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第34节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第34节

小说: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洗后当夜瘙痒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浓睡。洗过三日,一冬
来发,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过,此方之佳,可谓神矣。
    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代丧某先牛,因眩晕时作前来就诊。
其女儿、女婿均为西医主任医师,嘱其服用中药。余断为痰饮
眩晕,投半夏天麻白术汤而收复杯即应之效。至是年仲夏,体
表遍发红疹块,皮肤科诊断为夏季皮炎,涂以洗剂,数日后依
然如故,再来余处诊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后,即觉清
凉之气渗入肌肤之内,痛感、痒感、不适感渐次消散,翌晨自检
皮疹已渐隐退,为巩固疗效计,又洗二次,以后未见复发。
    (二)
    龙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胜,《便易经验集》中有李平西所
传疗“金刃伤”方:
    “龙眼核剥去光皮,其仁研极细,掺疮口即定痛止血。平
西氏云:‘此药在西秦巴里营中,救愈多人。’按:龙眼核治金刃
伤功效甚验,查《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书籍俱未记载。可见
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没者不可胜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后,立即收取龙眼核,如法研为细末。凡遇
普通之金刃伤,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确非虚语。且废物
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头常备之药。有一日,一女病人前来
就诊。其在一周前与弟媳斗口,及至动武,被对方咬伤手背。
虽经外科多次治疗,依然溃烂腐化,不能收口。余为其洗净创
面,掺以龙眼核粉并包扎之。次日换药,溃口已明显收敛,仅
敷药粉两次便结痂而愈。痂脱之后肤上不留痕迹,表皮光洁
如初。可见龙眼核之用,非仅止血定痛而已。
    即此观之,龙眼核之为物,犹药中之璞玉也。无怪乎王孟
英之曾祖于(重庆堂随笔》中亦盛赞其功:“其核研傅金疮磕跌
诸伤,立即止血止痛,愈后无瘢,名骊珠散,真妙药也。”

    针灸推拿气功类
    耳中苦鸣辨治愈
    一、客邪耳鸣
    青年徒工乔某,于1974年初冒寒外出,忽觉寒风猛然吹
过左耳,耳中嗡然一声,随即噪鸣不已。言语时耳中鸣响更
甚,且觉有气自左耳中出。耳科未予结论,如此十余日不止,
于3月3日就治于余。夫耳鸣一症原因多端,盖耳者肾之窍,
肾虚于下,阳浮于上则耳鸣,治宜滋填镇摄。若兼见心肾不交
者,又当参以菖蒲、远志,以开心火下降、肾水上达之路,此曹
仁伯之临证心得也。相火寓于肝胆,游行三焦,三焦与胆皆属
少阳之经,环绕于耳。肝胆风火相煽,循经上扰,必病耳中苦
鸣,清泄之法,又不可废也。而乔某之症,与此内发之病不同,
乃风寒入于少阳经中,闭阻经气而成上述见症,一经解散,病
必自除。治当疏解少阳以达其邪,即以毫针刺左侧听宫及两
手中渚,以捻转法泻之,针尚未出,耳中鸣声已失。
    二、风火耳鸣
    打字员徐某,素体康健。1975年春,已届中年,常觉耳鸣
盛于左侧,入夜尤甚。夜愈静则鸣声愈噪,深以为苦。急急寻
余为开耳聋左慈丸。余告之曰:耳鸣虽是小恙,治法亦宜分
别,或虚或实,最须审辨清楚,否则投剂不确,效必不彰。无奈
其执意甚坚,余思左慈丸即使误服,亦不致酿成大祸,若非事

实教训,彼必不肯信服。即疏方予服左慈丸,凡三阅月耳鸣依
旧,复问治于余。诊得其六脉不衰,反多弦象,舌苔正常。耳
鸣作则如蝉声高噪,止则沓无影踪。发时以手指紧按耳孔,则
按之愈重鸣声愈甚。平时耳之前下方下关穴处常有胀满不
适。余曰:此乃肝经之风火上扰清空,是实证而非肾虚也。
《经》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为取患侧
之耳门、中渚、下关三穴,行捻转泻法,留针二十分钟,隔日一
次。首次针后,耳中鸣声显然减轻。连针五次,不复再鸣。
    按:耳鸣一症有虚实之分:客邪气闭、痰火上扰、肝胆火
炽等皆为实证;中气虚惫、肾气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虚阳上僭
等则为虚证。临证之时务宜分别,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余治此证取穴以局部及远端相结合,局部于耳门、听会中
选取一穴,远端则取患侧之中渚。盖耳为手足少阳经绕络之
地,听会属足少阳胆经,耳门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两
者相配善疏少阳经气,有治耳鸣之良好作用。病情严重者加
针翳风、侠溪。如因外感而致者,加外关、合谷;气闭者加太
冲;痰火内盛者加内关、丰隆;肝阳上亢加太冲、丘墟;气虚加
百会、气海;肾虚加肾俞、关元,或加三阴交、太溪。
    上述二例皆属实证,一因风寒自外而入,袭于少阳经中,
不能自行解散;一因肝胆之火自内而发,由下冲上,循经而达
于耳中。两者病因虽异,而胆经受病、经气被阻则一一也,故取
穴相似而皆获良效。
    针余琐谈
    一、颈肌挛痛针即和
    某纺织厂车间主任钱女士,余幼年同学之室也,年将半百

而素来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觉右侧颈肌疼
痛,牵强不适。急趋劳保医院摄片,示颈椎第五、六、七椎骨质
增生。施用多法治疗而症不解,遂急急赶至余处。余查见右
颈胸锁乳突肌痉挛突起,按之痛甚。项后僵硬,头部转侧则掣
痛异常。行走及上肢活动时,颈项不能协调动作。先为针足
三里双穴,以三寸针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提插二分钟,然后留
针。次刺患侧外关。最后刺颈肌部,于痉挛处上下端及中间
各刺一针,均以30号一寸半针刺之,手法同上。留针三十分
钟,其间各行针三次。起针后颈部即可转动,颈肌明显松弛,
疼痛减轻过半。共针五次,痛解肌平,颈项活动自如。按:针
经有“四总穴”诀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
颜面合谷收。”颈椎病变所致之颈项不利或疼痛,若取列缺似
不甚应,如针足三里,则颈部之紧张立可松弛,此余临证之所
得也。
    又按:颈椎病变时下患者甚众,治法虽多,仅能减轻症
状,尚乏根治之术。忆昔余从杨永璇先生学习针灸时,先生自
创一法:以皮肤针(即七星针)密叩患者颈部病变处之体表部
位,使有轻微出血,然后以特制之紫铜质火罐拔之,拔去瘀血,
颈可立松。每隔二、三日治疗一次,近期疗效颇佳。
    先生为当代沪上针灸学术界一代天骄,惜仅有《针灸治验
录》一书行世。七十年代初,余随先生学习,蒙师厚爱,赠末学
一册,并以毛笔挥毫题签。余求先生加钤“香士医庐”印章,先
生素自谨慎,余不敢相强而罢。今先生仙逝有年,每见先生遗
物,末学无不肃然起敬而心怀忆念也。
    二、胸部摒伤循经取
    新伤初起,以毫针刺之以疏通经气,即有卓效。针灸书谓
承山穴治一身之震伤,固是先辈经验之谈,然亦有不必拘泥

者。但依伤处所过经络,以经取之,每常应手取效。此举一例
为证:青年夏某,掮物不慎,左胸摒伤,左乳上方疼痛不已,呼
吸牵掣,上休转侧时其痛更甚。随即来余处就诊,余诊视伤处
无瘀肿,叩之按之则疼痛较甚,是伤在左乳之上,乃是阳明胃
经所过之地。遂取内关.以开胸中滞气,左侧丰隆,以通阳明
经络,以毫针刺之,得气后捻旋数十下。然后使患者转侧俯仰
及呼吸吐纳,皆无多大妨碍,疼痛已极轻微,仅略有不适而已,
只针一次,翌日痛即消失。
    三、指掐商阳治急惊
    医者以指甲重掐小儿穴位,以代替针刺治疗疾病,谓之
“指针”。小儿肌肤柔嫩,穴位浅显,虽仅掐之以爪,亦已足够
刺激量,虽不用针而病自去也。余临诊间未尝用此法,然曾目
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见,故余记忆甚深。六十年代后期,已
忘为何年,余方行医之初,夏月去故乡探望长辈,某日中午赤
日炎炎,烁石流金,余正闲坐屋前树荫下休息,邻家一男孩,约
七、八岁,赤膊跣足,行走于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
双目上翻。余意识此为热极而惊风急起。然未经历,身边又无
针具,竟不知所措。其父闻讯,忙将患儿抱至树荫下,其母在
侧以扇降温,并遣一青年速往邻村请一“掐惊”之人。少顷,
来一农妇,年约三十余,有掐惊之特技,故远近闻名,有病
必请。余欲得其治法,紧随其后细加观察,见其两手拇
食两指,各捏起患儿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约二
分钟,患儿四肢已不抽搐,两目上视亦解。嘱多饮冷开
水,莫再受热,不受谢仪而去。现此儿已及壮年,后亦未
闻因惊而有他故。余所见之法极简,竟有如此大效,倘非
亲临,孰能信之!而所贵者乃农妇也,作善不受人谢,其
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脱俗矣。

    四、特殊针法亲验记
    余曾见一医书,有以三寸针,直刺中脘,并向上下左右刺
四针,以治肝硬化等顽疾之报道,然不见有能者。后拜访一针
灸医师,偶见为一患者针中脘穴,以三寸32号不锈钢细针垂
直刺入,三寸针体几乎全部刺入穴中,随即缓缓提至皮下,逐
次向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均刺入三寸深,不捻转,不提插,不行
任何手法,亦不留针,如此深针竟不剌伤内脏。余先惊讶,继
则产生兴趣,最后亦欲一试。即付与诊金,请作此针,彼欣然
乐从,即为余照章办理。余觉针下仅有浅而成片之胀感,不如
针四肢穴位针感往往成条索,并向远处放射。垂直下针时仅
中脘有针感,向右刺时,则胀及右胁之下。斜向左胁刺则针感
在于左胁之下,向上刺则在剑突下,向下刺则在脐上。针后中
脘有轻松舒适感觉,余亦无他。余曾屡欲为病人针之而资研
究,然医家对病人高度负责之责任心不容余作未有把握之事,
故无经验可谈,仅记受针之始末如上,以供后来居上者参考。
    肾虚感寒立时医
    针书云:泻合谷、补复溜,可以止汗;补合谷、泻复溜,可
以发汗。余曾以合谷配复溜治两例肾虚感寒者,俱以平补平
泻而立竿见影。
    例一凤某正当中年,体质素健。于1971年8月13日
深夜一时许,遣人叩门邀诊。其时正值秋令燠热,而患者自裹
棉被犹浑身颤抖,所卧之床随之格格作响。口中不时呻吟,且
连连呼冷。询知数日前有洒淅之感,自恃体壮,未予留意。刻
下则恶寒、头痛剧烈,虽复厚被而全无点滴汗气。切脉浮紧,
无疟疾病史,亦无发热证候。余思此乃肾虚感寒,虽无房事损

伤于先,而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诸症已具,是感受寒邪无
疑。而不发热者,是正虚不能御邪之明征。但其恶寒若此之
甚,是正气犹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见仍属阳证,否则,必入
三阴之途。是时也,宜扶正以达邪,若仅解表无益也。为刺合
谷、复溜,针甫下,患者颤抖立止,恶寒亦减。留针十五分钟,
病去七、八,于是出针,嘱其安卧,至次晨则病去若失矣,以后
亦未再发。
    例二一中年男子,素体。肾精不充,形色衰惫。1989年
秋房劳后即感畏寒、头痛,体温37.7℃,以感冒药治之不效,
针曲池热亦不退。遂取合谷、复溜,平补平泻,夜间针一次,翌
晨诸症全消。越数周,复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寻愈。以
后亦未复作。
    按:合谷配复溜治肾虚感寒效验卓著,而其机理诸书皆
未详述。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头,偶见“蜀彰明陈光昌景文
先生”所著之《实用针灸学》,系1935年江阴承淡安先生“中国
针灸学社”之油印本,为“东方针灸学社藏版”。书中对合谷、
复溜配穴及治病之精义,阐发透辟,俾来学受益良多。余不敢
自秘,录之于下,以飨同好。
    “合谷复溜,二穴止汗发汗,书有明文,针家皆知之。而其
所以能止汗发汗之理,则多未知也,试申言之。夫止汗补复溜
者,以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补
卫自实也。泻合谷者,即所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矣。
发汗补合谷者,则以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故能发汗托邪,随汗
出而解也。佐以泻复溜者,疏卫外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
也。至若阳虚之自汗,阴虚之盗汗,固与外邪有别,而合谷复
溜亦能止之者,盖亦以复溜非特能温肾中之阳,亦且以滋肾中
之阴也。尤有进者,寒饮喘逆水肿等症,余推详其理,借用复

溜以振阳行水,合谷以利气降逆,颇有奇效,可见此中变化无
穷,学者当隅反之。”
    点穴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