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最多8日的口粮,其它补给要就地征集。新式军队将使用新发明的“师”
的单位,以免军队过于庞大雍肿。行军时各师取一路纵队前进,增加运动速
度。进入战场后,各师纵队汇合成一军团;指挥官先行前进,以观测势态,
然后决定会战战术。这样会战就更有弹性。他在后一部著作中,几乎否定了
这一切。
与戴吉伯几乎是同时代的比洛,被称为“自负的狂士”,也有人誉之为
“近代军事科学的始祖”,他的第一部著作为《新军事体系的精神》在1799
年出版,其观点几乎与戴吉伯类似。只是他提出“政治空间”的概念及其论
述,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的雏形。他认为一个国家有填补某一地区的趋
势,而越过了那个地区,这个权力就无效了。所以,一个国家有其天然疆界,
维持之则有持久和平。另外他还有总结拿破仑战争的著作。不过,这方面的
集大成者是另外两个人: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
3。约米尼
约米尼(另译若米尼),1779年3月6日生于瑞士帕耶纳。曾在巴黎某
银行工作,后服役于瑞士陆军,因写有关战术的作品而名躁一时,并受法军
纳依元帅的赏识,任其为参谋长;1810年在拿破仑军中晋升准将。他也曾效
力于沙皇,被授予俄步兵上将军衔。他还做过拿破仑三世的战略参谋顾问。
他对史无前例的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有深入研究,集前人军事思想之大
成,成为资产阶级创始时期两大代表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军事理论方面的“全
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他发表过大量军事著作,主要有《论大规模军事行
动》、《法国大革命战争军事批判史》、《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而
影响最大的是《战争艺术概论》,于1838年出版。他第一个把拿破仑的军事
… Page 95…
思想写下来供学者研究,因此,他的理论著作一直作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1869年他逝世于巴黎。
他认为军事学术在任何时期都有,所以他反对萨克斯的“战争是一门笼
罩着阴影的科学”的观点。他努力证明存在着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的、不变
的原则,但它只存在于伟大的统帅的头脑里,从来有著作对它进行阐述。以
往的著作都只停留在次要的军事问题,即战术问题上。因此,他认为自己的
工作就是写出包括军事、战争的一切方面的理论著作。
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主要阐述这样几个观点:对战争史的研究
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略是进行战争的科学,战术是进行战斗
的科学。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
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
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
坚决把主力投入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侧翼采取迂回包围,同时从正面进行
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侧翼采取迂回包围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
敌军分割成孤立的几部,尔后予以各个击破。在初战获胜后,应适时地转入
坚决连续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军。但是他也提出不很令人信服的观
点:战争艺术的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和不变的;夸大统帅在决定中的作用,
低估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个战争的影响等。
约米尼的军事思想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发动战争的理由可
分为:一是为要求归还权力或捍卫权利;二是为了保持权力的均势;三是出
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征服性战争的理由:一是企图通过扩张来扩大本国
的势力与影响;二是满足单纯的欲望。他认为后者是愚蠢而有害的。而前者
一旦遇有全面抵抗,则是无法取胜的,除非入侵兵力强大到足以同时占领和
控制交通线、乡村并打击敌主力。他意识到,拿破仑战争已经开辟了打“歼
灭战”的道路,全民动员则提供了打歼灭战的手段。所以,他对“总体战”
深为忧虑。因此,他又主张“效忠的和骑士气概的战争,而不主张有组织的
暗杀”。他希望“灭绝人的战争”将会从“国际法典中排除,依靠有训练的
民军保卫国家,加上良好的政治同盟来维护国际关系”和各国独立。通过国
际组织来反对总体战争造成的不可容忍的破坏。因此他渴望战斗能受到国际
法的约束。
约米尼很推崇代议制政府,但他告诫他们在和平时期也不要忽视武装力
量。他详细地阐明了正确的军事政策,包括:训练能担当政治和军事两方面
任务的领导人;兵员和军需要作好充分准备;认真研究军事学术;把军事职
业置于受尊重的地位;和平时期的计划;战略情报;财政;作战计划与战争
目的一致。理想的军队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忽视其中一种,后果严重。一
位将军最基本的素质是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勇气,其知识应该是全面的,因此
将才应是天才。
约米尼认为战略的根本一点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密集队形,在保持己方
安全的同时,在决定性时刻,连续地攻击敌人决定性阵地及其交通线。他为
阐明其战略思想,把战场划分为地带、地点、战线和作战基地。因此他得到
一个“几何学战争倡导者”的名声。然而,在他自己的论述中很强调灵活性,
认为杰出将才绝不会为这些空洞的学问所拘束。
4。克劳塞维茨
… Page 96…
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普鲁士,12岁入伍,后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军
事科学,成为校长沙恩霍斯特的门徒。多次参加反拿破仑战争,亦曾效力俄
军。1818年晋升为陆军少将,任普鲁士陆军大学校长,致力于兵学及战史研
究,开始写那部著名的《战争论》。他还著有《1796年拿破仑·波拿巴的意
大利远征》、《1799年》、《1812年》等。1831年因患霍乱不治逝世。其
遗孀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其中1—3
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战争论》在军事思想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界也没有第二部著作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它并不
是单纯评价总结拿破仑的著作,它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战争与社会的相互关
系。该书思想新颖,具有持久价值。因此,克劳塞维茨被公认为最大的资产
阶级军事理论权威,对以后所有的军事理论都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正如在他遗稿中发现的那张纸条所说的:“假使我过早去世,因
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象样子的思想
材料了。它们将会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他的思想是那么庞杂而又有说
服力及权威性,以致它的著作被断章取义地广泛被套用,往往多于对他的著
作本身的研究。而且亦如约米尼所言:“任何人不能否认,克劳塞维茨是一
位饱学之士,而且还有一支如椽巨笔。不过他的笔法有时却不免太玄妙了,
尤其是对教学法的讨论颇有些过于自负,……此外,他对军事科学问题所持
的怀疑态度,也未免过分;在他的书中,第一卷用夸张的笔法反对一切战争
理论,而以下两卷却又充满了说教式的理论,这可以证明作者相信自己的教
令是绝对有效的,而对别人的学说则认为一钱不值。”
什么是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是一种暴力行动,用以强迫敌人屈
服于自己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武力是手段,强加的要求是目的。使用武
力,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在实践上要受国际法、政治考虑及其它细节的
限制。他认为,决心要实施无限制的屠杀,无情地使用武力的一方,要比尽
力限制使用武力的对方强一些。因此,由于对暴力的厌恶而忽视暴力,在最
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力气。
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是解除敌人的武装,并使其处于这样的地位,即如
果继续战斗,将比接受和平更为不利。暴力行动将逐步升级而达到最高界限
——战争手段的限制。因此,在理论上,战争就是达到极限的暴力。在实践
上,对于使用武力存在着明显的军事和政治的限制。这些限制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战争不是一种孤立的行动,也不取决于一个决定或冲击。因此,战争
所产生和释放出的能量的程度变化很大。克劳塞维茨称那种理论上的战争为
“绝对战争”。
什么是战争的目的?他认为,必须始终是以解除敌人的武装,强迫它同
意自己的意志为目的。为此,一般地说,敌人的武装力量必须被摧毁,或者
使之不能继续战斗;尔后必须对其实行征服和占领;最后应该使敌人的意志
屈服,使其同盟者和人民同意和平安排及其条件。
为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克劳塞维茨认为只有一种手段,即战斗。他认
为,尽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削弱敌人的意志,然而,由于只有大战役和大规
模的战斗才能产生决定性的后果,所以,全部军事活动都要坚定不移地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说:“让我们不要听信有不经流血而克敌制胜的将军之说”。
… Page 97…
他认为,既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战争如果是无限制的暴力行动,大战
役是达到战争目的最好手段的话,那么战争领导指挥的作用就无比的重要
了。战争的才能是多种力量的结合,即智慧和精神的汇合,将才必须是天才。
只有重视军事的社会,才能产生军事天才;大胆无畏通常是天才气质的体现。
勇气越大,应付偶然情况的能力就越强。不幸的是,人的官阶高了,反而不
够勇敢了,因为私心杂念多了。战地指挥员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
力,以及坚定的决心。他还必须具备对情报的分析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可以
通过提高判断力和知识水平来获得。但是,克劳塞维茨认为,大部分情报是
不真实的,正确客观地观察事物是困难的。但往往第一信念是正确的。指挥
官还要能够克服随时出现的意外“阻力”。
在战略上,克劳塞维茨认为,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防御力
量要比进攻力量强大。这支防御力量包括:一支习惯于战争的军队,一位静
待敌人的将军,还有不怕敌人来临的强大人民。防御一方要在战斗最高潮—
—转折点时,迅速发动一次有力的反攻,使暴力水平迅速提高,达到激战。
于是优势将从进攻一方转到防御一方,将后者推向胜利。所以,他提倡进攻
性防御,诱敌消耗力量,然后巧妙把握、利用战斗的顶点——转折点,最后
取胜。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克劳塞维茨理论中最受推崇的一部分。他认为战
争始终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动,因此政治目的应是战争实施主要考虑的
问题。另外,政治目的又始终与军事现实相一致,所以政治动因的意义愈大,
则使用暴力的范围也就愈大。因此,战争总是受产生它的动因所控制。进而
合乎逻辑地导出他的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他说,
战争是整个社会不要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反映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工具
之一。因此,他告诫说,军事观点必须经常从属于政治。正确的理论要求在
战争开始前,应该根据政治条件来确定战争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在军事
上有达到的可能。
克劳塞维茨认为,人民战争是19世纪出现的新现象。他指出,这完全是
由于全民动员而引起的大量使用暴力的结果。一个武装的国家、武装的人民,
能够使侵略军逐渐衰落下去。而在人民战争中,应该遵循正规军支持下的“游
击战”,避免会战,依靠战略防御,由小股部队执行有限的战术进攻。通常
不需要一次大规模的交战以决定战争的结局,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人民的同
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