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第17节

神奇圣人王阳明-第17节

小说: 神奇圣人王阳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诔凶龈隽饭佟5蓖跏厝事傥浒裆氖焙颍匆蛭鲜榉炊孕⒆诨实鄣男【俗诱藕琢浞欠ㄇ勒及傩仗锏兀谷换颖薮蚵淞苏藕琢涞牧娇叛莱荩蚨灯穑煌莆鞒捌咦拥耐芬幻�

王守仁回到了北京之后,就跟在李梦阳的屁股后面混。

李梦阳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古运动,以后大家再写诗,不许叽叽歪歪,就照着李白、杜甫那种风格来写,能模仿就算是不错了,还装什么大头蒜,创什么新呢?可是这场文化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被排除在这场运动之外。

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唐寅唐伯虎!

哇!莫非是三笑点秋香的那个大才子唐伯虎?

然也。

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并没有秋香可点,相反,他倒是吃尽了千般苦头,受尽了万种折磨。细说起来,唐伯虎和王守仁,是一道儿进考场的同学,而且唐伯虎的答卷,比王守仁好出了不知多少倍。但是王守仁却榜上有名,入朝做官,唐伯虎却被拖到天牢里往死里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这里边又有一桩天大的悬案,当时诸考生中,水平最高的是唐伯虎和富二代徐经,主考官是大滑头李东阳和程敏政,而且程敏政最是欣赏唐伯虎和徐经,没听说过王守仁是谁。

史载,程敏政阅过试卷之后,高兴地对人说:我看到两张水平超高的卷子,敢和你们打赌,这两张试卷,铁定是唐伯虎和徐经的。

此言一出,立即有一封匿名举报信飞入皇宫,落在当时的孝宗皇帝的龙床上:爆料,爆料,紧急爆料,主考官程敏政,泄露了考题给考生唐伯虎、徐经……孝宗见此匿名举报信大怒,立即将程敏政撤职,唐伯虎和徐经两人,被拖入牢房往死里打,打到他们招认为止。

富二代徐经受不了折磨,进了大牢就招了,说他让自己的家童,花银子从程敏政那里买到了考题。

既然有了口供,那就三堂会审,进行最后判决。

不承想,三堂会审的时候,徐经突然翻供,说他的口供是屈打成招的。如果他不编瞎话抹黑自己,铁定会被当场活活打死。会审诸官目瞪口呆,就把这个情形报给了孝宗皇帝。

孝宗皇帝就是宪宗皇帝的儿子了,猜猜他是怎么判决的?

判决如下:给徐经平反冤案,至于唐伯虎嘛……流放算了,至于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估计再也没人弄清楚了,干脆一股脑儿全扣在唐伯虎的头上,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唐伯虎当时没说什么,就是回家后被老婆打了个半死。而富二代徐经,却因为咽不下这口气,竟然活活地气死了。

大才子唐伯虎就这样被流放了,因此也就不可能来京师领导文化复古运动,这场文化复古运动没有他的领导,却是些五流诗人扎堆儿叽叽歪歪,这岂不是扯淡?

谎言下的圣贤之路

有意思的是,王守仁是满山遍野去找老道,而在唐伯虎这里,却是老道自己找上门来。史载,有个衣衫破烂的老道,来找唐伯虎投资,要求两人合伙经营炼丹,炼出金子来大家一起发财,唐伯虎听了,顺手抢过老道手中的一柄折扇,在上面题写道: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唐伯虎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你既然有烧炼金丹的本事,何必还要找合伙人?像你这种骗子,最多也就忽悠忽悠王守仁,想骗我唐伯虎,还差着点儿。

总而言之,唐伯虎真的有点儿像现代影视剧中的那个幽默形象,比方他给一本专写神仙故事的《列仙传》题诗,诗曰:

但闻白日升天去,不见青天走下来。

忽然一日天破了,大家都叫阿。

这首诗最后三个字“阿”,是江南儿语。江南一带的小朋友遇到害羞丢脸的事情,就齐齐拍掌叫:阿,阿……诗居然可以这样写,估计你就算是打死王守仁,他也不敢这样搞。

事实上,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王守仁的——未必是写给王守仁本人,毕竟唐伯虎和他无冤无仇,但却是写给王守仁正在干的事情的。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那些脑子灌水、神经短路缺心眼儿的人儿啊,你一天到晚地往深山老林里钻,求仙访道,梦想着飞天成道,成为圣贤,你少来忽悠了。都听到你瞎掰这个成仙了,那个得道了,真要有这回事儿,你怎么不把这些成仙得道的人,拉过来让大家瞧瞧呢?王守仁,你尽管放开牛皮吹吧,吹吧吹吧,等到哪一天,“嘣”的一声巨响,牛皮吹爆了,我看你到时候咋整。

可以确信,这也是当时京城诸官对王守仁的工作评价。

放着正儿八经的工作不好好儿干,一天到晚钻原始森林,一会儿忽悠说你遇到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一会儿瞎掰说你遇到个身上长满了鞭毛孢子的原始人,谁信你呀?

总而言之,王守仁发现他有点儿混不下去了。

辞职,病退。

他的辞职报告在第一时间被批准。明摆着,大家都有点儿受不了他了。

郁闷的王守仁回到老家余姚,学着他三世祖王与准的花样,钻进了四明山的老鼠洞里。娶六个老婆扔在家里,他自己却去钻老鼠洞,这么个搞法,有派头儿。

然后他又编了个瞎话。

《年谱》中这样记载他在四明山上的快乐生活:

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行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

这段记载说,王守仁在四明山的阳明洞里,并不是避居人世,而是带着仆人。有一天几个朋友来看望他,还在路上,他就吩咐仆人去迎接,并详细说出了几个朋友的情形,朋友们大惊,认为他已经能够未卜先知,真的得道了。

这个故事,表明了王守仁仍然是执迷不悟,行走在求仙访道的错误之路上。据他自述,这时候的他:日夕勤修,练习伏藏,洞悉机要,对道教的见性抱一之旨,不但能通其义,盖已得其髓。能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为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言,乃真景象也——这段记载,见于《王龙溪笔记》。

但如果王守仁真的达到这种莫名其妙之境界,他又有什么理由回到朝廷,做一名小官,任由大太监刘瑾横蹂竖躏呢?又怎么会娶六个老婆,把自己的家搞到了一团糟?

而且这种未卜先知的谎话,太容易被戳穿了,所以《年谱》上为此事先圆了一个场,以免真相被戳穿,使大家难堪:

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守仁说:虽然咱家已经与空虚为体,前知五百年后知八百年,但咱不干预知未来这种没意义的事儿,太累,太无聊。所以你想让我算一卦证明一下,抱歉,懒得理你。

嘿,这王守仁,他还真不笨。

喝断禅机心

三十二岁那一年,王守仁搬到钱塘西湖,去养病。

养病喝药,端起药碗来正要喝,突然听说虎跑寺中,有一个坐关的老僧,已经不语不视、不吃不喝三年了。当时王守仁勃然大怒,当即丢了药碗,跑去找那和尚吵架。

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还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其人。

言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访之,寺僧曰:已五鼓负担还乡矣。

先生曰:人性本善,于此僧可验也。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王阳明喝断禅机心——这时候的王守仁,因为筑室四明山,号曰阳明洞,所以以后的他,就被称为阳明先生。俗人的叫法,就称之为王阳明——王阳明自己在《与胡少参小集》中称之为:道心无赖入禅机。

实际上,这里边儿既没有什么道心,也没有什么禅机,有的唯一东西就是个无赖。要知道,王阳明自己可是过来人,人生的事情啊,最怕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用心体会。尽管王阳明娶老婆一口气就六个,终日徘徊在圣贤的门外,不得其门而入,正如他头两次科举不中,终日徘徊在官场门外一样,但思想的进益,却一天比一天深远。

他之所以喝破这僧人的心事,不是他进入了圣贤境界,悟道了。而是这样的事情他亲自经历过,知道不管用。所以他说那和尚:你终日不言,心里却喋喋不休。终日不视,心里却饱看了美女无数——他有这样的见识,仅仅是因为这也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才会跑来告诉僧人:这没用,你这招儿我本人用过的,真的不管用……

这招也不管用,那还能怎么办?

于是益潜心圣贤之学。读朱考亭语录。反覆玩味。又读其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掩卷叹曰:循序致精,渐渍洽浃,使物理与吾心混合无间,方是圣贤得手处。

于是从事于格物致知,每举一事,旁喻曲晓,必穷究其归,至于尽处。

真正管用的,只有最后这一招:圣算!

什么又叫圣算?

苏格拉底的圣算

圣算,在王阳明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一个漫长乏味的解释:

知道人的天性,自我修养就不会紊乱。把握事情的规律,言行举止就不会惑乱。——是为圣算。

查其事情的本源,便能预知其终止。观察一个人的环境住所,便能预知他的回归。——是为圣算。

居处静中,清楚自己所干的事情。行动之中,知道所去的方向。处事了解所执掌的规则,事后明白所做的缘由。——是为圣算。

清静恬淡,是圣算的根本。规矩法则,是圣算的依据。圣人的心算思维,是圣算的具体概念。从一个端点出发,而扩散到没有止境之地,是圣算的秉性。遍及八方极远之处,又可以总括于一个洞管之中,是圣算的本能。

好啦,说那么多,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圣算了吗?

你知道?OK,太好了,麻烦你给大家算一个先。

你马上就会发现,这堂课你听了半天,全都是白费,你压根儿就听不明白什么叫圣算。你之所以听不明白,是因为讲课的老师,只掌握了圣算的方法要领,却没有掌握教授圣算的方法要领。

他知道如何做,却不知道如何讲给你听,这下子你可就惨了。

王阳明不会讲,或者是会讲也不乐意讲给你听,毕竟你一分钱的学费也没有掏。那么在这世界上,有谁知道什么叫圣算,并且愿意讲述给你呢?

这个人还真有。

此人于公元前469年生于古希腊雅典,名叫苏格拉底。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小时候苏格拉底跟父亲学雕刻,后来他开始读智者的哲学书,越读越上瘾,读到最后,他提出来了古希腊式的“致良知”——“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体系,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比王阳明提前两千年就“致良知”了,两人得出了一模一样的结论,而且他们的推演方法,也完全一模一样。在王阳明这里,称之为圣算,而在苏格拉底那里,则称之为启发法,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逐步接近知识与真理,获得思想上的进益。

当时有一个狂妄的年轻人,叫尤苏戴莫斯,来踢苏格拉底的场子。尤苏戴莫斯的观点是:人应该做一个充满正义的人。

苏格拉底说:好,我坚决支持你做一个正义人士的决定,而且我坚信,你一定具有识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能力,对不对?

尤苏戴莫斯说:废话,谁没有这种能力?你以为人人都像你那样弱智啊。

苏格拉底说:好,现在咱们拿出张纸来,请你把正义的事情列在左边,不正义的事情列在右边,也好教一教我这个弱智的老头儿,好不好?

尤苏戴莫斯就在纸上右边,非正义的栏目里分别写入了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等诸多恶行。

苏格拉底乐了,立即展开抬杠:你说偷盗是非正义的,那么潜入敌军阵营,窃取其情报,这种偷盗是非正义的吗?为了防备朋友自杀,把朋友自杀用的刀子偷走,这是非正义的吗?你说欺骗是非正义的,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