变化即观赏潮流已改变,收视率也没有回升。

    □控制未来的力量

    先见之明是一种预先洞察未来的能力。它能够使人得到先机,跟未来的时间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富有先见之明的人,不论从事商业行为,或其他工作时,绝对是站在一个具有压倒性的有力位置上的,他将比其他人捷足先登。

    先见之明也有种种不同的水准。有些人的先见之明可以洞察100 年、200 年;有些人的先见之明只能比他人快一、两步。当然,先见之明越强越好,不过,只要能比一般人稍稍快一步,就相当不错了。例如,在德拉菲鲁海战中,击沉拿破仑舰队的英国提督尼尔逊就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比时机快15 分钟采取行动”。

    □先见之明的内涵

    先见之明是从三个因素中产生的:第一,对将来的好奇心,这是先见之明的萌芽现象。对知道未来的欲求、对将来的强烈关心、问题意识。更进一步就是对未来的探测心理,使得先见之明得以萌芽;第二,平素的训练。一般认为动物具有预知地震等天灾的能力,但这是属于本能,跟先见之明毫无关系。先见之明是一种社会的能力。因此,它可以靠训练,慢慢地培养出某种程度的敏锐感觉:第三,先见之明绝对不是单独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性的能力。如果再将它加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六点:①先见之明当然也包括想象力。只有想象力,也没有办法产生先见的洞察力,不过,如果不具备能够自由奔放地描绘未来形象的想象力,想让思考再向前进一步是不可能的;②如果从某一方面来观察,先见之明就是一种判断力,这种对于将来的判断力,应该称作“未来的判断力”。从各式各样的未来想象中,选出一个特定的想象,便是判断力的功能;

    ③汇集信息并分析的能力。为了洞烛机先,一定得具备捕捉、分析必要信息的能力。而分析具有权威性的功用。由于这点,就容易判断未来了;

    ④具备数学中“影像”的思考法。影像就是指两个集合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决定集合A 的要素为a 时,对应集合B 的要素也就得决定为b 了。此时,A→B 的对应关系,称为“从A 到B 的影像”,数学式子为人f(a)=b。式子中的f,就是影像。人类的脑中也有影像f 的存在。以知性能力来说,这是属于一种相当高度化的事物。姑且将之称为“影像”。这种想象力,在先见能力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极具功用。例如,经营者从“孙子”中的一节触动了灵感,于是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和行动。这时候,经营者的脑海中,井没有“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